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何谓先天性巨结肠便秘

何谓先天性巨结肠便秘

先天性巨结肠便秘由肠腔高度扩张、肠麻痹、肠肌 肉收缩、蠕动功能消失所致。另外,虽不是巨结肠,但先天性 无肛新生儿,因大便没有出口,必然便秘。经手术治疗后即可 解除排便问题。

便秘都是先天性巨结肠么

先天性巨结肠可以导致便秘,但是便秘并不是都是先天性巨结肠引起,典型的先天性巨结肠会有远端肠管(从直肠开始,逆行向近端)神经节细胞的缺失,而巨结肠同源病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便秘肠管具备神经节细胞,但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出现障碍,都表现为便秘,但是处理方法各有不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原则上来说,典型的先天性巨结肠首选手术,而巨结肠同源病首选保守治疗,无效则考虑手术。

先天性巨结肠 - 诊断

1.病史及体征 90%以上患儿生后36~48小时内无胎便,以后即有顽固性腹胀,必须经过灌肠、服泻药或塞肛栓才能排便的病史。腹部高度膨胀并可见宽在肠型,直肠指诊感到直肠壶腹部空虚不能触及粪便,超过痉挛段到扩张段内方触及大便。

2.X线所见 腹部立位平片多显示低位结。钡剂灌肠侧位和前后位照片中可见到典型的痉挛肠段和扩张肠段,排钡功能差,24小时后仍有钡剂存留,若不及时灌肠洗出钡剂,可形成钡石,合并肠炎时扩张肠段肠壁呈锯齿状表现,新生儿时期扩张肠管多于生后半个月方能对比见到。若仍不能确诊则进行以下。

3.活体组织检查 取距肛门4cm以上直肠壁粘膜下层及肌层一小块组织,检查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巨结肠患儿缺乏节细胞。

4.肛门直肠测压法 测定直肠和肛门括约肌的反射性压力变化,可诊断和鉴别其他原因引起的便秘。在正常小儿和功能性便秘,当直肠受膨胀性刺激后,内括约肌立即发生反射性放松,压力下降,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内括约肌非但不放松,而且发生明显的收缩,使压力增高。此法在10天以内的新生儿有时可出现假阳性结果。

5.直肠粘膜组织化学检查法 此乃根据痉挛段粘膜下及肌层神经节细胞缺如处增生、肥大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不断释放大量乙酰胆碱和胆碱酶,经化学方法可以测定出两者数量和活性均较正常儿童出5~6倍,有助于对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并可用于新生儿。[2]

中毒性巨结肠分类

最常见,占新生儿胃肠畸形的第2 位,每2 000 ? 5 000 名出生的婴儿中就有l 例得病。男婴较女婴为多,男女之比为巨结肠3 ? 4 : 1 ,且有家族性发病倾向。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肠壁神经丛中的神经节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异常,造成肠壁神经节细胞完全缺乏或减少。90 %以上病变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的远端部分。病变的肠段经常处于痉挛状态,管腔狭窄,粪便不能通过病变的肠段或通过困难而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大量积聚在上段结肠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肠管狭窄段的上方因粪便的积聚而变得肥厚、粗大,这就形成了先天性巨结肠。但真正的病变是在狭窄段的肠管。

先天性巨结肠通常在婴幼儿期发病,患儿失去正常的排便反射,粪便排出发生障碍。患儿便秘、腹胀如鼓,甚至呕吐,影响生长发育,病情有时会突然恶化。肛诊时可诱发排气与排出糊状粪便。直肠肛门测压显示直肠内压高于正常,伴波频增加,肛管上部频率降低,波幅增宽。用气囊扩张直肠后,缺乏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直肠活检HE 染色可以确诊;乙酞胆碱醋酶活性增加.也有少数患者在成年后发病。由于病史较长,临床表现不典型,成人巨结肠常易误诊为乙状结肠冗长症、乙状结肠扭转、腹部肿瘤、粪石性肠梗阻、功能性便秘、假性肠梗阻、神经源性肠发育不良等。

