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分泌性中耳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分泌性中耳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 鼓膜:松驰部或全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捶骨短突明显外突,前后皱襞夹角变小,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单黄,橙红油亮或琥珀色,光锥变形或移位,慢性者可呈灰兰或乳白色,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短突显比垩色,捶骨柄呈浮雕状,若液体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此液面状如弧形发丝,称为发状线,凹面向上,头位变动时,其与地面平行的关系不变,透过鼓膜有时尚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可增多,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
2拔瓶塞声:分别紧压耳屏后速放,双耳分别试验,患者自觉患耳有类似拔瓶塞时的声响。
3 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及纯音乐听阀测试结果显示传导性聋,听力损失政府不一,重者可达40dB HL左右,因积液量常有变化,故听阈可有一定波动,听力损失一般以低频为主,但由于中耳船生结构及两春的阻抗变化,高频气导及骨导听力亦能客观下降,积液排出后听力即改善,声导肯图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高负力型C3型示鼓咽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积液,听力障碍显著者,应行听性脑干反应和耳声发射检查,以确定是否对内耳产生影响。
4CT扫描可见中耳系统气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
5分泌性中耳炎可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或并发鼓室硬化症。
如何预防中耳炎的发生和复发
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降落为重要特点的中耳炎性疾病。分泌性中耳炎分急性跟慢性两种。凡分泌性中耳炎病程达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得到的及时而适当的医治,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重复发生,延宕转化而来。
专家提示患者:说起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塬因就不能不说说咽鼓管。咽鼓管是中耳与鼻咽,也就是与鼻腔后部沟通的独一通道,而咽鼓管拥塞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基础病因。畸形情形下,中耳内外的气压通过咽鼓管的开放基塬形等。
而假如各种塬因使咽鼓管的通气功效产生阻碍,中耳内的空气被接收而构成负压,因为负压的影响,血清从血管中漏出,造成鼓室积液,从而影响声音的传导。这些梗塞塬因最常见的有感冒、鼻炎,使鼻黏膜肿胀,其余常见的起因还有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等。
中耳炎的症状主要有听力降低、耳堵,有少数人有稍微耳痛及耳鸣。如果你有这样症状,就应当到耳鼻喉医院好好检讨一下,医生可以通过对鼓膜和听力的检查就能够作出诊断。
小儿中耳炎的分型和诊断
一、急性中耳炎
分为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二、分泌性中耳炎
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分为伴胆脂瘤型中耳炎和不伴胆脂瘤型中耳炎(不含先天性中耳胆脂瘤)。
儿童中耳炎通用检查
小儿中耳炎诊断
一、耳镜及鼓气耳镜检查
二、听力学评估
听力评估检查项目包括各个年龄段行为测听和客观听功能检查,其中客观听功能检查至少包括听觉诱发电位(骨气导阈值)和中耳声导抗(6个月以内患儿用1000 Hz探测音,大于6个月患儿用226 Hz或1000 Hz探测音)。
不同年龄患儿检查项目:①6个月以内:行为听觉反应测听+客3i【|l听功能检查;②7个月一2岁5个月:视觉强化测听+客观听功能检查;③2岁6个月~5岁:游戏测听+客观听功能检查;④5岁以上:纯音测听+客观听功能检查。
三、影像学检查
必要时可行颞骨高分辨率薄层cT扫描或颅脑磁共振成像。
急性中耳炎
一、定义
48 h内突然发生的中耳急性炎性反应,可伴中耳积液。
二、分型
1.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鼓膜急性充血,可伴中耳渗出。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的急性化脓性炎性反应。
三、诊断要点
1.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①48 h之内突然发生;②耳痛;③鼓膜完整,伴急性充血;④可存在中耳积液;⑤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①多伴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穿孑L后症状减轻;②耳痛;③听力减退;④可见鼓膜穿孔并流脓。
到医院做哪些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得了中耳炎
1、鼓膜:松弛部或全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捶骨短突明显外突、前后皱襞夹角变小。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单黄、橙红油亮或琥珀色,光锥变形或移位。慢性者可呈灰兰或乳白色,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短突显比垩色,捶骨柄呈浮雕状。
若液体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此液面状如弧形发丝,称为发状线,凹面向上,头位变动时,其与地面平行的关系不变。透过鼓膜有时尚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可增多。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
2、拔瓶塞声:这是一种简单的中耳炎检查方法,将儿童的耳屏用手分别紧压,然后将手迅速放开耳屏,左右手分别进行试验,如果是患有中耳炎,患儿会自觉患耳有类似拔瓶塞时的声响。
