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有哪些症状
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有哪些症状
症状1、不适症状
癌发生癌肿的时候常常会压迫到相邻的器官而表现出来一系列不适的症状。肿瘤侵犯膀胱、尿道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侵犯时可出现直肠瘘,流出粪液;侵犯骶骨及神经时可出现骶尾部及会剧烈疼痛;当侵犯压迫输尿管时可出现腰部胀痛;肿瘤还可压迫髂外血管出现下肢水肿。
症状2、便血
便血是晚期肠癌的症状表现之一。很多晚期肠癌的患者,基本上都有这种症状。直肠癌到了晚期比较明显的症状就是便血,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有便血的症状,患者可有腹部膨胀,肠鸣音亢进和阵发性腹部绞痛等直肠癌的症状,系肿瘤增大使肠腔狭窄而导致肠梗阻所致。当癌肿表面破溃、形成溃疡,肿瘤组织坏死感染,可出现脓血、黏液血便。
症状3、会转移
当肠癌转移到其他部位的时候,也通常会表现出来相应的症状。直肠癌晚期发生扩散转移累及肝脏、肺、骨等器官组织时,直肠癌的症状可出现相应的转移症状如直肠癌肝转移时患者出现肝脏肿大、腹水、黄疸等症状;癌肿累及膀胱等周围器官时常可出现尿频、排尿不畅、排尿困难、血尿、尿痛、大便失禁等。
直肠癌靶向治疗药物主要是什么
我们国家现在结直肠癌上市的药物还只有一个西妥昔单抗(爱必妥),西妥昔单抗(爱必妥)是针对EGFR的单克隆抗体,这个药物在国外已经上市很多年了,在我们国内上市也有两年多的时间。
这个药物在结直肠癌的三线治疗、二线治疗,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一线治疗的应用,可以说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医生、专家、以及病人的认可。国际上今年最新的CRYSTAL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筛选的病人的中位生存期达到24.9个月,因为这是目前为止观察到的大型临床试验中转移性结直肠癌一线治疗最长的生存期,这个结果非常令人振奋。它的研究发现,特别是从去年到今年,不单纯是选择结直肠癌的病人,还可以在结直肠癌病人中通过特殊的基因分析来筛选有效的人群,体现个性化治疗。
得结肠癌的原因
结肠癌的病因一、环境因素
结肠癌的病因二、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结肠癌的发病原因之一。家族史:一级亲属得过结直肠癌的,其下一代在一生中患此病比普通人群要多。大约1|4的新发病人有结直肠癌的家族史。
结肠癌的病因三、炎症性肠病 患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比普通人得结肠癌要高得多,多见于幼年发病病变范围广病程长的患者,癌变常发生在扁平粘膜。炎症的增生性病变的发展过程中,常可伴有息肉形成,进一步发展为肠癌;克隆氏(Crohn)病时,有结肠、直肠受累者也能引起癌变。克隆氏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会是常人的30倍
结肠癌的病因四、血吸虫病、 血吸虫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结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有明显区别,过去认为慢性血吸虫病患者 ,因肠壁血吸虫卵沉积与毒素刺激,导致大肠粘膜慢性溃疡,炎性息肉等,进而引起癌变。 对着个观点进行推测血吸虫卵沉积在结肠粘膜下引起慢性炎症和息肉样增生,是癌发诱因。
结肠癌的病因五、息肉 大部分结肠癌是从小的癌前病变发展而来的,发病的主要诱因是不良息肉。其中绒毛样腺瘤样息肉更容易发展成癌,癌变得发生率为25%左右;管状腺瘤样息肉恶变率为3%左右.
