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颚口线虫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颚口线虫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颚口线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2个中间宿主和1个终末宿主。终末宿主主要是猪、犬、猫等。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淡水鱼。

虫卵排出后,5天后发育为含有第一期幼虫的卵,7天后幼虫孵出。

被第一中间宿主吞食后,幼虫脱去鞘膜,钻入宿主胃壁到达体腔,7-10天后发育为第二期幼虫。

含有成熟第二期幼虫的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吞食后,幼虫穿过胃壁移行至肌肉,1个月后发育为第三期幼虫,2个月后开始结囊。囊的直径约为1mm。

当第二中间宿主被终末宿主食入后,第三期幼虫穿过宿主胃壁,少数虫体穿过宿主肠壁,进入肝脏,然后游行于肌肉或结缔组织间,逐渐长大。在将近成熟时,虫子返回宿主胃壁,形成特殊的瘤块,典型的瘤块具有洞穴,并有小孔与胃腔相通。成虫藏匿其中,虫卵由小孔排出。此外,终末宿主还可由活跃的第三期幼虫穿透皮肤,或经胎盘和口腔得到感染。

牛排寄生虫 颚口线虫:爱在皮肤下挖隧道

白白的皮肤上,有一些弯弯曲曲的红色线条,就像虫子爬过一样。其实,这不是虫子在表皮爬过,而是寄生虫在皮肤下“挖隧道”呢。祸首不是别的,就是颚口线虫!

和体内其他寄生虫相比,这条虫子活得比较憋屈,只能以幼虫形式存在,不能发育成成虫,所以就在体内乱窜发泄不满。

“曾有个女性患者,因皮肤瘙痒、红肿,怀疑是荨麻疹,对症下药后,却总不见效,后来,皮肤看上去就像一幅‘地图’,血常规检查后发现,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上升,医生怀疑是感染了寄生虫,检测结果显示是颚口线虫感染。追溯源头,发现是因为吃了爆炒鳝鱼。”除皮肤上的表现外,感染此虫后,有的还会有低烧的表现。

颚口线虫的成虫寄生在猫狗等身上,其幼卵随猫狗的粪便排出体外,进入水中后,最终寄生在泥鳅、黄鳝、青蛙等身上,如果人吃了未煮熟的泥鳅(一般在70℃以上高温加热4~5分钟才能杀死)等,幼虫就会进入体内。

症状:除了在皮肤游走外,幼虫还可能会“流窜”到内脏,到达肺部,引起咳嗽、胸痛等;如果钻入眼睛,可能会引起感染,甚至失明;最可怕的是,如果幼虫钻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引起颅内感染、颅内高压,有生命危险。

马蜂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黄蜂的口器为咀嚼式,触角具12或13节。通常有翅,胸腹之间以纤细的「腰」相连。雌体具可怕的螫刺。成虫主要以花蜜为食,但幼虫以母体提供的昆虫为食。已知有20000多种,绝大部分为独栖,社会性的黄蜂仅限于胡蜂超科(Vespoidea)胡蜂科(Vespidae)的约1000种,还包括大胡蜂及黄衣小胡蜂类。这些种类与蛛蜂科(Pompilidae,同属胡蜂超科)种类和其他黄蜂类的不同之处是休息时其翅纵向折叠。

黄蜂成虫时期的身体外观亦具有昆虫的标准特征,包括头部、胸部、腹部、三对脚和一对触角;同时,它的单眼、复眼与翅膀,也是多数昆虫共有的特征;此外,腹部尾端内隐藏了一支退化的输卵管,即有毒蜂针。成虫体多呈黑、黄、棕三色相间,或为单一色。具大小不同的刻点或光滑。茸毛一般较短。足较长。翅发达,飞翔迅速。静止前翅纵折,覆盖身体背面。

口器发达,上颚较粗壮。雄蜂腹部7节,无螫针。雌蜂腹部6节,末端有由产卵器形成的螫针,上连毒囊,分泌毒液,毒力较强。蛹为离蛹,黄白色,颜色随龄期而加深。头、胸、腹分明,主要器官均明显可见。很多蜾蠃以蛹越冬。幼虫梭形,白色,无足。体分13节。

