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的原因是什么 疾病因素
遗尿的原因是什么 疾病因素
遗尿也有可能是因为患有一些泌尿道疾病而引起的;遗尿由疾病引起的有包茎炎、包皮龟头炎、尿道口狭窄、外阴炎、阴道炎、尿路感染、肾病等,多伴有泌尿系统的其他症状。
糖尿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疾病因素
许多糖尿病发生于病毒感染后,例如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可能与病毒性胰岛炎有关。当然是每例病毒性感染均发生糖尿病。
部分糖尿病人血清中发现抗胰岛β细胞抗体,给实验动物注射抗胰岛β细胞抗体可以引起糖耐量异常,病理检查也可看到胰岛中有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的浸润等现象。也有报导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早期用免疫抑制治疗可得到良好效果,甚至“痊愈”。
如破坏了大部分胰岛组织的胰腺为和胰腺纤维束性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功能性垂体腺瘤,嗜铬细胞瘤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即症状性糖尿病。长期服用双氢克尿塞、皮质激素、肾上腺能药物等均可能导致或促使糖尿病加重。某些遗传性疾病如下Turner综合征等也容易合并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的原因 家族遗传因素
糖尿病家族史是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是无糖尿病家族史者的1.55倍,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升高到2.89倍。
尿酸高的原因 疾病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过度肥胖以及肾功能异常等疾病因素,均可引起高尿酸的症状出现。
如何区分新生儿发烧是何种因素导致的
新生宝宝身体发热,爸妈应对宝宝的发热进行初步评估,要区别发热是环境因素所致还是疾病因素所致。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引起新生宝宝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保温过度:如衣着过多、捂被过多。当室内环境温度接近30℃时,如果妈妈母乳不足,宝宝乳汁摄入减少就会引起新生儿脱水而导致出现发热现象。环境因素引起的发热,宝宝表现为烦躁、哭闹、周身皮肤潮红、手足发烫和尿少。遇到此种情况所致的发热,家长不必惊慌。
2、疾病因素:如果新生宝宝发热的时候,伴随有反应较慢,面色苍白,食欲减退,手足发凉,这就是疾病因素引起的发热。遇到这种情况时,爸妈要理性冷静的应对。
儿童遗尿症的原因 遗传因素
据统计遗尿症患儿一级亲属中约70%-80%有遗尿的历史,可能与控制排尿的神经调节功能成熟推迟有关。
小孩晚上遗尿是什么原因 疾病的因素
由器质性疾病引起遗尿的情况并不多见。泌尿系感染、畸形、以及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等可引起遗尿。另外,无症状性细菌尿和高钙尿也会引起遗尿,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小孩打呼噜是病吗
小孩打呼噜是病吗?小孩打呼噜的原因是什么?小孩打呼噜的病因比较明确,绝大多数为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所致。
有很多家长常常问我们的专家,小孩打呼噜是病吗这样的问题,其实小孩打呼噜是疾病的象征,当小孩出现打呼噜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
那么,小孩打呼噜的原因是什么呢?相对于成人,小孩打呼噜的病因比较明确,绝大多数为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所致。部分患儿是由于不同原因导致的过度肥胖而出现鼾症。
小孩打呼噜
小孩打呼噜的临床表现是严重打鼾、憋气、夜间呼吸暂停、梦游、遗尿和白昼嗜睡,还可伴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继发症,如高血压、心脏肥大、心律不齐,30%患者肺功能检查有不同程度慢性肺损伤,此外尚有情绪压抑及健忘等。
可见小孩打呼噜也是一种,大家一定要积极的治疗。目前治疗小孩鼾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美国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这种方法与传统鼾症治疗方法相比,优势很大。如(1)安全舒适,不损伤鼻部组织(2)精确治疗,无副作用(3)不开刀,见效快,无痛出血少(4)无须住院,随治随走。
小儿遗尿症治疗
一概念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3~4岁开始控制排尿,如果5~6岁以后还经常性尿床,每周二次以上并持续达6个月,医学上就称为“遗尿症”。夜遗尿是一种常见病,在我国男孩比女孩患此病的概率高。小儿遗尿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遗尿,原发性遗尿是指小儿从小至就诊时一直有遗尿,而继发性遗尿是指小儿曾经停止遗尿至少6个月,以后又发生遗尿。排除疾病引起尿床的原因,原发性夜遗尿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二治疗
儿童尿床的行为疗法
(1)排尿中断训练 鼓励孩子在每次排尿中间中断排尿,自己从数1数到10,然后再把尿排尽,这样能训练并提高膀胱括约肌控制排尿的能力。
(2)忍尿训练 白天让孩子多饮水,当有尿意时,让他忍住尿,每次忍尿不超过30分钟,每天训练1~2次,使膀胱扩张,增加容量,从而减少夜间排尿的次数。
(3)定时训练 在以往晚间经常尿床的时间,提前半小时用闹钟结合人为叫醒,让其在室内来回走动,或者用冷水洗脸,使在神志清醒状态下把尿排尽,目的也是有助于建立条件反射。
(4)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尿床 督促孩子自己排空残余尿、擦干局部、更换内裤及干床处理。
(5)总结记录 家长每天记录尿床的原因、次数,在日程表上对尿床、不尿床都做个记号,每周总结一次,找出原因,当孩子有进步时应给鼓励。
(6)争取晚上少喝水
药物治疗
(1)丙咪嗪 为中枢兴奋剂,可减轻睡眠深度,每晚口服,适用于觉醒障碍型。
(2)奥昔布宁 别名尿多灵,能降低膀胱内压、增加容量,减少不自主性的膀胱收缩,入睡前口服,适用于昼夜尿频型。
(3)麻黄素 睡前口服,可增加膀胱颈部和后尿道的收缩力,同时有兴奋中枢作用,可用于混合型。
(4)去氨加压素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别名弥凝,睡前口服,适用于夜间多尿型。
糖尿病的诱发因素 遗传因素
越有20%-30%的糖尿病患者有家族病史,提示糖尿病的发病可能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