结肠癌的病因六、有关资料报道了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的发病率也在增高,有关学者认为与次级胆酸进入肠腔增加有关系。
直肠癌术前化疗
手术治疗:
对于早期肿瘤患者宜采用微创外科手术,即腹腔镜手术。这种方法使腹内情况及盆腔内神经线看得更清楚,最大限度减少直肠癌患者其他器官的损伤。因此,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微创性得到广泛的认可,是治疗结、直肠癌行之有效的最好方法。对于晚期直肠癌患者,在尽量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采用联合脏器切除、全盆腔、半盆腔脏器切除,使晚期直肠癌病人获得更大生存空间。
内科治疗:
以化疗为主。由于结直肠癌病人确诊时,大约有30%-40%发生转移,即使早期也有50%术后复发。因此,单靠外科技术提高治疗效果非常困难。全身化疗既是早、中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晚期结直肠癌姑息治疗的手段。
放射治疗:
对于直肠癌发现比较晚、侵润范围大,手术难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晚期直肠癌病人,可以用放疗代替手术缩小癌变病灶以改善症状,缓解梗阻等。
直肠癌术后的饮食菜谱
直肠癌患者的膳食原则
肠癌患者的饮食要多样化,不偏食,不挑食,不要长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常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及防癌食品。如西红柿、深绿色和十字花科蔬菜(芹菜、莞荽、甘蓝、芥菜、萝卜等)、大豆制品、柑橘类水果、麦芽及麦片、葱、蒜、姜、酸奶等。
直肠癌患者的膳食原则
(1)结肠、直肠癌病人多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腹泻,消化能力弱,故应予以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
(2)结直肠癌病人多有便中带血,晚期病人常大量便血,故应少服或不服刺激性和辛辣的食物。
(3)病人久泻或晚期病人长期发热、出汗、损伤津液,故宜多饮水或汤液,主食可以粥、面条等半流滇饮食为主。
(4)病人多有食欲不振、恶心,甚至呕吐等症状,故宜摄取清淡饮食,切忌油腻。
(5)结直肠癌晚期病人久泻、便血、发热,大量营养物质和水分丢失,身体消瘦,体重减轻,气血两亏,宜服富有营养的滋补流汁药膳。
如何区别结肠癌与直肠癌
在许多国家,结肠癌、直肠癌仅次于肺癌,占男、女总的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 肠癌是中国最为常见的癌症之一,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患肠癌。年龄超过50岁的人更是肠癌的多发人群。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和地区,如上海市大肠癌的发病率已由常见恶性肿瘤的第四位上升为第三位,以往大肠癌中直肠癌占70%,结肠癌占30%,90年代以来结肠癌与直肠癌的发病比例已各占一半。
临床表现:
直肠癌首先表现的是直肠的刺激症状,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不成形,大便形状改变,便条变细,排便费力。后期可出现便血,直肠癌便血量较多,颜色多为暗红色,伴有粘液,有的甚至就是粘液血排出。如果出现阻塞肠腔的情况,那么会出现肠梗阻的症状,腹痛,腹胀,停止排便,排气。而痔疮出血多为鲜血,量较少。亦有出血量较多的,少见。
结肠癌多以消耗为主要表现,例如,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表现,腹部可触及包块,为粪块或者癌肿。早期结肠癌多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干燥和腹泻交替出现,便中可混有暗红色血,与便混于一起,晚期出现肠梗阻症状。痔疮出血多为鲜血,于便前出现,与大便不相混合
消除不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结直肠癌
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方法是消除促癌因素,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应多吃山芋、红薯、玉米、水果、新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这些食物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利于肠道毒素的排除。尽量少吃油炸、熏制、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不吃有可能腐败的水果、蔬菜及食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戒烟戒酒,控制体重。
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是:30~40岁以上,60岁以上更为多见,有消化道症状者;有结直肠癌病史者;有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如腺瘤、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者;有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遗传性结肠病者;有盆腔放疗史者;有胆囊或阑尾切除史者。
排便习惯改变,应警惕直肠癌
大便习惯改变,要警惕
要提高结直肠癌的疗效,关键在于早期发现与治疗。
