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治疗感冒 风寒感冒敷贴疗法
穴位敷贴治疗感冒 风寒感冒敷贴疗法
症状:恶寒怕冷,发热;头痛、肢节酸痛,无汗;鼻塞声音重或者鼻痒喷嚏连连,时而流清鼻涕;咽喉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者口渴喜欢热饮;舌苔薄白而湿润。
敷贴穴位:神阙穴(神阙即为肚脐)。
操作方法:将麻黄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一起研磨成细末,然后加入三根带须的葱白,一起捣烂如泥状,敷贴于神阙穴,外面用胶布固定,约敷贴半日取下,每日可敷贴2次。
敷贴穴位:劳宫穴(双手握拳装,无名指指端对应的掌面处即为劳宫穴),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操作方法:将羌活10克,苍术6克,白矾6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再用生姜汁调和成膏状,附体于劳宫穴和涌泉穴处,外用纱布固定即可。
穴位敷贴治疗咳嗽的方法 阴亏咳嗽敷贴疗法
症状:肺阴亏损的咳嗽通常表现为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者痰中带有血丝,或者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表现为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乏力等,舌红少苔。
敷贴穴位:神阙穴(肚脐中)。
操作方法:取罂粟壳10克,五倍子10克,补骨脂10克,将此三味药一起研磨成细末,放入肚脐中,外面用常见的麝香风湿膏贴住即可,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敷贴治疗感冒的方法 暑湿感冒敷贴疗法
症状:暑湿感冒常见有身热,微微怕风,汗出较少;肢体酸重或者疼痛,头昏重胀痛;咳痰黏稠,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者口中黏腻而渴不多饮;胸脘痞闷,恶心腹胀,或者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
敷贴穴位: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操作方法:去活地龙(蚯蚓)3条,洗净后捣烂如泥,再加入3克吴茱萸一起研磨成细末,与适量的面粉混和均匀后,用醋调和成饼状,敷贴于双足心涌泉穴处。
穴位敷贴治疗咳嗽的方法 风热咳嗽敷贴疗法
症状:风热咳嗽常表现为咳嗽频繁剧烈,气粗或者咳嗽声音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液黏稠或者黄,咳嗽时常伴有汗出,常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者表现为怕风,身体发热等症状;舌苔薄黄。
敷贴穴位:涌泉穴(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操作方法:准备黄连15克,法半夏15克,一起研磨成细末,放入密闭瓶中备用,在风热咳嗽时,可取药粉5克,另外再取大蒜头1瓣,捣烂后对人药粉中,加入蛋清或者蜂蜜调成稠糊状,在每晚热水泡脚后,敷贴于脚心涌泉穴处,成人敷贴6-8小时,儿童敷贴1-3小时。
上班族周末失眠症有哪些办法
敷脐疗法
失眠容易引起眩晕、便秘、尿闭、遗精、痛经等病症,可以将药物敷置于脐眼或脐部,以缓解失眠症状。
敷贴疗法
将药物调成糊状,敷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常用于头痛、呕泻、自汗盗汗、脱肛、眩晕、面瘫、风湿痹病、疮痈癣疹、扭挫伤、口腔溃烂、烫伤等。
熏洗疗法
利用药物煎汤的热蒸汽熏蒸患处,并用温热药液淋洗局部的外治法。常用于风寒感冒、风湿痹痛、湿疹、癣疥、肛门病、阴痒、眼疾、跌打损伤等病症。
药(热)熨疗法
将药物(如药袋、药饼、药膏及药酒)经加热后置于体表特定部位,促使腠理疏松、经脉调和、气血流畅,多用于寒湿、气血瘀滞、虚寒证候的治疗的一种外治疗法。
如何用穴位敷贴治疗感冒 风热感冒敷贴疗法
症状:身体发热较重,微微怕风,汗出不畅,头胀痛,面红赤;咳嗽,咳痰黏稠或者咳出黄痰,咽喉干燥或红肿疼痛;鼻塞流出黄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
敷贴穴位:神阙穴(神阙即为肚脐)。
操作方法:取金银花6克,连翘6克,桔梗5克,荆芥3克,薄荷5克,炒牛蒡子5克,淡豆豉3克,淡竹叶3克,将上述药物一起研磨成细末,储入密闭瓶中备用。使用时取药粉2克,撒如脐内,外用胶布固定。每隔3日换药一次,5次为一疗程。
敷贴穴位:内关穴(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处),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操作方法:将蝉蜕9克,生山栀9克,地骨皮5克,钩藤3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在加入少量的鸡蛋黄,调和后敷与穴位上,外盖上纱布,最后用胶布固定,8小时候取下即可。
穴位敷贴治疗哮喘 寒哮发作期敷贴疗法
