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

  • 直肠脱垂的病因

    1.解剖因素 婴幼儿的骶尾弯曲度较正常浅,直肠与肛管呈笔直状态,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易于脱垂。某些成年人直肠前陷凹处腹膜较正常低,当腹内压增高时肠襻直接压予直肠前壁而将其向下推,易导致直肠脱垂。 2.盆底组织 薄弱老年人肌肉松弛,女性生育过多和分娩时会阴撕裂,婴幼儿发育不全均可导致肛提肌及盆底筋膜发育不全、萎缩,不能支持直肠于正常位置,直肠周围组织对其固定作用减弱而发生脱垂。 3.腹压增加 如长期便秘、慢性腹泻、咳嗽、前列腺肥大、多次妊娠等均可增加腹压,推动肠管下移脱出。 4.精神因素 19

  • 直肠脱垂的中医治疗

    中医疗法此病多为气虚下陷,长时间腹泻不愈、久病卧床伤气、大便干结,均可以出现脱肛。治以补益中气,升提下陷。药用炙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当归、陈皮。便秘加熟军。有热加连翘、栀子。阴虚加玄参、生地。另外可以针灸百会、长强,病久加足三里。 第一、内服治标:枳壳10克,升麻8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日煎服,一日两次。补气固脱。 第二、外擦提肛膏:石榴皮、柯子、五倍子,研粉末各取等份混合均匀。用麻油调成50%浓度的膏药。睡觉前将药膏涂抹于肛门上,然后用手轻轻地将肛门脱回,再用消毒纱布固定。一般晚上用药效果

  • 直肠脱垂的易患人群有哪些

    一、老年人易患直肠脱垂 (1)老年人直肠脱垂多因年老体弱、气血不足、中气下陷、气虚不能收摄而引起。"虚 "是老年人发病的主要原因。 (2)由于老年人全身组织衰退、肌肉松弛,加上一些慢性疾病,如便秘、气管炎、咳嗽、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等。频繁增加腹压,同时隔肌下降,压迫腹腔脏器推压乙状结肠和直肠向下移位,又由于老年人体弱无力,括约肌松弛,骨盆直肠窝、坐骨直肠窝脂肪量减少,这也是老年人易发生不完全性直肠脱垂的原因之一。 (3)对老年人患直肠脱垂的治疗,既应重视局部的致病因素,更应重视全身整体的状况。 二、

  • 直肠脱垂的原因是什么

    一、全身因素 营养不良小儿,坐骨直肠窝内脂肪消失,使直肠失去周围支持固定作用,括约肌群收缩力也减弱,直肠容易自肛门口脱出。 二、局部组织解剖因素 1、骶骨弯曲度未形成:婴幼儿骶骨弯曲度未形成骨盆向前倾斜不够,直肠呈垂直位,与肛管处于一条直线上,腹腔内向下的压力增加时,直肠无骶骨的支持,压力直接作用到肛管上,易于向下滑动。 2、周围肌肉支持力弱:肛提肌和骨盆底部肌肉的支持力较弱。 3、黏膜松弛:直肠黏膜附着在肌层上较松弛,黏膜易自肌层滑脱。 三、促成因素 任何情况使腹内压长期增高或突然增高,均可促成直肠脱垂

  • 直肠脱垂可以分为三度

    根据脱出物的部位、长短及可否自行还纳,直肠脱垂分为三度。 一度脱垂:为直肠粘膜脱出,长度在5厘米以内,色淡红,有自中央向外的放射状纵沟,呈花瓣状,便后可自行还纳。 二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长5、10厘米,呈圆锥形,色淡红,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粘膜皱硅,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还纳。 三度脱垂:为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10厘米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便后不能自行还纳。

  • 治疗直肠脱垂 哪些问题要注意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1、儿童直肠脱垂 该类人群的直肠脱垂,由于其生理的特点,有自愈倾向,因而以保守疗法为主,并积极治疗其伴发的全身疾病,如百日咳、腹泻、便秘等。同时也可采用针灸、按摩等疗法,或者局部用药,均可有较好的疗效,对于经年不愈的年长患儿,也可采取手术或注射疗法。 2、成人直肠粘膜脱垂 应以注射硬化剂的注射疗法为主,或者采用针灸等强刺激疗法,对肛门括约肌松弛的,可采用直肠紧缩术或括约肌折迭术。 3、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 注射疗法与手术疗法均可采用,但应根据脱垂的严重程度及类型,选择

