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药品的不良反应

药品的不良反应

1、对人体有害的副作用。如阿托品被用于解除胃肠痉挛而引起口干等。

2、毒性反应。如引起失眠、耳鸣、贫血、肝功能损害等。

3、过敏反应。

4、三致作用。致畸形、致突变、致癌等。

5、后遗效应。

6、继发性反应。

注射维生素K1儿童风险最高

日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第43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关注维生素K1注射液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

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5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到有关维生素K1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8146例。

维生素K1注射液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临床较常见,主要用于各种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治疗。在国家中心数据库中,严重过敏反应是维生素K1最为突出的不良反应,8146例维生素K1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有1715例儿童用药病例(占21.05%),情况严重的病例295 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药剂科医生曲彩红说,在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这几种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相对更高。省中医院儿科医生也表示,维生素K1注射液静脉注射特别需要注意,通常给孩子进行肌肉注射该药相对安全些。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分析显示,一些临床不合理用药导致维生素K1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建议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维生素K1注射液的适应症,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给药;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并严格控制给药速度。医务人员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维生素K1及注射液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是什么

1、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

处方药(Rx)系指经过医生处方才能从药房或药店获取并要在医生监控或指导下使用的药物。这种药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及其他潜在的影响,用药方法和时间都有特殊要求,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具有依赖性、毒性、副作用比较大的一些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非处方药,简称OTC.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患者自己根据药品说明书,自选、自购、自用的药物,可以在药店随意购买的药品。

2、药店为什么不卖处方药

药物作为维护人类健康的特殊物品,在研制、生产、销售、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受到相应法规的严格控制,参与这些环节的组织机构或者个人都要经过政府主管部门授予相应的权限。

所以,为了保证用药安全,处方药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的,需凭医师或其它有处方权的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出售,并在医师、药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监督或指导下方可使用的药品。没有处方,药店是不会卖给你的。

3、滥用处方药有害

专家指出,凭处方销售处方药是防止药物滥用、确保消费者用药安全。滥用处方药不仅损害患者健康,还严重浪费医疗资源。其中,被滥用最为突出的处方药当属抗生素。

专家也特别提醒广大患者,同一种疾病症状可由不同的病因导致,缺乏专业医师的诊断,患者擅自用药治疗极容易不对症。即便是看似稳定的慢性病,病情也在随时发生变化,患者须遵医嘱定期复查、凭处方开药哦。

4、处方药的不良反应远远高于非处方药

据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处方药的不良反应远远高于非处方药。该监测中心曾统计了26家医院717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结果表明,抗感染类(以抗生素为主)的药品不良反应构成比例最高,占发病总数41.28%。

在引起不良反应的全部47种药品中,以已公布的《国家非处方药目录》划分,处方药为42种,占89.4%,非处方药为5种,占10.6%,处方药的不良反应远远高于非处方药。这些统计报告是医院用药中发现的不良反应,而且是在医药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的。

5、非处方药具有哪些特点

1、适用范围:主要是常见的或时令性的轻微疾病,症状明显,病人及家属容易自行判断,并能准确选购药品。

2、应用安全:据现有资料与临床使用经验证实,为安全性大的药品。性能平和,只需按常规剂量使用,不会产生副反应。或有一般反应,病人会自行察觉,并可忍受,且为暂时性的,待停药后,便可迅速自行消退。

3、疗效确切: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强,适应症明确,易被病人掌握与感受;治疗期间不需要经常调整剂量,更无需特殊监测;在较长时间应用后,机体不会产生耐受性,既不会出现为维持疗效药品剂量愈用愈大的现象。同时,用药后也不会掩盖其他疾病的。

4、说明详尽:药品说明书及药品包装说明要力求详细,实事求是,准确无误,而且文字要深入浅出、浅显易懂,以利于操作。

5、应用方便:以口服、外用、吸入等便于病人自行应用的剂型为主。若要分剂量应用,需简便明了,易于掌握。此外,药品价格要合理,易被病人及病人家属接受哦。

6、处方药特点

处方药是治疗借助于诊断手段来确诊的疾病,凭有处方权的医师开具的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用于病情较重并需要在医师、药师、护士监督下使用的药品。

与非处方药不同,处方药没有专用标识,其药理作用强,易引起毒副反应,应用不当易中毒,危及生命安全,这也是需经医生明确诊断后,凭处方取药的原因。

注意事项

1、非处方药有明确规定的使用时间、疗程,并强调指出“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

2、非处方药的使用过程中,要重视向医师和执业药师咨询,防止经验性、盲目用药,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的指导,不可自行增加剂量或服药次数。

小贴士

药物都有双重性,虽然非处方药的安全性较高,但仍有副作用。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药可医人,亦可害人。一定要合理、规范使用非处方药,才能保证药品安全。

