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夜啼哭偏方 小麦酸枣汤治受惊夜啼
小儿夜啼哭偏方 小麦酸枣汤治受惊夜啼
用小麦3-6克,酸枣仁、钩藤(后下)、甘草各3克,大枣3枚,用水煎煮后过滤取汁给宝宝喂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
适用于宝宝受惊后,睡眠容易惊醒,哭声较急,醒来则紧紧依靠母亲身体的惊恐伤神证。
佝偻病的症状 夜哭郎
夜晚啼哭是佝偻病的初期症状之一。佝偻病患儿经常于睡觉时惊跳,受外界轻微的刺激即被突然惊醒、哭闹。这一症状大多发生在6个月以内的婴儿,每到夜晚,就哭闹不休。
其实,很多小儿的夜哭就是缺乏维生素D的一种表现。因为人体缺少维生素D时,大脑皮层的抑制功能减弱,故小儿容易烦躁、夜啼。
小宝宝半夜哭闹原因
1、惊吓。小宝宝很容易受到惊吓,稍微大点的声音都会引起宝宝恐惧,受到惊吓后宝宝半夜就会啼哭。治疗可用蝉衣、生石决明、柏子仁、钩藤等中药。
2、热症。热症夜啼主要表现为宝宝半夜哭闹时有热气出,小便赤短,大便秘结,小宝宝烦躁不安。治疗可用莲心、淡竹叶、木通等中药。
3、寒症。主要表现为小宝宝小便长清,大便溏薄,腹部四种寒凉,不爱吃奶、吃东西,这主要是宝宝日常吃太多寒凉的食物,导致 脾胃虚寒,或者外感风寒。治疗可用附子理中丸、乌梅散等中药。
4、积食。积食的话会引起小宝宝肠胃不适,从而引起啼哭,可以表现为吐奶、难以入睡、大便酸臭。治疗可用陈皮、山楂、麦芽、佛手等中药。
小孩半夜哭是怎么回事
夜啼是指小儿白天一切如常,入夜则啼哭不安,或者小儿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哭啼的一种疾病。
引起小儿夜啼的原因很多,如发烧、受惊吓,虫证、口疮、饥饿以及尿布潮湿等等。其中有些是小儿的一种正常反应,有些则是病态。对于因饥饿或尿布潮湿引起的小儿夜啼,应及时发现,并在吃奶及换尿布后,夜啼即可停止。也有一些小儿有夜间点灯睡眠的习惯,当关灯后便啼哭不止,复开灯则哭自止。这是由于家长常在夜间工作,又不能将小儿分屋而眠。无意中产生的小儿不良习惯。应逐步将室内灯光调暗,让孩子慢慢习惯灯光的变化,最后关掉电灯。
对于因病引起的夜啼,要祛除病因则啼哭自止,中医认为引起夜啼的病因无外乎寒、热、惊三个方面。
寒又指小儿饮食寒凉,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分冬夏春秋,各种冷饮随处可买,小儿不知冷暖,喜食寒凉之物,所以常常造成寒凉食品伤及小儿脾胃,中医认为:寒则收引。所以寒伤脾胃常导致胃肠痉挛而痛,故而小儿哭啼,尤其是夜间。天气亦冷,内寒外寒合而为一,因此,小儿哭啼更甚,且睡眠不安。此类型的治疗从饮食上应注意少食或不食寒凉之品,特别是在春秋及冬季应避免食用冷饮及冰糕食物。中药亦可选用乌梅散、附子理中丸、虚寒胃痛冲剂,良附丸等药。
以上就是对于你的问题小孩子半夜哭是怎么回事 的解答,应该会对你的疑惑有所启发。林外就是要注意小孩子的饮食,白天吃的不好晚上拉肚子的话,就会引起小孩子一直哭。这时候作家长的要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才会让小宝宝逐渐不哭。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夜惊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夜惊
1、心热型:仰面而啼,见灯光啼甚,哭声洪亮。面赤唇红,口中气热,烦躁不安,身腹俱暖,眵泪加多,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治则:清心安神。
处方:天河水、平肝、清胃,掐五指节。
2、脾寒型:睡喜俯卧,曲腰而啼,哭声无力,面色青白,口中气冷,四肢不温,腹痛喜按喜暖,不乳便溏,唇舌淡白。
治则:温中散寒。
处方:外劳宫、补脾、平肝,掐五指节。
3、惊吓型:时现惊惧装,面色青,睡中惊惕不安,阵发性啼哭惊叫。
治则:镇惊安神。
处方:平肝清肺,天河水,小天心,五指节。
小儿夜惊的危害
夜惊多见于4~10岁的儿童,青春期则消失。一般在过度疲劳或应激时可诱发,保持足够的睡眠,可使情况好转。