是一组临床症状酷似先天性巨结肠,而病理改变与先天性巨结肠不一样的一组疾病。病理所见肠壁尚有一定数量的神经节细胞,神经纤维也不一定增生、肥大。包括神经节细胞减少症(hypoganglionosis )、区段性神经节细胞减少症(zonal hypoganglionosis )、神经元不典型增生( neuronal dysplasia )和原因不明性便秘。神经元不典型增生是指勃膜下层和肌层神经节细胞增生,形成巨大神经节,偶尔在固有膜内也能见到神经节细胞〕新生儿期排便正常,儿童期或成年后出现间歇性或顽固性便秘,常有粪便自动滋出而污染内裤。发病可能与精神因素、心理因素有关。全结肠或部分结肠扩张,形成巨结肠。钡灌肠检查可见肛门以l _直肠异常扩张,直肠远端只有极短或无明显的狭窄段。结肠传输试验表现为扩张肠段运动迟缓,其余肠段运动似乎正常。直肠活检或组织化学检查有正常的神经节细胞。采用灌肠和饮食治疗、排便训练、括约肌扩张、精神心理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可获s良好效果。

先天性巨结肠宝宝肠胃的捣蛋者

关于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的病症影响着新生儿、婴儿及幼儿的大肠(结肠),其症状体现在由于婴幼儿的结肠下部缺失神经细胞,从而导致粪便在经过肠道时受阻,难以排出,这是由出生缺陷所引起的症状。大多数时候,患这类症状的婴儿在出生时就跟随排便问题,尽管症状会在出生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显现的更清楚。

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

 大肠通过肠道一系列的蠕动、收缩,消化体内的食物,这是由小肠肌层间的神经控制。

 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的孩子缺失这部分神经,故而导致结肠难于放松、收缩,以至于消化残留物的堵塞,排便困难。

 先天性巨结肠也会影响到整个大肠,称为长节段病变。或者,影响靠近直肠的一小段结肠。这多见于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时,接近直肠部分的细胞停止发育。基本来看,这多见于家族病史,并且影响男宝宝多于女宝宝。患有唐氏综合症和遗传性心脏疾病的儿童,患先天性巨结肠的风险值相应较大。

得了先天性巨结肠能放弃吗

1、得先天性巨结肠能放弃吗

先天性巨结肠的分型绝大部分可治愈。

普通型巨结肠:只有直肠和乙状结肠发生病变,该类型患儿最为常见,占总体比例的75%;

短段型巨结肠:病变局限于直肠末段3-4厘米,患儿总体比例只有8%;

长段型巨结肠:病变肠段达结肠脾曲以上,甚至整个结肠,该类型患儿占总体比例的14%;以上三种类型都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达到治愈目的,且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影响生长发育。

得了先天性巨结肠能放弃吗

特殊型巨结肠:病变累及整个结肠和回肠末端,患儿比例不到2%;该类型患儿治疗预后不理想,需要特别谨慎对待。

2、什么是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肠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的近端结肠,巨结肠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

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有密切关系,本病的发病机理是远端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功能异常,使肠管处于痉挛狭窄状态,肠管通而不畅,近端肠管代偿性增大,壁增厚。本病有时可合并其他畸形。

到底什么是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case)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Agangliono-sis)。由于hirschsprung将其详细描述,所以通常称之为赫尔施普龙病(hirschsprung’s- Disease),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的近端结肠,使该肠这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 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比较多见的先天性胃肠道发育畸形,有一定家族遗传性倾向。

病因和病理生理目前多认为先天性巨结肠由遗传-环境因素造成,是在多基因遗传因子的条件下,胚肠发生暂时性缺血、缺氧所致。基本病理变化是肠壁肌间和粘膜下神经丛内缺乏神经节细胞,无髓鞘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数量增加且变粗,是一种发育停顿。

由于节细胞的缺如可减少,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异常和肽能神经缺乏,合病菌变肠段的平滑面持续收缩,呈痉挛状态,正常的推进式肠蠕动消失,形成功能性肠梗阻,粪便通过困难,痉挛性肠段的近端由于粪便长期瘀积,逐渐扩张、肥厚而形成巨结肠。另一病理变化是排便反射消失,这是由于肠壁内脏感觉运动神经系统的缺陷,不能产生正常的反射性直肠收缩和肛门内括约肌松弛,致使粪便不能排出。在新生儿期,结肠壁很薄,肠道远端和结肠都扩张,全腹膨隆,随着年龄增长,肠壁肌肉增强,由于对痉挛肠道段的长工适应。

