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的生活史
香菇的生活史
香菇的生活史和典型的担孢子菌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大体上由如下9步组成:
⑴担孢萌发;
⑵产生四种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
⑶两条可亲和的单核菌丝通过接合,进行质配;
⑷产生每个细胞中有两个细胞核的横隔处常明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
⑸在适宜条件下,双核菌丝形成子实体;
⑹在菌褶上,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发育成担子,担子排列成子实层;
⑺在成熟的担孢子中,两个单元核发生融合(核配),形成一个双元核;
⑻担孢子中的双元核进行两次成熟分裂,其中包括一次减数分裂。最后形成4个担孢子;
⑼担孢子弹射后,在萌发过程中,经常发生一次有丝分裂,表明生活史重新开始。
鹌鹑蛋带皮吃的好处 鹌鹑蛋怎么吃营养好
鹌鹑蛋蒸肉饼
食材:猪肉、鹌鹑蛋、鲜香菇、生姜、盐、胡椒粉。
做法:
1、将香菇、猪肉洗净,切成小块,生姜切片。
2、之后把香菇、生姜以及肉块放进料理机中,搅拌打成沫。
3、将肉沫倒在碗中,加入蛋清,调入适量的盐和胡椒粉。
4、把处理好的肉沫放入蛋挞模具中,中间按出一个小凹槽。
5、每个里面打入一个鹌鹑蛋。
6、上蒸锅,水开后蒸15分钟即可。
香菇生吃会中毒吗
无毒。
香菇味甘、性平,归肝、胃经,含有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香菇多糖、矿物质等,而且平时吃的香菇是人工培育的食用菌,不是野生有毒的蘑菇,其中不含有毒素,即使是生吃也不会中毒,但生吃蘑菇可能因为其中含有细菌等微生物导致刺激肠胃,引发身体不适,出现类似中毒的症状。
香菇的历史记载
中国的浙江省龙泉市,景宁县,庆元县三市县交界地带是世界最早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其香菇人工栽培技术史称砍花法。据传最早发明这项技术的是南宋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吴三公(真名吴煜yù)。【注:其辖地现今归庆元县管辖,即今庆元人】。在人类香菇栽培史上,留下的可查证的文献资料,最早、最完善的当为公元1209年,即南宋嘉定二年何澹所编《龙泉县志》上的185个字。其中,庆元有中国香菇城之称。
“香蕈(xùn),惟深山至阴处有之,其法:用干心木橄榄木、名蕈木孱,先就深山下砍倒仆地,用斧斑驳木皮上,候淹湿,经二年始间出,至第三年,蕈乃偏出。每经立春后,地气发泄,雷雨震动,则交出木上,始采取以竹篾穿挂,焙干。至秋冬之交,再用偏木敲击,其蕈间出,名曰惊蕈。惟经雨则出多,所制亦如春法,但不若春蕈之厚耳,大率厚而少者,香味具佳。又有一种适当清明向日处出小蕈,就木上自干,名曰日蕈,此蕈尤佳,但不可多得,今春蕈用日晒干,同谓之日蕈,香味亦佳。”
800年前留下这185个字,包含了香菇栽培从择时、选树、选场、砍花、培育、收采、烘干、分级整个过程,技术已十分成熟,其时,日本仅有野生香菇。至明代,浙江参政陆容(1436-1494)在任上所著《菽园杂志》卷十四中,将《龙泉县志》中香蕈的185字以及制陶等五项转记其中。又过了一百多年,到明嘉靖三十七年(1562年),在黄佐所编《广东通志》中,将陆容《菽园杂志》中香蕈砍花栽培185个字,引入其中。其时,广东各地已有大批浙江菇民(过去龙、庆、景三县菇民不分各县概称浙江菇民),至清雍正九年(1731)广东通志版在物产等栏记叙这185个字。日本林学家佐滕成裕,就是转载与参考了《广东通志》这185个字,总结、完善与整理成日本香菇栽培的第一本书——《惊蕈录》,此时为1796年,距何澹所记已达587年。
著名的日本香菇史学家中村克哉认为,《惊蕈录》对日本香菇生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此之后,日本香菇“铊目法”(类似中国砍花法)栽培加速发展,至明治维新时代,日本香菇科技发展迅速。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本最早开始香菇的人工接种。1906年日本技术向韩国的济州岛传播。中国台湾在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台湾中部埔里开始香菇栽培,当时是个日本人手持砍刀,似乎作砍花状,照片发表在英国出版的《菌类杂志》上,但亦传说台湾历史上曾出现过“刀目法”,亦即砍花法。