毒素和螫针:胡蜂的毒素分溶血毒和神经毒2类,可引起人的肝、肾等脏器的功能衰竭,特别是蜇到人血管上有生命之忧,过敏体质的人危险。胡蜂毒刺上无毒腺盖,可对人发动多次袭击或蜇刺人。

黄鳝煮多久能把虫杀死

80摄氏度的温度下煮5-6分钟。

黄鳝长期生活在淤泥中,平时又喜欢以小鱼小虾为食,所以体内很可能会有寄生虫寄生,而最为常见的就是颚口线虫。不过,一般寄生虫都不耐高温,在80摄氏度的温度中,连续加热5-6分钟左右即可被杀死。

蟑螂的生活习性是什么

蟑螂是渐变态的昆虫,整个生活史包括卵、若虫或成虫3个时期。《科技之光》 20150831蟑螂之谜中有详细介绍。[2] 1:蟑螂是如何交配和产卵雌雄成虫在羽化后的一周左右就能进行交配。雄虫一生能交配多次,但雌虫仅交配1次或2次,1次交配就可使它终生产出受精卵。雌虫产卵在特殊的胶质囊内,形成卵鞘(卵荚)。卵鞘由雌虫分泌物生成,光滑,质较坚硬,具有防水功能,可保护其内胚胎的发育。卵鞘的形状、雌虫一生所产卵鞘数量以及其中所含卵数因种类而不同,就是同一种蟑螂也可因环境条件和营养状况而有所差别。未经交配的雌虫,也能产生卵鞘,但一般不能孵出若虫。而美洲大蠊和蔗蠊等个别种类有孤雌生殖现象,即雌虫未经交配可产生能育的卵。

蟑螂蟑螂产置卵鞘的行为因种类而不同,室内的蟑螂主要有3种方式。A:雌虫在产出卵鞘后1-2天,选择比较隐蔽的场所,先在物体表面咬成凹陷,将卵鞘产在其中,再用粘性唾液拌和咬碎的木屑或纸片等碎末把卵鞘盖住。它们有时就用唾液直接把卵鞘粘在栖息场所,如橱、木(纸)箱及桌子的角落或杂物堆中。这类卵鞘含有足量的营养物质,满足胚胎发育的需要。美洲大蠊、黑胸大蠊等的产置卵鞘方式属于这一类型。B:雌虫产出卵鞘后,一直拖带在腹端,并不产下,直到若虫将从卵鞘出时,才从母体脱落。卵中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从母体获得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加上卵鞘由母虫携带,因而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如果卵鞘早期脱落,其中的卵就不能孵化。德国小蠊的产卵方式属于这一类型。C:雌虫先产出壁薄而柔软的卵鞘,产卵在其中。产卵完成后,卵鞘又收缩进体内的“育室”中,一直保持到若虫孵出。这是蟑螂卵胎生的一种形成。蔗蠊的产卵方式属于这一类型。蟑螂的繁殖是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相结合。一只成熟的雌蟑螂每隔 7 — 10 天即可产出一只含有 14 — 40 粒卵的卵鞘,其卵鞘为胶质体, 20 ℃ -37 ℃之间孵化。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在 30 ℃恒温时,只需 20-30 天,而长的可超过三个月,一只雌蟑螂一年可繁殖近万只后代,最多可达十万只,在极端条件下没有雄蟑螂时,雌蟑螂也能产卵。也就是说,很多雌蟑螂交配一次以后,就会雌雄同体,不需交配,便可连续产卵。2:蟑螂的卵期卵呈窄长形,乳白色,半透明,在卵鞘中排成整齐的两列。胚胎头向孔缝。孵化时,若虫向上顶,使闭合的卵鞘缝裂开而逸出。卵鞘中含卵数因种类而不同,即同一种蟑螂卵鞘中的卵数也可因环境条件以及产卵次数而在所差异,少则几粒,多则达50多粒。卵鞘在温度25℃,相对湿度60~80%条件下,卵期约28~90天。3:蟑螂的若虫期刚从卵鞘孵出的若虫都聚集在卵鞘周围,呈白色,以后颜色逐渐变深,并散开活动,若虫形状类似成虫,只是虫体小,无翅,性器官未成熟。若虫发育缓慢。必须经历多次蜕皮,逐渐长大,触角和尾须节数也随龄期而增长。若虫最后一次蜕皮后,长出翅膀、羽化为成虫。刚蜕皮的若虫和刚羽化的成虫也呈白色,以后颜色逐渐变深,因而在一个种群中,可见一种蟑螂也可因环境条件而变化。若虫期较长,一般历时约30~450天。若虫在丧失附肢或损伤触角之后,可经蜕皮在下一龄重又再生。这类损伤再生也会增加蜕皮的次数。4:蟑螂的成虫期雌雄两性成虫可凭他们的外部形态很容易区分:A:雄蟑螂的尾端具有两对附器,1对为分节状尾须,还长有1对细小的针突(腹刺);雌蟑螂尾端只有1对附器,即尾须,无针突。B:雄蟑螂的体形一般都比较瘦小、细长、而雌虫螂则肥厚,宽大。C:在少数种类中,雄蟑螂的翅发达,伸及尾端,但雌蟑螂的翅仅覆盖到腹部的前半部,或无翅。蟑螂生活史的特点之一是周期长。以周期最短的德国小蠊而论,一般完成一个世代也需2个多月,最长的美洲大蠊等历时1年有余。生活史的长短不仅因种类而异,而且因不同温度、营养等条件而不同。成虫寿命也较长,德国小蠊最短约为100天左右,寿命最长的美洲大蠊可存活1年之久。寿命长短也同样因种类以及环境条件而不同。蟑螂的生活史周期长,它们的寿命也长。因此,一只受精的雌蟑螂一生所生产的卵鞘量也多,美洲大蠊最多可产50多个,所以蟑螂的繁殖力很强。