老年人吃药不可一把吞

老年人吃药除了避免“一把吞”,还要注意用药数量、用药剂量和时间。老年人同时用药不能超过5种。据统计,同时使用5种药物以下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10种为10%,11~15种为25%,16~20种为54%。专家指出,凡是疗效不确切、耐受性差、未按医嘱服用的药物都可考虑停止使用,以减少用药数目。

老年人除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消化酶类等药物可以用成年人剂量外,其他所有药物都应低于成年人剂量,一般使用成人药量的3/4。另外,老年人服药更要讲究择时原则,就是根据时间生物学和时间药理学的原理,选择最合适的用药时间进行治疗。例如心绞痛患者,变异型心绞痛多在 0点~ 6点发作,因此主张睡前用长效钙拮抗剂;而劳力型心绞痛多在6点~12点发作,应在晚上用长效硝酸盐、p阻滞剂及钙拮抗剂。

当怀疑药品不良反应时,要停药一段时间。老年人用药期间,一旦发生新的症状,包括躯体、认识或情感方面的症状,都应考虑药品不良反应或病情进展。暂停用药作为现代老年病学中最简单、最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值得高度重视。

鱼腥草的副作用

鱼腥草的副作用

1、鱼腥草毒性甚小,口服后有鱼腥臭味,肌注时局部可出现疼痛;

2、对阴道粘膜有一定的刺激性。

3、鱼腥草注射液可引起过敏反应,表现有药物性皮炎、末梢神经炎、过敏性紫癜等。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乃至死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小贴士:

1、鱼腥草的副作用要警惕:现今鱼腥草注射液等七种中药注射液被叫停,以及连续不断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对该品种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情况进行了通报,并提醒临床应用时务必加强用药监护,严格按照药品适应症范围使用,对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静脉滴注时不应与其他药品混合使用,并避免快速输注。

2、鱼腥草含有马兜铃内酰胺,会对肾脏造成不可逆损伤和导致上尿路上皮癌,故不长期食用!

如何避免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在没有更加安全的替代药品时,医生应权衡治疗疾病的需求与承受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之间的利与弊,综合筛选药品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具体原则包括:

谨慎下药。

权衡利弊,确定是否需要用药。许多疾病(如感冒、高脂血症等)只要合理安排生活、调理饮食、加强锻炼,便可不治而愈。婴幼儿和老人更不应动辄服药。

对症下药。

要正确使用药物,不可随意决定吃药的方法和时间。

用药个体化。

药物剂量、用药时间应视病情和个体反应而定,副作用大的药物不应长期连续服药。有药物过敏史及肝肾功能受损者,在用药前必须向医生说明。

用药少而精。

资料表明,使用1~5种药物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4%;使用6种以上的药物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4.7%。可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会大大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加强用药监测。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者,应定期去医院做检查,以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般来说,大多数常见药品的不良反应是轻微的,停药后就会消失,不需要特别处理。一旦出现较为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患者应该立即停药,并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及时接受诊治。

何首乌有毒吗

何首乌有毒。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曾在2014年7月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示: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可能有引起肝损伤的风险;医务人员在使用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前,应充分了解其用药风险;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如发现肝生化指标异常或发生可疑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皮肤过敏慎用息斯敏和特非那丁

息斯敏和特非那丁是目前国内常用的抗过敏药,上市20多年来,因其无嗜睡作用的抗过敏药而迅速占领了国内大部分抗过敏药市场,临床上多用于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等皮肤过敏、花粉症、食物过敏等过敏性疾病。但2000年以前,随着息斯敏和特非那丁的广泛使用,由这些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和死亡病例也时有报道。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药物不良反应协作中心统计,全世界因服用息斯敏和特非那丁而导致心源性死亡或猝死的患者已有100多例。2002年12月3日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公布了包括息斯敏在内的9种药品存有不良反应的安全隐患,虽然目前这些药品在我国尚未发生大范围的严重危害,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全监管司负责人指出,医务人员应该慎重使用此类药品,使用中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要及时进行报告,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息斯敏和特非那丁等药物的监测以保障用药安全。

