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的发展历程
B超的发展历程
普通B超
B超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最早采用的是黑白超声诊断技术,也就是现在的普通B超。通过超声探头测得的图像是黑白的,只能观测到胎儿的组织结构,测量头有多大、身有多长。
彩色B超
上世纪80年代在普通B超的基础上出现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探测诊断技术,观测到的图像以红蓝两色为主,面向探头的呈现红色,反之为蓝色。
三维B超
普通B超和彩色B超都是二维平面图像,目前这两种技术仍在使用,但由于观测效果较为依赖羊水量和胎儿体位,一旦在怀孕晚期羊水减少或者胎儿面向母亲的背部,观测效果就不太理想。而且,二维图像不能满足准妈妈们“看到”宝宝模样的愿望。因此,最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三维B超,也就是将二维图像合成模型,透过屏幕可从各个方位观察胎宝宝
葡萄酒的发展历程
古代的波斯是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波斯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
随着古代的战争和商业活动,葡萄酒酿造的方法传遍了以色列、叙利亚、小亚细亚阿拉伯国家。由于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提倡禁酒律,因而阿拉伯国家的酿酒行业日渐衰萎,几乎被禁绝了。后来葡萄酒酿造的方法从波斯、埃及传到希腊[2] 、罗马、高卢(即法国)。然后,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和消费习惯由希腊、意大利和法国传到欧洲各国。由于欧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面包和葡萄酒称为上帝的肉和血,把葡萄酒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饮料酒,所以葡萄酒在欧洲国家就发展起来,因此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成为当今世界葡萄酒的“湖泊”,欧洲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人均消费葡萄酒最多的国家。欧洲国家葡萄酒的产量,占世界葡萄酒总产量的80%以上。此外还有一说为葡萄酒起源于希腊,在此就不赘述了。
传说古代有一位波斯国王,爱吃葡萄,曾将葡萄压紧保藏在一个大陶罐里,标着“有毒”,防人偷吃。等到数天以后,国王妻妾群中有一个妃子对生活发生了厌倦,擅自饮用了标明“有毒”的陶罐内的葡萄酿成的饮料,滋味非常美好,非但没结束自己的生命,反而异常兴奋,这个妃子又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她盛了一杯专门呈送给国王,国王饮后也十分欣赏。自此以后,国王颁布了命令,专门收藏成熟的葡萄,压紧盛在容器内进行发酵,以便得到葡萄酒。
B超的发展过程
A超
最早把声波转为线性图像的一种方法,用来测量距离,比如眼轴及颅内肿瘤大小的方法。
B超
超声界的一大突破,将声波转换为图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B超。通过超声探头得到形态大小的二维图像。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进步,图像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之后的一些改革都是在B超的基础上进行的。
彩色B超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
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彩超的诞生在B超的基础上可以观测到的图像以红蓝两色为主,面向探头的呈现红色,反之为蓝色,这种技术能够观测到器官内部血液流动情况。并不是大众认为的B超就是黑白的,彩超就是彩色电视机一样。
三维B超
普通B超和彩色B超都是二维平面图像,三维B超可以通过特殊的探头把多个二维图形后期重建为一个立体图像,一般对二维感兴趣的地方进行三维重建。
四维B超
四维超声技术就是采用3维超声图像加上时间维度参数。说白了就是动态的3D技术,该技术能够实时获取三维图像,超越了传统超声的限制。
总结
无论如何变换,超声检查依然是在B超的基础上进行,之后对需要进一步检查的部位进行CDFI、3D、4D的重建。
保胆取石的发展历程
(一) 被迫的“保胆取石”术
早在Langenbuch教授行第一例胆囊切除术前就有胆囊切开取石的报道。1867年,Bobb教授为一位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的患者进行了胆囊切开取石术,这是因为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与技术水平,对于无法切除胆囊的患者只能施行取石术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 老式“保胆取石”术
传统的开腹手术,切开胆囊取出结石后再将胆囊缝合。因此术式在肉眼下取石,留有“盲区”,微小结石不能发现从而使胆囊内结石残留率增高,被称为“盲人”取石。这种手术方法创伤大、恢复慢,早已淘汰。
(三) 经皮胆囊镜“保胆取石”术
