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

出血热

  • 出血热复发的原理及临床治疗

    一、病毒原理 引起出血热的病毒是汉坦病毒。这种病毒侵入人体后直接作用于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组织或器官的水肿,从而出现全身皮肤粘膜的充血或出血,如病人的面颊、鼻、颈部、前胸、上臂等处发红或有出血点,并危及心、肺、脾、胃、肾、脑垂体、肾上腺等多处脏器;有些病人还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极易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最为严重的是损害人的肾脏,重者往往死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病毒还会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严重的头痛、眼眶痛、腰痛及全身疼痛,病人普遍出现高热。重症或未

  • 出血热应该如何预防

    目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此病。出血热疫苗,分为单价疫苗和双价疫苗两种,前者可分别预防家鼠型出血热或野鼠型出血热,后者则对此两型出血热均有预防作用。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由于我国至今尚未发现本病,因此,关键是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和监测,防止本病传入我国。 一、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所规定的各项办法实施国境卫生检疫。特别是对从疫区输入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要严格检疫。 二、 尽量不要前往疫区,不要接触可疑的感染动物和感染者。如确需前往

  • 出血热抗体是什么

    当人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不久,在血清中就可检测到EHF-IgM,在7-10天内达高峰。而EHF-IgG在发病后2周才出现,可持续数年。EHF-IgM的测定对诊断断早期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有重要价值。 一般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之后在起病后的4~5天出血热IGM检测出现阳性,它是流行性出血热特异性抗体,正常结果为阴性,阳性是流行性出血热早期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凡遇到急起发热,全身高度衰竭,无力,头痛,眼眶痛,腰痛,和面、颈、上胸部潮红或伴有少尿,低血压的流行性出血热疑是病例如出血热IGM检测阳性则可明确诊断。 以

  • 儿子打疫苗肾衰竭接种出血热疫苗导致

    儿子注射出血热疫苗之后导致肾衰竭!2002年,禄护仓的儿子只有11岁8个月大。当时,村里广播通知说县防疫站(现为县疾控中心)到该村接种出血热疫苗,禄护仓专门找到防疫站的工作人员咨询,不到12岁的孩子还能不能打。当时对方说“10岁以上就能打,而且还能预防感冒。”于是,禄护仓带孩子分三次打了该疫苗。第一针由防疫站的工作人员打,后两针是村医给打的。 就在最后一针注射后的第二天,孩子出现异常,孩子回忆,当时感觉眼睛胀得厉害,“第三天放学时,觉得脚后跟疼。”很快,他的全身开始浮肿。禄护仓和妻子赶紧将孩子送到医院,经

  • 出血热疾病难发现常规检查很关键

    1.常规检查 (1)血常规:出血热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3~4日后即明显增高,多在(15~30)×109/L,异型淋巴细胞在1~2病日即可出现,且逐日增多,一般为10%~20%,部分达30%以上;血小板明显减少,低血压及少尿期最低,并有异型、巨核血小板出现,多尿后期始恢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发热期开始上升,低血压期逐渐增高,休克期出血热患者明显上升,至少尿期下降,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血液浓缩与血液稀释的重要指标。 (2)尿常规:显著的尿蛋白是出血热的重要特点,也是肾损害的最早表现。尿中还可有红细胞、管

  • 出血热的分期

    1、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2、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

  • 出血热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呢

    1.一般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隔离治疗。按乙类传染病上报,密观生命体征,针对五期的临床情况进行相应综合治疗。 发热期可用物理降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发生低血压休克时应补充血容量,常用的有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血浆、蛋白等。如有少尿可用利尿剂(如速尿等)静脉注射。无尿者可用20%甘露醇、硫酸镁、大黄口服导泻。多尿时应补充足够液体和电解质(钾盐),以口服为主。进入恢复期后注意防止并发症,加强营养,逐步恢复活动。 2.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

  • 如何正确诊断出血热

    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有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数明显降低。 (2)尿常规:自发病第2日起出现中、重度蛋白尿、管型尿、血尿,重者尿中有膜状物。 (3)血液生化:发热后期即有血尿素氮、肌酐升高,低血压休克期有代谢性酸中毒。 2、血清学检查 (1)血清、血细胞和尿中检出EHF病毒抗原和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具有确诊意义。 (2)特异性IgG抗体:间隔一周以上血清效价升高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3)RT-PCR检测EHP病毒的RNA,有助于早期和非典

  • 出血热是怎么回事

    (一)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鼠。 (二)传播途径: 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罕见。

  • 出血热患者的护理工作有哪些

    1、发热期的护理:出血热患者早期卧床休息,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减少噪声。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予以高热量、高维牛素、易消化饮食。随时观察体温的变化。特别是高热的患者,体温过高时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由于此病有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故不宜用酒精擦浴。尽鼋少用解热镇痛药,定期测量血压。患者发热后期多汗、缸液浓缩。应鼓励病人多口服补液。必要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防止休克和保护肾脏。 2、低血压期的护理: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每30min测血压、脉搏1次,并做好记录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补液速度,低血压早期应快速补液。必要时