息斯敏和特非那丁的不良反应主要以心血管系统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如心律失常、心脏骤停、过敏性休克等,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后果较为严重,因此必须引起高度警惕。此外,息斯敏还可引起体重增加、呼吸困难、严重低血钾、血尿、月经不调、婴幼儿腹泻、转氨酶升高等副作用。更须注意的是,息斯敏、特非那丁与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罗红霉素)、抗真菌药(如酮康唑)等药物合用时更易发生不良反应;此外,息斯敏与葡萄、柚汁同服时也易发生副作用。临床上还发现儿童口服息斯敏后更容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不少人买药时,往往只注意药物的功效而忽略对了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的人用药时不遵照医嘱,这也是导致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在通报中公布的是息斯敏的化学名称――阿司咪唑,而大多数人对该名称根本不熟悉,故没能引起媒体和市民甚至医生的注意。据了解,目前我国许多药店或医院门诊每天都能遇到随便买此药服用的患者,这对防止息斯敏不良反应的发生非常不利。春天快来了,春季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如因过敏需要服用抗过敏药物时,切记不要擅自服用息斯敏,最好遵照医嘱采用其他抗过敏药物替代;没有替代药物的情况下,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炎琥宁的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静脉滴注后多见皮肤过敏反应和小儿泄泻,偶见过敏性休克及肝功能损害等报道。炎琥宁注射剂的严 重不良反应以全身性损害为主。主要症状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寒战、高热等,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皮疹,其中,53%的患者为14岁以下儿童,38%的死亡患者因为药品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对于炎琥宁的不合理使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了第二十三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指出,主要是超剂量用药、超适应症用药和过敏体质用药三方面表现。

注意事项

1。在使用过程中如有发热、气短现象,应立即停止用药。2。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3。本品需输注前新鲜配制,药物性状发生改变时禁用。4。使用本品期间,如出现任何不良事件和/或不良反应,请咨询医生。5。同时使用其他药品,请告知医生。6。请放置于儿童不接触的地方。

孕哺用药

本品对胎盘绒毛滋养叶细胞有细胞毒(杀灭作用),动物实验提示有抗早孕、中孕作用,故孕妇禁用。【儿童用药】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相互作用

1. 本品忌与酸、碱性药物或含有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为抗氧剂的药物配伍。2. 本品不宜与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药物配伍。

乳酸钙咀嚼片的禁忌有什么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办法》中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那么,儿童维D钙咀嚼片的禁忌有什么?

儿童维D钙咀嚼片的禁忌事项: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含钙肾结石或有肾结石病史者禁用。

使用本品应注意:

1.当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2.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3.心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4.尿钙或者血钙浓度过高者禁用。

5.洋地黄化的病人禁用。

感冒抗病毒小心用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公众警惕加替沙星引起的血糖异常、阿昔洛韦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利巴韦林的安全性问题。

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专家介绍,很多人服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往往是为了治疗简单的感冒,但这两种药只适用于流行性感冒和严重感冒,不适用于普通感冒。由于抗病毒感冒药往往是一种药物针对一种病毒,如果没有针对具体病毒而滥用抗病毒感冒药,不仅用药后不会起到作用,相反还可能产生药品不良反应。市民如果发生病毒性感冒,最好上医院,让医生根据病情对症开方下药,以防药品不良反应。

专家还指出,像老人、孕妇、儿童等高危特殊人群,应慎用或在监测下使用阿昔洛韦,用药时注意给药浓度、速度、分次给药等问题。

何首乌的副作用有哪些

肝损伤

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局在2014年发布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有提示说: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有可能引起肝损伤的风险,在超剂量和长期服用何首乌时还会增加这个风险。

如何判断用药的安全性

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的,合格药品也很难避免。对于药品不良反应,患者如能做到及时、有效地自我判断,就有机会防患于未然,将可能产生的危害降至最小。掌握并判断药品不良反应的简单知识,最为关键。总的来说,药品不良反应与患者原有疾病症状并不相同。比如,乙酰水杨酸或吲哚美辛等引发哮喘,庆大霉素、链霉素或卡那霉素等引致耳聋,青霉素或碘制剂等导致过敏性休克……当然,也有部分药品不良反应与原有疾病的症状近似或相同。

身为患者,如有能力事先甄别药物不良反应,便可极大地减少药物对身体的损害。以下几招或许有益。

1、从症状表现来判断。如用药后出现不适,症状与疾病表现完全不同,在排除心理、精神因素的干扰后,则要高度怀疑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除了有特别医嘱的,此时应考虑及时停药观察。如停药后症状缓解,则基本可判断为药品不良反应,但短期内不要再用这类药物。

2、用药后,如原有疾病症状出现明显加重迹象,或起初缓解,随后不适症状加重,这可能是药物剂量偏大,或体内药物浓度较高所致的毒性反应,如苯妥英钠、地高辛等。患者切勿把“中毒”看作病情未控制好、继续增加药量。

3、从用药和出现不适症状之间的时间关系、剂量关系等进行判断。有的不良反应在用药数秒钟、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生,比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固定性药疹、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口服药常在用后0.5至2小时发生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有的起始不良反应轻微,能较好忍受,但增加药量后,不适反应加重,甚至难以忍受。