  • 直肠脱垂的针灸法

    一、直肠脱垂的艾灸治疗: (一)取穴。主穴:百会、长强。配穴:大肠俞、上巨虚、脾俞、肾俞、气海、关元。 (二)治法:分二法。一为艾条灸,一为隔姜灸。如为艾条灸,主穴每次必取,配穴2~3个,轮流取用。将艾卷点燃后,对准穴位,距离约3~5厘米,以患者感温热而不灼烫为度。百会穴施灸时,可用左手分开头发,以暴露穴位,食、中指置于施灸穴位两侧。一般每穴灸5~7分钟,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度。百会穴,宜在温和灸之后,再行雀啄灸5~10分钟。小儿施灸时,应注意随时调节时间和温度,以防止烫伤。上法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疗程间

  • 直肠脱垂的病理

    1、脱出 早期排便时脱出,便后能自行复位。随着病情发展,身体抵抗力逐渐减弱,脱出物逐渐增长,变粗,日久失治,甚至咳嗽、负重行路、下蹲都能使宣扬熟膜或全层脱出,长期反复发作,致直肠熟膜水肿、充血、糜烂而较难复位。 2、坠痛 症状反复发作,脱垂的长度和宽度逐渐增大,出现肛门坠胀感,或伴有里急后重感。 3、嵌顿 由于直肠脱出后不能及时回纳,致脱出物嵌顿在肛外,则肛门疼痛不适,脱出物血循环障碍,出现急剧肿胀,大量渗液,脱出的憨膜由淡红转成暗红,甚至部分教膜出现糜烂坏死。可伴有大小便困难,肛门疼痛坠胀,坐卧不宁等症

  • 直肠脱垂会引发什么疾病

    1.出血 偶尔因直肠孤立性溃疡可发生大出血。 2.肛门失禁 16%~20%的对气体失禁,17%~24%完全失禁。直肠脱垂引起失禁的原因包括: ①直肠脱垂产生实质性的直肠扩张,引起肛门内括约肌持续反射性抑制而松弛,尤其在老年人因耻骨直肠肌薄弱,活瓣不起主要作用时则一旦内括约肌功能障碍,就将引起失禁; ② 分娩或长期用力排便使会阴异常下降,造成阴部神经被拉长的伸展性损伤,使盆底横纹肌去神经变性薄弱。肛管直肠测压有助于了解肛门括约肌等的功能,张连阳等对直肠内脱垂患者行肛管测压的结果表明其存在肛管压力的降低,其中

  • 直肠脱垂的表现

    脱肛主要有以下临床症状脱出为本症的主要症状。轻者排便时直肠粘膜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日久逐步发展为直肠全层脱出,除大便时脱出外,甚至咳嗽、行走、下蹲也脱出,须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后方能回纳。如脱出未即时还纳,直肠粘膜充血水肿,出血或糜烂。可伴有肛周皮肤潮湿瘙痒、腰骶及腹部坠胀酸痛。 脱出时间稍长,没有及时复位,可造成嵌顿,粘膜由粉红色变为暗紫色,甚至糜烂坏死,肿胀疼痛,体温升高,排尿不畅,里急后重,肛门坠胀疼痛。 1、早期:便后有黏膜自肛门脱出,并可自行缩回;以后渐渐不能自行回复,需用手上托能复位,常有少许

  • 脱肛和直肠脱垂如何诊断

    脱肛又称肛管直肠脱垂,是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多见于体质虚弱的小儿和老年人,身高瘦弱者也易发生。 幼儿发育不全,骶骨弧度较直,肛门括约肌肌力较弱,啼哭和腹泻常诱发脱垂,以部分脱垂较常见。成人因内痔经常脱出也可诱发,以直肠黏膜脱垂为多。女性因骨盆下口较大,多次分娩,可使盆底筋膜和肌肉松弛,故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直肠脱垂的症状,早期便后有黏膜自肛门脱出,并可自行缩回;以后渐渐不能自行回复,需用手上托能复位,常有少许黏液自肛门流出,排便后有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排

