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在什么部位 眼神经分布
三叉神经在什么部位 眼神经分布
眼神经是三支中最小的一支,向前穿入海绵窦外侧壁内,分布于额顶部、上睑部和鼻背的皮肤、眼球、泪腺、结合膜以及部分鼻腔粘膜,也有一小支分布于小脑幕。
颅神经受损后的临床表现包括哪些
颅神经受损后的临床表现包括:(1)嗅神经损害主要表现为嗅觉减退、缺失、嗅幻觉与嗅觉过敏等。(2) 视神经损害主要表现为视力障碍、视野缺损。(3) 动眼神经损害主要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外斜,向上外、上内、下内、同侧方向运动障碍,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消失,头向健侧歪斜。(4) 滑车神经损害主要表现为眼球不能向下外方向运动,伴有复视,下楼时复视明显,致使下楼动作十分困难。头呈特殊位,呈下颏向下头面向健侧的姿势。(5) 三叉神经损害分为三叉神经痛和三叉神经麻瘦。以三叉神经痛为常见,单独三叉神经破坏性损害少见,多同时伴有其他卢员神经受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阵发性放射性疼痛,性质剧烈,呈针刺、刀割、烧灼、撕裂样,持续数秒至l~2min。疼痛发作时伴有同侧眼或双眼流泪及流涎。偶有面部表情出现不能控制的抽搐,称为“痛性抽搐”。起初每次疼痛发作时间较短,发作间隔时间较长,以后疼痛时间逐渐加长而隔时间缩短,以致终日不止。三叉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咀嚼肌瘫痪,受累的肌肉可萎缩。咀嚼肌力弱,患者常述咬食无力,咀嚼困难,张口时下颂向患侧偏斜。有时伴有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障碍及同侧角膜反射的减弱与消失。(...
为什么会三叉神经痛
1、家族遗传学说
在临床上曾有人报道,一个家庭兄弟姊妹7人其中6人患有三叉神经痛,其中2人患双侧性疼痛,另有一个家庭中,母亲及6个孩子中的3个孩子患有三叉神经痛,其中2人为双侧性疼痛,从而认为三叉神经痛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但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遗传因素关系不大与人类种族无关。
2、病毒感染学说
大脑皮质是周身感觉的最高中枢,早有定论,对三叉神经系统任何部位的病灶所致的疼痛,均是通过大脑皮质反映出来的,如疱疹和单纯疱疹的病毒感染,可沿三叉神经系统的通路而侵入三叉神经分布相应的大脑皮质,使三叉神经疼痛发作。
3、周围病原学说
三叉神经末梢到脑干核团的任何部位发生病变都可刺激三叉神经,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生理功能紊乱和器质性改变,从而发生三叉神经分布区范围内的阵发性剧痛性的学说。
三叉神经在哪里
三叉神经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经,支配脸部、口腔、鼻腔的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并将头部的感觉讯息传送至大脑。三叉神经由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组合而成,分别支配眼裂以上、眼裂和口裂之间、口裂以下的感觉和咀嚼肌收缩。三叉神经痛俗称“脸痛”,很容易与牙痛、头痛相混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性疾病。
从医学角度来定义,三叉神经主要指面部最粗大的神经,通过支配脸部、鼻腔、口腔的持续运动,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传至大脑,进行分析产生一系列行为。具体三叉神经分支主要分三个部分,及上颌支、眼支、下颌支三支汇合而成。
三叉神经分支的第一支:眼支介绍
眼神经在三叉神经分支中最小,只含有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眼神经向前进入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分布于额顶部、上睑和鼻背皮肤,以及眼球、泪腺、结膜和部分鼻腔粘膜)。
(1)泪腺神经:细小,沿眶外侧壁、外直肌上缘前行至泪腺分布于泪腺和上睑的皮肤。
(2)额神经:较粗大,位于上睑提肌的上方,分2~3支,其中眶上神经较大,经眶上切迹,分支分布于额顶部皮肤。
(3)鼻睫神经:在上直肌的深面,越过视神经上方达眶内侧壁。此神经分出许多分支,分别分布于眼球、蝶窦、筛窦、下睑、泪囊、鼻腔粘膜和鼻背皮肤。
第二支:上颌神经
上颌神经也是一般躯体感觉神经,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立即进入海绵窦外侧壁,之后经圆孔出颅,进入翼腭窝,再经眶下裂入眶,续为眶下神经。上颌神经分支分布于上颌各牙、牙龈、上颌窦、鼻腔和口腔的粘膜以及睑裂间的面部皮肤。
(1)眶下神经:为上颌神经的终支,通过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至面部,分为数支分布于下睑、鼻翼和上唇的皮肤。
(2)颧神经:在翼腭窝内发出,经眶下裂入眶,穿眶外侧壁至面部,分支分布于颧、颞部皮肤。颧神经在行程中发出由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组成的小支与泪腺神经吻合,此支进入泪腺,控制泪腺分泌。
第三支:下颌神经
