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慢性结肠炎的5种方法
预防慢性结肠炎的5种方法
1、生活方面,做到劳逸结合,合理的作息时间,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2、饮食方面,多以柔软、营养含量高的食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等清淡食物。及时补充自身维生素,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不吃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3、加强锻炼,多参加运动,增加自身免疫力。加强体质的锻炼。
4、保持心情愉悦,消除紧张情绪,避免紧张、焦虑。每天保持愉悦的心情。
5、定期去医院做肛道检查,由于此病具有潜伏性,平时没有任何特征,只有严重的时候才会出现,所以建议定期做肛道检查,及时发现病症,及时治疗。
慢性结肠炎饮食
1.牛奶:牛奶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和维生素,是人们普遍喜爱的食品。但是,大多数慢性结肠炎患者却不宜饮用。有些特别敏感的患者饮用后,很快就会出现肠鸣、腹泻。原因是牛奶虽有“补虚损、健脾胃”的功效,可又有“滑润大肠”的作用,因此慢性结肠炎患者应慎服牛奶。
2.瓜果:主要指各种新鲜瓜果,如西瓜、香瓜、黄瓜、香蕉、
桃子、柿子、枇杷、生梨等。虽然瓜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无机盐等营养素,但对大多数慢性结肠炎患者来说,也在禁忌之列。因为瓜果大都性属寒凉,会损及脾阳,又易滋生湿邪,困阻脾胃的运化功能,有的还有滑肠作用,从而导致腹泻频作,影响疗效。很多患者夏季吃西瓜往往会引起腹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3.油腻食物:主要指荤油类食物,如红烧肉、排骨、肉馅包子,馄饨及鸡、鸭炖煮的浓汤等。这些食物都含有动物类脂肪,慢性结肠炎患者食用后,往往会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的情况,所以也不宜食用。
4.治疗建议:对慢性结肠炎长期患者或愿意反反复复的患者,建议可以用中药进行治疗,同时注意一下饮食习惯。慢性结肠炎经过及时适当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患者由于肠道反复在肠炎症刺激下损伤、修复,最终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因此,慢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正确的保健十分重要。平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加强饮食卫生和水源管理;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烫洗。要注意休息和增加营养。另外,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强烈刺激、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忌口:慢性结肠炎患者常有腹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
症状。中医学认为慢性结肠炎的“腹泻”属于“久泻”范畴,主要由于脾虚而失去正常运化功能所致。若是一有情绪波动即需排便者,为“肝气犯脾”;而每天清晨
均需排便者,则为“脾肾两虚”。在治疗上需分别采取温健脾阳、疏肝健脾和温补脾肾的方法,佐以涩肠止泻药物,标本兼治,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忌口”。因为“忌口”与治疗效果的提高和巩固有着密切关系,否则药虽对症,但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徒劳无功;或已有改善,又见病情反复,以至前功尽弃。
最好的饮食
1、银花红薯粥:红薯,大米,金银花,生姜。红薯切成小块或研成细粉,加入金银花(视临床症状轻重酌量)、生姜,按常法煮饭、煮粥均可。每日3餐均吃,要坚持吃,不少于3^4个月,方可逐步收效。红薯含大量食物纤维,可加强肠蠕动,其所含的多量维生素E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而含有的大量胡萝卜素对上皮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在红薯饭内加入金银花无疑会增强抗菌、抗炎功能,与生姜调胃和中的作用相结合。腹胀、腹痛症状均可减轻。
2、马齿苋饭:马齿苋,大米。马齿苋洗净切细,和大米调和。加水常法煮饭。可早晚服食。连服15日以上。本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有效。马齿苋是常用的清热解毒、痢止泻的中草药,也可作食物用。乡间以马齿苋加肉作馅,包饺子、做包子等均可,有防治胃肠炎、细菌性疾等作用。
3 、山药芡实扁豆糕:鲜山药,赤小豆,芡实米。白扁豆、云茯苓各。乌梅。先将赤小豆制成豆沙,加适量白糖待用;将云茯苓、白扁豆、芡实米研成细粉。加少量水蒸熟;鲜山药蒸熟
去皮,加入茯苓等蒸熟的药粉,拌匀成泥状。将药泥在盘中薄薄铺一层,再将豆沙铺一层,如此铺成六七层,成千层糕状,上锅再蒸。待熟取出。以乌梅、白糖熬成浓汁。浇在蒸熟的糕上,即可食用。山药益气健脾治本,芡实固涩。白扁豆、云茯苓助山药,乌梅配伍芡实收敛。本方标本同治,而更适宜于疾病缓解期食用,能健脾止泻,但抗菌、消炎、解毒功能稍差。
4、荞麦山楂石榴饼:荞麦面,鲜山楂,橘皮、青皮、砂仁、枳壳、石榴皮、乌梅各10g,白糖适量。先将橘皮、青皮、砂仁、枳壳、石榴皮、乌梅加适量白糖。用水1000mI煎
煮。30分钟后滤渣留汁。鲜山楂煮熟去核碾成泥状待用;荞麦面用药汁和成面团。将山楂泥揉入面团中。做成小饼烤熟。每日2次,1次1块即可。以上配量是1
剂量,服完后可继续再做。荞麦又名净肠草,有清利肠道污物之效。
通过对于慢性结肠炎患者在日常可以引用的食物及一些调养慢性结肠炎症状的烹制食材的介绍,相信慢性结肠炎患者对于该病症在食疗方面需要做的事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文的内容对自己预防结肠炎的发作而起到作用。
治疗慢性结肠炎
组成:炒白术15克,白芍25克,陈皮、防风、青皮各10克,桂枝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服4剂。功能:抑肝扶脾。