3、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及纯音乐听阀测试结果显示传导性聋。听力损失正负不一,重者可达40dB HL左右。因积液量常有变化,故听阈可有一定波动。听力损失一般以低频为主,但由于中耳船生结构及两春的阻抗变化,高频气导及骨导听力亦能客观下降,积液排出后听力即改善。
声导肯图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高负力型(C3型))示鼓咽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积液。听力障碍显著者,应行听性脑干反应和耳声发射检查,以确定是否对内耳产生影响。
4、CT扫描检查:CT检查时在儿童治疗中耳炎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检查项目之一。通过CT扫描,可以见到中耳系统气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从而能够清晰地观察出中耳内的病变情况,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医生为儿童的中耳炎治疗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伤听力
有一种中耳炎,不流脓,耳不痛,却是导致儿童早期听力损害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说它是名副其实的儿童听力隐形杀手。
有一种中耳炎,不流脓,耳不痛,却是导致儿童早期听力损害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这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可以说它是名副其实的儿童听力隐形杀手。王某10岁听力消失应该是分泌性中耳炎所致。生活中约有80%的儿童得过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又名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等。这种中耳炎是儿童的重要致聋原因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大约有80%的儿童都得过分泌性中耳炎,多数在6个月至4岁时发病。不过,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分泌性中耳炎为自限性疾病,具有一定的自愈率。
沈蓓说,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原因有鼻—鼻窦炎、腺样体肥大两种。特别是反复发作的鼻—鼻窦炎可引起腺样体肥大,而肥大的腺样体又阻碍了鼻腔的引流,进一步加重了鼻—鼻窦炎,二者又共同影响咽鼓管的通气功能,致使中耳鼓室不能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流,逐渐形成负压,并进一步引起鼓室黏膜充血、渗出,就形成了分泌性中耳炎。虽然有一部分分泌性中耳炎可以不治而愈,但是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长期不治疗,最后导致鼓室内黏膜、肌肉、听骨链等纤维化、粘连,就会进一步损害听力。
分泌性中耳炎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有些较大的儿童可能会告诉家长,耳朵闷,有嗡嗡声,感觉听力轻微下降。一些孩子自己不会说这些症状,而把电视的音量调得很高;或听不清别人跟他说话;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因为听不到老师讲课,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一些婴幼儿对周围的声音反应迟钝,比如没有将头转向声源、语言发育延迟等。家长发现儿童特别是经常有鼻塞症状的儿童出现以上情况应考虑到中耳炎的可能,要到医院排查。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并结合耳镜等检查手段,大部分患儿可以得到诊断。
分泌性中耳炎检查诊断
1、鼓膜:松驰部或全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捶骨短突明显外突、前后皱襞夹角变小。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单黄、橙红油亮或琥珀色,光锥变形或移位。慢性者可呈灰兰或乳白色,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短突显比垩色,捶骨柄呈浮雕状。若液体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此液面状如弧形发丝,称为发状线,凹面向上,头位变动时,其与地面平行的关系不变。透过鼓膜有时尚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可增多。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
2、拔瓶塞声:分别紧压耳屏后速放,双耳分别试验,患者自觉患耳有类似拔瓶塞时的声响。
3、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及纯音乐听阀测试结果显示传导性聋。听力损失政府不一,重者可达40dB HL左右。因积液量常有变化,故听阈可有一定波动。听力损失一般以低频为主,但由于中耳船生结构及两春的阻抗变化,高频气导及骨导听力亦能客观下降,积液排出后听力即改善。声导肯图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高负力型(C3型)示鼓咽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积液。听力障碍显著者,应行听性脑干反应和耳声发射检查,以确定是否对内耳产生影响。
4、CT扫描可见中耳系统气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
5、分泌性中耳炎可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或并发鼓室硬化症。
渗出性中耳炎的检查
耳镜下检查鼓膜,急性期鼓膜松弛部充血,紧张部周边有放射状扩张的血管纹,鼓膜内陷。鼓室积液时,鼓膜色微黄或桔黄色,鼓膜活动受限,可见线形液平面或气泡。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出现“蓝鼓膜”样改变,注意要和外伤后鼓室积血相鉴别。声导抗图对渗出性中耳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为本病的典型曲线,高负压型(C型)示咽鼓管功能不良,鼓室负压>200daPa,大多示鼓室内有积液。
根据病史及对鼓膜的仔细观察,结合声导抗测试结果,渗出性中耳炎诊断一般并不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4个月以内婴儿机械-声学传导机制与大龄儿童不同,故4月以上的儿童作声导抗时,采用标准 226Hz探测音,4月以内的儿童,则采用较高探测音频率。成人患者,纯音测听可作为常规检查项目,纯音听力图多为轻度传导性聋。听力损失以低频为主。必要时作诊断性鼓膜穿刺术确诊。