靠近痉挛段的近端结肠所受阻力最大,逐渐高度扩张与肥厚,形成较局限的巨结肠。根据病情肠管狭窄段的长度,本病可分为5型。在新生儿期,结肠壁很薄,肠道远端和结肠都扩张,全腹膨隆,随着年龄增长,肠壁肌肉增强,由于对痉挛道段的长期适应,近痉挛段的近端结肠所受阻力最大,逐渐高度扩长与肥厚,形成较局限的巨结肠。

胎便排出延缓、顽固性便秘、腹胀:90%以上患儿在生后36-48小时无胎便或少量胎便,需扩肛或使用开露才能排便,以后即有顽固性便秘,严重者发展成为不灌肠、不排便。痉挛段愈长,出现便秘时间愈早,愈严重。腹胀逐日加重,腹壁紧张发这,有静脉扩张,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肠音增强,膈肌上升引起呼吸困难。2、呕吐、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由于功能性肠梗阻,可出现呕吐,量不多,呕吐物含少量胆汁,严重者可见粪样液,加上长工腹胀,便秘患儿食欲下降,影响营养吸收致发育迟缓、消、贫血或有低蛋白血症伴水肿。

保守治疗:口服缓泻剂,润滑剂,如蜂蜜,帮助排便。使用开露、甘油栓,扩肛等刺激括约肌,诱发排便。灌肠,肛管插入浓度要超过狭窄段,用生理盐水灌肠,每日一次,每次注入量50-100毫升,腹后使灌肠水与粪水排出,反复数次逐渐使积存的粪便排出,注意注入量要基本相等,灌肠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2、结肠造瘘术:凡巨结肠合并不肠结肠炎不能控制者,合并有营养不良、高热、贫血、腹胀,不能耐受要治术者,或保守治疗无效者,腹胀明显影响呼吸者,均应及时行结肠造瘘术,待年龄稍大后行根治术。3、根治术: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早期进行根治手术,认为体重在3千克以上,一般情况良好即可行根治术。儿童期都应行根治手。术前应清洁灌肠连续10-14天,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度失衡。加强支持疗法,改善全身状况。

什么是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看了以上内容,爸爸妈妈就应该了解什么是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了,如果新生儿出现了排便异常一定要引起重视,单纯的小儿便秘不要太过担心,小儿便秘主要是脾胃虚弱,胃肠道蠕动缓慢所造成的,出现了其他症状要到医院仔细检查,咨询医生确诊,听从医生建议治疗。

婴儿常便秘查查巨结肠

杭杭是十个月大的婴儿,刚出生时一喝奶就呕吐,连续三天不排便,肚子也越来越胀。爸爸妈妈抱着杭杭多番求医,可他还是光吃不拉,长期依靠开塞露排便。

邓小耿说,杭杭可能患上了先天性巨结肠。其实,这是新生儿消化道发育畸形中较常见的一种,占消化道畸形的第二位,其发病率为二千分之一到五千分之一,以男性多见,其发病原因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肠壁内微环境改变有关。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家发现巨结肠改变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发病的肠管(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没有神经节细胞,因而长期处于痉挛狭窄状态,丧失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致使近端结肠继发扩张、肥厚,逐渐发生巨结肠的改变。

邓小耿主任介绍,正常新生儿应该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排出第一次胎便,2~3天内排尽。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由于发病的肠管处于痉挛狭窄状态,胎便不能通过,所以24~48小时内没有胎便排出,或只有少量,必须用肥皂条或灌肠等方法处理才有较多胎便排出。辅助通便后症状即缓解,但数日后便秘、腹胀、呕吐又出现。患儿多出现体重不增,还可能出现小肠结肠炎(有腹泻)、肠穿孔等并发症。