  • 如何辨析直肠脱垂和脱肛的区别

    专家分析说,很多时候,脱肛在医学上又称之为“直肠脱垂”,是老年人中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老年人由于年老体衰,直肠周围结缔组织松弛,肛门括约肌无力,肛提肌和盆底筋膜薄弱尤其是神经系统机能减退等,是脱肛的病理基础;老年人患便秘、腹泻、长期咳嗽、排尿困难等慢性病,使腹腔内压力增高,是脱肛的常见诱因。 专家介绍,民间俗称的“脱肛”泛围很广,由于人们缺乏医学知识,将凡是有肿物或肉赘从肛门内脱出到肛门外的病都叫“脱肛”,这样就将内痔外脱、嵌顿痔、炎性外痔,甚至血栓外痔都误认为是“脱肛”了,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真正的直肠脱垂

  • 直肠脱垂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脱肛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预防脱肛我们需要注意: 1、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肛门功能锻炼,增强体质,改善肛门功能、增加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力。 2、及时治疗可引起直肠脱垂的疾病,如慢性腹泻、便秘、百日咳等。 3、饮食上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等。保持大便通畅。 4、保持肛门部清洁卫生,便后应用软纸擦肛,睡觉前最好用温水洗肛门部,这样即保持肛门的清洁卫生,又可促进肛门部的血液循环。 5、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便时不要看书、看报、用力努挣。

  • 直肠脱垂的诊断

    检查时可先发现病人内衣沾有粘液或粪渍,直肠指诊常可发现括约肌松弛,粘膜光滑。令病人取蹲位,往下用力作排便动作,可使直肠脱出而便于诊断。如粘膜脱垂见到约长4~5cm呈淡红色皱纹或放射状粘膜,指检扪诊为双层折叠粘膜,质软。如完全性脱垂,则见到长在5cm以上的粘膜皱襞,呈环状沟,手指扪之甚厚,直肠腔位于脱垂端中心。 脱垂复位后,以手指压迫前壁,令病人增加腹压,脱垂多不致发生;但如压迫后壁,病人用力排便摒气,脱垂即可重演。内脱垂病人常有便秘、排便不畅、排便未尽感,有时并有带血粘液,检查时见不到直肠脱出,因此使诊断

  • 直肠脱垂是怎么引起的 直肠脱垂对生活极大不便

    直肠脱垂虽然不致命,但常合并明显的功能障碍,如失禁等,对于生活有极大不便,且罹病者多为老年妇女,常因社会风气而不愿积极就诊,除导致身体不适外,连社交心理也出现问题。

  • 肛门出血不疼鲜红色怎么回事 可能是直肠脱垂

    初发时肿物较小,排便时脱出,便后自行复位。因直肠排空困难,常出现便秘,大便次数增多,呈羊粪样。黏膜糜烂,破溃后有血液流出。内脱垂常无明显症状,偶尔在行肠镜检查时发现。

  • 直肠脱垂应注意日常护理

    1、直肠脱垂患者饮食宜清淡,且易消化,少渣滓,以免排粪次数增多。 2、患者不宜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油、芥末、辣椒等;不宜过食油腻;不宜食用带鱼、螃蟹等发物。 3、有习惯性便秘或排粪不畅的病人,平时要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保持粪便柔软,排便时不要太用力或蹲厕过久。成人大便时,姿势宜斜卧,不宜直立,注意调理饮食,避免便秘或腹泻,以防直肠脱垂。

  • 看看你是哪种程度的直肠脱垂

    Ⅰ度脱垂 排大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黏膜脱出肛门外,长度在3厘米以内,便后脱出部分可自行回纳,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 Ⅱ度脱垂 排大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全层脱出,长度在4~8厘米,不能自行还纳,需用手助其还纳,多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 Ⅲ度脱垂 排大便或增加腹压时肛管、直肠、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门外,长度在8厘米以上,用手复位都比较困难。可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直肠黏膜糜烂、肥厚,便血,大便失禁等症状。

  • 直肠脱垂术后应该注意什么

    :1.术后给予口服抗生素预防和治疗感染并发症约7天,同时给予多种维生素类制剂。术后每日口服液体石蜡10mL,避免长时间蹲踞及用力,如果腹压增加对愈合不利。病人术后给予低纤维饮食,摄入过量粗纤维食物容易损伤肠壁。术后尤应避免食用辣椒、酒等强刺激性食物。以避免充血水肿影响愈合。2.术后恢复的1~2周内,病人应减少活动,静躺休息,对术后彻底康复极为有利。如果术后患者活动加强或做其它运动可使腹压增加,使治疗面分离,可并发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