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每天约有1500人因心脏性猝死离世

每天约有1500人因心脏性猝死离世

“心脏性猝死是异常凶险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病情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一般为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导致迅速死亡,很多公众人物,甚至医学同道,都因为心脏性猝死离世。”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张澍说。

据张澍介绍,在诊断心脏性猝死的过程中,心电图所传递的信息往往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数患者病因复杂,一次性标准心电图难以有效地捕捉做出诊断的准确数据,而动态心电监测(Holter)虽然可以提供长达24小时的连续数据,但其在患者工作、生活期间难免会受到各种干扰,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造成诊断困难。

植入式心脏监测器的出现很好地完善了既往心脏监测领域的不足,同时也提供了更加有效、可靠的临床诊断数据支持。

以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已批准应用于临床的Reveal LINQ ICM 植入式心脏监测器为例,其优势在于信息精准,对心律失常检出率高,可准确记录房颤、室速、心动过缓、心脏停搏等事件,可同时特征性检测房颤;足以记录保存心律失常关键信息;对于不明原因晕厥的患者,有研究显示,其诊断率为常规院内心电图监测的6.4倍,其可以帮助78%的患者明确诊断。

如何预防心脏性猝死

专家表示,急性冠脉综合征会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进而导致心脏性猝死。而急性冠脉综合征一般包括我们平时熟知的冠心病、肥厚性心肌病以及扩张性心肌病等多种疾病。这些冠状动脉疾患是成人心脏性猝死最为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特别是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左室功能受损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我们一般将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分为四个阶段:前驱症状、终未事件开始、心脏骤停、生物学死亡或存活。心脏性猝死的危险人群一般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软弱乏力、心悸及许多非特异性主诉。“而在临床上,心脏骤停是以缺乏适当的脑血流而致突然意识丧失为特征。如果没有积极的干预,心脏骤停往往导致死亡。”

对于如何预防这类疾病,目前并没有一套十分系统的方法,其实一般情况下,要注意戒烟酒、平衡膳食、控制体重和适当运动,另外,还要注意过度疲劳的危险信号及重视发病的前兆症状。目前大家的工作强度都很大,很容易出现焦虑易怒,记忆力减退、健忘,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其实这就是身体在提醒你已经疲劳过度了。在这种时候应调整工作节奏、适当休息,让机体功能得以恢复。最好每天都有一定的休息和放松时间,缓解疲劳和精神紧张,使心脏及各脏器功能得以恢复。

老年人心脏猝死的症状

由于那件事情我知道了珍惜二字,好怕我姥姥也会离开我,但是人老了就容易得这种心脏病,想到这时,我就会很害怕,好害怕我的亲人也会离开我,但这又是自古不变的定律,生老病死,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让每一个人都健康呢,那么老年人心脏猝死的症状有那些,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临床表现

心脏性猝死的经过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终末事件开始,心脏骤停和生物学死亡。不同的患者各期表现也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在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前数天到数月,有些患者可出现心前区不适、心悸、气短、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但亦可无前驱表现,直接发生心脏骤停。而有些报道佩带动态心电图的猝死患者,当时心电记录多为心室颤动,说明心脏骤停时多为心室颤动。部分患者先有心脏缺血或左室功能不全症状,迅即发生心脏骤停。

1.病史及体格检查

有些心脏性猝死的患者在发病前数分钟或数天可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有的呈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有的发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所以,如冠心病、心肌病或弥漫性心肌炎的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应高度警惕,防止发生心脏性猝死。

2.心率变异性

近10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心率变异性与心脏性猝死之间存在肯定的相关关系。在心率变异性指标中,SDNN<50毫秒为心率变异性高度抑制,SDNN<100毫秒为心率变异性中度抑制。如心率变异性受抑制,提示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增加。