邓小耿主任建议,如果怀疑孩子是先天性巨结肠,爸妈可以自己给孩子摸摸。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通常在左下腹有时可摸到巨大的粪块。而医生用手指做肛门检查时,也会发现孩子的肛门特别紧,直肠内不含粪块,但手指抽出时会有大量气体及粪便喷出。另外,医生还可辅以放射线钡剂灌肠摄影、肛门直肠压力测定及直肠切片检查来确诊。据悉,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有非手术治疗、肠造瘘术、根治性手术,一旦确诊,一般均应进行巨结肠根治术才能根治。近年来巨结肠根治手术年龄已从1~2岁提前到生后6个月甚至更早,在新生儿期施行一期巨结肠根治术者越来越多,可避免小肠结肠炎、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

婴儿便秘与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疾病,也是引起孩子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5000个新生儿中就会有一人患此病。严重的患儿在出生72小时内无胎粪排出,或仅有少量胎粪排出,并伴有腹胀、呕吐等不完全肠梗阻症状。多数患儿肠梗阻症状并不明显,以顽固性便秘为主要症状,数日至数周后排便一次,以后便秘越来越严重,腹部明显膨胀,胀得肚皮又薄又紧,甚至皮下青筋突出,腹大如鼓。

患儿常常哭闹不安、拒食、呕吐,灌肠或服用泻药后,可伴有较多的气体和粪便排出,腹胀随即减轻,但过后便秘又复如初。部分患儿还伴有肠炎,便秘过后又会腹泻。有了以上症状必须到医院进行直肠检查、直肠内压测定、腹部X线检查及灌肠以确定诊断。

怎样会患先天性巨结肠呢?原来患儿在娘胎里,直肠及乙状结肠发育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其末端的肠壁内神经节缺少,缺少神经节的那部分肠道没有蠕动功能。这部分肠道和以上部分肠腔内的粪便和气体不能顺利通过和排出,逐渐堆积起来,使肠腔胀大,久而久之,造成结肠特别粗大、膨胀、肠壁肥厚。

纠正巨结肠的根治方法是手术。把没有肠壁神经节的部分肠管切除,将直肠末端与结肠吻合,保留肛门括约肌。随着现代小儿外科和麻醉技术的进步,新生儿时期就可施行手术。对症状不严重的患儿,可采用保守治疗,即定期进行灌肠通便,口服中药,如火麻仁、生地、枳实、川扑、瓜蒌仁、大黄等煎汤服,或服用中成药如麻仁丸、王氏保赤丸等。

婴幼儿便秘、肚子特别大是什么病

有些婴儿生后持续便秘,数日甚至10余天不能自行排大便,伴腹胀及腹大,有时伴有呕吐。追溯病史,这种孩子在出生后往往有胎便排出延迟的现象,胎便很少在生后3天内排完。如果有这组表现,提示患有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它的病变部位多在乙状结肠下段和直肠。由于先天发育异常,病变的肠壁缺乏正常的神经节细胞,致使肠管失去正常的神经支持和调节,从而失去正常的蠕动功能。表现为肠管的肌肉不能扩张而经常处于痉挛状态,造成这段肠管的功能性狭窄。致使肠道内容物...

先天性巨结肠应该做哪些检查

1.X线钡剂灌肠

X线下钡剂灌肠是判定病变范围和选择术式的重要依据。钡剂灌肠目的是显示痉挛段及其上方的扩张段,因此确认扩张段即可,不要过多灌入钡剂继续向上检查,以免加重病儿腹胀及其危险。

痉挛段范围在降结肠以下者,侧位显示最清,故一般仅摄带肛门标记的侧位X线片,但痉挛段达乙状结肠时从正位观察才能全面。X线钡剂灌肠的诊断率,目前仍徘徊在90%左右,其原因主要有3个:①新生儿巨结肠确诊困难,一般认为新生儿巨结肠的形态学改变,生后2周才形成,有的需要3~4周甚至几个月。尽管开展了灌肠后24~48h,动态观察钡剂贮留或排泄的功能性改变,但梗阻症状很重时,钡剂灌肠后必须洗肠或手术,不允许延迟观察;并发肠炎时,难于保留钡剂达24h以上。②对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尤其是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难与特发性巨结肠鉴别。③对特殊型先天性巨结肠易于漏诊或误诊。