人为什么会感染颚口线虫

人体颚口线虫的感染主要是由有棘颚口线虫引起的,少数病例为刚棘颚口线虫感染。人体感染以日本和泰国最为多见,我国人体感染颚口线虫并不多见,迄今报道的病例不超过50例。

颚口线虫主要分布于亚洲,日本、中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均有人体感染的报道。此外,澳大利亚、墨西哥和喀麦隆也有此虫或疑似此虫的病例报道。日本和泰国有食鱼生的习惯,人体感染较为严重。在日本某些地区乌鳢的感染率高达80.4%,人感染率3.2%。我国江苏洪泽湖区淡水鱼感染此虫较为严重,当地居民又有“快炒乌鱼片”的饮食习惯,是人体感染此虫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体感染主要途径是经口感染,但也有经皮肤或经胎盘感染的病例报道。在泰国和日本,患者大多是因生食或食入未熟含有早期第三期幼虫的鱼、鸡肉、鸭肉和猪肉所致。另有报道用含有早期第三期幼虫的剑水蚤可感染灵长类实验动物,因此专家提出人也有通过饮入不洁水源而感染的可能。第三期幼虫自皮肤感染后,大部分在皮下组织和附近肌肉移行,在侵入肝脏,少数侵入隔肌、腹肌和背肌。经皮肤感染的幼虫侵入胃壁后发育为成熟成虫,个别则成为未成熟幼虫。

人体并非颚口线虫的适宜宿主,除个别病例外,多数见到的是第三期幼虫或未成熟幼虫。在人体中的寄生方式可分为静止型和移行型。致病部位广泛,几乎遍及全身各处。由皮肤侵入的幼虫,多数情况下会在身体的个部位发生皮肤肿块。由于幼虫的游走性,在皮肤的表皮和真皮间或皮下组织形成隧道,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此虫可在各脏器内寄居,肺、气管、胃肠道、尿道、子宫、阴茎、眼、耳、脑和脊髓中都有虫体发现的报道。虫体在人体内可以存活数年乃至十几年。

