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诊断标准
脊髓损伤诊断标准
脊髓损伤的诊断:
1.临床表现
(1)脊髓休克
伤后损伤平面之下完全性弛缓性瘫痪,各种反射、感觉及括约肌功能消失,轻者教小时或数日后开始恢复,2~4周完全恢复;重者持续3~6周后才逐渐恢复受损节段以下的脊髓自主活动。脊髓休克时间越长,说明脊髓损伤越严重。
(2)感觉障碍
完全损伤后受损平面以下各种感觉均丧失,部分损伤者可保留部分感觉,脊髓休克期过后感觉逐步出现;脊髓休克期肛门和会阴部存在部分感觉者(不完全性脊髓损伤)预后较好。
(3)运动功能
在脊髓休克期过后,完全性损伤者在受损平面以下的运动功能仍完全消失,肌张力高,反射亢进;部分性损伤者逐步出现部分肌肉的自主活动。受损节段支配肌肉的松弛、萎缩及腱反射消失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体征,有定位诊断意义。
(4)反射活动
休克期过后,瘫痪肢体反射由消失逐渐转为亢进,张力由弛缓转为痉挛。脊髓完全性损伤者最后可呈屈曲性截瘫,部分性损伤则呈现伸直性截瘫。刺激下肢可引起不自主的屈曲与排尿,称为总体反射。
(5)膀胱功能
脊髓休克期为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休克恢复后表现为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和间隙性尿失禁,即刺激下肢皮肤会出现不自主反射性排尿,晚期表现为挛缩性神经源性膀胱。
(6)自主伸经功能紊乱
常见阴茎异常勃起(胸中段以上完全性损伤)、Horner综合征(胸l损伤)、麻痹性肠梗阻(胸中段以下损伤)、血压下降(高颈髓完全损伤)、受损平面以下皮肤不出汗及有高热等。
2.特殊症状群
(1)Brown—Sequard综合征
常由贯穿伤或刺入伤引起一侧脊髓横断,表现为受伤节段以下同侧运动功能丧失,对侧侧束感觉功能(疼痛及温度)丧失。
(2)Dejerine洋葱皮样综合征(颈I~4损伤)
由于三叉神经脊髓束受损所致,面部及额部麻木,感觉减退及感觉缺失环绕于口鼻部旱环状。躯体的感觉减退水平仍于锁骨下,四肢有不同程度的瘫痪。
(3)急性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颈过伸伤)
主要见于中老年男性.表现为四肢瘫,上肢重于下肢。上肢为弛缓性瘫,下肢为痉挛性瘫。可伴有排便及性功能障碍。多数病人能恢复,下肢恢复比上肢快且好。
(4)急性脊髓前部损伤综合征
表现为损伤节段以下完全性瘫痪伴侧束
感觉功能(疼痛及温度)丧失,而后束功能(本体感觉及位置觉等)不受影响。
其预后要比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差。
(5)延、颈髓分离综合征(颈1水平横断)
表现为伤后呼吸、心跳立即停止,如复苏成功,可有心跳恢复,仍无自主呼吸,伴四肢瘫痪,最终死于并发症。
(6)Bell综合征(延、颈髓交界的锥体交叉损伤)
可有四肢不同程度的瘫痪,上肢为重,一侧重于另一侧;下肢较轻,且与上肢相反,另一侧重于该侧。可同时伴有Dejerine洋葱皮样综合征。
(7)胸脊前动脉供血不全综合征
骨折脱位于下胸椎(胸10以下),神经功能障碍高于骨性损伤多个节段。
(8)波动性四肢瘫综合征
伤后四肢瘫可自发好转。稍后又加重,反复多次,好转时感觉按深感觉、温度、浅感觉的顺序逐一恢复。
(9)圆锥综合征
常伴有胯腰段脊髓损伤。其特点是脊髓与神经根合并受累(如圆锥与马尾受损),同时存在上运动神经元及下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圆锥成分的损伤与较上水平的脊髓损伤的预后相似,即完全性损伤预后差,不完全性损伤预后较好。
(10)马尾综合征
见于从腰1到骶水平损伤,表现为单纯的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伴肠及膀胱功能障碍。
3.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做腰椎穿刺及压迫颈静脉试验判断椎管腔有无梗阻和梗阻的程度,如临床表现进行性恶化,椎管腔有梗阻.可肯定脊髓受压,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白细胞数正常。但有的脊髓损伤,脊髓受压和椎管梗阻需在颈椎屈曲或过伸位时才能显示。如脊髓损伤伴发蛛网膜下隙和硬脊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则成血性。椎管腔出血往往与脊髓出血合并发生。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多数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而大多为中度或轻度损伤。伤后早期可能存在短暂的脊髓休克期,此后可以发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及感觉功能。这种损伤的多数病例在早期经过卧床、脱水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神经功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是常常在恢复至一定程度时便停滞不前,而且多数病例在数月至数年内,其病情轻重反复,以致脊髓功能障碍不断加重。