在超声波引导下先作经皮胆囊穿刺,然后扩大穿刺针道并插入胆囊镜至胆囊,在胆囊镜直视下用超声波将结石粉碎,并将粉碎结石吸出。由于这种保胆取石方法结石残留率极高,已被淘汰。
(四)体外(冲击波)震波碎石
在使用得当的情况下,体外震波碎石一般并无很大的痛苦或严重的并发症,治疗后可能有一过性的血尿,皮下的淤血斑,一般不致引起肺、肝、胃肠的明显损害。结石碎块排出过程中,可能引起胆绞痛、黄疸、胆管炎,很少数病人可能合并急性胰腺炎或结石碎块嵌顿需要手术处理。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胆囊结石的再发,停止溶石治疗后,最终的复发率可达50%或更高,由于其治疗费用昂贵、疗程长、结石复发率高,目前在临床上已少有应用。
(五)微创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术
这是随着内镜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比较先进的“保胆取石”术。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取出胆囊内结石,在实现保胆的同时,结石取净率高、创伤小、恢复快,有效降低胆结石复发率。
(六)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
这种保胆取石方法结合了腹腔镜和胆道镜的优点。其同时避免了小切口,做到了尽可能的微创,又使用胆道镜保证结石的取尽。但由于术中需胆道镜探查及腹腔镜下缝合结扎,故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准入门槛高。
珍贝的发展历程
986年,创立公司前身--湖州市织里镇北服装厂。
1987年,申请注册"珍贝"商标,珍贝人从此萌生创建品牌的意识。
1988年,在织里镇沈家漾建起第一个厂房,由家庭作坊向小公司转变。
1990年,公司规模逐渐扩大,由生产羊毛衫和兔毛衫向高档精纺羊毛衫转型。
1992年,在湖州市政府的帮助下,开始建造占地30亩的第二个新厂区。
1993年,湖州珍贝针织制衣有限公司成立,新厂房建造完成。
1994年,建立羊毛纺纱厂,进行羊毛纺纱。
1995年,更名为湖州珍贝羊绒制品有限公司,率先引入产品信息化管理系统,形成标准化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公司产值突破1亿元人民币,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公司。
1998年,羊绒纺纱厂建成并正式运营。标志着公司完成了以生产羊绒产品为主,羊毛产品为辅的全面过渡。
1999年,珍贝羊毛衫,羊绒衫产品分别获得1998年国家信息中心,北京商业委员会"亿元以上商场销量第一名"称号。
2000年,由于公司规模扩大,更名为浙江珍贝有限公司,并在G318国道织里段建设了第三个新厂区。
2001年,珍贝产品向多元化发展,开发出环保真丝系列产品。
2002年,珍贝跨入全国大中型企业行列,实现了多元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全国拥有18家分公司,500多个经销网点。产品开始出口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2003年,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珍贝羊绒产品获得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发的"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证书";珍贝羊绒衫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为"国家免检产品";珍贝羊毛衫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2004年,珍贝商标被国家工商管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2004-2012年,珍贝羊绒衫连续多年被评为"北京亿元商场销售第一"、"全国销售第二"。
2008年,珍贝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中心被评为"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
2012年,珍贝公司被评为湖州市优秀电子商务企业。
2013年,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2012年珍贝羊绒衫荣列同类产品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二位。
2013年,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珍贝羊绒产荣列2012年度全国市场同类产品销量、销售额第二名。
野丹参发展历程
8年前,四川同兴天然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药材种植业,公司组成专家组,潜心研究野生丹参习性,进行凡参无公害仿野生种植试验,最终探索出了无公害仿野生丹参的培育种苗方法。继而在中江具备特殊地理气候的石泉、集凤地区建成标准化GAP药源基地3000亩,严格按照国家中药材GAP规范和SOP操作规程种植仿野生丹参种苗。为了区别于普通种植丹参和野生丹参,取名“野丹参”。