儿童时期的神经、大脑发育尚未健全。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部分,尤其是控制睡眠觉醒的大脑皮质发育的不成熟,对孩子的睡眠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小孩半夜哭醒是怎么回事
夜啼是指小儿白天一切如常,入夜则啼哭不安,或者小儿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哭啼的一种疾病。
引起小儿夜啼的原因很多,如发烧、受惊吓,虫证、口疮、饥饿以及尿布潮湿等等。其中有些是小儿的一种正常反应,有些则是病态。对于因饥饿或尿布潮湿引起的小儿夜啼,应及时发现,并在吃奶及换尿布后,夜啼即可停止。也有一些小儿有夜间点灯睡眠的习惯,当关灯后便啼哭不止,复开灯则哭自止。这是由于家长常在夜间工作,又不能将小儿分屋而眠。无意中产生的小儿不良习惯。应逐步将室内灯光调暗,让孩子慢慢习惯灯光的变化,最后关掉电灯。
治疗小儿夜啼的5种小偏方
小儿夜啼是指小儿白天如常,但入夜啼哭,或每夜定时啼哭者。常用的有效临床偏方如下。
方一
干姜1~3克,高良姜3~5克,粳米2两。
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为粥。
本方对于因脾脏虚寒所致的小儿夜啼有效。
方二
花椒15克,干姜30克,大葱一握。将3味同捣如泥,把锅烧热,3味同炒,边炒边浇酒。炒熟后用毛巾将药包裹待温度适宜时,熨敷患儿腹部,每晚1次。
本方对小儿夜啼有效。
方三
莲子心2克,生甘草3克。开水冲泡,一日饮数次。
本方适用于心火炽盛所致小儿夜啼。
方四
黄连3克,乳汁100毫升,食糖15克。将黄连水煎取汁30毫升,兑入乳汁中调入食糖。
本方适用于小儿心经有热,夜啼不安。
方五
淡竹叶30克,北粳米50克,冰糖适量。将淡竹叶加水煎汤,去渣后入粳米、冰糖,煮粥。早晚各1次,稍温顿服。
本方适用于心火炽盛之夜啼。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夜惊
1、心热型:仰面而啼,见灯光啼甚,哭声洪亮。面赤唇红,口中气热,烦躁不安,身腹俱暖,眵泪加多,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治则:清心安神。
处方:天河水、平肝、清胃,掐五指节。
2、脾寒型:睡喜俯卧,曲腰而啼,哭声无力,面色青白,口中气冷,四肢不温,腹痛喜按喜暖,不乳便溏,唇舌淡白。
治则:温中散寒。
处方:外劳宫、补脾、平肝,掐五指节。
3、惊吓型:时现惊惧装,面色青,睡中惊惕不安,阵发性啼哭惊叫。
治则:镇惊安神。
处方:平肝清肺,天河水,小天心,五指节。
小儿夜惊的危害
夜惊多见于4~10岁的儿童,青春期则消失。一般在过度疲劳或应激时可诱发,保持足够的睡眠,可使情况好转。
儿童时期的神经、大脑发育尚未健全。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部分,尤其是控制睡眠觉醒的大脑皮质发育的不成熟,对孩子的睡眠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小儿夜惊不止影响了宝宝的生长发育,还会影响大人的睡眠质量,如果你遇到家中的宝贝好几天都啼哭不止,那一定要重视起来,这样才能及早治愈宝宝的小毛病。
小儿夜啼推拿手法图解 小儿惊恐型夜啼推拿
病因:小儿心气未充,神志祛弱,突受惊恐,则神志受扰,心神不宁,故常夜间惊啼不眠。
主证:睡中时作惊惕,突然啼哭,呈惊恐状,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舌苔多无异常变化,夜间脉多急数。
治则:镇静安神。
推拿处方: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清补脾经,清天河水。
推拿方解:清肝经,清心经,清天河水以清心除烦;掐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以镇静安神。
宝宝夜啼有什么偏方吗