主治:慢性结肠炎(证见腹泻、下腹坠胀、无腹痛、舌根苔白而厚、脉弦者)。
方解:痛泻要方又名白术芍药散。腹痛即泻是痛泻要方的主证,但谷老辨证运用痛泻要方验案,并无典型的腹痛即泻,其病机均为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所致,故灵活运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辨证论治的精髓。
谷老强调,痛泻要方组方的精妙之处在于疏肝不用柴胡而用防风,原因有三:其一,防风味辛而润,功能疏肝而无耗阴之弊,即《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的“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辛能散肝气,使肝不乘脾;
其二,防风为理脾引经之药,如李东垣所说的“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其三,防风有祛风胜湿之功,其性升浮,升阳可以止泻。另外,方中防风与白芍的配伍使用也甚为巧妙,二药相合有抑肝、柔肝、疏肝、扶脾、醒脾、燥脾的作用。
在痛泻要方的临床运用中,谷老善于抓住肝强脾弱的根本病机,在痛泻要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如久泻不愈,伴有体倦乏力等脾虚证候者,加党参、升麻以健脾益气、升阳止泻;脘痞而舌苔白腻者加厚朴、苍术理气燥湿;舌苔黄腻者,加黄连、木香以清热燥湿,理气止泻;消化不良者加山楂、神曲;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滑石;水湿下注者加茯苓、车前子,增强利湿止泻之功;久泻脾虚及肾者加山药、补骨脂、肉豆蔻等。在临床中,对肠胃湿热所致泄泻的患者忌用本方。
单方治病本期主持:郭剑华主任中医师(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软伤科主任、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贫血血液中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
产生贫血的原因虽多,但不外乎造血功能不良、红细胞过度破坏以及急慢性失血三种。贫血属中医“内伤血虚”、“虚劳”的范畴。主要由于饮食不调、营养欠佳,或急慢性失血及内伤劳倦,致使脾、肾、心、肝受累,出现气血两亏而发病,临床常见症状有: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鸣、疲乏无力、食少纳呆、心悸气短等。
心脾两虚面色无华、头晕乏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
(1)党参15克,红枣10枚。水煎取汁,每日1剂,常饮。
(2)当归15克,黄芪30克。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每日1剂。
(3)丹参15克。切薄片,泡开水当茶饮。
脾胃虚寒头晕乏力,腹时隐痛,喜温喜按,怯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1)干姜10克,炒白术15克,党参20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 。每日1剂。
(2)炒白术15克,党参20克,山药50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每日1剂。
(3)当归30克,生姜50克,羊肉250克。炖汤食用,常食。
肝肾阴虚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腰腿酸软,潮热盗汗,耳鸣。
(1)何首乌30克,黑豆子50克,核桃仁20克。水煎,喝汤吃豆仁、核桃仁,每日1剂,连服10至15剂。
(2)山药30克,枸杞15克,肉苁蓉10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每日1剂。
(3)白芍20克,菊花6克,枣皮10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
慢性结肠炎的预防护理
1、避免受凉,控制情绪外,饮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病在发作期、缓解期不能进食豆类及豆制品,麦类及面制品,以及大蒜、韭菜、洋山芋、皮蛋、卷心菜、花生、瓜子等易产气食物。因为一旦进食,胃肠道内气体增多,胃肠动力受到影响,即可诱发本病,甚至加剧症状。
2、柿子、石榴、苹果都含有鞣酸及果胶成分,均有收敛止泻作用,慢性结肠炎可适量食用,慢性结肠炎患者平时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加强饮食卫生和水源管理;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烫洗。要注意休息和增加营养。另外,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强烈刺激、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预防慢性结肠炎的5种方法
1、生活方面,做到劳逸结合,合理的作息时间,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2、饮食方面,多以柔软、营养含量高的食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等清淡食物。及时补充自身维生素,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不吃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3、加强锻炼,多参加运动,增加自身免疫力。加强体质的锻炼。
4、保持心情愉悦,消除紧张情绪,避免紧张、焦虑。每天保持愉悦的心情。
5、定期去医院做肛道检查,由于此病具有潜伏性,平时没有任何特征,只有严重的时候才会出现,所以建议定期做肛道检查,及时发现病症,及时治疗。
腹泻是慢性肠炎的主要症状之一,万一发现类似症状,应该立即到专业医院检查。除此之外,生活中我们也要积极预防慢性结肠炎,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
如何预防慢性结肠炎