人体感染颚口线虫除了上述的被动途径外,还有部分主动行为感染者。民间有食入猪胃虫(颚口线虫)治胃病的说法,个别病例就是因此而感染并引起严重的颚口线虫病。

颚口线虫在临床上有什么表现

(一)皮肤颚口线虫病

疾病初期有发热、恶心、呕吐或上腹部疼痛等前驱症状,随后身体各部皮肤可间歇出现丝状疹、点状匐形疹或移行肿块,局部轻度发红、水肿、疼痛、瘙痒感,呈游走性。虫体近体表则呈皮肤硬结。

(二)内脏颚口线虫病

眼部病变引起视力障碍或眼球突出和失明;耳部病变引起听力障碍;消化系统病变引起腹痛等症状;呼吸系统病变在咽喉部可引起局部水肿、呼吸困难。胸肺型则引起咳嗽、胸闷、咯出幼虫,肺部发生炎症或胸膜炎;泌尿系统病变可引起膀胱炎,阴茎肿块;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脑脊髓炎,出现头痛、瘫痪、癫痫、甚至昏迷,中枢受累者预后较差,病死率达13%;心血管系统病变偶可引起急性心肌梗塞、休克,病死率高。

检查诊断

外周血象、脑脊液中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采用本成虫或幼虫制备的抗原做皮试或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可协同诊断;体表、眼、子宫颈、尿、痰及脑脊液中发现虫体可确诊。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泥鳅、鳝鱼、鸡、鸭、猪、蛇、青蛙等肉史;皮肤反复出现匐形疹、移行肿块;发热或内脏、肌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可辅助诊断。

生鱼片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生鱼片吃多了会怎样

虽然偶尔吃一两次生鱼片被寄生虫感染的风险不搞,但如果长期食用生鱼片,就很容易感染寄生虫。

防疫专家提醒,生鱼片寄生有华支睾吸虫等多种鱼源性寄生虫;主要能引起的疾病有:华支睾吸虫寄生虫病、颚口线虫病、肺吸虫病、鱼绦虫病。

蝎子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蝎完全为肉食性,极个别种类会少量摄取植物性饲料(如会全蝎),取食无脊椎动物,如蜘蛛、蟋蟀、小蜈蚣、多种昆虫的幼虫和若虫甚至是小型壁虎。它靠触肢上的听毛或跗节毛和缝感觉器发现猎物的位置。沙漠蝎能够确定穴居50厘米深的蜚蠊。蝎取食时,用触肢将捕获物夹住,后腹部(蝎尾)举起,弯向身体前方,用毒针螫刺。由六节组成,是梯形,背面复有头晌甲,其上密布颗粒状突起,毒腺外面的肌肉收缩,毒液即自毒针的开孔流出。大多数蝎的毒素足以杀死昆虫,但对人无致命的危险,只引起灼烧样的剧烈疼痛。蝎用螯肢把食物慢慢撕开,先吸食捕获物的体液,再吐出消化液,将其组织于体外消化后再吸入。进食的速度很慢。

1、蝎子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喜潮怕干,喜暗惧怕强光刺激。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子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一般在大群蝎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杀现象。但若不是同窝蝎子,相遇后往往会相互残杀。

2、蝎子有冬眠习性,一般在4月中下旬,即惊蛰以后出蛰,11月上旬便开始慢慢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时间有6个月左右。在一天当中,蝎子多在日落后晚8时至11时出来活动,到翌日凌晨2~3点钟便回窝栖息。这种活动规律一般是在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而在有风天气则很少出来活动。

3、蝎子虽是变温动物,但它们还是比较耐寒和耐热。外界环境的温度在40℃至零下5℃,蝎子均能够生存。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气温下降至10℃以下,蝎子就不太活动了,气温低于20℃,蝎子的活动也较少,它们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5~39℃之间。气温在35~39℃,蝎子最为活跃,生长发育加快,产仔、交配也大都在此温度范围内进行。温度超过41℃,蝎体内的水分被蒸发,若此时既不及时降温,又不及时补充水分,则蝎子极易出现脱水而死亡。温度超过 43℃时,蝎子很快死亡。蝎子活动、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密切相关,最佳温度35~38℃之间。因此,我们在人工养殖蝎子时,必须注意掌握。

