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胰腺炎怎么诊断
小儿急性胰腺炎怎么诊断
1、血常规检查
(1)未进行大量输液前血细胞比容增高。
(2)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并可出现核左移现象。
2、淀粉酶测定
可见血和尿淀粉酶增高。常为主要诊断依据,但不是决定因素
3、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测定
血钙测定正常值为2.25~2.75mmo1/L(9~11mg/dl),≤1.87mmol/L(7.5mg/dl)可致手足搐搦症。
低血钙通常发生在发病后2~3天,也会发病后5~8天出现,可持续2周左右。
低血钙的水平和胰腺炎的严重程度相关,血钙持续下降,预后不良。
4、淀粉酶和肌酐清除率比值
正常比值为1%~4%,>6%提示为急性胰腺炎。公式为:尿淀粉酶/血清淀粉酶×血肌酐/尿肌酐×100%
5、凝血机制
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各种凝血试验异常。极严重病例可出现DIC指标阳性,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正常,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Fbg低于2g/L,纤溶指标如3P试验阳性和血凝块溶解时间缩短等。凝血酶时间(TT)延长达3s以上,或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缩短(<70rain)。
宝宝肚子疼发烧怎么回事
急性阑尾炎引起宝宝肚子疼发烧,可能是急性阑尾炎。因为急性阑尾炎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一般多以腹痛为最初表现,发热常在腹痛数小时后出现,开始体温不太高,随着阑尾病变的加重,体温可逐渐上升。腹部检查见右下腹固定性压痛,腹部肌肉紧张。应及时入院治疗。
急性肠梗阻引起急性肠梗阻在小儿时期也较多见。开始表现为阵发性腹部绞痛,伴有呕吐、不排便。继之则出现发热,体温随梗阻症状的加重而逐渐升高。腹部检查可发现压痛,或可触及肿块。通过腹部透视或立位平片可有助于诊断。应立即入院治疗,解除梗阻。
此外,小儿急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肠穿孔等急腹症亦以腹痛和发热为主要表现。
小儿胃肠道炎症引起宝宝肚子疼发烧也可能是小儿胃肠道炎症引起,尤其多见于夏秋季节。小儿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在临床都以发热和腹痛为主要表现,但同时可有腹泻、呕吐等症状。通过粪便化验检查可以确定诊断。家长要注意辨别,入院治疗。
怎么预防小儿急性胰腺
小儿急性胰腺炎虽然比较少见,但是由于病情严重,所以预防是关键:
1、防感染。感染性疾病有好多,而且发生的概率较高,除了生活中的细菌感染之外,胆道蛔虫、病毒感染、败血症、支原体肺炎等疾病.都必须要预防。
2、防暴饮暴食。饮食是身体系统的关键,肠胃功能都会影响肠道的蠕动,暴饮暴食或者营养不良都容易导致肠道系统发生障碍,引起急性胰腺炎。
3、防治代谢紊乱。小儿急性胰腺炎有一部分原因,是疾病的迸发症说导致,如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所以生活中的饮食与规律是预防的关键。
尿淀粉酶高的原因
尿淀粉酶较血清淀粉酶增高较迟,于急性胰腺炎起病后12~24小时始可增高,下降亦较慢(多持续3~10天)。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时,可有中等程度增高。此外,胰腺癌、胰腺损伤、急性胆囊炎等,此酶活性亦增高。
血清及尿淀粉酶来自胰腺和唾液腺的分泌.在正常情况下,大部分淀粉酶随消化液进入消化道,少量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胰腺组织的炎症损伤使酶释放增加;分泌过多;胰腺等组织排泄受阻.由于淀粉酶分子量较小,易通过肾小球从尿排出,所以,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也反映在尿中.由此可知,血和尿淀粉酶检查主要用于诊断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但升高程度低于急性胰腺炎.此外,急性腹膜炎,肠梗阻,肝脏疾病,肾功能不全,急性腮腺炎等疾病均可使血清淀粉酶活性轻度升高,一般大于300苏氏单位则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根据.
急性胰腺炎多在起病12~24小时以后尿中淀粉酶开始升高。一般认为,尿液淀粉酶增高在频率及程度上比血清淀粉酶高,而且在血清淀粉酶活性恢复正常后,尿淀粉酶活性增高仍可持续5~7天。因此,尿淀粉酶活性测定对于诊断急性胰腺炎很有价值,特别是对没有及时就诊的患者。
急性胰腺炎:一般在临床症状出现2~12小时即出现血清淀粉酶升高,12~24小时可达高峰,2~4天恢复到正常.所以血清淀粉酶活性测定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较好方法.由于急性胰腺炎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是一过性的,所以怀疑急性胰腺炎应及时抽血检查,否则易得出假阴性结果.有并发症或复发时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的时间延长.