治疗
1.治疗原则
绝大多数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一旦诊断明确,应早期手术治疗。颈椎MRI显示脊髓受压,或有明显的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并与脊髓损伤平面相关,就应早期手术治疗。高龄患者并有伴随疾病体质弱,手术风险较大,为相对禁忌证。需权衡利弊,并经医患沟通后再作决定。极少数患者可能有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但没有脊髓受压,也未发现与脊髓损伤相关的椎间关节异常活动,则没有手术指征,而应保守治疗。
2.手术目的
解除脊髓压迫,尽可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并重建稳定。
在身体出现疾病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掌握好治疗方法之后及时进行调整,上面就是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的介绍,通过了解以后相对许多朋友能够带来一定的帮助,另外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一定要更加的细心,尽量避免一些意外的伤害等,以免给身体造成更大伤害。
脊髓损伤程度的判定
(1)一般判定的标准:
关于脊髓损伤程度的一般判定标准各家意见不一,国内曾按伤者的运动,感觉及大小便功能,依据是属于部分障碍还是完全障碍,将脊髓损伤程度分为6级,这种分法虽简单易行,但难以确切反映出患者的致伤程度,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国外多采用Frank分类标准,共分五级,即:
A级:受损平面以下无感觉及运动功能。
B级:受损平面以下有感觉,但无运动功能。
C级:有肌肉运动,但无功能。
D级:存在有用的运动功能,但不能对抗阻力。
E级:运动与感觉基本正常。
也有人主张将其分为:脊髓完全性损伤,Brown-Séguard症候群,急性脊髓前部损伤及急性颈髓中央症候群等四大类。
(2)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鉴别:
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鉴别一般多无困难,:
(3)对严重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与脊髓横断性损伤的鉴别:这种鉴别在临床上为一大难题,用MRI,脊髓造影等特殊检查也难以区分,作者认为,在临床检查时,以下几点可能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①足趾有自主性微动者表明属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②马鞍区有感觉者属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③缩肛反射存在者在急性期时多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④有尿道球海绵体反射者多属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⑤足趾残留位置感觉者系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⑥刺激足底,足趾有缓慢屈伸者多系脊髓完全性损伤。
3.不同损伤平面时的瘫痪特点
从大脑至马尾,不同平面受损时的受累范围及特征各异,尤其是运动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更有利于对受累部位的判定,现归纳如下。
4.上运动神经元与下运动神经元所致瘫痪的鉴别
每位临床医师都应对上神经元及下神经元受损所表现出的不同瘫痪特征有一个明确认识,以便于鉴别。
怎么确定自己是不是患有脊髓损伤后疼痛
患者首先要有脊髓损伤的病史,之后出现身体 与脊髓损伤平面有关的某个部位的疼痛,有了上述 表现就需要去医院看病了。医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必要的血液检查,X线、CT或MRI检查,排除了 骨与关节疼痛以及损伤脊髓节段以上其他原因所引 起的疼痛即可诊断。
完全性脊髓损伤还能康复吗
脊髓损伤程度鞍区皮肤感觉的检查应环绕肛门皮肤黏膜交界区各个方向均仔细检查,任何触觉或痛觉的残存均应诊断为不完全性损伤。临床医生需行肛门指检后才能作出完全性脊髓损伤的诊断,肛门指检应注意肛门深感觉有无和外括约肌有无自主收缩。脊髓休克期确定完全性脊髓损伤是不可能的。即使说脊髓休克期已结束,仍须对骶区功能仔细检查后才能确定脊髓损伤完全与否。
脊柱损伤的早期救治包括现场救护、急诊救治、早期专科治疗等。早期救治措施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脊柱脊髓功能的恢复。