4、蝎子的生长、繁殖与外界环境的湿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在自然界野生的蝎子,如要久旱无雨,就会钻到地下约1米深的湿润处躲藏、隐蔽起来;当阴雨天气,地上有积水,它们会爬往高处躲避。因此,在养殖蝎子时要十分注意饲料的水分以及饲养场地和窝穴的湿度。一般来说,蝎子的活动场所要偏湿些,而它们栖息的窝穴则要求稍干燥些,这样有利于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如果窝穴过湿,则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蝎子的蜕皮也十分困难;如果蝎子的活动场所过于干燥,而且投喂的饲料中水分又不足时,也会影响到蝎子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还会诱发相互残杀。

5、蝎子喜暗怕光,尤其害怕强光的刺激,但它们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度,以便吸收太阳的热量,提高消化能力,加快生长发育的速度,以及有利于胚胎在孕蝎体内孵化的进程。据报道和观察,蝎子对弱光有正趋势,对强光有负趋势,但它们最喜欢在较弱的绿色光下活动。

6、蝎子对各种强烈的气味,如油漆、汽油、煤油、沥青以及各种化学品、农药、化肥、生石灰等有强烈的回避性,可见它们的嗅觉十分灵敏,这些物质的刺激对蝎子是十分不利的,甚至会致死。蝎子对各种强烈的震动和声音也十分敏感,有时甚至会把它们吓跑,终止吃食、交尾繁殖、产仔等。

我们应该怎么预防颚口线虫

颚口线虫病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食生的或半生鱼类、禽鸟类、两栖类,爬形类和哺乳类动物等肉类。保持环境卫生,对有可能感染颚口线虫的食物进行加热处理,避免传染源的传入。此外,在加工或处理生肉时,应注意自我保护,由于颚口线虫幼虫可穿透皮肤进入体内,因此在处理疑含有本虫的肉类时,应带手套,防止经皮肤感染。此外饮水卫生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流行区未经处理的水,特别是取自浅井或地表蓄水池的水,因有机会受到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的污染,应避免直接接触。

在发现淡水鱼自然感染本虫的地区,应加强对犬、猫、猪等的普查和管理。动物颚口线虫病的控制主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首先要控制和消灭感染源,原则上应进行定期预防性驱虫,丙硫咪唑、氟化钠铵、阿苯哒唑、甲苯咪唑及复方伊维菌素等广谱驱虫药对成虫有较好的疗效。其次要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尽可能地减少与感染源的接触机会, 避免到水边吃到剑水蚤,防止吃入生或半生的鱼类及转续宿主等。[2]

伊维菌素的用途

伊维菌素广泛用于牛、羊、马、猪的胃肠道线虫、肺线虫和寄生节肢动物,犬的肠道线虫,耳螨、疥螨、心丝虫和微丝蚴,以及家禽胃肠线虫和体外寄生虫。

(l)牛、羊 伊维菌素按0.2mg/kg量给牛、羊内服或皮下注射,对血矛线虫、奥斯特线虫、古柏线虫、毛圆线虫(包括艾氏毛圆线虫)、圆形线虫、仰口线虫、细颈线虫、毛首线虫、食道口线虫、网尾线虫以及绵羊夏伯特线虫成虫及第4期幼虫、驱虫率97%~100%。上述剂量对节肢动物亦很有效:如蝇蛆〔牛皮蝇、纹皮蝇、羊狂蝇)、螨(牛疥螨、羊痒螨)和虱(牛腭虱、牛血虱和绵羊腭虱)等。伊维菌素对嚼虱(毛虱属)和绵羊羊蜱蝇疗效稍差。

伊维菌素对蜱以及粪便中繁殖的蝇也极有效,药物虽不能立即使蜱死亡或肢解,但能影

响摄食、蜕皮和产卵,从而降低生殖能力。一次给动物皮下注射0.2mg/kg或每天喂低浓度

(0. 01mg/kg)药物后5天时,蜱出现上述现象最为明显。按0.2mg/kg剂量一次皮下注射对在粪便中繁殖的蝇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牛用药9天后其粪便中面蝇、秋家蝇幼虫不能发育成虫,再过5天,由于蛹的畸型和成虫成熟过程受阻而使蝇的繁殖大为减少,对血蝇(扰血蝇)用上述剂量,4周后情况相似。