2.直肠肛管测压

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有效方法,具有经济、简便、快速而安全,以及无损伤性,可反复检测等优点。关于测压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准确率,文献报道不一(76%~100%)。研究证明,正常儿直肠内气囊注入2~3ml气体后,1~3s内肛管压力迅速下降(称正常反射),而先天性巨结肠病儿,向直肠内气囊注入很多气体,肛管压力都不变(称阴性反射),即无直肠肛管反射或无正常反射,有的先天性巨结肠病儿,肛管压力不但不下降,反而上升(称异常反 射)。阴性反射和异常反射统称为病理反射,经检测156例慢性便秘病儿,直肠肛管测压的准确率为93.33%,其中误诊率为2.88%(104例病理反射者,3例除外先天性巨结肠:2例为新生儿,6个月后复查正常;另1例为胎粪性腹膜炎),漏诊率为7.69%(52例有正常反射者,4例为先天性巨结肠病儿)。为提高测压诊断的准确性,必须注意检测方法和判断标准。

直肠肛管测压诊断新生儿巨结肠应当慎重。有作者动态检测50例正常新生儿,仅13例于生后第1天出现正常反射,48例(96%)在生后1周内出现正常反射,另2例因出院未能连续检测,分别在生后100天和8个月测检时出现正常反射。理论上应该说,新生儿生后自动排便,标志有直肠肛管反射,但经测压观察,我们认为这种刚刚形成或建立的反射,并未成熟也不稳定,故测检中不易显示或捕捉。

治疗小儿巨结肠有新术

4岁患儿郭某患先天性巨结肠,长期腹胀,排便困难。哈尔滨医大附属一院日前为其施行了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术中完整地切除了病灶,减少了出血,避免了尿潴留等并发症,术后患儿营养状况迅速恢复。

小儿外科李权教授在参阅国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经肛门的微创手术与国内流行的“鸡心领”式吻合术相结合,改创为经肛门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大斜面吻合术。该术式创伤轻,腹腔不粘连,手术年龄可提前到新生儿期。

特殊类型先天性巨结肠症

特殊类型先天性巨结肠症

(1)全结肠无神经节症

本病最初报道于1948年。此症实际上是全部结肠无扩张肥厚,因此称之为巨结肠症确实不妥。多出现回肠末端肥厚扩张,所以有人将全部结肠及部分回肠末端无神经节细胞者,称为全结肠无神经节症。许多本病患儿在新生儿时期未明确诊断即死亡,所以认为全结肠型无神经节症十分罕见。但近年来文献报道病例逐渐增多,其发病率为5%~10%,说明并非罕见。

1)临床表现

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的范围越广泛,症状就越严重。大多数在新生儿期出现胎粪排出延迟,腹胀、呕吐及便秘等症状,经扩肛、灌肠及服泻剂,症状可暂时缓解。但便秘反复出现,且较一般巨结肠发作频繁。与一般先天性巨结肠的不同点,即在直肠指检时,不能诱发排粪反射,无大量臭气和粪便排出。

2)诊断

全结肠无神经节症的诊断相当困难,确诊往往靠手术中的病理组织学检查。须在升、横、乙状结肠3处同时取标本,证实肌间神经丛缺乏神经节细胞。X线检查是诊断本病不可缺少的手段,腹部平片仅能了解近端肠腔扩张和充气,钡剂灌肠对确诊有比较大的价值。X线征象特点为:直肠呈痉挛状态,无扩张;全部结肠直径正常或小于正常,但不同于胎儿型小结肠;结肠袋形消失,肠壁变平滑。灌肠压力增高时,钡剂可反流入回肠,但结肠并无明显扩张;结肠长度比正常儿短,特别是左半结肠较短,可见结肠脾曲呈钝角,并向内移位,灌肠时可见结肠异常蠕动;侧位片脊柱前,无一般先天性巨结肠所见之扩张充气的横结肠。

(2)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

此型占巨结肠总数的25%。特点是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局限于直肠末端,痉挛狭窄段不超过7.0~8.0cm,故称为短段型巨结肠。

