几种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几种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触觉防御敏感或迟钝
1.躲避能产生特别触觉感的事物。比如不爱玩接触身体的游戏;固执于某件衣物、玩具,任何时候都要抱着它才安心。2.讨厌被触摸,对一些触觉信息具有厌恶、恐惧情绪。比如被搂抱时感到不快;不爱绘画、泥工、玩沙等手工操作的游戏。
3.对非恶意的触觉刺激具有过激的反应。如被轻触手臂、腿,就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反应;他人显出亲密、友好接触时,感到紧张、反抗或退缩等。
◆前庭功能问题
1.逃避或害怕运动;2.端坐、写字、阅读的姿势不正确,上课时东倒西歪;3.阅读中容易出现跳行、漏行等;
4.晕车、晕船,大幅度运动中易头晕;5.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难以辨别图像的细微差异。
◆本体功能问题
1.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技能差,不喜欢翻跟头,不善于玩积木,很难学会系鞋带、扣扣子等精细动作。2.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顺序性和时间意识差。
3.书写速度慢,字迹不规则,书写时往往过分用劲。
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孩子感统失调危害多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很难安静、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以为是调皮,其实咨询后发现,他们通常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情况。
姚梅玲说,感统失调让这些孩子很难有计划地进行一连串的事情。他们通常不知道先做什么,每个动作要用多长时间。因此,对他们而言,集中注意力完成事情简直不可能。
姚梅玲说,尤其孩子上学以后,要读、写、做算术,这些都需要充分的感觉统合,对大脑的功能状况有很复杂的要求,“如果孩子感统出问题,可能直接牵涉到大脑中的学习过程,易导致学习困难”。此外,任何方面的感觉过程失常也易导致语言发育迟缓。触觉防御过敏的孩子,其攻击性行为,很可能导致社会交往能力不佳,情绪不稳定。
不会爬就学走会影响孩子心智
年轻的爸爸妈妈可能会觉得这样子是代表宝宝长得快,长得好。实际上,不会爬就会走的孩子长大后会比较容易出现心智问题。
宝宝运动能力发展顺序:
先会爬再学走
人的脑神经系统是人所有活动的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拥有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目标是传递信号和发布命令。
但刚出生的宝宝脑指挥中心是不会指挥的,经过1年的工夫(即在婴儿时期),宝宝通过眼看、耳听、皮肤触、舌头味觉、鼻嗅等过程(医学上称感觉统合过程),脑中的各种信号路径就建立和发达起来,这其中伴随着宝宝的运动能力的顺序发展,从3个月把头抬起来,5个月时会爬了,6~7个月孩子会坐了,9个月孩子站起来,1岁会迈步行走,宝宝的运动发展直接影响感觉统合过程。
缺乏爬行经历易患感觉统合失调症
宝宝如果爬行少或爬行练习不足或没有经历爬行,将引起对称性颈紧张反射的动作不成熟,表现为身体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不自觉地对抗,就容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症,如视觉和听觉不协调、视觉和动作不协调、听觉和动作不协调等。
光脚走路对宝宝更有益
在幼儿期家长可能还看不出危害,但当孩子上学后,危害就逐渐表现出来了。缺乏爬行经历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固执、容易有侵略性,有挫折感、难适应学习环境、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地干一件事情,不能长时间坐着,身体动来动去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和社会交往能力。那时家长就会着急了,感到孩子脑子挺聪明,可是怎么学习能力这样差,老在学校闯祸呢。
可见,智力和心智不是一回事,感觉统合失调症就是心智方面异常了。当然,并不是所有不会爬就会走的孩子都将影响心智,只不过出现不同程度心智异常的比例是非常高的。
对于错过爬行期的孩子,家长不必紧张,也不能消极等待,应该积极尽早补上爬行环节(即进行运动性心智训练)。预防感觉统合失调发生,这才是明智之举。
哪些孩子易感统失调
过度呵护、少户外活动易让孩子感统失调