这几年来中国的香菇出口贸易量逐渐上升,年递增率约为2%,香菇年产量为8万吨,在全球10万吨中占有8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出口3.6万吨,也居世界之首,其次是日本,韩国居第三位。其栽培地分布在中国河南驻马店、西峡、卢氏,福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遂川、四川、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陕西略阳、甘肃等地区。
近几年香菇在国内种植中,比较集中的地方有,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驻马店市泌阳县、三门峡市卢氏县、湖北随州市、浙江省庆元市比较集中,最近我国东北。陕西汉中也开始种植香菇。其中驻马店市泌阳县花菇比较有名,西峡县香菇质量较好,出口为主,三门峡市卢氏县香菇夏菇较多,均创造了产量和品质的记录,每天发往国内外市场干鲜产品30多吨,高峰期达100多吨,日交易额百万元。曾在1999年昆明世界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有“泌阳花菇甲天下”的美誉,另外西峡香菇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也成为了中国香菇的出口大县。
虱子的生活史
虱子的发育属不完全变态,分为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卵
虱子的卵为淡黄色,椭圆形,长0.9~1.0mm,一端有盖。雌虱在产卵时用尾端挟持毛发或衣服纤维,分泌胶液,将卵粘住,使之不脱落。头虱和阴虱均产卵在毛发上,体虱则产卵在衣服的纤维上。
若虫
虱子的卵,经过6~8天的发育即从卵壳里孵出,称之为若虫。若虫的形态基本上与成虫相似,仅仅看上去颜色稍淡一些,个头稍小一些。若虫一经孵出即可吸血,约经9天,经过3次蜕皮即变为成虫。
成虫
若虫经3次脱皮即为成虫,雌雄成虫在若虫末次脱皮后10h内即可交配,一个成虫一生可交配若干次。雌虫在交配2天后开始产卵,每天可产卵7~8个。一个雌虫一生累计可产卵200~300个。从卵发展成成虫通常需要3~4周,在温度适宜时(30~32摄氏度)和随时能得到血源的情况下,只需16天即可完成一次传代。
香菇的生活史
香菇的生活史和典型的担孢子菌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大体上由如下9步组成:
(1)担孢萌发。
(2)产生四种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
(3)两条可亲和的单核菌丝通过接合,进行质配。
(4)产生每个细胞中有两个细胞核的横隔处常明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
(5)在适宜条件下,双核菌丝形成子实体。
(6)在菌褶上,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发育成担子,担子排列成子实层。
(7)在成熟的担孢子中,两个单元核发生融合(核配),形成一个双元核。
(8)担孢子中的双元核进行两次成熟分裂,其中包括一次减数分裂。最后形成4个担孢子。
(9)担孢子弹射后,在萌发过程中,经常发生一次有丝分裂,表明生活史重新开始。
香菇的生活史和典型的担孢子菌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大体上由如下9步组成:
(1)担孢萌发。
(2)产生四种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
(3)两条可亲和的单核菌丝通过接合,进行质配。
(4)产生每个细胞中有两个细胞核的横隔处常明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
