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完整统一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完整统一的人格
完整统一的人格是指在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方面完整统一,平衡发展。
心理健康的介绍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心理健康的标准你知道吗?
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判定一个人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一个人健不健康包括两方面:1、生理健康,主要是指人身体上没有疾病。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一样,是有判断标准的。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正常的智力、较为稳定的情绪、人系关系和谐、意志健全、人格完整、学习动机明确,符合年龄的心理特征。
公认的经典心理健康判断标准有十个,大致上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判断标准相一致:
1、较为稳定的情绪
2、充分的安全感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4、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明确的评估
5、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不跟风盲从
6、与现实环境不脱轨,不空想不封闭
7、有总结学习经验的能力
8、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9、人格完整
10、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1、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2、充分地了解自己
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3、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4、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5、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
男性心理健康的八大标准
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专家认为: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作为支撑家庭与社会主体的男性,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通过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言行,那您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心理健康其实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当事人能够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发挥本身的能力和潜力。心理健康是不好去通过仪器来检测的。因此有一个评测心理健康的标准就能更好地把握住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男性来说,承受着更多压力和责任的群体,这个标准就显得更加有必要了。专家分析,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心理学界认为,完全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人是不存在的,但心理健康却永远是人们努力的方向。
了解自己
有一个人永远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自我。孔老夫子说过:“知己者明,知人者智。”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了解自己的长处,我们会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们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面对现实
我们可能没有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我们的工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我们的爱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干、体贴入微;我们的孩子可能也不都聪明伶俐、顺从听话;我们也可能正在遭遇着挫折和磨难……但是,我们只有先正视这一切,接受这一切,在此基础上,才有改变的可能性。只有认清现实,接受现实,脚踏实地,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善与人处
人生活在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离开了他人,离开他人的帮助,人将无法生存。有心理学家统计,人生80%左右的烦恼都与自己的人际环境有关。对别人吹毛求疵,动辄向他人发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际交往的分寸,都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承担责任
承担责任除了襁褓中的婴儿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工作。儿童要尊重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成年人要承担家庭和社会的重担,在工作中获得谋生的手段并得到承认和乐趣。所以,失业给成人的打击不仅是经济上,而且是心理上的,它会使人丧失价值感,带来心理危机。能够勇敢地承担责任、从工作中得到乐趣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说:“劳动一日,方得一夜安寝;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而逃避责任、逃避工作只能使人感到烦躁和悔恨。
控制情绪
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开朗、自信和满意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反之,经常性的抑郁、愤怒、焦躁、嫉妒等则是心理不健康的标志。当一个人心理十分健康时,他的情绪表达恰如其份,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塑造人格
塑造人格人格是人所有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出健全的人格。有一则印度谚语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人格,人格决定命运。我们的性格和命运正是由我们自己每时每刻的行动自我雕塑而成。
有家有业
家和事业是成年男性责任与压力的源头。家庭的和睦与事业的成功绝非水火不容,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家和万事兴",无力"齐家",恐怕也无力"平天下"。在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更应具备一个健康的心态。
取之有道
“君子好财,取之有道。”一方面是说光明正大的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私欲。在嫉妒和眼红之外,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花花世界里的诱惑。老天总是会把机会给那些勤奋的人的。
男性心理健康标准 控制情绪
这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经常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善于寻找生活乐趣,笑对人生,这样的心理才是健康;反之,经常暴露,焦躁,有很强的嫉妒心理,抑郁,这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一、智力发育正常。
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
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
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生理健康的范围
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如何判断你是否心理健康呢
1、控制情绪
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开朗、自信和满意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反之,经常性的抑郁、愤怒、焦躁、嫉妒等则是心理不健康的标志。当一个人心理十分健康时,他的情绪表达恰如其份,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2、塑造人格
人格是所有人都会有的,它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目的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出一个健全的人格的人。
有一则印度谚语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人格,人格决定命运。我们的性格和命运正是由我们自己每时每刻的行动自我雕塑而成。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标准
健康养生网心理专家介绍,老年人心理健康有九条标准,老年朋友不妨与已对照,找出自己的问题,有针对地进行心理调整。
1、感知觉保持尚好,意识保持清晰。老年人的感觉会随之减退,但可通过适当的手段进行弥补,如戴眼镜、使用助听器等。使自己判断事物不发生错觉。
2、充分利用老人的记忆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较好的状态,不用人提醒就能记住重要事物。
3、能处理日常生活逻辑思维健全,回答问题条理清楚明了,说话不颠三倒四。对外界事物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或分析。
4、情感反应适度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具有自我控制能力,情绪稳定,乐观开朗。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5、对精神刺激或压力具有承受力和抵抗力,健康的心理状态应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6、意志坚强,保持正常的行为,办事有始有终,不轻易冲动,其行为表现符合大多数老年人的行为规范。
7、有良好的自我认识,对自己有作用和价值有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8、热爱生活,有奋斗目标,善于接受新事物,坚持学某些方面的知识或技能。
9、具有现实主义态度,对现实有客观的认识,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当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