胆囊炎的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
约80%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平均在(10~15)×109/L。其升高的程度和病变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有关。若白细胞总数在20×109/L以上时,应考虑有胆囊坏死或穿孔存在。
2. 血清总胆红素
临床上约10%病人有黄疸,但血清总胆红素增高者约25%。当合并有急性胰腺炎时,血、尿淀粉酶含量亦增高。
3. 血清转氨酶
二.影像学检查
1. B型超声
最有诊断价值,可显示胆囊大小、囊壁厚度、囊内结石和胆囊收缩情况。
2. X线检查( 现在一般不做这个检查)
近20%的急性胆囊结石可以在X线平片中显影,化脓性胆囊炎或胆囊积液,也可显示出肿大的胆囊或炎性组织包块阴影。
3. CT和MRI检查 :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诊断和鉴别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对合并有胆管结石、急性胰腺炎时的诊断更有价值。
4. 静脉胆道造影。
5. 放射性核素显像。
小儿急性胰腺炎严重吗
1、轻症胰腺炎:只要救治及时,预后良好。准妈妈在妊娠期间(特别是妊娠四个月后),进食较多肉类、油炸食品、高脂肪的汤类后,如果出现持续性上腹痛,伴有呕吐恶心,发热、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应及时就诊,以免发生胰腺炎而错过治疗时机。
2、重症胰腺炎:胰腺发生出血坏死,腹腔有大量血性渗出,急性渗出物和毒素可刺激子宫,引起持续性宫缩,最终导致子宫胎盘血循环障碍,胎儿缺氧而死亡。毒素也可直接通过胎盘引起死胎。因此,一旦诊断为重症胰腺炎,且病情危险时,医生不得不终止妊娠,以抢救妈妈的生命。
可见,无论何种类型的胰腺炎,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都很大。
胰腺炎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急性胰腺炎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有关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临床上不仅要求作出胰腺炎的诊断,还要对其病情发展、并发症和预后作出评估。凡是上腹痛的病人要想到有急性胰腺炎的可能。这一条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前提。特别是那些诊断尚不很清楚的上腹痛或给予解痉止痛药不能缓解时,更有可能是胰腺炎。
诊断本病应具备以下4项标准:
1、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上腹痛或恶心呕吐,伴有上腹部压痛或腹膜刺激征;
2、血清、尿液或腹腔穿刺液有胰酶含量增加;
3、图像检查(超声、CT)显示有胰腺炎症或手术所见或尸解病理检查证实有胰腺炎病变;
4、能除外其他类似临床表现的病变。
慢性胰腺炎诊断:
临床表现多变且无特异性,诊断常有困难,非典型者更难明确诊断。对反复发作的急性胰腺炎、胆道疾病或糖尿病患者,有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上腹痛、慢性腹泻、体重减轻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应怀疑本病。临床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并辅以必要的X线、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上消化道内镜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等。慢性胰腺炎最新的诊断标准(日本胰腺病学会,1995)如下:
1、腹部B超:胰腺组织内有胰石存在。
2、CT胰腺内钙化:证实有胰石。
3、ERCP:胰腺组织内胰管及其分支不规则扩张并且分布不均匀;主胰管部分或完全阻塞,含有胰石或蛋白栓子。
4、分泌试验:重碳酸盐分泌减少,伴胰酶分泌或排出量降低。
5、组织学检查:组织切片可见胰腺外分泌组织破坏、减少,小叶间有片状不规则的纤维化,但小叶间纤维化并非慢性胰腺炎所特有。
6、导管上皮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囊肿形成。
小儿急性胰腺炎怎么治疗
小儿急性胰腺炎怎么治疗?这是很多家长想知道的问题。小儿急性胰腺炎是小儿常见的急症,可分为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两种类型,多见于4岁以上的儿童,患儿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及腹部压痛。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约占10%-20%,症状较为严重,患者可发生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儿童一旦发病务必要及时治疗。小儿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方法。