3.Q-T离散度

Q-T离散度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最长、最短QT间期(QT)的差值。近年研究表明,QTd可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QTd的正常参考值为<50毫秒,50~70毫秒有参考价值,以>70毫秒有诊断价值。临床研究显示,长QT综合征患者,心梗后有室速的患者,心脏性猝死以及药物致心律失常的患者,其QT离散度增加。研究表明,猝死患者的QTd远大于其他心脏病患者。所以,QTd对心脏性猝死有预测作用。

老年人心脏猝死应该做哪些检查

血小板黏稠度正常。

1.心电图 目前已知,心肌肥厚是心脏性猝死的标志性心电图。QRS波群高电压和侧壁导联明显的间隔部Q波的出现可能是猝死的危险因素。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心电图出现右束支阻滞,6个月的猝死风险约30%。

2.动态心电图(Holter) 动态心电图可使39%~82%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得到诊断,并能了解室性心律失常的频度、复杂程度、昼夜节律等变化,尤其是心肌梗死和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发现的室性心律失常对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明确的预测价值。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随着室性心律失常的复杂性和频发性而增加。

3.运动试验 有研究表明,运动试验对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4.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VLP) 心室晚电位是体表记录到的局部心室延迟碎裂电活动,一般出现在QRS终末部并可延伸到ST内,呈高频(20~80Hz)、低幅(≤25μV=碎裂波),持续10s以上。从目前已有的资料来看,心室晚电位在预测患者发生致命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Brethard等报道,冠心病患者伴有心室晚电位阳性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比心室晚电位阴性者高3.3倍。

频发性室性早搏的治疗有什么呢

一、无心脏病的病人,室早并不增加其死亡率对无症状的孤立的室早,无论其形态和频率如何,无需药物治疗。

二、心肌梗塞后或心肌病病人并发室早,心脏性猝死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当同时存在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应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肌梗塞后室早,猝死与心血管总死亡率反而显著增加。原因是这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室性心动过速会引发什么疾病?

1.心脏性猝死 :心律失常性心脏猝死中占80%~90%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所致。大规模临床回顾性研究表明,院外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者10%以上以室性心动过速为特征,65%~85%在紧急救治时表现为心室颤动。心脏性猝死是室性心动过速最严重的并发症。

2.阿-斯综合征 :也称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是指一种暂时性脑缺血、脑缺氧引起的急性而短暂的意识丧失,并伴有抽搐、面色苍白、发绀的综合征。在接受临床电生理检查的晕厥患者中,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占晕厥原因的20%。

3.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长期心动过速可导致心脏的组织学和病理学发生类似于扩张型心肌病的变化,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下降,称之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有学者推测,慢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间超过每天总时间的10%~15%以上就有可能发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包括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型连续的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并行心律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均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4.心力衰竭:室性心动过速,包括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均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脏性猝死虽突然但有迹可循

今天是著名作家王小波逝世十周年。十年前,他正当壮年,才华横溢,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心脏性猝死夺去年仅45岁的生命,而他,只是全球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心脏性猝死患者之一。他身后的十年里,古月、高秀敏、马季……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也先后因为这个冷酷的字眼而离世,心脏性猝死(SCD),一次又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

心脏性猝死,医学上的定义为:由于各种心脏原因,没有人为或外伤的因素,不可预料的,在一小时内突然死亡。以往,人们每每提到猝死总以为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生,但记者日前从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上却了解到,最新研究表明,80%的心脏性猝死者在事发前会有先兆。能否捕捉到这些“蛛丝马迹”,往往是救命的关键。

心脏性猝死“盯上”中青年

据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吴书林介绍,心脑血管疾病是西方工业国家人口的第一死亡原因,而心脏性猝死又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西欧,心脏性猝死每年发病人数大概有30万,而平均生还率却只有2%~3%。在我国一个关于心脏性猝死的研究项目中,参与研究的专家在北京市、广州市和新疆分别选取20.6万、14.9万、16万的城市居民、在山西选取16.2万农村居民进行心脏性猝死发病情况的监测。监测时间从2005年7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监测总人群共67.8万,最后总死亡人数为2983人,其中心脏性猝死人数284人,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第一次得出我国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万/年。该监测还显示,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发生率分别为44.6/10万和39.0/10万。