下颌神经为混合神经,是三条三叉神经分支中最粗大的分支。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经卵圆孔出颅腔达颞下窝,立即分为许多支。其中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下颌各牙、牙龈、舌前2/3和口腔底粘膜以及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的面部皮肤。
什么是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痛因三叉神经的半月神经节或某一分支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好发于正在接受放射治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具有终身免疫性,发病后一般不会再复发。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痛常发生于三叉神经之第一支(眼神经),分布于头皮、前额与上睑的皮肤;偶尔也会侵犯第二支(上颌神经),分布于下眼睑、鼻翼、颧颊部及上唇的皮肤。以面部中线为界,一般仅累及单侧。
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痛发病前可有局部皮肤灼痛等前驱症状,也可以没有。发病早期,三叉神经第一支的分布区域可有剧烈的神经痛,同时伴有畏光、流泪等表现。发病1~3天后出现皮肤潮红、肿胀,簇生无数透明、大小不一的呈带状排列的水疱,水疱初为无色透明,继则混浊化脓,一般2~4周后结痂脱落。因带状疱疹病毒侵犯了真皮层,愈后常遗留永久性瘢痕。
这种疾病常并发角膜炎和虹膜睫状体炎,影响患者的视力,少数患者会出现眼肌麻痹。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高热、畏寒、精神萎靡、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三叉神经疱疹给我生活带来诸多不变,这种疾病也是特别痛苦的,面对带状疱疹我们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且要及早进行治疗,很多时候经常会进入一些误区,总是病了才想到治疗,平时不注意养生,平时要多加锻炼,也要注意饮食均衡增强机体免疫力。
三叉神经怎样分布
三叉神经
眼神经
三叉神经【外侧面】
眼神经(n.ophthalmicus)在三支中最小,只含有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眼神经向前进入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分布于额顶部、上睑和鼻背皮肤,以及眼球、泪腺、结膜和部分鼻腔粘膜)。
(1) 泪腺神经细小,沿眶外侧壁、外直肌上缘前行至泪腺分布于泪腺和上睑的皮肤。
(2) 额神经较粗大,位于上睑提肌的上方,分2~3支,其中眶上神经较大,经眶上切迹,分支分布于额顶部皮肤。
(3) 鼻睫神经在上直肌的深面,越过视神经上方达眶内侧壁。此神经分出许多分支,分别分布于眼球、蝶窦、筛窦、下睑、泪囊、鼻腔粘膜和鼻背皮肤。
(1) 眶下神经为上颌神经的终支,通过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至面部,分为数支分布于下睑、鼻翼和上唇的皮肤。
(2) 颧神经在翼腭窝内发出,经眶下裂入眶,穿眶外侧壁至面部,分支分布于颧、颞部皮肤。颧神经在行程中发出由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组成的小支与泪腺神经吻合,此支进入泪腺,控制泪腺分泌。
(3) 上牙槽神经分为上牙槽前、中、后支。后支有2~3支,在翼腭窝内自上颌神经发出后,穿上颌骨体后面进入骨质。上牙槽前、中支从眶下神经分出,三支在上颌牙槽骨质内吻合,形成上牙丛,分支分布于上颌窦,上颌各牙和牙龈。
(4) 翼腭神经也称神经节支,为2~3条神经分支,从上颌神经主干行经翼腭窝上方的一段发出,向下连于翼腭神经节,后分布于腭部和鼻腔的粘膜以及腭扁桃体。
综上所述,就是有关于三叉神经的分布问题,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和掌握了,那么我们知道了三叉神经的分布问题,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如果遇到了这种问题我们就能够选择对应的治疗方法进行有关有效的治疗。这样能够有助于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治愈这种疾病。
上星准确位置图 上星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滑车上神经和眶上神经分布。滑车上是三叉神经第1支(眼神经)的分支,分布于额部中线附近的皮肤,眶上神经也是三叉神经第1支(眼神经)的分支,穿眶上孔(或眶上切迹)至额部,分布于额顶部的皮肤。
2.皮下组织:有上述神经分布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除此还有许多垂直的纤维束把脂肪分隔成许多小格,这些纤维束上连皮肤,下连帽状腱膜。额动脉(滑车上动脉)为眼动脉的终末支,营养额部头皮。额静脉(滑车上静脉)为内眦静脉的属支。
3.帽状腱膜:前连额肌额腹,后连枕额肌枕腹。
全身神经痛病因
一、面部三叉神经痛原因主要有病毒感染学说:大脑皮质是周身感觉的最高中枢,早有定论,对三叉神经系统任何部位的病灶所致的疼痛,均是通过大脑皮质反映出来的。如疱疹 和单纯疱疹的病毒感染,可沿三叉神经系统的通路而侵入三叉神经分布相应的大脑皮质,使三叉神经疼痛发作。
二、周围病原学说:三叉神经末梢到脑干核团的任何部位发生病变都可刺激三叉神经,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生理功能紊乱和器质性改变,从而发生三叉神经分布区范围内的阵发性剧痛性的学说。