症状:哮喘发作时喉咙中哮鸣音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嗽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者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后容易发作,患者一般面色青晦,舌苔白滑。
敷贴穴位:百劳穴(在项部,当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膏盲穴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
敷贴穴位:将白芥子20克,延胡索20克,甘遂10克,一起研磨成细末,用生姜汁调匀,搓成直径为3厘米的药饼6个,分别敷贴在上述穴位上,每日一次,连续5次为一个疗程。
敷贴穴位: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心俞穴(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穴(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准备细辛、白芥子、延胡索、白芷、川乌、草乌、甘遂、麻黄各等分,一起研磨成细末后用生姜汁调匀,做成6个小药饼,在药饼中心放荜拨粉一份,敷贴于上述穴位上,2-4小时候取下,每日1次。
敷贴穴位:涌泉穴(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操作方法:将麻黄、生半夏、吴茱萸、白芥子、明矾等份一起研磨成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软膏状,敷贴于足心穴位处,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穴位: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定喘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0.5寸处)。
操作方法:用麻黄10克,细辛l0克,白豆蔻6克,牙皂6克,桔梗6克,沉香6克,白介子15克,冰片3克,公丁香3克。将上药共研细末,过细筛后备用。敷贴时先用手指摩擦穴位局部,至皮肤发红,然后取药粉适量撤布在普通的麝香风湿膏上贴穴上。每3日换药1次,每日用热水袋在贴药处热敷2次,连用半个月为1疗程。
使用注意:敷贴期间及用药后1个月内禁洗冷水及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皮肤过敏较重者应当及时停用,局部起泡者,可将水泡刺破,用龙胆紫外涂即可。
敷贴穴位:神阙穴(即为肚脐)。
操作方法:用细辛30克,白僵蚕30克,一起研磨成细末,用纱布包好后敷贴于神阙穴上,隔日换药1次,5次为一疗程。
冬季养生贴个三九贴
“三九贴”与“三伏贴”是防治“冬病”相辅相成的治疗体系。“三九”与“三伏”交替贴敷,阴阳互补,有序循环,共同纳入防治“冬病”的治疗系统。“三九贴”可增强病人抵抗寒邪的能力,更是对“三伏贴”疗效的有效巩固。
“三九”是大自然处于阴阳交替阶段,所谓“阴极而生阳”的时段,也是人体的阳气(即正气、体质)最弱的时候,这个时候容易患病,尤其易患呼吸道疾病。所谓“三九”敷贴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在冬季“三九”时段采用具有辛散温通功效的中药进行穴位贴敷治疗,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和治疗目的的方法。根据中医理论,“三九”时段采用具有辛散温通功效的中药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可疏散风寒、温补肺肾,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止咳平喘、调和脏腑的功效,从而达到增强人体抵抗力、祛除疾病的目的。目前,医院用“三九”敷贴疗法,治疗冬春季节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疾病。如:反复感冒、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虚寒性胃痛、过敏性鼻炎、寒性腰腿疼痛、痛经、自汗盗汗等虚损性疾病。
拔火罐治疗感冒发烧
①拔火罐法选大椎、身柱、大杼、肺俞,拔罐后留罐15分钟起罐,或用闪罐法。本法适用于风寒感冒。
②刺络拔罐法选大椎、风门、身柱、肺俞,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使其自然出血,待出血颜色转淡后,加火罐于穴位上,留罐10分钟后起罐,清洁局部并再次消毒针眼。本法适用于风热感冒。
③耳针法选肺、内鼻、下屏尖、额,用中、强刺激。咽痛加咽喉、扁桃体,毫针刺。
④敷贴疗法取大蒜2枚捣汁拌面粉做成圆锥状,塞人鼻孔(两侧交替),每次留塞15—20分钟,每日4.5次。具有祛风散寒、宣肺通窍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
⑤外治法取葱白、生姜各30克,食盐5克,共捣成糊状,加入适量白酒调匀,用纱布包好,涂擦胸背、肘胭窝及手足心。一般有解表散邪的功效,涂擦后15分钟左右会有汗出,感冒诸症可以解除。
⑥饮食疗法取苏叶3-6克,生姜3克,洗净切碎,放人茶杯内,冲人沸水200~300毫升,加盖泡10分钟,再放人红糖15克搅匀,趁热饮用。具有解表散邪的功效,适用于感冒初起,恶寒、无汗、头痛者。