该基地已被列为国家五部(局)、院和四川省共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及四川省人民政府中药材GAP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所产出的无公害GAP“野丹参”为生产“济福生牌“养生保健茶剂提供了稳定的绿色资源。
专家介绍,丹参的主要药效成分为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一般大田种植丹参,其丹参酮IIA含量为0.37%,丹酚酸B含量为5%。野生丹参,其丹参酮IIA含量为0.52%,丹酚酸B含量为6.8%。而经权威科研部门化验证明,中江野丹参,其丹参酮IIA含量为 0.71%,丹酚酸B含量为11%。这两项指标分别是《中国药典》规定的3.55倍和3.67倍,野丹参比普通种植丹参和野生丹参的药用价值要高出将近1 倍。
宝宝抓周的发展历程
文献上有关抓周的记载,对民间这一“抓周”习俗,可上溯到南北朝时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中就明确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即满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拭儿。”不少著述在论及抓周习俗的历史时,都称此俗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普遍流行于江南地区,至隋唐时逐渐普及全国。到了唐宋时期,这一风俗已从江南传遍了神州大地,在全国各地逐渐盛行开来,谓之“试晬”或“周晬”。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记载说:民间生子后,“至来岁生日,罗列盘盏于地,盛大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算秤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晬’,此小儿之盛礼也。”元代和明代,此习俗更加盛行,被称之为“期扬”,到了清代才有“抓周”、“试周”之称。《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就详细记载了一则抓周趣事:“这年正是你的周岁,我去给你父母道喜。那日你家父母在炕上摆了许多的针线刀尺、脂粉钗环、笔墨书籍、戥子算盘,以至金银钱物之类,又在庙上买了许多耍货,邀我进去,一同看你抓周儿。”清末民初,北京民间仍然盛行这种小儿“抓周儿”礼。虽然,小儿周岁并不搭棚办酒席,也不下帖请客,但凡近亲们都不约而同地循例往贺,聚会一番。一般不送大礼(如贺幛、金银首饰)仅是给小孩买些糕点食物或玩具。另外,在习惯上,凡与小孩初见的长辈们,都用一挂白线,拴上钱币,给小儿套在脖子上,谓之“挂线”(此礼平时也适用)。今天,不少地方当孩子满周岁时,仍有“抓周”习俗,但已没有了迷信内容,纯粹是一种取乐逗趣的游戏,以助孩子周岁欢乐之兴。而这,也可说是我国古老民俗文化的一种“遗风”。
节育环的发展历程
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又称节育环[1] ,由古代发展而来。据记载古代阿拉伯和土耳其人在骆驼子宫内放入小石块,以防止骆驼在沙漠长途旅行中妊娠。在11世纪中期,以色列科学家Avicenna报道了避孕托的应用。19世纪后期,金属制成的有柄托的应用,当时为了纠正子宫的位置,也可作为引产,同时也起到防止妊娠的作用。实际上这些装置并未进入宫腔,不是真正的功能节育器。
首次设计用作人类避孕的宫内节育器者是波兰医师Richard Richter,他于1909年以蚕肠线制成环形节育器,用带缺口的棒送入宫腔。1923年,K.Pust发展为蚕肠线环和有柄托结合的宫颈子宫装置,虽曾有临床报道,后因盆腔感染受到医师反对,而未能推广。
首次推广应用宫内节育器并作改进者为德国Emst Grafenberg,他将蚕肠线和银丝制成的星形IUD改进为合金环,即格氏环。
1920年后,格氏环在德国普及。1925年日本Ota设计车轮状塑料环,1934年Ota环应用金和涂金的银环,据称其效果高于格氏环。
1957年Oppenheimer在以色列报道329位妇女,Ishihama于日本报道18594例在149所医院的临床试用效果,其失败率各为2.5%和1.7%。而无明显并发症,引起人们的关注。
1962年人口理事会建立了合作统计规划(CSP),对各种IUD进行了广泛评估。1964年举行第二次IUD国际会议,研究分析各种IUD。并对27000名放置妇女和39000以上使用妇女进行国际性评估。
1974年于开罗召开第三次IUD国际会议,以塑料IUD为载体加入金属、激素和抗出血药物等,称为第二代的活性IUD。
1994年于纽约召开第四次IUD国际会议,对各国常用的和新研究的IUD性能以及大样本、多中心比较性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评估。按其妊娠率,把当前活性IUD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放置后一年的妊娠率在2%—3%;第二类妊娠率在1%—2%;第三类妊娠率≤1%。建议推广第三类。
国内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在IUD出血副反应的产生机制,远期安全性的研究。在防止IUD出血的新型IUD的研究方面,说明带铜IUD上加入吲哚美辛能明显减少置器后的出血,提高临床使用效果。2001—2002年间已有带消炎痛和铜IUD、记忆合金IUD的新产品。
据第四次IUD国际会议资料,目前全世界应用IUD的总人数已1亿余,而中国占8000万以上,达育龄妇女采用措施中40%左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