贝贝(化名)不满一岁时,爸爸、妈妈就开始教她学习识字、背唐诗。贝贝也不负众望,三岁就能识数百个汉字、背数十首诗词。然而,一上幼儿园,问题来了,贝贝比其他小朋友显得动作笨拙,吃饭、大小便都离不开家长照顾,说话语速特别慢,而且语气单一、缺乏声调变化,别人说话快一点或声音大一点,她都感觉难受。
“通过检测发现,她有严重的感觉统合失调。”姚梅玲说,追踪贝贝的成长过程,他们很快找到了感统失调的原因:
首先,家长保护过度。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不想让贝贝受一点点伤害,也不让她接触任何未经严格消毒处理的东西,不论去哪儿都把她抱在怀里。“过度的呵护减少了贝贝自主活动的机会,相应地大脑经受锻炼的机会也少了,孩子就会动作笨拙、胆小。”
其次,过早的才艺教育。婴幼儿时期最需要大量具体的、形象的信息刺激来促进大脑的发展,加强大脑的整体功能。但是,贝贝很小就开始学习识字、背诗等抽象知识,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记忆,而没有机会发展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感觉功能。
最后,缺乏接触适宜刺激的机会。贝贝家住在高楼上,很少带她去户外活动。由于房屋面积小,活动的空间不足,接触的环境非常单一,神经功能得不到良好刺激,尤其是作为思维等高一级心理活动基础的感觉统合功能。
此外,孩子缺乏与伙伴交往的机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管理上不一致等,也可能导致感统失调。
害怕被搂抱、不会扣扣子当心孩子感统失调
究竟什么是感觉统合?姚梅玲举了一个最常见的例子——苹果,通过眼睛我们可以观察到它的颜色、大小和形状,通过鼻子可以闻到它的香味,通过舌头尝它的味道,通过手可以感触到它的软硬程度等,在这些感觉信息基础上,经大脑比较、联系、控制,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有别于其他水果的“苹果”概念,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统合。
“一旦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有效的组合而产生的缺陷,就是感觉统合失调,多发生在四五岁至十一二岁的儿童身上。”姚梅玲说,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多种多样。
孩子好动怎么办 引起孩子好动的原因
一、孩子过于兴奋
现在的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物质生活富足,身强力壮,精力充沛,活力四射,兴奋异常,需要通过活动来宣泄释放能量。
二、感觉统合失调
通常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大脑的指挥能力与控制能力都较差,难以长时间坚持,不能按照要求行事,不能严格遵守纪律,自由散漫,随意性很大,经常活蹦乱跳,手舞足蹈,身体会晃荡不停,貌似有音乐舞蹈天分,生龙活虎,人来疯,喜欢折腾,像个跳跳球,不得静下心来。
三、忽视习惯培养
家长对独生子女比较宽容,认为“树大自然直”,忽视了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孩子自由散漫,缺乏必要的规矩,随意性较大。
四、强化孩子弱点
家长面对孩子活泼好动的情况,没有及时想办法解决,而是逢人便说:“我家孩子,什么都好,就是活泼好动。”如此一来,孩子就认同了家长的心理,我就是活泼好动,没办法,静不下心来,这甚至成为孩子的挡箭牌与借口。
感统训练对宝宝的好处
第一,感觉统合训练有利于增强儿童的体质。
工具/原料
第二,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发展儿童的智力。
第三,感觉统合训练可使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和特殊儿童融入正常的教育之中。
第四,感觉统合教育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积极影响。
(一)有助于培养儿童愉悦的心情,使儿童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二)促使儿童注意力集中
(三)感觉统合训练有助于特殊儿童建立自信
第五,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第六,感觉统合训练可培养儿童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
第七,培养儿童竞争、团结、协作的社会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宝宝走路总摔跤是怎么回事?