对各种创伤患者进行早期评估应从受伤现场即开始进行。意识减退或昏迷患者往往不能诉说疼痛。对任何有颅脑损伤、严重面部或头皮裂伤、多发伤的患者都要怀疑有脊柱损伤的可能,通过有序的救助和转运,减少对神经组织进一步损伤。
完全性脊髓损伤在治疗之后很可能会留下一些后遗症,所以患者和家属都应该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完全性脊髓损伤这种治疗最好要加上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早日恢复,并且后遗症的程度会减轻一些。治疗期间患者应该保持平稳的心态。
脊髓血管瘤诊断标准
诊断
在没有出血的病例,单凭临床诊断比较困难,CT和MRI、血管造影可显示畸形血管形态,DSA是明确诊断的主要手段。
诊断标准如下:
1.间歇性殴行:主要是由于脊髓血管瘤的盗血作用,使得脊髓处于相对缺血状况,行走后则加重缺血。
2.病变节段处根性疼痛。
3.括约肌障碍:排尿、排便障碍。
4.出血症状:在上述症状基础上,症状突然加重。
5.DSA提示有异常的血管。
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怎么办
早期治疗
脊柱损伤的早期救治包括现场救护、急诊救治、早期专科治疗等。早期救治措施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脊柱脊髓功能的恢复。
对各种创伤患者进行早期评估应从受伤现场即开始进行。意识减退或昏迷患者往往不能诉说疼痛。对任何有颅脑损伤、严重面部或头皮裂伤、多发伤的患者都要怀疑有脊柱损伤的可能,通过有序的救助和转运,减少对神经组织进一步损伤。
遵循ABC抢救原则,即维持呼吸道通畅、恢复通气、维持血循环稳定。要区别神经性休克和失血引起的低血容量休克而出现的低血压。神经源性休克是指颈椎或上胸椎脊髓损伤后交感输出信号阻断(T1-L2)和迷走神经活动失调,从而导致血管张力过低(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低血压合并心动过速,多由血容量不足引起。不管原因为何,低血压必须尽快纠正以免引起脊髓进一步缺血。积极输血和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对威胁生命的出血进行急诊手术。当血容量扩充后仍有低血压伴心动过缓,应使用血管升压药物和拟交感神经药物。
药物治疗
当脊柱损伤患者复苏满意后,主要的治疗任务是防止已受损的脊髓进一步损伤,并保护正常的脊髓组织。要做到这一点,恢复脊柱序列和稳定脊柱是关键的环节。在治疗方法上,药物治疗恐怕是对降低脊髓损害程度最为快捷的。
皮质类固醇
甲基强的松龙(MP)是惟一被FDA批准的治疗脊髓损伤(SCI)药物。建议8小时内给药。推荐甲基强的松龙作为治疗的选择,而不是标准性治疗或推荐性治疗方法。另外,也有少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MP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无效并可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MP对脊髓断裂者无效,脊髓轻微损伤不需要应用MP,可自行恢复,完全脊髓损伤与严重不全脊髓损伤是MP治疗的对象。但应注意,大剂量MP可能产生肺部及胃肠道并发症,高龄者易引起呼吸系统并发症及感染。总之,在进行MP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并发症的预防。也可应用地塞米松,持续应用5天停药,以免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出现并发症。
下肢无力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下肢无力的鉴别诊断:
1、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以痉挛性四肢瘫为主,无感觉障碍,且常侵犯延髓而出现下组颅神经症状。
2、多发性硬化:常同时出现脑和脊髓的症状,膀胱功能障碍多发生于肢体运动障碍之前。
3、下肢中枢性瘫痪:下肢中枢性瘫痪是先天性脑积水的临床表现。脑积水严重,进展较快时,亦可出现,其症状为反复呕吐。脑退行性变,脑发育障碍,四肢中枢性瘫痪,尤以下肢为重。
4、下肢肿胀和乏力:下肢肿胀和乏力是深静脉血栓的症状之一。