(2)马 马内服0.2mg/kg伊维菌素对下列属大型和小型圆形线虫的成虫及第4期幼虫均有高效(95%~100%);如大型圆形线虫(普通圆形线虫、马圆形线虫、无齿圆形线虫)、蛔虫(马副蛔虫)、蛲虫(马尖尾线虫)、胃虫(大口德拉西线虫、柔线属线虫)、小肠线虫(艾氏毛圆线虫、韦氏类圆线虫)、肺线虫(安氏网尾线虫)等。对移行或胃居留期的三种马胃蝇蛆,引起皮肤损伤的盘尾丝虫微丝蚴以及胃线虫第三期幼虫,虽然一次应用0. 2mg/kg量也很有限,但最佳方案是在一个月后按上述量再用药一次。

特别有重要意义的是,伊维菌素推荐剂量(0.2mg/kg) 对普通圆形线虫早期和第4期幼虫,移行期造成的肠系膜动脉损害治疗的有效率约为99%,通常用药2天后,症状明显减轻,约28天损害症状全部消失。

(3)猪 肌内注射0.3mg/kg伊维菌素对猪具广谱驱虫活性。如猪蛔虫、红色猪圆线虫、兰氏类圆线虫、猪毛首线虫、食道口线虫、后圆线虫、有齿冠尾线虫成虫及未成熟虫体驱除率达94%~100%,对肠道内旋毛虫(肌肉内无效)也极有效。上述用药法对猪血虱和猪疥螨也有良好控制作用。

(4)犬、猫 国外有专用剂型〔按6~12μg/kg量)用于防治犬心丝虫微丝蚴感染,我国可试用50μg/kg内服法治疗心丝虫微丝蚴虫感染(成虫无效)。临床试验证实,高剂量伊维菌素对犬多种寄生虫有高效,如一次皮下注射50μg/kg对犬钩口线虫、巴西钩口线虫、欧洲犬钩口线虫,100μg/kg对犬鞭虫,200μg/kg对犬弓首蛔虫成虫及第四期幼虫均有极佳驱只效果。对狮弓蛔虫,按200μg/kg量,皮下注射疗效仅69%,而内服则达95%。本品一次皮下注射,对犬寄生于肺部的嗜气毛细线虫(200μg/kg)、奥氏欧斯勒线虫(400μg/kg)

也有极佳驱除效果。内服或皮下注射200μg/kg,两周后再用一次,对肠道粪类圆线虫(第

3期幼虫除外)有效率95%~100%。

伊维菌素对犬、猫的某些节肢动物感染也有效,犬、猫皮下注射200μg/kg剂量,两周

后再用一次能排除耳螨、疥螨、犬肺刺螨的感染。按300μg/kg量,连用两次(间隔2周)

对姬螯螨感染也很有效。治疗犬蠕形螨病最好按600μg/kg皮下注射量,间隔7天.连用5次。

(5)禽 对家禽线虫如鸡蛔虫和封闭毛细线虫以及家禽寄生的节肢动物,如膝螨(突变膝螨)等,按200~300μg/kg量内服或皮下注射均有高效。但本品对鸡异刺线虫无效。

(6)驯鹿 对驯鹿的牛皮蝇蛆(Oedemagena tarandi)感染,按牛用量(200μg/kg)皮下注射即可。

吃生鱼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对肠胃很不好

影响肠胃消化

我就吃坏过很多次

要节制

鱼体内有好多寄生虫,不经过高温是杀不死的,容易得病

生鱼片好吃但隐患不少本信息摘自:金羊网 生鱼片味道鲜美,但防疫专家提醒,生鱼片寄生有华支睾吸虫等多种鱼源性寄生虫,感染华支睾吸虫会导致肝细胞坏死,诱发肝硬化和肝癌。