中耳炎该怎样诊断
1、鼓膜:松弛部或全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捶骨短突明显外突、前后皱襞夹角变小。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单黄、橙红油亮或琥珀色,光锥变形或移位。慢性者可呈灰兰或乳白色,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短突显比垩色,捶骨柄呈浮雕状。若液体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此液面状如弧形发丝,称为发状线,凹面向上,头位变动时,其与地面平行的关系不变。透过鼓膜有时尚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可增多。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
2、拔瓶塞声:这是一种简单的中耳炎检查方法,将儿童的耳屏用手分别紧压,然后将手迅速放开耳屏,左右手分别进行试验,如果是患有中耳炎,患儿会自觉患耳有类似拔瓶塞时的声响。
3、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及纯音乐听阀测试结果显示传导性聋。听力损失正负不一,重者可达40dB HL左右。因积液量常有变化,故听阈可有一定波动。听力损失一般以低频为主,但由于中耳船生结构及两春的阻抗变化,高频气导及骨导听力亦能客观下降,积液排出后听力即改善。声导肯图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平坦型(B型)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高负力型(C3型))示鼓咽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积液。听力障碍显著者,应行听性脑干反应和耳声发射检查,以确定是否对内耳产生影响。
4、CT扫描检查:CT检查时在儿童治疗中耳炎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检查项目之一。通过CT扫描,可以见到中耳系统气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从而能够清晰地观察出中耳内的病变情况,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医生为儿童的中耳炎治疗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
中耳炎的症状
中耳炎的症状根据中耳炎的类别有所不同。其中化脓性中耳炎又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以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两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的症状是耳痛、流脓等。小孩子的症状会比成人明显,有时候还会发热、呕吐等。并发症有迷路炎、面神经麻痹等,严重的并发症有颅内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比较常见,一般症状是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也有可能会引起颅内、颅外的并发症,会有怕冷、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的症状,儿童的话还可能会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非化脓性中耳炎也就是分泌性中耳炎,又分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症状是听力下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在感冒后、乘飞机下降或潜水时,出现听力下降,会有“自声增强”现象。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耳聋波动比较大。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时可有轻微耳痛,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在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耳痛。
分泌性中耳炎是怎么回事
分泌性中耳炎也可以叫做渗出性中耳炎,尽管多数发生在儿童身上,可是这种疾病在目前看来是比较普遍的,所以大部分人还是需要注意身体是否出现了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分泌性中耳炎是怎么回事。
分泌性中耳炎是根据传导性聋和鼓室积液为重要特嗲的中耳非化脓性的一种炎性疾病。分泌性中耳炎可以分成为急性以及慢性中耳炎两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以由于急性期没有及时得到正确的治疗,或者反复的发作、迁延而导致,这个需要多些注意。
功能性功能障碍会导致小孩子的腭帆张肌、腭帆提肌以及咽鼓管咽肌等肌肉不强,收缩乏力,加上咽鼓管软骨还没有发育完全,弹性比较低,如果咽鼓管处于负压状态的话,软骨段的管壁不难出现塌陷,这时候就很有可能会引起中耳负压。细菌病毒的感染、放射性造成的伤害、先天性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不佳、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等多种因素都可能会造成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少,因此引起咽鼓管开放阻力变大,这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其中病因之一。
最近的研究表明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大概是1/2到1/3,而主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以及肺炎链球菌。细菌学以及组织学检查的结和临床症状都显示:分泌性中耳炎或者是中耳的一种轻型或者低毒性的细菌感染。细菌的产物里面产生的毒素在发病的机制里面,尤其是变异迁延慢性的过程里面发挥一些作用。
分泌性中耳炎不仅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同样也会对其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当身体出现可能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的时候,患者应该及时去正规的医院进行咨询和接受治疗。及时进行治疗是对疾病的治愈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的!