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太过劳累;暴发型、急性发作和严重慢性型患者,应卧床休息。
2、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解除各种精神压力。还应该注意衣着,保持冷暖相适;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3、一般应进食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和足够热量的食物。宜少量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勿食生、冷、油腻及多纤维素的食物;慢性结肠炎患者忌吃产气食物。此病由于反复发作,在结肠粘膜中溃疡、疤痕纤维交替产生,因而结肠内壁的弹性降低,如果多吃的大豆、豆制品、炒蚕豆、白薯等胀气食物,则可能会导致肠内气体充盈而发生急性肠扩张或溃疡穿孔等并发症。
4、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本病。忌烟酒、辛辣食品、牛奶和乳制品。由于慢性结肠炎的病程长,经常反复发作,为改善营养状况和肠道环境,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还应在供给富含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素的食物,尤其是含维生素C、维生素B乃铁丰富的食物,以补充体力、滋养身体。
规律检查防溃疡性结肠炎癌变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过去一直认为该病在我国相当少见。患了溃疡性结肠炎后,患者常出现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严重者甚至出现消瘦、贫血等症状。由于它易与菌痢及胃肠炎等疾病混淆,导致许多患者只自行口服抗生素治疗。但溃疡性结肠炎若不进行正规的治疗,随着病情的加重,极易引起肠穿孔、肠出血、肠梗阻、结直肠癌等严重的并发症。
据统计,溃疡性结肠炎导致的结肠癌,占所有结肠癌的1%~2%,但却占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死亡原因的10%~15%。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病变广泛且病程大于10年者,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最高可达3%;病程大于30年者,癌变可能性增加到50%。
定期检查防溃疡性结肠炎癌变
既然溃疡性结肠炎是肠癌高危人群,那么怎么预防癌变呢?专家建议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异常及早治疗。那么,溃疡性结肠炎有哪些检查项目呢?这个问题也是很多慢性结肠炎患者比较关心的。下面为大家介绍下:
1、结肠镜检查:在这项检查中,医生将用一根薄细的照明工具查看你整段结肠内面。同时,医生也可能会钳取结肠内层样本做检查(活组织检查)。
2、饮灌肠X线摄片检查:可观察整个结肠,直肠的形态改变,对提供诊断依据、选择治疗方案、估计病程长短均有一定的价值。
3、钡灌肠X线检查:可见肠粘膜皱襞紊乱,甚至结肠袋变浅,消失;肠粘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纹理不清晰或消失,或伴有浅表糜烂,出血点。
4、血检:这项试验是为了检查感染和炎症。
5、粪检:为了查找血液,感染,白细胞。
同时还需要对肝脏、胰腺进行检查,以区分是否是因为肝脏、胰腺疾病引起的腹泻,经肠镜检查,如确诊是慢性结肠炎,还需区分是属于细菌性,还是非细菌性的。
中医慢性结肠炎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飧泄——湿胜则濡泄”。《景岳全书》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说明本病多由湿邪所胜,脾胃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内伤饮食、情志,损及脾胃,运化失调,水湿不化,下注大肠,引起大肠传导失司而致泄泻。湿蕴日久化热,湿热郁蒸,气血阻滞,湿热与气血相互搏结,脉络受伤,气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而成下痢赤白。
1)脾胃虚弱型症见大便时溏时泄,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食欲不振,时腹痛不适,腹胀肠鸣,伴面色欠华,神疲乏力,舌质嫰淡红,苔薄白,脉濡细。治法: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2)肝脾不和型症见大便溏软,次数增多,排便不爽或夹粘液便,伴有腹胀腹痛,便后痛减,纳呆胸闷善叹息,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治法:疏肝理气,行气导滞。方药:痛泻要方加味。3)湿热内盛型症见大便溏软,排出不爽,多夹脓血粘液便,肛门灼热,腹胀腹痛,里急后重,伴身重纳呆,口渴不欲饮,身热不扬,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湿,调和气血。方药:芍药汤合甘露消毒丹。
1)湿邪致病多有重浊粘滞的特点,故本病表现为大便粘滞不爽,且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所以在治疗时应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坚持治疗。2)脾主运化、升清,脾虚致运化失调,水湿内阻,湿盛而加重脾虚。并且脾与肝关系密切,肝主疏泄,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否则肝气乘脾引起肝脾不和的病理表现。故临床上健脾化湿的同时应兼顾疏肝。3)湿邪易阻碍气机致气湿互阻,表现出腹胀便溏,排便不爽等通泄症状。故临床上常用通因通用法治疗,即用槟榔、熟军、枳壳等通下导滞之品,以通畅气机,引湿从大便而去。4)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脾虚为本,湿盛为标;又因湿易热化,也易寒化,常出现寒热虚实夹杂之症。故治疗时不能治湿漫投分利,清热过用苦寒,补虚纯用甘温。应攻补兼施,寒热并调以恢复脾胃功能,驱逐湿邪而达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