爱摔跤可能是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所谓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对来自感观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然后使个体能够做出适应性的反应。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由于大脑对信息的解释不准确,导致孩子的行为不恰当。一般来讲,感统失调到6岁才可以通过测试判断,6岁前为感觉统合失调的最佳预防期。
感觉统合失调有多种,一般分为视觉统合失调、听觉统合失调、触觉统合失调、前庭平衡统合失调、本体统合失调等5种。一般从下面三个方面判断:
前庭平衡功能失常:好动而很难安定下来。好动不安不见得都是感觉统合失常,周围的环境或大人的误导也可能产生此现象,但如果所有可能因素一一过滤后,仍然找不出原因,则感觉统合失调是好动的最主要原因。
触觉:讨厌被触摸。许多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平时对洗澡、洗头和理发反感,有的甚至对换衣服也十分反感。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触觉防御过强造成的。
本体感:动作不灵活。这些儿童多半动作灵活性较差,有些到五六岁不会使用剪刀和筷子,有的不敢登高,不敢荡秋千等。
感觉统合失调这些现象在幼儿园中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家长出于某种原因不愿面对或不承认。希望家长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能够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
什么原因导致婴儿踢被子
其实,孩子踢被子,除了被子过厚宝宝觉得热的原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从孩子踢被子的原因也能看出孩子健康!
1、被子太过厚重
因为总担心孩子受凉,所以给孩子盖的被子大多都比较厚重。其实除新生儿或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的大脑内的体温调节中枢不健全,环境温度低(如冬天)时需要保暖外,绝大多数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代谢率高,比较怕热;加上神经调节功能不成熟,很容易出汗,因此宝宝的被子总体上要盖得比成人少一些。
如果孩子盖得太厚,感觉不舒服,睡觉就不安稳,最终以蹬掉被子后才能安稳入睡;而且,被子过厚过沉还会影响孩子的呼吸,为了换来呼吸通畅,孩子会使劲把被子蹬掉,结果孩子夜间长时间完全盖不到被子,就容易受凉。因此,给宝宝盖得太厚反而容易让孩子蹬被子受凉;少盖一些,孩子会把被子裹得好好的,蹬被子现象也就自然消失了。
2、睡眠时感觉不舒服
孩子睡觉时感觉不舒服也会蹬被子。不舒服的常见因素有:穿过多衣服睡觉、环境中有光刺激、环境太嘈杂、睡前吃得过饱等等。这样,孩子会频繁地转动身体,加上其神经调节功能不稳定,情绪不稳或出汗,结果将被子蹬掉了。
3、患有佝偻病或贫血等疾病
佝偻病或贫血是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常见疾病。当孩子有佝偻病或贫血时,神经调节功能就不稳定,容易出汗、烦躁和睡眠不安,这些情况下,孩子均容易蹬被子。
4、感觉统合失调
正常人的大脑皮层对所接受的感觉信息,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味觉、皮肤感觉、体位感觉等,会进行汇总分析后做出恰当的反应,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统合作用。大脑皮层发出的信息正确,身体的协调性就好。反之,如果孩子对所接受的各种感觉信息不能做出恰当的反应,即感觉统合失调,身体的协调性也就差了。
部分蹬被子的孩子存在感觉统合失调,表现为当身体处于睡觉体位时,大脑内的睡眠指挥信号不通畅,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仍不能降低,孩子往往还同时有多动、坏脾气、适应性差和生活无规律等特点,所以睡觉体位和盖在身上的被子不能成为安稳睡觉的信号,尤其是身上的被子稍热就很不舒服,便用蹬被子来缓解。
宝宝踢被子是热吗 感觉统合失调
部分蹬被子的孩子存在感觉统合失调,表现为当身体处于睡觉体位时,大脑内的睡眠指挥信号不通畅,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仍不能降低,孩子往往还同时有多动、坏脾气、适应性差和生活无规律等特点,所以睡觉体位和盖在身上的被子不能成为安稳睡觉的信号,尤其是身上的被子稍热就很不舒服,便用蹬被子来缓解。
什么是儿童感统失调
感统失调的全称为感觉统合失调,即宝宝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轻微的障碍,是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也有被认为是学习能力障碍。感统失调的宝宝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宝宝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通常儿童在12岁之前通过感统训练很容易纠正感统失调的现象,一旦超过12岁就会定型,无法改变,因此3-6岁的宝宝能够在感统训练下纠正过来。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宝宝小时候很聪明,但长大后却很一般了。
感觉统合失调包括触觉敏感、前庭失调、本体感失调、固有平衡感失调、左右脑平衡失调、视听觉失调,因为感统失调可以通过药物治疗配合感统训练可以纠正,因此,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