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
-
天疱疮辨证论治
心脾湿热型 【证见】 皮疹以大疱为主,糜烂面大,渗液较多,常并有粘膜损害(多见于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尤其是急性发作期)。常伴有身热,心烦,口渴,纳呆,疲倦乏力,口舌糜烂,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主方清脾除湿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土茯苓30克,生地黄25克,连翘、茵陈各15克,黄芩、栀子、泽泻、枳壳各12克,白术、苍术、淡竹叶各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剂。便秘者,加大黄12克(后下)、玄明粉15克(冲)。火毒较盛者
-
中医将面瘫分为4种证型辨证论治
1、风痰阻络 证见:突然口眼歪斜,舌淡苔白。 治法:祛风化痰止痉,方用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水煎取汁口服。注意方中白附子、全蝎均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本方适用于痰热及阴虚者,肝阳上亢者忌用,另孕妇慎用。 2、气血两虚 证见:神疲乏力,容易感冒,气短汗出,纳差便溏,苔薄,脉细软等。 治法:益气扶正,养血通络,方用益气养血汤:党参、黄芪、鸡血藤、熟地、白术、茯苓、当归、川芎、赤芍、桂枝、姜黄、黄精、防风、细辛、甘草,水煎取汁口服。 3、痰湿阻络 证见:头身困重,咯痰黄白,纳呆胸痞,苔腻,脉滑。 治法:化
-
黄褐斑的四型辨证论治
①肝气郁结型: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当归、赤芍、白芍、茯苓、白术、白僵蚕、泽兰、丹参、益母草、川芎、白芷、甘草;②肝火亢旺型:自拟方:白僵蚕、白茯苓、白菊花、珍珠母、茵陈蒿、夏枯草、川芎、益母草、甘草。若失眠加何首乌,心烦易怒加丹皮,胸胁胀痛加郁金、白芍;③气血不足型:四物汤加减,处方:当归、熟地、川芎、赤芍、白芍、丹参、黄芪、益母草、制首乌、香附、白芷、僵蚕;④肝肾亏虚型:方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处方:生地、枣皮、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女贞子、旱莲草、制首乌、当归、川芎、僵蚕、红杞。
-
甲状腺瘤辨证论治
中医偏方: 1)方一 四海舒郁丸 药物组成 海蛤壳6g 昆布60g 海藻60g 海螵蛸60g 陈皮6g 青木香15g 2)方二 消瘿散瘤汤 药物组成 夏枯草15g 连翘10g 赤芍15g 浙贝母15g 穿山甲10g 瓦楞子10g 白芥子15g 三棱10g 莪术10g 半枝莲10g 胆南星10g 3)方三 海藻玉壶汤 药物组成 海藻30g 昆布15g 贝母15g 半夏l0g 青皮6g陈皮l0g 当归15g 川芎l0g 连翘l0g 甘草6g 制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温服。 4)治拟宣通散结,用海藻玉壶汤加减:
-
急性肠胃炎辨证论治
(1)肠胃湿热: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黄腻,脉淆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泻。 方药:葛根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木香10克、茯苓12克、车前子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5克、荷叶10克、生甘草6克。 (2)寒湿阻滞:呕吐清水。恶心,腹泻如水,腹痛肠鸣并伴有畏寒发热,颈项或全身关节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灞。 治法:散寒除湿,和中止泻。 方药:藿香10克、大腹皮10克、白芷10克、紫苏10克、茯苓12克、清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