然而,由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健全,多数心脏性猝死者来不及抢救,心脏性猝死的平均生还率会比欧美更低。

吴书林告诉记者,传统上认为,心脏性猝死有两个多发人群,一个是从出生至六个月的新生儿,另一个是45岁~75岁的中老年,其中,男性居多。而据吴书林介绍,现在心脏性猝死已经愈发“年轻化”,运动员猝死,青少年运动后猝死,中青年白领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

据研究,心脏性猝死和吸烟、肥胖、体力活动少等生活方式有关,抑郁、精神负担重的人发病率也相对较高。现在中青年白领大都生活节奏快,脑力劳动居多,缺少锻炼,压力较大,容易疲劳,可能有一定的心脏疾患也浑然不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不注意休息和定时检查,总认为自己身体非常好,能扛得住,最容易被心脏性猝死“盯牢”,发生“过劳死”。而对于青少年来说,许多青少年喜欢运动,感冒或者身体不适的时候也带病进行剧烈锻炼,容易引发病毒性心肌炎或其他心脏病变,导致猝死。

猝死的原因

从不同的角度可对猝死进行不同的分类,如临床上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从病理生理改变的角度可将心脏性猝死分为两种类型,即心律失常型猝死和循环衰竭型猝死。本文仅介绍临床角度做出的猝死分型。

1.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它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目前多数人接受的有关心脏性猝死的概念是:“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非预见性的自然死亡,患者即往可以患有心脏病或无心脏病史,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在瞬间至一小时之内。”心脏性猝死在所有猝死患者中占绝大多数,长达26年的FraminghamStudy大规模的研究显示,在全部猝死患者中,心脏性猝死占75%。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猝死,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美国心脏协会研究指出:“25%左右的冠心病患者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临床表现。”国内文献指出:“在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中,80%的成人死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6]”。

这类患者是死于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突发的心肌缺血造成患者心脏的电活动紊乱,进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多为室颤),此时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或复苏失败,就会发生猝死。急性心肌缺血刚刚发病时最危险,急性心肌梗死第1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的概率较24小时后高25倍。在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的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死于发病的第一个小时之内。这是由于突然发生的心肌缺血使患者猝不及防,其心脏电生理活动无法适应这种突发的代谢紊乱,故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这个时间段患者往往没在医院,因此处在生死关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通过自我调整,将逐渐适应这种缺血情况,形成了新的动态平衡(心电重构),加上医学干预措施的应用等,使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逐步下降,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其他心脏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肺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另一类是非器质性心脏病,即心肌离子通道缺陷性疾病造成的猝死。如Brugada综合征、QT间期相关综合征(QT间期延长及缩短等)、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综合征、马方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还有某些心肌病等。这类患者大都属于基因缺陷造成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多与家族及遗传有关。这类患者的心脏没有直观的形态和结构异常,故不属于器质性心脏病。只有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方能查出问题所在。多数患者在30岁前后就因心源性猝死而结束了生命。因为心脏搏动是由血清离子(K+离子、Na+离子、Ca+离子等)进出心肌细胞膜内外造成的,故一旦发生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离子无法正常出入心肌细胞,就可能促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进而导致猝死的发生。

2.非心源性猝死

也称非心脏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约占全部猝死的25%。临床常见的主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梗死、支气管哮喘,神经内科疾病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此外还有主动脉夹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内源性高血钾)等。

心脏性猝死七类人风险最大

如果将心脏比喻为一幢房子,那么冠状动脉就好比房子的供水系统,而电信号的传导就像房子的供电系统,两者缺一不可。当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时,心脏的血液和氧气就会供应不足,导致心肌缺血,这就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大于80%的心脏性猝死由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引起。而心脏性猝死可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常没有先兆,心脏性猝死又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哪些人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1. 冠心病、曾经发生过心肌梗死者。2.心脏射血分数过低者。3.心力衰竭(心脏泵出血液的能力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者。4.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史者。5.曾经发生过心脏性猝死者。6.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者。7.患有与遗传有关的疾病者,如肥厚心肌病、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患者。