诊断标准为:①临床上有脊髓受压表现,分中央型、周围型和中央血管型。症状从上肢开始,波及全身的为中央型;症状由下肢开始,波及全身的为周围型;上、下肢同时出现症状的为中央血管型,又称四肢型。各型分轻、中、重3度;②X线片显示椎管矢状径狭窄、骨质增生、椎节不稳及梯形变;③除外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脊髓损伤、脊髓结核、颅底凹陷症、继发性粘连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④对个别鉴别诊断有困难者,可作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及脊髓造影检查;⑤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CT、磁共振成像及数字减影等特殊检查。虽然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率较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低,约占各型总数的10%-15%,但因为它症状严重,且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所以对人体的危害较大,一旦误诊,会延误治疗时机。无论医生还是患者,对脊髓型颈椎病都应予以高度重视。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来说,及时、准确地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脊髓损伤评定标准是什么样的
需要对神经损伤状态以及功能进行评估。脊髓损伤合并截瘫并发肢体运动丧失,发病后西医对脊髓损伤的治疗采用手术减压只能恢复椎管口径免使受损脊髓再度受损而导致永久性瘫痪或截瘫,但对神经损伤后的麻痹不全的神经恢复束手无策,从而使大多数患者保贵肌体永久性的躺在轮椅上度过,若因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迟发缺血性神经再度损害,致患者已残的肌体雪上加霜发生多种合并症,非常痛苦的度过一生。
采用中药增强改善脊髓血液循环,使受损神经得到充分的血供。采用脊髓神经再生之药奋激活受损后麻痹休克的神经使受损神经获得再生修复才能获得最佳恢复。锻炼方而要根据病情专业设计方案。
一般情况下,脊髓的伤势是由于脊柱损伤造成的,外伤越是严重内部神经损伤就会越是严重,还会对于神经的传输造成影响,甚至有很多人会因为脊柱的损伤而造成高位截瘫等众生遗憾。骨折脱位,老年人脊椎炎等等对于神经损伤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大家对于这种伤势还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急性脊髓损伤诊断检查方法有什么
一、感觉诱发电位(SEP)记录用每秒1~2次的脉冲电刺激-周围神经达100次以上可在大脑的相应部位记录到诱发电位。这SEP的传导通路位于脊髓后索,并且是交叉的。它与传统的痛觉通路无关。双侧SEP都正常表明脊髓的后索是正常的。
二、前庭脊髓束传导试验用热水灌洗耳道,同时记录下肢的肌张力和肌电活动,可以测知前庭脊髓束的传导是否完好。
三、H反射试验电刺激腘窝的腓总神经可立即引起小腿腓肠肌的收缩,这反应几乎是立即的,因反射中枢是单突触的。如H反射持续消失,表示脊髓中央灰质内的神经元联合已经破坏。
脊髓损伤的诊断鉴别
(一)脊推结核
可引起截瘫,但无明显外伤史,病程进展缓慢,可见椎体破坏,推间隙变窄,且有椎旁脓肿,并伴有低烧、消瘦、血沉增快等临床表现。
(二)脊椎肿瘤
可引起截瘫,无外伤史,病程缓慢,椎体有破坏,但推间隙一般不变窄,无椎旁脓肿,伴有恶病质表现。
(三)颈椎病
可引起截瘫,多见于中老年,无明显外伤史,椎体前后绿及小关节均有增生,颈椎关节变尖,椎间隙可变窄等。
脊柱脊髓损伤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脊柱脊髓伤的诊断除了依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诊断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检查如下:
1、X线检查
常规摄脊柱正侧位、必要时照斜位。阅片时测量椎体前部和后部的高度与上下邻椎相比较;测量椎弓根间距和椎体宽度;测量棘突间距及椎间盘间隙宽度并与上下邻近椎间隙相比较。X片基本可确定骨折部位及类型。
2、CT检查
CT检查有利于判定移位骨折块侵犯椎管程度和发现突入椎管的骨块或椎间盘。
3、MRI(磁共振)检查
MRI(磁共振)检查对判定脊髓损伤状况极有价值。MRI可显示脊髓损伤早期的水肿、出血,并可显示脊髓损伤的各种病理变化,如脊髓受压、脊髓横断、脊髓不完全性损伤、脊髓萎缩或囊性变等。
4、脊髓造影
脊髓造影对陈旧性外伤性椎管狭窄诊断有意义。
骨髓炎的诊断标准
骨髓炎早期的症状主要有:骨髓炎早期症状会表现出寒战高热、肿痛、局部组织的血运障碍、有炎性脓肿,伤口流脓流水,长期不愈合等等症状表现。伤口不愈合是很多骨髓炎患者所有的症状.主要是伤口不愈合发炎深至骨骼就可以诊断为骨髓炎。
X线变化在感染后3~4周出现,可见骨破坏,软组织肿胀,软骨下骨板侵蚀,椎间盘间隙变窄和骨质破坏伴椎骨变短。(有患者早日骨髓炎是通过X线诊断不出来的)
对于骨髓炎诊断依据这一问题,患者可以通过自身的下列表现明显的诊断出来自己是否患有骨髓炎顽疾:
1,发热,体温39-40度以上。
2,疼痛:多位于手术局部,并且切口及周围出现,红肿,皮温较健侧升高。
3,血常规:白细胞数量比常人要高很多,多在15000-30000之间,中性粒细胞左移,ESR增高,CRP(+)。
4,X线早期无异常,多在4周以后表现处来。
5,CT可早期诊断髂骨及髓内破坏。
6,MRI:早期诊断有特殊价值,骨、软组织受侵范围显示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