据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林金祥介绍,食用生鱼片、涮鱼片等很容易感染华支睾吸虫寄生虫病,华支睾吸虫进入人体后就寄生在胆囊内,会引起胆囊发炎和 胆道堵塞,从而使肝细胞坏死,诱发肝硬化和肝癌。食用生鱼片还会感染异形科吸虫、棘口科吸虫、东方次睾吸虫等寄生虫病。食用生鱼片主要在广东沿海一带,现在因食用生鱼片感染华支睾吸虫的病例已大幅上升。

据介绍,食用生鱼片和未煮熟的鱼还会感染颚口线虫病。颚口线虫进入人体后会在皮肤、内脏到处移行,引起发烧、局部肿块,钻进脏器则会引起严重病变。近10年来,全国感染颚口线虫病例已经增加3倍多。

肺吸虫病是另一种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据专家介绍,肺吸虫病感染主要是食用淡水螃蟹和虫刺蛄引起的。感染肺吸虫病会咳嗽、胸痛,引起胸部积液和胸膜炎。而食用螺蛳,尤其是福寿螺和大蜗牛会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据专家介绍,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大量进入脑部后,会引起剧烈的头疼、呕吐、嗜睡,并伴有脖子硬等脑炎、脑膜炎症状,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广州管圆线虫病在我国大陆过去极为罕见,1996年前只发现3例,但自1997年以来就已猛增至近100例。

专家还特别指出,食用青蛙、蛇会引起曼氏迭宫绦虫和裂头蚴感染,现在吃蛙肉、蛇肉,吞蛇胆、喝蛇血的人越来越多,曼氏迭宫绦虫和裂头蚴感染病例也不断出现。

相关推荐

螃蟹的生活习性

寻食 中华沙蟹螃蟹的大部分时间在寻找食物,它们一般并不挑食,只要螯能够弄到的食物都可以吃。小鱼虾它们的最爱,不过有些螃蟹吃海藻,甚至于连动物尸体和植物都能吃。 竞争 螃蟹吃别的动物,其它动物也可能吃螃蟹,例如人类就把螃蟹当美食佳肴,还有水鸟也吃螃蟹,有些鱼类也像人类一样喜爱吃蟹脚。年幼未成年的幼蟹成群在海中浮游时,可能会被其它海洋生物捕食,也因此螃蟹产卵时都要下很多的卵,以保证螃蟹的成活率。

生鱼片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1、生鱼片不能和什么同食 生鱼片本身属于寒凉食物,所以最好不要和蟹等寒凉食物一起食用,吃生冷的鱼片时可以考虑喝点白酒或者红酒,这样有利于驱寒。 2、生鱼片和寒凉食物 生鱼片本身属于生冷的食物,如果再食用一些寒凉食物,就容易引起胃肠道不适,出现腹痛、腹泻、胃痛等症状。 3、生鱼片和芥末一起吃 许多人认为,生吃鱼片、海鲜等蘸点芥末就可以杀死各类病虫,起到防治作用,其实不然,芥末可以消毒,但无法杀死寄生虫。 4、怎样吃生鱼片比较好 生鱼片中可能会存在寄生虫,寄生虫对热和低温抵抗力很差,在零下20℃的条件下冷冻2

立冬还冬至吃海参 立冬吃海参99八十一天

沿海地区谚语。 沿海地区生产海参,所以,进补食物选择海参的也多,海参的生活习性“夏眠”夏季海参生长缓慢,甚至会有缩小情况发生。夏季结束之后,海参开始生长,到冬天时正好大量上市,立冬后吃海参可以一直吃到数九结束。

红线虫的处理方法

一早打开水龙头发现水中有红线虫,使用水箱或其它二次供水设施(如蓄水池)的用户,发现自来水中有红线虫,主要原因由于水箱或其他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不善,未能及时清洗而造成污染,极易孳生红线虫。三楼以下的直供水用户发现水中有红线虫的现象,因为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适宜红线虫生长,其大量存活于下水沟渠、管道之中。每到夜间,它们经常会从下水管道中爬出,沿着池壁和自来水管壁爬进用户自来水龙头的出口处,汇集成团状。用户清晨第一次用水时,将它们冲出,造成红线虫从自来水中流出来的假象。 要加强对水箱等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及时