三、面部三叉神经痛原因主要有家族遗传学说:在临床上曾有人报道,一个家庭兄弟姊妹7人其中6人患有三叉神经痛,其中2人患双侧性疼痛。另有一个家庭中,母亲及6个孩子中的3个孩子患有三叉神经痛,其中2人为双侧性疼痛。从而认为三叉神经痛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但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遗传因素关系不大与人类种族无关。
四、面部三叉神经痛原因主要有中枢病因学说:三叉神经系统中枢部的脑内核团,三叉神经脊束核丘脑及大脑皮质均可因周围病变刺激及中枢本身的伤害性刺激,而导致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为什么如此疼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是指病因不明确者,该型不表现神经系统体征,应用各种检查也不能发现明显和发病有关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对于这类疼痛的原因,现在普遍认为是由于三叉神经感觉根入桥脑(REZ)处受到血管搏动性压迫所致,该区被认为是中枢和周围髓鞘的交接区,无雪旺氏细胞包裹,对搏动性和跨过性压迫特别敏感易产生微血管压迫。由于大脑随年龄的增长而下移使血管与三叉神经的REZ区接触,产生了微血管的压迫。动脉硬化性动脉延长又可加重压迫的程度。根据此理论,我们开展了微血管减压术将压迫神经的血管从REZ区移开治疗TN,手术后疼痛可得到缓解甚至疼痛消失。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95%以上为血管压迫所致;目前国内多数学者也认为血管压迫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原因。
学者研究关于血管压迫部位与扳机点位置分布之间的关系,三叉神经的感觉末梢在受到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冲动经神经纤维传入感觉中枢形成感觉,因此三叉神经纤维是TN痛觉形成的结构基础。从血管压迫部位与扳机点位置分布来看,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确切的对应关系。研究中发现9,以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为例,血管压迫神经根的上部,扳机点多位于下颌神经分布区内;血管压迫神经根的下部,扳机点多位于眼神经或上颌神经分布区内;血管压迫神经根的内侧或外侧,扳机点都位于上颌神经分布区内。因此,血管压迫可能影响了三叉神经感觉根的冲动传入,从而引起了相应神经纤维分布区内的面部疼痛和扳机点发作。
三叉神经最典型的三种病因
1.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是三叉神经半月节、三叉神经根、或三个分支的病变,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压迫所致。刺激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破坏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感觉减弱或消失,咀嚼肌麻痹,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多见于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当三叉神经的半月节和三叉神经根受损时,出现了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障碍,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咀嚼肌瘫痪;当三叉神经的三个分支受损时就会出现相应分布区的痛、温、触觉减弱或消失。如眼神经病变可有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下颌神经损伤可合并同侧咀嚼肌无力或瘫痪,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外斜。
2.三叉神经中枢性损害:三叉神经痛为一种感觉性癫痫样发作,异常放电部位可能是三叉神经脊束核或脑干。症状表现有:
(1)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存在。
(2)洋葱样分布:可出现口鼻周围痛温觉障碍,及面部周边及耳廓区域痛温觉障碍,即产生了“洋葱皮样”分布的感觉障碍。
(3)面肌运动障碍:是一侧三叉神经运动核损害,产生同侧咀嚼肌无力或瘫痪及肌萎缩,张口时下颌想患侧外斜。常见于脑干肿瘤。
头皮的血管及神经如何分布
具体如下:
(1)头皮的血液供应来自颅内、外动脉系统,血供丰富。动脉之间、静脉之间都有多个吻合支。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为眼动脉分支,来自颈内动脉;颞浅动脉、耳后动脉以及枕动脉为颈外动脉的分支。
(2) 除面神经分布于额肌、枕肌和耳周围肌外,颅顶部头皮神经都是感觉神经。三叉神经第一眼神经的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分布于额部、上睑皮肤和结合膜。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颂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于颞部皮肤。颈丛的分支耳大神经分布于耳郭后面的皮肤。枕大神经为第二颈神经的分支,分布于枕部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