(5)在适宜条件下,双核菌丝形成子实体。
(6)在菌褶上,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发育成担子,担子排列成子实层。
(7)在成熟的担孢子中,两个单元核发生融合(核配),形成一个双元核。
(8)担孢子中的双元核进行两次成熟分裂,其中包括一次减数分裂。最后形成4个担孢子。
(9)担孢子弹射后,在萌发过程中,经常发生一次有丝分裂,表明生活史重新开始。
发霉的生活史
要了解霉菌,必须知道他的生活史。
1. 菌丝产生分生孢子
2. 散布孢子
3. 孢子萌发产生菌丝
4. 菌丝成长
(以上循环)
5. 两个菌丝细胞融合
6. 菌丝细胞分裂融合
7. 囊袋释放孢子
8. 子囊包子萌生菌丝
河蟹的生活史
河蟹的生活史
河蟹是淡水中生长,海水中繁殖的蟹类。在生殖洄游前均为幼蟹,因其壳色偏黄,俗秒“黄蟹”,其性腺很小,基本上未发育,肝脏的重量远远大于生殖腺重量。当它在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后就发育为“绿蟹”,过购墨绿性腺发育丰满,雄蟹螯足绒毛绸密,步足刚毛粗长,雌蟹腹部完全覆盖头胸甲腹面,腹部边缘的刚毛长而密。
河蟹的生命是短暂的,在它的生活史中历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等几个阶段,一生中需要幼体5次蜕皮成为大眼幼体,再经13—15天蜕皮成为成蟹,它一生只有一个生殖周期,繁殖结束生命也就终止,一般来说,河蟹的寿命为1—3周龄。
河蟹的生活习性
1、穴居
河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的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河蟹掘穴为其本能,也不河蟹防御敌害的一种适应方式。河蟹掘穴一般选择在土质坚硬的陡岸,岸边坡度在1:0.2或1:0.3,很少在1:1.5-2.5以下的缓坡造穴,更不在平地上掘穴。这为我们养殖池塘建设提供了依据。
2、食性
河蟹食性很杂,在自然条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质为主,嗜食动物尸体,也喜食螺、蚌子,蠕虫、昆虫,偶尔也捕食小鱼、虾食物匮乏时也会同类相残,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有时也会因一条死鱼而招致同类争食,一般情况下,河蟹取得植物性食物来得容易,常构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份,蟹胃中还有一些泥沙,这是河蟹摄食底栖生物和腐殖质的一种标志。
河蟹一般白天隐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觅食。在陆地上,河蟹并不太摄食,往往将岸上食物拖至水下或洞穴边,再行摄食。周年中河蟹除低温蜇居暂不进食外,即使冬季洄游也照常摄食。在水质良好,水温适宜,饵料丰盛时,河蟹食量很大,一昼夜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刚蜕皮的软壳蟹,肢残个体,也常遭受侵害,但河蟹耐饥能力也很强,断食10天乃至半月不食,河蟹也不致于饿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根据河蟹生长发育所需,在投喂饵料的掌握“精—粗—精”的结构,有利于河蟹生长。
3、蜕皮与生长
河蟹的生长过程是伴随着幼体蜕皮、仔幼蟹或成螺蜕皮进行的,幼体每蜕一次皮就变态一次,也就分为一期。从大眼幼体蜕皮变为第一期仔蟹始,以后每蜕皮一次壳它的体长,体重均作一次飞跃式的增加,从每只大眼体6—7mg的体重逐渐增至250g的大蟹,至少需要蜕壳数十次,而每蜕一次壳都是在渡过一次生存大关。
河蟹蜕壳时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蜕壳过程中质量明显增加,在以后的生长中,水分的失去却是缓慢的,并逐渐为组织生长所代替,河蟹生长的速度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水温和饵料的制约。通常,早期幼蟹蜕壳次数较为频繁,刚入湖泊的大眼幼体,以后每隔5—7天,7—10天相继蜕壳而成第二、第三期仔蟹,随着不断生长,蜕壳间隔时间逐次延长,如果环境条件不良,蜕壳生长停止,这也是同龄个体、在不同条件下体形相差悬殊的原因所在。