结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是便血(占48%~68%)和腹痛(占21%~55%),这一般都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另一种症状——大便习惯的改变,由于司空见惯,则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警惕。
事实上,大便习惯的改变(包括腹泻、便秘、便频、腹泻便秘交替)在结直肠癌病人中并非少见,如上海的数据:结直肠癌病人中,出现便频者达28%~50%;而广州的数据显示,腹泻及便频者达15%,以便秘为突出症状者亦时有所见,特别是直肠癌病人,可高达60%。
一般来说,健康人的排便次数为每日1~2次,或1~2日1次,多为成形便或软便;少数人的排便次数可达3日1次,粪便多为半成形或腊肠样硬便。
结直肠癌病人,如果肿瘤刺激肠黏膜导致体液渗出,渗液在肠腔内积存过多而刺激肠道蠕动增加,就会出现腹泻。若肿瘤伴发炎症、坏死并引起肠腔阻塞,则会延长粪便的通过时间,引发便秘。
腹泻或便秘,由肿瘤位置决定
产生腹泻还是便秘,主要与肿瘤在结肠的位置有关。
腹部右半侧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部分横结肠)肠腔较宽大,移动性较大,故早期癌症多表现为腹泻(约20%),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而腹部左半侧结肠(包括部分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因其肠腔不如右半侧结肠宽大,且乙状结肠肠腔狭小,又与直肠成锐角相连接,故一旦长有肿瘤,多出现顽固性便秘,也可有便频,容易发生慢性进行性肠梗阻。
肿瘤出现在直肠(直肠癌)时,肿瘤表面的溃疡继发感染刺激直肠,会导致便频,每日总想排便,可达十余次,且所排出的粪便变细,带黏液,量也甚少。病人常有排便不尽感。
当然,排便习惯的改变亦常受到饮食质量及种类、多种常用药物、致病微生物感染乃至精神情绪的影响。但排除这些因素而发生持续性、顽固性腹泻(含便频)或便秘者,尤其是那些以前没有肠道症状的人,以及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这样拉肚子小心是肠癌
肠癌:晨起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发生改变,是早期发现直结肠癌的重要指标。由于肿块及其分泌物刺激肠道,可使大小便规律的人突然变得大便次数频繁或明显减少,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早上起床后腹泻等,特别是同时伴有黏液血便、脓血便、便中带血呈鲜红色或果酱色等,或原因不明的贫血、消瘦、无力时,要高度警惕。
肿瘤学科的专家指出,定期接受防癌体检、筛查癌症,能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发展到中晚期癌症。结直肠癌是预防效果最好的癌症之一,一是因为出现癌前病变即肠息肉时,一般需要5-10年才能发展为癌症;二是因为临床上痔疮和直肠癌有很多相似的症状,治疗痔疮时医生“顺便”可筛查,而结肠镜检查能100%发现息肉和肠癌。
让施章时担忧的是:“患者有症状,却因为怕麻烦不做检查,自己又意识不到会发展到肠癌。”据介绍,现在医院开展义诊和免费筛查,就是希望普及预防肠癌的科普保健知识,引起市民的重视。施章时建议以下八类人群早做筛查——
1、40岁以上人群;
2、有痔疮和长期便血;
3、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4、有慢性腹泻,持续超过3个月;
5、经常发生便秘、黑血便和黏液便;
6、有慢性阑尾炎、胆囊炎或已切除阑尾和胆囊者;
7、长期精神抑郁、近三个月体重明显下降的人;
8、肥胖者患肠癌的风险高于体重正常者。
结直肠癌的病理分型
1.饮食因素
高脂,高肉食,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高脂饮食不但可刺激胆汁分泌增加,而且可促进肠道内某些厌氧细菌的生长,胆醇和胆盐一经厌氧菌分解形成不饱和胆固醇,如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在肠道内部都有增加,后两者都是致癌物质或辅癌物质,因此可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
2.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癌患者家族中,约有1/4有癌肿的家族史,其中半数亦为消化道肿瘤。由于正常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患癌病人体内由遗传得到一种易感性,加上某种激发因素,使组织细胞生长迅速,就会发展成为癌,细胞遗传基因突变,变为具有肿瘤遗传特性的恶性细胞,表现为癌肿的家族性。
3.息肉
结直肠癌的发病与息肉有密切关系。有人认为,直肠息肉是癌症的前期病变,特别是家族性多发性腺瘤息肉病,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极大;乳头状腺瘤性息肉,癌变的机会也较多。
4.慢性炎症刺激
慢性的炎症刺激,可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如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菌痢等,可通过肉芽肿,炎性和假性息肉阶段而发生癌变。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容易演变,且癌变的恶性程度高,易于转移,预后较差;有关资料统计,肠癌的病人中,患结肠炎的发病率比未患结肠炎的高8~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