1)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较一般常见型巨结肠为轻。约有半数在1岁以前发生便秘,另一半则在1~2岁甚至到10岁便秘才明显。初期为间歇性便秘,以后为顽固性,必须塞肛门栓或灌肠方能排粪。一般患儿全身情况良好,并发症少,只有少数病例有腹胀。直肠指检时,手指要通过痉挛段进入空虚扩大的肠腔。钡剂灌肠可见痉挛狭窄段仅占直肠末端的几厘米,在其上段肠腔有明显的扩张。但经过2周的灌肠排粪后,扩张的肠腔可以明显缩小。要肯定诊断,可做直肠活检,证明痉挛狭窄肠段肌间神经丛细胞缺如。

(3)节段性肠痉挛型巨结肠症

本病特点为仅结肠某一段无肌间神经节细胞,病变段上下肠壁均正常。

1)临床表现与诊断

结肠某一段痉挛狭窄,所出现的症状与同等高度的一般先天性巨结肠相同。钡剂灌肠可见结肠某一段发生痉挛狭窄。确诊靠术中活检,证实痉挛狭窄肠段肌间神经节细胞缺如。

先天性巨结肠治疗

痉挛肠段短、便秘症状轻者,可先采用综合性非手术疗法,包括定时用等渗盐水洗肠(灌洗出入量要求相等,忌用高渗、低渗盐水或肥皂水),扩肛、甘油栓、缓泻药,并可用针灸或中药治疗,避免粪便在结肠内淤积。若以上方法治疗无效,虽为短段巨结肠亦应手术治疗。

凡痉挛肠段长,便秘严重者必须进行根治手术,目前采用最多的手术为:①拖出型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Swenson´s术);②结肠切除直肠后结肠拖出术(Duhamel´s手术);③直肠粘膜剥离结肠于直肠肌鞘仙拖出切除术(Soave&acut;s手术)。

如患儿发生急性小肠结肠炎、危像或营养发育障碍,不能耐受一次根治手术者,应行静脉补液输血,改善一般情况后再行根治手术,如肠炎不能控制、腹胀呕吐不止,应及时作肠造瘘,以后再行根治术。

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一旦确诊,迟早均需进行巨结肠根治术才能解除症状。保守治疗适应于临床表现尚轻、诊断未完全明确以及手术前准备等,主要方法有:用肥皂糊、开塞露等刺激肛门直肠,必要时可以用温生理盐水灌肠引起患儿排便。

手术治疗包括过渡性手术(肠造口术)和确定性手术。肠造口术一般用于并发小肠结肠炎、肠穿孔或全身营养状况较差无法耐受大手术的患者,经治疗一般情况好转后再行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手术要彻底切除病变处狭窄肠段,重新恢复肠道连续性。

由于手术技术和监护水平提高,出生后6个月甚至更早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也能安全接受根治性手术,从而避免了小肠结肠炎、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此外,术后还应训练患儿排便习惯,并在医生指导下定期扩肛,以巩固远期疗效。

顽固性便秘的孩子要当心先天性巨结肠

10岁男孩长期便秘呈“肠瘫”

杰仔是一位10岁的小男孩了,瘦得像一根竹竿似的,同龄的孩子体重差不多达到30公斤了,而他才16.4公斤。最近一个多星期,妈妈发现杰仔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了,还老嚷着肚子不舒服。妈妈详细问了后才知道,孩子一个星期没有排便了。家人赶紧带去医院检查,最后确诊杰仔患上了“先天性巨结肠”,建议马上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医生乐盛麟称,手术中发现杰仔大部分结肠都极度扩张,丧失了正常的蠕动和排便功能,肠腔内粪便和气体不能顺利通过和排除,逐渐堆积起来,呈“肠瘫”状态,幸亏及时手术。

杰仔妈妈说,孩子其实从小到大都有便秘的毛病,但是却不知道他得了先天性巨结肠这个病。先天性巨结肠是胚胎期消化道发育畸形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以男性多见,也是引起小儿腹胀、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

肠子丧失蠕动功能,反复便秘腹胀如鼓

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跟遗传因素或者胚胎发育过程中肠壁内微环境的改变有关。当肠道肌间及黏膜下神经元缺乏或发育异常时,使得这段肠子处于持续性痉挛性收缩的状态,丧失了正常的蠕动功能,从而使得食物残渣不能顺利通过,上端正常的肠管因为粪便堆积而致使近端结肠继发扩张、肥厚,逐渐形成一个狭窄与扩张交界的巨结肠改变的状态,这个现象借助钡灌肠摄片可以清晰见到。