心脏射血分数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正常人的心脏射血分数高于55%,许多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射血分数低于40%。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后心脏射血分数低于30%的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更高。

迄今为止,发生心脏骤停后患者存活率仅为5%以下。40%的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无人在场或者发生在睡眠中,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家中。救护人员在6~9分钟赶到现场也是非常困难的。猝死发生后的救治成功率小于1%,因此提高猝死生存率关键在于预防。

如果患者曾发生过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骤停等,或有器质性心脏病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晕厥,应考虑植入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能在十几秒内自动识别室颤、室速这两种最致命的心律失常,并释放点击能量除颤。可以说,ICD是目前防治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方法。

冠心病的并发症有哪些

冠心病并发症:

冠心病可有心脏性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缺血性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等并发症。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由冠心病引起最多,占3/4以上在所有冠心病死亡者中50%~70%为猝死。美国Lown报告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每年心脏性猝死者40万,平均每分钟即有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心脏性猝死,其中80%是冠心病引起。不少冠心病患者平时无任何症状,猝死为首发的临床表现约占冠心病猝死的20%左右。在国内一般北方省市的冠心病患病率、猝死率均明显高于南方。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以是缺血性心脏病的惟一症状。可以出现各种快速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但临床多见的冠心病心律失常主要有期前收缩(房性和室性)、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及传导系统障碍导致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

心力衰竭

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造成的心肌血供长期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产生散在的或弥漫性心肌纤维化以及心室发生重构所致。患者大多有心肌梗死病史或心绞痛史,逐渐发生心力衰竭,大多先发生左室衰竭然后继以右心衰,为全心衰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二尖瓣脱垂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在冠心病中的发病率中较高。理化分析76例,14例(18.4%)临床有此综合征。主要由于供应前外乳头肌或后内乳头肌的动脉狭窄后,产生前外或后内乳头肌供血不足及收缩无能引起。

相关推荐

预防猝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保健

首先,饮食习惯尤其重要。 提倡的高纤维、低脂肪的“地中海式”饮食习惯助于预防心脏病的发生。所谓地中海式饮食习惯是指食用大量水果、蔬菜、坚果、豆类、谷类,食用适量鱼类、肉类、鸡鸭和乳类产品,用餐时喝点葡萄酒,食用油以菜籽油和橄榄油为主。 同时,规律适量的运动不可少。 规律适量的运动不仅可以减少心脏性猝死,还可以减少中风、高血压、糖尿病等;推荐每天运动30分钟以上,不宜过分剧烈。如果运动中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也推荐及时到医院就诊,做个心脏的“深度体检”,如运动负荷心电图、SPECT、CTA、心脏彩超等可以

心脏性猝死如何急救

近年来,我们时常可以听到“某某猝死”这类不算新闻的新闻。所谓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其临床特征主要是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在20—30秒的叹息样呼吸后呼吸停止。猝死发生前可能胸疼,气急,也可毫无预兆就突然发生。在成人发生的全部猝死中,心脏性猝死占80%以上。因此,学会心脏性猝死急救对挽救患者生命能够起到及时的作用。 猝死发生后,如果在2—4分钟内没获得效的治疗,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超过8分钟人就死亡了。当发现人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应立即使其平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

心脏性猝死鉴别诊断

猝死:指平时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其特点三,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睡眠猝死:J波综合症是睡眠猝死的元凶,J波与猝死着内在的联系。详细询问病史和家族史是诊断的关键。不能解释的晕厥、晕厥先兆、猝死生还病史和家族性心脏猝死史是诊断的重要线索。如患者出现典型的I型心电图改变,且下列临床表现之一,并排除其他引起心电图异常的因素,可诊断Brugada综合症:①记录到室颤;② 自行终止的多形性室速;③ 家族心脏猝死史。 突发的左心衰竭:急性

