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胸部云门位置 云门穴穴位层次解剖

胸部云门位置 云门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筋膜-三角肌筋膜-三角肌-胸喙缩筋膜-喙突。有胸大肌,皮下有头静脉通过,深部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的分支臂丛外侧束、锁骨上神经中后支。

云门的准确位置是在哪里

云门的准确位置

科学定位:在胸前臂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快速取穴法:

1.正坐位,以手叉腰,锁骨外端下方出现的三角窝的中点处。

2.在胸前臂的外上方,锁骨下缘,距前正中线6寸处。

云门为手太阴肺经腧穴,本穴为手太阴脉气所发,具有通经行气,肃肺止咳,清肺理气,泻四肢热,疏经活络,平喘之功。

主治病证:

1、肺气失宣或壅滞之咳嗽,气喘,胸中烦满,胸痛诸症。

2、经络不通之肩臂痛诸症。

常用配伍

云门+俞府:云门为手太阴肺经腧穴,有肃肺止咳,通经行气之功;俞府为足少阴肾经腧穴,有下气平喘,理气消胀,活络止痛之功。云门突出一个“宣”字,俞府侧重一个降字,二者配伍,一肺一肾,一宣一降。宣降合法,金水相生,止咳平喘之功益彰,主要用于治疗喘息,急慢性咳嗽诸症。

操作法:

俞府:正坐或仰卧,于胸骨中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当锁骨下缘处取穴,斜刺0.5-0.8寸。

云门:正坐位,用手叉腰,当锁骨外端下缘出现的三角形凹窝中点处,斜刺0.5-1寸。

肺经位置 云门穴

位置:在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

云门在身体哪个部位 云门的治疗用法

1、云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2、针刺方法:云门穴,直刺0.5—1寸,局部酸胀,可向前胸及腋下放散。(针刺时不可向内深刺,以防刺破肺脏,造成气胸)。《针灸甲乙经》:“刺太深,令人逆息,不能食。

3、艾灸方法:云门穴,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3—5壮。

4、日常保健:用一个手的三指轻轻搭在中府、云门附近,轻轻地按揉,同时这一侧的手做一个扩胸运动就可以了。注意:此穴是不能随便拍打的,容易伤到肺。

5、按摩手法: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云门穴穴位并做环状运动,每次按摩3分钟,每日2次。

哮喘拔罐示意图 哮喘缓解期拔罐示意图

对于哮喘缓解期除了同样要拔罐大椎穴、肺俞穴、风门学、膻中穴、定喘穴以外,还要拔罐以下穴位:

1.位置:

身柱穴在背部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下凹陷中。

2.取穴方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3.功效:

补气壮阳。身柱穴有宣肺泻热、清心宁神、宣肺清热、宁神镇咳作用。

1.位置:

中府穴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2.取穴方法:

正坐位,以手叉腰,先取锁骨外端(肩峰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当云门直下约1寸,与第1肋间隙平齐处是穴。

3.功效:

中府穴有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清宣上焦、疏调肺气的作用。

1.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取穴方法:

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3.功效: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作用。

1.位置: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功效:

外散肾脏之热。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

1.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3.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1.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喉咙痒咳嗽有痰怎么办 按摩治疗

位置: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锁骨下缘处。简易取穴法:当手叉腰时,在锁骨外端下缘出现一个三角形的凹陷,其中心即是云门。

方法:正坐位或仰卧位,以中指指腹按揉对侧的云门穴。按揉的力度要适中,以微有酸痛感为度,不可用力过大,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按揉,两手交替反复进行,每次按揉1-2分钟。

功效:按压云门穴具有清宣肺气、止咳化痰、降逆平喘的功效,主要治疗咳嗽、起床等呼吸系统疾病。

云门的准确位置及功效 云门穴的功效

云门为手太阴肺经腧穴,本穴为手太阴脉气所发,具有通经行气,肃肺止咳,清肺理气,泻四肢热,疏经活络,平喘之功。

主治病证:

1、肺气失宣或壅滞之咳嗽,气喘,胸中烦满,胸痛诸症。

2、经络不通之肩臂痛诸症。

章门怎么下针 章门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10肋间神经分布。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纤维和第10肋间动,静脉。肋间神经,肋间动脉,肋间静脉互相伴行,它们的位置是自上而下为动脉,静脉和神经,分布于脐平面的皮肤和浅筋膜。