蝉蜕灯芯草方用蝉蜕、灯芯草各3克,用清水煎煮,后过滤取汁给宝宝服用。每日1剂,可分为3-4次口服。连服2-3天,可用来治疗小儿病后体弱,体内余热未清所导致的虚烦不安,夜里啼哭不寐之症。
艾叶干姜敷贴用艾叶、干姜粉末各适量,用铁锅炒热后,以纱布熬过,热敷与宝宝小腹部,从上至下,反复熨烫多次,可用来治疗宝宝受凉后腹中冷痛所引起的夜间啼哭
茶叶饼治疗夜啼取细茶叶适量(越陈约好),嚼烂后捏成小饼状,敷贴在宝宝肚脐上,以棉花胶布固定。可用来治疗小儿脾胃虚弱,乳食积滞所引起的小儿夜间啼哭。
吴茱萸治疗心热夜啼用吴茱萸12克,将其研磨成细末后加米醋调和成糊状,贴在宝宝双脚足心处,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连续服药3次,可治疗脏热心烦所引起的小儿夜啼,效果良好。
小麦酸枣汤治受惊夜啼用小麦3-6克,酸枣仁、钩藤(后下)、甘草各3克,大枣3枚,用水煎煮后过滤取汁给宝宝喂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
适用于宝宝受惊后,睡眠容易惊醒,哭声较急,醒来则紧紧依靠母亲身体的惊恐伤神证。
小贴士当小儿出现夜里啼哭是,要仔细寻找原因,不要一哭就哄,一哭就喂奶,使小儿过饱,出现腹胀,会加重小儿哭闹。此外,还要注意给宝宝防寒保暖的同时不要衣被过暖,平时尽量少让宝宝受到惊吓。
宝宝夜哭的偏方
小儿夜啼既有它的原因,自然也就可以预防。作为家长或准家长,一定要从各方面注意。比如小儿冷暖不知调节,所以要注意给孩子防寒保暖,衣被也不能过暖;孕妇及正在母乳喂养的母亲,不可吃的太寒凉或太过性热辛辣,特别是孕妇或小婴儿不能受惊吓。如果孩子出现了夜啼,千万不要因哄不好孩子变得急躁去吓唬孩子,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对孩子也要有耐心。 你可以尝试的小偏方
偏方一:蝉蜕7个,去头、足,洗去土,取下半截,研为细,用薄荷叶煎好的汤调入少许酒,于饭后送服。(出自龚廷贤的《万病回春》之“蝉花散”)
偏方二:黑牵牛子7粒,捣碎,用温水调成糊状,睡前敷在小儿肚脐上,覆盖纱布,用胶布固定,第2天早上除去。每天1次。
偏方三:净蝉蜕5个,焙黄,研为细末。6个月以内小儿,每以少许药末撒在乳头上,令其吸吮;6个月至1岁者,每周3克,加适量砂糖调服,4小时1次。夜啼停止后2天停药。
偏方四:酸枣仁5克。煮汤饮服,连用数天。
偏方五:五倍子30克,研成细末,每晚取适量药末,用小儿自己的唾液调为糊状,敷于肚脐上,用胶布固定,第2天清晨去掉。每天1次。
偏方六:五倍子1。5克,加适量清水煎煮成浓汁80毫升,睡前饮服。每天1剂。
宝宝夜啼怎么推拿
夜啼多见于初生儿,是指经常入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至通宵啼哭补眠,而白天又如常者。小儿夜啼通过推拿治疗可安神定惊,温中清热。具体推拿手法如下:
脾寒型夜啼推拿
病因:先天禀赋不足,脾虚有寒,或腹部受凉,脾为寒侵,夜间阴寒,寒邪凝滞,气机受阻,发为腹痛,因痛而啼。
主证:啼哭声低,睡喜俯卧,腹喜按摩,四肢欠温,食少便溏,小便清长,面色清白,唇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指纹淡。
治则:温中健脾,养心安神。
推拿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揉中脘,揉小天心,揉百会,揉外劳宫。
推拿方解: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揉中脘,以温中健脾;揉脐,揉外劳宫以温中散寒,止腹痛,揉小天心,揉百会以养心安神。
心热型夜啼推拿
病因:孕妇有伏火郁热,胎儿受之,出生之后蕴有胎热,以致心经积热,心火过亢,故心神不宁,烦躁啼哭。
主证:哭声洪亮,睡喜仰卧,烦躁不安,见灯则啼哭更剧,便秘尿赤,面赤唇红,舌尖红,苔黄,脉数有力,指纹紫滞。
治则:清心降火,宁心安神。
推拿处方:清心经,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掐五指节。
推拿方解:清心经,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以清心降火,宁心益志;清肝经,掐揉五指节以清热安神祛烦。