什么是冠心病的表现

1.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很多患者广泛的冠状动脉阻塞却没感到过心绞痛,甚至些患者在心肌梗塞时也没感到心绞痛。部分患者在发生了心脏性猝死,常规体检时发现心肌梗塞后才被发现。部分患者由于心电图缺血表现,发生了心律失常,或因为运动试验阳性而做冠脉造影才发现。这类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和心肌梗塞的机会和心绞痛的患者一样,所以应注意平时的心脏保健。 1.2、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部分患者原心绞痛发作,以后由于病变广泛,心肌广泛纤维化,心绞痛逐渐减少到消失,却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气紧、水肿、乏力等,还

常见的四种猝死原因

1.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由各种心脏原因所引起的、以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的自然死亡。心脏性猝死最可能的原因是心血管功能的障碍,使脑血供突然停止而丧失意识,最后导致生物学死亡。这种猝死最为多见,多发生于起病后1小时以内,的甚至仅数分钟,主要与严重心律失常关。其中冠心病最为多见。些人可以无心绞痛及其他心脏症状,冠心病隐匿存在,猝死为最早表现。不少所谓“健康者”猝死,即是这种情况。而高血压病累及心脏,引起左心室肥厚者,也易发生猝死。另外,吸烟、肥胖、糖尿病和生活方式也与猝死着不可分

熟睡之中猝死的原因

医生指出,在睡眠中猝死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心脏性猝死,常见的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室颤、心脏骤停等。 临床发现,在睡眠中发生猝死的患者多数伴心血管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而在以下因素的影响下,就很容易诱发猝死:打鼾造成睡眠猝死 打鼾之所以会导致猝死,主要与心肌缺血或冠心病关。人们在打鼾时,全身的肌肉和心肌处于紧张状态,包括腹肌、膈肌等部位的紧张都容易压迫心脏,加重了心肌缺血的情况。此外,打鼾也称为呼吸暂停综合症,而呼吸暂停会直接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诱发猝死。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源性猝死 急性

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猝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我国每年大约近60万人发生猝死,这就意味着每天1500到2000人发生猝死,这对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高发的我国来说,无疑是成为大众健康最大的杀手! 首先一类是冠心病患者,甚至得过心梗的患者。 第二类是心脏射血分数过低、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 第三类是心律猝死家族史。家族里50岁以前早发冠心病的人,不管是是你的父母,或者你的叔叔、姨姨、姑姑,只要50岁以前过心脏病史的,那你就要把自己列为高危人群,一定注意尽早检查心脏状况。 第四类是遗传相关疾病者,

青少年需警惕心肌病诱发的运动猝死

心肌病是一组与病毒感染、免疫、自由基、遗传关的以心肌本身病变为主的疾病。按病理可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等。目前我国青少年中每年因心脏病引发的猝死事件不在少数,而导致青少年心脏猝死的主要元凶就是心肌病。 运动员或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称之为运动性猝死。运动猝死很多种原因,心源性猝死是其中的一个最常见的原因。心脏性猝死指由于心脏的原因意外引起的猝然死亡。它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很短,一般不超过1个小时,的甚至短到30秒钟,而且没任何前兆。导

心脏性猝死早期症状

临床表现 1.心脏性猝死发生的特点 (1)猝死与性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4:1。 (2)猝死与年龄:高峰为45~75岁及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诊断

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则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突发意识丧失,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是心脏骤停最主要的诊断标准。心脏骤停时,常出现喘息性呼吸或呼吸停止,但时呼吸活动可在心脏停搏发生后持续存在1分钟或更长的时间,如复苏迅速和效,自动呼吸可以一直保持良好。心脏骤停时,常出现皮肤和黏膜苍白和发绀。在心脏骤停前如严重的窒息或缺氧,则发绀常很明显。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诊断过程可分为3个时期: 1、实验室检查:可出现由于缺氧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血pH值下降;血糖、淀粉酶增高等表现。 2、心电图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