一般来说,先天性巨结肠的患儿通常在出生后出现反复便秘,由于患儿肠道狭窄、梗阻而导致粪便排出障碍,久而久之使得患儿腹胀如鼓,而且这种便秘会反复出现,并可伴有呕吐等症状。

“肠瘫”可根治,手术治疗切除异常肠段

有一些家长,由于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认识不够,以为孩子只是普通的便秘而不把它当一回事,按照便秘的处理方法简单地处理一下就不了了之,直到孩子因为严重的顽固性便秘而被诊断出来。还有一些家长在得知孩子患有先天性巨结肠后,以为这种疾病根本不可能治好,或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手术治疗费用,而往往选择了放弃治疗。

乐由于先天性巨结肠是肠道肌间及黏膜下神经元缺乏及发育异常,肠壁的肌肉不收缩,不能把粪便挤出肠外,造成排便困难,因此治疗的首要目的是使患儿能够排便。目前,国内纠正巨结肠的根治方法就是手术治疗。完全经肛门改良Soave术(无痕手术),即通过自然腔道肛门神经节异常的肠段和近端扩张神经发育异常肠段切除拖出肛门外切除,并将正常肠管与肛门行吻合术。

如果没有及时对先天性巨结肠进行手术治疗,由于长期严重的刺激,可导致患儿出现坏死性小肠炎、肠穿孔、感染性休克等,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因而在手术时机方面,越早诊断并给予手术治疗的话,肠道扩张就越少,需要手术切除的肠段也就越少,也就越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因此,对于有顽固性便秘史的小孩来说,父母应该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有异常,应该要及时送到正规的医院请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

相关推荐

宝宝便秘腹胀的原因

1、先天性巨结肠。是结肠的上段出现先天性扩张,因而形成巨结肠。使得肠道肌肉只能收缩,而不能进行正常地蠕动,由此使肠道总是处于痉挛状态,造成胎便性肠梗阻。宝宝的临床表现视病变肠管的长度而轻重不一,通常,病变的肠管越长,宝宝的症状就出现得越早越严重。表现为出生后无胎便排出,或仅有很少量的胎便排出,随后即出现长时间的不排便,并且伴腹胀、呕吐等肠梗阻症状。 2、先天性无肛门或肛门狭窄。虽然有时可以看到宝宝的肛门,但由于肛门的上段肠管闭锁,所以也无胎便排出。这样的宝宝通常还并发尿道瘘、会阴瘘、阴道瘘等,大便常常与小

巨结肠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巨结肠的治疗 成人巨结肠多需手术治疗,但应区分是先天性巨结肠或特发性巨结肠二若是先天性悦结肠,手术方式虽有多种,治疗的关键除切除扩张的肠段外,尚需切除无神经节远端狭窄部分的肠段,再重建肠道的连续性。而特发性巨结肠则应该行包括扩张肠段在内的次全结肠切除后,行升结肠-直肠吻合,效果较好。 处理巨结肠中注意事项 ① 分期手术还是一期手术,由于成人巨结肠近端结肠往往极度扩张,肠壁及结肠系膜均肥厚、脂肪变性,加上由于梗阻,无法做满意的肠道清洁准备,所以一些学者主张分期手术,即先在病变最低位行结肠造口,等到近端扩张的

什么是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肠症故名思义可知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病童的结肠会变得很大,所以称此病为先天性巨肠症。一般而言,正常的肠道蠕动除了肠道肌肉之外,还需要神经系统的传导讯息以控制蠕动;先天性巨肠症病因可追溯至母亲体内胚胎时期,由于大肠内的神经结细胞没有长好所致。 详细来说,我们身体有一种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从脑部(迷走神经)及脊髓(交感神经丛及荐椎的副交感神经丛)伸出,分布于全身内脏各器官,在我们非意识下,以协调控制各器官的功能,而肠道的运动就靠此自主神经(交感与副交感)来调控收缩及放松等动作。当胚胎在