小儿惊恐型夜啼推拿
病因:小儿心气未充,神志祛弱,突受惊恐,则神志受扰,心神不宁,故常夜间惊啼不眠。
主证:睡中时作惊惕,突然啼哭,呈惊恐状,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舌苔多无异常变化,夜间脉多急数。
治则:镇静安神。
推拿处方: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清补脾经,清天河水。
推拿方解:清肝经,清心经,清天河水以清心除烦;掐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以镇静安神。
小儿夜啼推拿手法
补脾经:脾经亦称脾土,位于拇指桡侧指尖至指根处,微屈拇指,自指尖推向指根为补脾经,推100-500次。
推三关:三关位于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将食指,中指并拢,用指腹从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或用拇指桡侧推之,称推三关,推100-300次。
摩腹: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抚摩,摩200次,约5分钟。
揉中脘:中脘位于脐上4寸,用指端或掌根按揉,揉100-300次。
揉小天心:小天心位于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用中指指端揉100-300次。
揉百会:百会在头顶,当前发际正中直上寸,用拇指按或揉之,揉100-300次。
揉外劳宫:外劳宫位于手背,与内劳宫相对处,用中指端揉之,称揉外劳宫,揉100-300次。
清心经:心经位于中指末节螺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心经,推100-500次。
清肝经:肝经位于食指末节螺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肝经,推100-500次。
清天河水:天河水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用食指,中指二指指腹面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推100-300次。
掐五指节:五指节为手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用拇指甲掐称掐五指节,掐3-5次;用拇指,食指揉搓,称揉五指节,揉30-50次。
婴儿夜啼是什么原因
引起小儿夜啼的原因很多,如孩子睡前进食太多,会令肠胃负担过重,出现消化不良,容易睡不安稳,所以固体食物应在入睡前2至3小时前进食。相反如小朋友因饥饿惊醒,建议可让孩子于睡前1小时前喝点温牛奶,减低夜啼的机会。此外,小朋友一般对声音反应敏感,加上有很强的依赖感,在一个陌生且嘈杂的环境入睡,缺乏安全感,自然睡不安稳;室内温度过高、衣被太紧都会让孩子因为热而烦躁不适,出现半夜啼哭不止的情况。
若父母已解决以上提及的生理因素,孩子夜睡不宁情况依旧,可能与幼儿的体质有关。以中医观点来看,脾胃虚寒、心经积热都有机会导致夜啼。脾胃虚寒多见于先天不足、体弱易病的孩子,哭声微弱,手脚和肚子摸起来十分冰冷,食欲差且有腹泻。有此症状的小朋友应少吃瓜果、寿司、冻饮等生冷食物,还要注意腹部保暖。
至于体质心经积热的孩子平日好动易怒、注意力不足,哭声有力且洪亮急躁、容易面红身热、常感口干舌燥,而且小便偏黄及便秘,饮食宜清淡,避免进食过量辛热刺激的食物。
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治法,中医会辨证论治,惊恐证型以定惊、安神、补气为主,可用茯苓、人参、蝉蜕等来镇惊;脾胃虚寒证型可用乌药、白芍、白术等温脾散寒、行气止痛;心经积热证型应以清心泻火为主,生地、灯芯、木通等都可清心安神,若同时有腹胀问题,可加入麦芽、山楂等帮助消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