  • 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一、病因 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 2.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3.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二、临床表现 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1.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起病急,有发

  • 临床上如何诊断出血热

    1.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季节,于病前二月曾在疫区居住或逗留过,有与鼠、螨及其他可能带毒动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史;或曾食用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有接触带毒实验动物史。 2.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多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常依次出现低血压、少尿及多尿现象。 3.体征 (1)毛细血管中毒症:面、颈、上胸部潮红(三红),重者呈酒醉貌;眼球结合膜、咽部及软腭充血;咽部、液下、前胸等部位可见出血点(点状、条索状、簇状);重者可见大片瘀斑或腔道出血。 (2)渗出体征:球结合膜及

  • 别把出血热和感冒弄混

    ■流行性出血热并不是鼠疫 在人们的一般观念里总是认为流行性出血热就是鼠疫,其实不然。流行性出血热又叫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褐家鼠、黑线姬鼠及老鼠身上寄生的革螨虫等为传染源,人体感染汉坦病毒造成的传染病,主要危害人的肾脏。鼠疫则是由鼠疫杆菌引发的,鼠疫伤害人的淋巴或肺部,二者不仅致病的原因不同,危害的器官也各不相同。 ■城市人也可能患上流行性出血热 春季是鼠类开始繁殖的季节,所以它们的活动变得频繁,所以也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季节。很多人对这种病的认识不够,觉得在城市里是不会感染上这样的疾病的。流行性出血热在我

  • 不同时期的出血热患者应该如何饮食

    高热期: 此期的出血热病人由于体温高,出汗多,代谢增强,对机体消耗较大,因此,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良蛋白质等营养丰富而又易消化的全流饮食或半流饮食,如牛奶、豆浆、稀粥,莲米汤、天然果汁,藕粉、鸡蛋汤、面条等,出血热患者可采用少量多餐的办法,以减轻胃肠负担,避免消化不良。 应尽可能让出血热病人多饮水及吃水果,以利于毒素的排出和维生素的摄入,以满足机体需要。在口味上宜低盐饮食,若进盐过多,会加重组织水肿和肾脏负担,有可能使出血热的病情恶化。 少尿期: 肾脏血管受损是出血热的病理基础,血管变化引起肾小管受

  • 出血热肾衰竭的治疗方法

    一般支持治疗 应卧床休息,就地隔离治疗。给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 液体疗法 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补液应以等渗液和盐液为主,常用的有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等。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恢复期病人血清治疗 如给早期病人注射恢复期患者的血清,可能有效。 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

  • 非洲出血热的治疗有哪些

    1.现状 目前无有效疫苗,发现可疑患者应立即隔离,发现病猴应全部捕杀。死亡患者立即火化。 治疗手段只有对症支持治疗(静脉输液,血液和血小板输注)。 其他方法包括输注恢复健康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血浆。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康复患者的血浆中含有救命的中和抗体。根据此次疫情期间的最新报道,这种试验性的治疗手段已经在临床运用,虽然该疗法的疗效未知。 2. 新药进展 两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患者已率先接受试验性新药治疗,他们原本病情严重,但在使用名为ZMapp的药物治疗后病情开始好转,其中第一个接受治疗的人甚至可以独立行走

  • 出血热该如何进行治疗

    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仍为本病治疗的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与就近治疗。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 1、发热期 控制感染,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在发病4日以内的患者可应用利巴韦林每日1克静滴,进行抗病毒治疗。早期卧床休息,以体液疗法减轻外渗。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中毒症状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改善中毒症状。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和肝素等进行止血抗凝治疗。预防肾功能衰竭。 2、低低血压休克期 补充血容量,注意酸中毒的纠正和改善微循环功能。用

  • 出血热和出血热的预防

    出血热不是鼠疫,而是一种由病毒所致的经鼠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引起出血热的病毒是汉坦病毒。这种病毒侵入人体后直接作用于全身毛细血管,引起组织或器官的水肿,出现全身皮肤粘膜的充血或出血。病毒还会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严重的头痛、眼眶痛、腰痛及全身疼痛,病人普遍出现高热。该病病情凶险、病程多会迁延月余,即使治愈也需要严格休息1-3个月。 出血热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可以在无人的自然环境中,在鼠类等动物中自由存在、相互传染,而这些动物并不发病。当人类进入这种环境中,或是感染了病毒的鼠类侵入了人类生活的环境,人可感染病

  • 出血热抗体阳性怎么治疗

    一般支持治疗 应卧床休息,就地隔离治疗。给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 液体疗法 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补液应以等渗液和盐液为主,常用的有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等。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恢复期病人血清治疗 如给早期病人注射恢复期患者的血清,可能有效。 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