痔疮主要怎么引起的

1、大便时久蹲、抽烟、用力过猛。 2、腹泻和便秘。 3、慢性疾病如长期营养不好的,体质虚弱,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 4、长期饮酒或喜食辛辣食品的人,因酒和辛辣物可刺激消化道粘膜,造成血管扩张,结肠功能紊乱。 5、残留粪便常带有大量有害物质,长期滞留在结肠盲肠中。 6、盲肠静脉中缺少静脉瓣,血液易于瘀积。静脉壁薄弱,对压力的抵抗力减低,盲肠粘膜下组织疏松,有利于静脉扩大曲张变形。 7、肛门盲肠部发生许多先天性肛肠疾病,如先天性无肛症、先天性盲肠阴道瘘、先天性巨结肠等。 8、因遗传基因的缺陷,可发生多发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方法

1、内科治疗 对轻型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或有全身感染症状,手术无法耐受者可用非手术疗法维持营养和发育。用缓泻剂或定时用生理盐水灌肠,以避免粪便淤积。 2、结肠造瘘术 当患儿发生急性肠梗阻,或有肠穿孔、腹膜炎趋向,或伴有小肠结肠炎,或是全结肠无神经节症,应行结肠造瘘术。造口部位应尽量选择靠近扩张肠管作单口造瘘。 3、手术治疗 新生儿期患儿应尽量保守治疗,待1岁左右再做根治手术。成人期患者症状加重,经保守治疗无效者亦应行根治术。根治手术要求切除距肛门齿状线1~2cm处以上的狭窄直肠及狭窄段上5cm以上的扩张结肠

新生儿腹胀怎么办 仔细检查排除先天性肠道疾病

新生儿出现腹胀首先应该检查,除了腹胀以外,若伴有经常性呕吐食物,甚至胆汁或粪样物,大便秘结,3--5天才解1次,大便量很少,且见婴儿日渐消瘦的,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要尽快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宝宝便秘怎么办 宝宝便秘的原因有哪些

小儿便秘是门诊中最常见且让家长最头痛的问题之一;据估计,在小儿肠胃科门诊中,有1-2成5的小朋友有排便困难现象,而严重的便秘,就可能造成直肠壁裂伤出血。小儿便秘的原因很多,除了先天性巨结肠症等疾病因素外,大多受到遗传及饮食习惯所影响。

小儿便秘怎么调理 就医治疗

如果是孩子在便秘的同时又出现了腹胀、呕吐等身体不适的话,一定要注意带孩子就医治疗。因为多器质性病变也会引起便秘。如果是身体患有的原发性疾病比如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肛门狭窄等疾病不进行治疗的话,便秘也就治不好。

儿童常见的肛肠疾病有哪些

(1)、肛瘘。肛瘘是皮肤细菌或肠道细菌引起的肛周感染,少数是结核杆菌感染或外伤所致。有的女婴有肛门的直肠前庭瘘也是细菌感染所致。 (2)、肠息肉样病变。最常见的是直肠幼年性息肉,这种肠息肉的病变不仅是儿童便血的原因之一,而且有的息肉会有癌变的倾向性。 (3)、先天性肛门直肠发育畸形。俗称先天性无肛。是胎儿的肛门直肠发育出了问题,未能形成正常的肛门直肠,它分为高、中、低三种位型。该病常伴有控制排便的肛门括约肌缺损,直接影响生活质量。 (4)、先天性巨肠症。它是胎儿的直肠、结肠、乃至小肠的粘膜下层和肌间缺乏神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检查

1、活体组织检查 取距肛门4cm以上直肠壁粘膜下层及肌层一小块组织,病理证实无神经节细胞存在 2.X线所见 腹部立位平片多显示低位结肠梗阻。钡剂灌肠侧位和前后位照片中可见到典型的痉挛肠段和扩张肠段,排钡功能差,24小时后仍有钡剂存留,若不及时灌肠洗出钡剂,可形成钡石,合并肠炎时扩张肠段肠壁呈锯齿状表现,新生儿时期扩张肠管多于生后半个月方能对比见到。若仍不能确诊则进行以下检查。 3.活体组织检查 取距肛门4cm以上直肠壁粘膜下层及肌层一小块组织,检查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巨结肠患儿缺乏节细胞。 4.肛门直肠测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