3.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外斜肌位于胸下部和腹外侧部皮下,肌纤维斜向前下方;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肌纤维方向与腹外斜肌方向交叉;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肌纤维向内横行。三块阔肌均受下6对胸神经前支支配,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还受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腹腔内对应的器官右侧有盲肠,升结肠,阑尾;左侧有降结肠,乙状结肠等。

相关推荐

中府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中府的准确位置

中府穴位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5寸。 科学取穴: 1.正坐位,以手叉腰,先取锁骨外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在云门直下约1寸,平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按压有酸胀感。 2.正坐或仰卧位,以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3指并拢,以指腹按压在左胸窝上,锁骨外下端,感到有酸胀感之处。

大迎的位置图片 大迎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降口角肌与颈阔肌-咬肌前缘。浅层布有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颊神经,面神经的下颌缘支。深层有面动,静脉。

针刺哑门注意事项 哑门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较厚,有头发。该穴位的神经分布为枕大神经和第3枕神经,其神经纤维分别来自第2颈神经和第3颈神经。 2.皮下组织:较厚,内有上述皮神经及皮下静脉。其结构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针刺通过该层时阻力较小,并有松软感觉。 3.斜方肌:针在左右斜方肌间通过。 4.项韧带:为项部的三角形 弹力纤维膜,其结构主要为致密的结缔组织,纤维排列紧密,针刺时通过该韧带的部位较风府穴位厚,阻力较大并有一定的韧感。 5.左右头夹肌之间通过:该肌由颈神经后支支配。 6.左右头半棘肌之间通过:该肌由颈神经后支支配。

云门的作用与好处 云门穴的作用好处

云门归于手太阴肺经,居胸肺直上,肺及支气管疾病常在此处有过敏压痛。该穴位有清宣肺气,止咳化痰,降逆平喘,宽胸理气,通阳止痛之功,经常刺激云门,可以消散肺之浊云雾露,浊云雾露得消,则咳嗽,咳痰,胸痛,胸中烦热等症应手而解。

腹结的位置图片 腹结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浅层布有第10,11,12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胸腹壁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10,11,12胸神经前支的肌支及伴行的动,静脉。

郄门痛是什么原因 郄门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筋膜-前臂筋膜-桡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正中神经-指深屈肌-前臂骨间膜。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热哮治法如何选穴定位

方法一:选穴:大椎、风门、肺俞、丰隆3定位:肺俞:在背部,当第三胸椎 棘突下,旁开1.5寸。风门: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 突下凹陷中。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 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两横指(食、中 指)(平胭横纹与足腕横纹连线之中点, 在胫骨、腓骨之间,距胫骨前嵴约2横指 处为取穴部位)。拔罐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用梅 花针在各穴用轻叩刺,待微出血为度,再 拔罐,留罐10分钟,以局部有少量血点冒 出皮肤为度。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法二:选穴

命门的针刺方法 命门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2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分支通过。 3.胸腰筋膜:该筋膜包裹竖脊肌,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在竖脊肌的表面,向内侧附着于棘突,其腰部明显增厚与背阔肌的腱膜筋膜结合;深层位于竖脊肌深面。 4.棘上韧带或竖脊肌:该处棘上韧带由第2腰神经后支分布,竖脊肌由脊神经后支支配。 5.第2,3腰椎棘突间的棘间韧带:由第2腰神经后支分布。

怎么按摩对肺好 宣肺通气按摩法

1.开肺门:双手拇指分别置于双侧的肺门穴按揉1分钟,双掌重叠置于膻中穴,横向向两侧胸膺部推擦20次,有利气宣肺的效果。 2.勾天突:以手食指尖置天突处,向下勾点,揉动1分钟。有宽胸解郁的功效。 3.调肺气:双手拇指按置于中府穴,向上推揉至云门穴,以酸胀为度,随后拇指,食指,中指平放一,二,三肋间,往返推擦1分钟,有调理肺气的功效。 4.按风池:坐位,两手拇指按在两侧风池穴上,两小指各按在两侧太阳穴上,其余手指各散置在头部两侧,然后两手同时用力,按揉风池,太阳穴及侧头部1分钟。起祛风散邪,清利头目之功效。

箕门在哪个位置图片 箕门穴穴位解剖

在缝匠肌内侧缘,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