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的方法 热哮发作期敷贴疗法
症状:热哮多表现为喉咙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胸高肋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咳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见有身热,舌苔黄腻。
穴位:涌泉穴(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操作方法:取桃仁6克,杏仁6克,山栀子18克,白胡椒3克,糯米10克。将上述药材一起研磨成细末,用鸡蛋清适量调匀后敷贴于足心穴位处,12小时候除去,间隔12小时候可进行第二次敷贴。
穴位:百劳穴(在项部,当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膏盲穴(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
操作方法:取石膏30克,麻黄、甘草、苍耳子各5克,辛夷花、黄芩各3克,夏枯草、白芍各10克。将上述药材加水煎去浓汁,用纱布浸透后敷于穴位上,外面用塑料薄膜及胶布固定,每日2次。
如何用穴位敷贴治疗哮喘 哮喘缓解期敷贴疗法
穴位: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心俞穴(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穴(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用老鹤草30克,白芥子35克,细辛15克,甘遂、白芷各10克,延胡索12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后加入麝香0.3克研磨均匀,用生姜汁调和做成约1克重的药饼,在每年的夏季初、中、末伏是敷贴于穴位上,每次贴4-6小时。
穴位: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膈俞穴(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操作方法:用生白芥子21克,延胡索、细辛、甘遂各12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后,用生姜汁调成膏状制作成药饼,敷贴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4-6小时取下,于夏季初、中、末伏个贴一次,连续敷贴3年。
三伏贴能治什么病 三伏天穴位敷贴疗法有助调理体质
今年的三伏天分别是7/12(初伏)、7/21(中伏)、8/11(末伏),中医门诊也开放提供三伏天穴位敷贴疗法服务;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而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也是一年最热的日子,当人体阳气处于最旺盛时候,利用大椎、定喘、肺俞、肾俞等穴位上敷贴热性中药,有助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达到调理体质的目的。
儿童冬病夏治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有些病不能“夏治”
儿童高发的一些慢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包括反复发作的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等疾病,在缓解期,可以采用“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疗法,能达到预防疾病复发或减轻症状的目的。但是,一些正在发作期的哮喘患儿,应先接受药物控制。此外,患有严重皮肤过敏、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等器质性疾病的患儿,也不适合进行“冬病夏治”。
敷贴时间不宜过长
成人每次敷贴时间约6~8小时。但是对于皮肤稚嫩的孩子来说,每次敷贴时间大约为2小时左右,否则容易导致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现象。
治疗期间有禁忌
由于是中医治疗手段,因此在治疗期间讲究“忌口”,一般禁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孩子在夏天喜爱吃冷饮,如经常食用难免影响治疗效果。
穴位敷贴治疗感冒 气虚感冒敷贴疗法
症状:气虚感冒的人群平时就常表现为体弱易疲劳,气短懒言,容易出现反复感冒。感冒时较为怕冷,发热而无汗出;头痛身楚;咳嗽,咳痰色白而无力;舌淡苔白。
敷贴穴位:神阙穴(肚脐)。
操作方法:取防风10克,黄芪10克,肉桂10克,蝉蜕10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后放入密闭瓶中备用,气虚感冒时可取药粉适量,用纱布包裹后敷贴于神阙穴处,再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