相关推荐

谨防陷入肝病的8大治疗误区

误区之一:没有症状就没事,不用治疗感染肝炎病毒的人群中尤其“小三阳”患者,很多人认为小三阳不用治疗,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观点,实际上,许多肝硬化、肝癌都是因为“小三阳”没有及时治疗而导致的。误区之二:不全面检查就盲目使用治肝药品目前治疗肝病的药品很多,如果医生单凭肝病“两对半”的检测结果诊断是肝病,就盲目使用治疗肝病的药品,这样会造成个体差异,使用药品不对症。而引起治疗失败。误区之三:保肝药多多益善保

医源性疾病的发展现状

医源性疾病在世界各国也越来越普遍。1973年施梅尔在美国耶鲁大学做了八个月研究,发现在被普查的1252人中,240人患有与医院环境或接受的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对诊断过程、药物、输血反应和医院感染。其中44人病情严重,16人死亡。1989年,斯蒂尔和助手在波士顿大学医学院中心作了五个月的统计研究,发现815名住院病人中,209人患有医源性疾病,其中15人死亡。医源性疾病的首要发病因素是药物,共有2

感冒乱吃抗生素的危害

危害一: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带来较强毒副作用,直接伤害身体,尤其是对儿童听力产生伤害。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这当中40%(即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我国七岁以下的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多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至40%,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只有0.9%,也就是说1000个聋哑儿童中,我国就有300至400个是抗生素致聋的,儿童已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中国已成为世

老年人更要注意用药安全

了解药品和疾病关于药品,首先是其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问题,这些一般在药品说明书上都有明确标注,且每个不良反应都有一定的发生率。其次,药品的有效率。由于 个体差异的存在,同样的药应用于不同人的效果也不一样,也就是说,每一种药品都有其有效人群。最后,所有药品中,包括中药,有益无害的药目前是不存在的, 不要幻想存在药效奇好的神药。关于疾病,全世界目前已经发现的疾病有6万多种,可治愈的疾病只占60%,34%

别一感冒发烧就用抗生素

切勿滥用抗生素近年来出现的不少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直接拷问着用药安全以及不合理用药现象,特别是将抗生素使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能杀灭人体内的细菌,也能伤害人体自身。抗生素公认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医学家认为,抗生素的发现对人寿命的延长至少贡献了10岁。然而因其在治疗上的广泛应用,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现象也频频发生。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

喜炎平注射液的注意事项

1.本品严禁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内混合使用。如需联合使用其他静脉用药,在换药时建议冲洗输液管,以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2.有药物过敏史者慎用。给药前应先询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是否有药物过敏史,针对这类用药患者应特别加强观察,以便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及时进行处理。3.药物性状改变时禁用。4.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儿童以30~40滴/分钟为宜,成人以30~60滴/分钟为宜。滴速过快可能导致头晕、胸闷

老年人用药切记五原则

1.保证用药的受益和风险比大于1首先要有明确的用药适应证,还要保证用药的受益和风险比大于1。即便符合用药适应证,但如果用药的受益和风险比小于1,也不应给予药物治疗。2.同时用药不能超过5种据统计,老年人同时使用5种以下药物,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同时使用6~10种药品,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同时使用11~15种药物,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5%。因此,凡是疗效不确切、未按医嘱服用的药物都可

鱼腥草的副作用

普通中药能口服的尽量口服,万不得已再用注射剂。昨天,国家药监局相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做客新浪谈用药安全等问题。该负责人坦言对中药的毒副作用重视不足;同时强调叫停问题药需要一个过程。提出使用中药三条原则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周超凡从事药学工作已经超过44年,他提出了使用中药的三条原则。能使用汤药的尽量用汤药,能口服解决问题的尽量口服,最后一条原则是慎用注射剂。“当肌肉注射不解决问题需要

乱输液有什么危害

1、加重肺部负担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不超过10毫微米,一旦输液药品微粒过大,就会在血管内造成堵塞。药品进入血液后,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停留在肺里,致使肺形成纤维化,呼吸能力就会下降,同时可能影响全身氧的供应。2、产生耐药性常输液还有可能成为一种“输液病”, 与口服药物相比,输液的过敏反应概率更高、更易产生耐药性,导致以后再得同样的病,如果不输液就不太容易治愈。3、不良反应

老年人吃药不可一把吞

一直都有高血压的王老先生前段时间突然出现胃出血,医生找了很久原因,最后才发现原来他把几种药物“一把吞”,造成不良反应。王老先生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前不久因为有点发烧,所以老伴让他服用布洛芬,结果中午他把阿司匹林、布洛芬还有一种感冒药一起放进嘴、吞下肚,不到下午,这些药物就在他的胃肠中起反应了,出现便血,诊断为消化道出血。事实上,像王老先生一样,喜欢吃药“一把吞”的人不在少数。据报道,美国有超过半数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