1.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是小儿急性胰腺炎主要的治疗措施。症状轻者可用镇静、止痛及解痉剂,如阿托品、654-2、普鲁本辛、唛啶、冬眠灵等治疗,部分患者也可用针刺疗法止痛,中医中药有清利湿热,理气止痛的效果。病情严重的患者可采取静脉输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输血,持续用静脉营养维持热量的供给,并用大量维生素b、c及抗生素,由于致病菌不易确定,需选用胰液中排泄浓度较高的药物如氯霉素等广谱抗生素。血钙偏低者应输入10%葡萄糖酸钙,在出血性胰腺炎时尤应注意。患儿如有血糖升高,注射葡萄糖时需加入适量的胰岛素及氯化钾。一般可在3~4天内逐渐恢复胃肠蠕动。患儿腹部已不胀并能自肛门排气及有食欲时,则可开始少量进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佐以蛋白质,应较长时间限制脂肪。
近年来小儿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广泛采用抗酶治疗,一般在早期缓慢静脉滴注抑肽酶(trasylol),每日1~5万单位,连用7~9日,可减轻休克,防止恶化。在尿淀粉酶恢复正常后,宜再给药2~3日,但要慎防过敏反应。
2.手术治疗
手术毕竟是一种创伤,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只有在出现以下情况下才考虑手术:①非手术治疗无效,高烧持续不退,精神不好、腹胀、腹肌紧张、压痛不减轻者,须手术探查,同是腹腔引流。②诊断不明确,不能除外其他外科急腹症者,应尽早手术。③并发局限脓肿及巨大胰腺假性囊肿者,须行切开引流或与消化道内引流术。
综上所述,以上是关于小儿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的介绍,希望对您的健康有所帮助。
小儿急性胰腺炎 小儿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
小儿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复杂,有时候会突发性的患病,很难找出其病因。目前多考虑以下因素可引起小儿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1、上消化道疾患或胆胰交界部位畸形,胆汁返流入胰腺,引起胰腺炎。
2、小儿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可并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3、细菌和病毒的感染也可能是小儿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如急性流行性腮腺炎、肺炎、菌痢、扁桃腺炎等。
4、小儿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包括药物诱发:应用大量肾上腺激素、免疫抑制药、吗啡以及在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小儿急性胰腺炎如何预防
主要是积极预防引起本病的各种原因。
(1)防止感染性疾病发生,如胆道蛔虫、病毒感染、败血症、支原体肺炎等疾病;
(2)防止暴食暴饮及营养不良,以免胃肠功能紊乱,使肠道的正常活动及排空发生障碍,阻碍胆汁和胰液的正常引流,引起胰腺炎。
(3)避免或消除胆道疾病:及时治疗胆道结石、预防肠道蛔虫。
(4)避免上腹损害,比如手术?内窥镜逆行胰管造影等。
(5)防治代谢紊乱性疾病,如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6)其它:如防治酒精中毒、外伤、情绪及药物等因素。
血清淀粉酶升高的意义
血清淀粉酶升高最多见于急性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在发病后2~12h活性开始升高,12~72h达峰值,3~4天后恢复正常。淀粉酶活性升高的程度虽然并不一定和胰腺损伤程度相关,但其升高的程度越大,患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虽然目前还都用淀粉酶作为急性胰腺炎诊断的首选指标,但其特异性和灵敏度都还不够高。当怀疑急性胰腺炎时,应对患者血清和尿淀粉酶活性连续作动态观察,还可结合临床情况及其他试验,如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等测定共同分析,作出诊断。
淀粉酶测定对监测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如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脓肿亦有价值,此种时候血淀粉酶活性多持续升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可以引起胸腔积液或/和腹腔积液,积液中的淀粉酶活性甚至可高于血清淀粉酶活性100倍以上。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其他急腹症也可以引起淀粉酶活性升高。所以当怀疑急胰腺炎时,除应连续监测淀粉酶外,还应结合临床情况及其他试验,如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等测定结果共同分析,作出诊断。
慢性胰腺炎淀粉酶活性可轻度升高或降低,但没有很大的诊断意义。胰腺癌早期淀粉酶活性可见升高。
淀粉酶活性中度或轻度升高还可见于一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非胰腺疾病,如腮腺炎、急性腹部疾病(消化性溃疡穿孔、上腹部手术后、机械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病变、胆道梗阻及急性胆囊炎等)、服用镇痛剂、酒精中毒、肾功能不良及巨淀粉酶血症等情况,应加以注意。
血液中淀粉酶能被肾小球滤过,所以任何原因引起的血清淀粉酶升高时,都会使尿中淀粉酶排出量增加,尤以急性胰腺炎时为多见,急性胰腺炎时肾清除淀粉酶的能力加强,其升高可早于血淀粉酶,而下降晚于血淀粉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