生活习性

栖息地一般喜欢选择在泥泞的河流,河口沼泽和红树林,喜欢居位於盐度较低的河口。和该属的其他物种不同,在海水退潮时不返回大海。 成年圆尾鲎,多见于深水,而幼鲎多见于潮间带浅水区。潮间带沙滩和泥滩它们的繁殖地。雌性的马蹄蟹会于水涨时到沙泥滩产卵,每只雌性每次约产下二千枚卵。 但由于圆尾鲎在野外的存活率偏低,在一万只幼鲎中,大约只有1到2只可存活10到15年。主要以沙虫、小蟹、蚝和贻贝的双壳类动物为食。 鲎的脱壳由头胸部的周缘裂开,而新的旧体才由其间隙跑出来。刚脱皮的甲壳非常柔软,这甲壳要恢复到原来的硬度,也

箭鱼生活习性

生活环境 箭鱼图册箭鱼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大洋的上层,一种异常凶猛的鱼类,每年的—月为生殖季节。箭鱼一般在水表层洄游,有时露出背鳍,有时跃出水面,这种鱼游泳时不成群,每条鱼至少保持10米以上的距离。 取食 以鱼和头足类海洋动物为食,如虾、枪乌贼等,也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体长超过100毫米时追食浮游动物和其他鱼类的椎鱼,成鱼则以鲐鱼、颌针鱼、等中上层鱼类和头足类以及鳕、鲆鲽类、灯笼鱼等深海鱼类为食。 武器 箭状长吻箭鱼攻击和捕食的主要武器,它飞出海面爆发力极强,经常冲出海面以剑状上颌攻击大型鲸类和鱼类,也

鱼类生吃不可取

卫生部不久前对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进行的调查显示,我国食源寄生虫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为此,专家提醒:鱼类食物生吃不可取。 参与这次调查的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寄生虫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林金祥说, 在日前完成的对安徽、福建、江苏、江西等省进行的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继1989年到1992年进行的第一次人体寄生虫病调查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调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吃鱼人数增多,原广泛存在于我国人体中的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已大幅下降,人均感染率从1992年的62.2%下降到2003年的7

海兔 生活习性

海兔喜欢在海水清澈、水流畅通、海藻丛生的环境中生活,以各种海藻为食。它有一套很特殊的 避敌本领,就吃什么颜色的海藻就变成什么颜色。如一种吃红藻的海兔身体呈玫瑰红色,吃墨角藻的海兔身体就呈棕绿色。有的海兔体表还长有绒毛状和树枝状的突起,从而使得海兔的体型、体色及花纹与栖息环境中的海藻十分相近,这样就为它自己避 海兔图片欣赏(15张) 免了不少麻烦和危险。 海兔既能消极避敌,又能积极防御。在海兔体内有两种腺体,一种叫紫色腺,生在外套膜边缘的下面,遇敌时,能放出很多紫红色液体,将周围的海水染成紫色,借以逃避敌

蟑螂的危害

蟑螂四大害虫之一,其危害位居四害之首,令人们深恶痛绝的一类昆虫。其恶贯满盈,罪行累累的形象已经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他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因此人们给他取名为小强,繁殖能力非常可怕。 蟑螂杂食性昆虫,食物种类非常广泛。各类食品,包括面包、米饭、糕点、荤素熟食品、瓜果以及饮料等等,尤其喜食香、甜、油的面制食品。蟑螂有嗜食油脂的习性,在各种植物油中,香麻油对它们最有引诱力,所以有些地方称它们为“偷油婆”。 蟑螂几乎什么都吃,香的、臭的、硬的、软的。有时候它还会去啃书脊里面的浆糊,把书咬破;钻进电视机、收音机里

厨房里好多蟑螂怎么办 危害二

研究表明蟑螂可以使人工感染导致亚洲霍乱、肺炎、白喉、炭疽以及结核等病的细菌;其次蟑螂中还携带有蛔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绕虫等多种的蠕虫卵,对人体的健康具有很大危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