分泌性中耳炎的类型
1.急性中耳炎
婴幼儿及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应与急性中耳炎相鉴别。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或迁延不愈可转换为分泌性中耳炎。多病程较短,患者可有剧烈耳痛、耳流脓等症状,分泌性中耳炎多病程较长,多以耳闷为主要症状,耳痛呈间断性,较轻,甚至无耳痛表现。
2.鼻咽癌或鼻咽部占位性病变
典型的鼻咽癌早期症状可为涕中带血、颈部包块。但有些患者耳部症状先于上述症状,癌肿在鼻咽部的黏膜下潜行,鼻内镜检查在早期不易发现。对于单耳分泌性中耳炎,特殊地区患者,应高度警惕。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中耳胆脂瘤
松弛部穿孔被痂皮覆盖,耳鼓膜紧张部显示鼓室积液,此类患者应仔细检查松弛部,必要时行颞骨的高分辨率CT,以除外中耳胆脂瘤。
4.粘连性中耳炎
主诉为听力减退和闷胀感,检查鼓膜与鼓岬粘连以资鉴别。
5.鼓室硬化
属慢性中耳炎的后遗病变。主诉听力下降和耳闷胀感。一般病史较长,有中耳炎病史。鼓膜可以完整,鼓室内大量硬化症包裹听骨链,影响声能传导。颞骨CT或手术探查可以明确诊断。
6.胆固醇肉芽肿
患者主诉听力减退和耳闷胀感。但耳科检查可见鼓膜呈蓝色,颞骨CT提示鼓窦入口狭窄,可有骨质破坏。手术探查及病例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7.先天性或后天性中耳胆脂瘤
对于鼓膜完整的中耳胆脂瘤,主诉听力下降,检查鼓膜完整,透光度差,听力图显示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容易混淆。但鼓室积液征不明显,鼓膜透光度差,可透过鼓膜见到白色的实性团块样物位于鼓膜内侧的鼓室内。
8.自发性或外伤性脑脊液耳漏
可主诉患侧反复发生脑膜炎,检查显示鼓室内液体积聚。年轻患者,根据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外伤性者则有明确的外伤史。
9.外淋巴漏
两窗破裂和先天性裂隙,造成外淋巴液漏至中耳鼓室腔。可表现为鼓室积液,但患者有眩晕病史,遇强声刺激可诱发眩晕。听力图提示感音神经性耳聋。
10.Wergerner肉芽肿
虽然属于少见病,但疾病初期容易误诊为分泌性中耳炎。双耳发病,病程迁延和顽固,伴有全身发热、肺部及肾脏病变,ANCA等抗体阳性,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应高度警惕该病。
11.其他
当咽鼓管功能不良或耳硬化症,听力曲线为传导性聋,另外,内耳的病变如梅尼埃病、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等,可表现为耳闷胀感,尤其是听力曲线上显示有骨气导间距时则容易混淆。但鼓膜检查无积液征,声导抗图显示为A型图或C型图,而非B型图;内耳病变以感音神经性聋为其主要特征,以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