河蟹生长与水体、饵料中的钙、磷关系密切。有关试验表明,刚蜕壳的软壳蟹,体重比未蜕壳前增加30%—40%,这段时间多则1小时,少者数分钟,依靠鳃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中的无机盐类。在自然界的池塘或湖泊中,软壳蟹1—2天壳就变硬。如果放入蒸馏水中饲养软壳蟹,河蟹在水体中吸收钙离子的能力要比吸收配合饲料中钙和磷的能力强。河蟹蜕皮前夕要求壳中钙总量与体内钙的总量相等,同时河蟹体中的磷总量是壳中含磷的52.2倍。
为了配合河蟹较好地生长、蜕壳,在精养蟹池中每亩(平均水深1米)每周施氯化钙5千克,磷酸氢钠2.5千克(或者生石灰或过磷酸钙)河蟹的配合饲料中必须考虑钙和磷的比例,氯化钙和磷的氢二钠比例为2:1,才能保证河蟹生长、蜕皮的物质需要。
幼蟹培育
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为了把当年的大眼幼体达到商品蟹,目前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渗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水深不超过1.2米,池形东西向为好,阳光充足,大棚建设可参照农业蔬菜大棚建设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泼洒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用80目的滤网进水,培育基础饵料,移植水草(必须严格消毒),并设立必要的防逃设施。蟹苗入池时可适当浅些。有利于提高水温和水中藻类、水草的生长。每天投喂饵料2—3次,投喂豆浆、鱼、虾糜等,投喂进应多投在周边浅地区,投饵料按体重的4%计算,并随时注意天气、水制裁、个体生长,争饵生物的多寡而定。随着幼蟹的生长也应增加一些植物性饵料,如:浮萍等优质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质调节,要掌握水质肥而爽,换水时要勤换少换,不要引起水温和水位的剧烈变化。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育可达到扣蟹。
鸭肉与什么搭配最好 香菇
鸭肉炖香菇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鸭肉吃法,香菇作为一类辅料,能够很好的把鸭肉的营养以及美味衬托出来,使其营养价值更高,具体做法如下:
材料:鸭肉、香菇、红酒、生姜、香叶、大蒜、干辣椒、生抽、老抽、冰糖、鸡精、香油、胡椒粉。
做法:
1、鸭肉切块洗净,焯水备用。
2、香菇泡发,洗净。
3、生姜洗净切片,大蒜剥好洗净。
4、然后锅内入油,放入焯好的鸭肉炒制稍微变色。
5、鸭肉变色之后加入生姜、大蒜、香叶继续翻炒出香味。
6、再放入少许的红酒,加入香菇、生抽、老抽、冰糖烧开。
7、随后加适量水,大火将其烧开,烧开后转中小火焖煮45分钟左右。
8、最后收汁放适量点盐、鸡精、胡椒粉、香油调味即可。
贫血的食疗方法
银耳炖瘦肉
材料:银耳,猪瘦肉,盐,味精,生姜,葱,胡椒粉,料酒,香菇,莴苣等适量。
做法
1、将银耳用温水浸泡两个小时,去蒂头,撕成瓣状,猪瘦肉洗干净后切成块,香菇洗干净切成块,莴苣去皮,洗净切块,姜切片。
2、将银耳,猪瘦肉,香菇,莴苣,料酒,生姜,葱一同放在炖锅内,加入适量的清水,放在大火上烧开,再用小火炖两个小时,加上盐,味精,撒上胡椒粉就可以了。
提示:此菜肴有调经养血,润燥的功效,适用于面色无华,皮肤干燥者食用,也可用于贫血,皮肤干燥症的辅助治疗。银耳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参花香菇鸡
材料:党参,嫩母鸡肉,黄花菜,香菇,生姜,料酒,盐等各适量。
做法
1、将鸡肉洗干净,切成小块,党参切段黄花菜洗净切段,香菇洗净切成薄片,生姜洗净切成薄片。
2、将鸡肉,党参,黄花菜,香菇,生姜,料酒和盐搅拌匀放在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盖好盖子,放在锅中隔水炖一个半小时就可以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