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
1、个体因素
包括生物学因素和个性因素。生物学因素是指在进食障碍患者中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罹患进食障碍和其他精神类障碍的人多于正常人群)和部分脑区的功能异常;个性因素是指进食障碍患者中常见典型的人格特点——追求自我控制、追求完美和独特;爱幻想,不愿长大等。在青春期即容易表现出自主性和依赖性的强烈冲突,引发进食的问题。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在进食障碍的发生、发展、维持和康复中都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3、社会文化因素
现代社会文化观念中,把女性的身材苗条作为自信、自我约束、成功的代表。所以青春期发育的女性在追求心理上的强大和独立时很容易将目标锁定在减肥上。而媒体大力宣传减肥的功效,鼓吹极致身材人人皆可拥有,也让追求完美、幻想极致的女孩更容易陷进去。
什么是饮食障碍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因为减肥而出现神经性厌食症,对自我的认知才是导致厌食症的最终原因。对自己体形苛刻的要求恰恰反映了厌食症患者内心自卑、过度否认自己的一面。
和神经性厌食相反的是神经性贪食。压力的疏解和情绪的宣泄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有人借酒消愁,有人疯狂购物,有人寻衅滋事,而有些人则通过大量的进食来应对压力。的确,很多人暴食后可以暂时缓解焦虑和紧张,但是这只是一种逃避压力的办法,如果不进行治疗,暴食症有可能变成慢性障碍,并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饮食障碍的第三种表现是神经性呕吐。它一般是由于遇到烦恼或者是棘手问题时产生了述情障碍。比如说对家长、对老板或者是对同事有意见,可是却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而进行消极对抗。神经性呕吐的症状为在看见特定的人就会产生反胃、恶心,有呕吐感。严重后情况会泛化,每当看见类似的人或者遇到相似的情况,就会有想吐的感觉。
通常神经性饮食障碍会采用心理和药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治疗的关键。健康的人都会采用成熟的防卫机制和合理的应对方式来面对压力,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不良情绪;而不健康的人则会采用不成熟的消极的方式来应对压力。医生建议,经常与家人沟通,与朋友交流,在倾诉中释放不良情绪的困扰是很有效的方法。
饮食障碍自测
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了以下症状,您很可能存在饮食障碍,请及时到医院心理科室寻求帮助。
神经性厌食
1.明显的体重减轻,比正常的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
2.自己故意造成体重减轻,比如自我诱发呕吐,自己引发排便等。
3.过度运动,服用厌食剂或利尿剂。
4.常有病理性怕胖,给自己一个过低的体重界限,远低于医生认为的适度体重。
5.觉得胃胀难忍,毫无食欲。以上病症出现至少三个月。
神经性贪食
1.存在一种难以控制的进食和渴求食物的欲望。
2.自我诱发呕吐、滥用泻药,间歇禁食来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
3.病理性怕胖。
4.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天两次,持续三个月。
饮食障碍的临床症状
食欲是进食的要求。临床上可见到食欲不振和食欲亢进。食欲不振(厌食)见于情绪剧烈变化的正常人、各种躯体疾病(发热性疾病,胃肠道疾病或其他内脏系统、新陈代谢疾病,某些药物反应等)和某些精神障碍(如抑郁症)。遇食欲不振时应仔细分析病史、症状、体征以及有关检查,以得确诊。对食欲不振的病人,应治疗原发病或设法消除诱发因素。有时可用健胃药(如具有苦味或香味的植物性生药如龙胆酊、姜酊)或同化类固醇制剂(如苯丙酸诺龙)以刺激食欲。食欲亢进见于代谢加速的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常觉饥饿并逐渐消瘦)和某些精神病(如躁狂症、麻痹痴呆等)。常伴有进食增加。对食欲亢进,应治疗原发疾病,某些情况下可用食欲抑制药(如苯丙胺、右旋苯丙胺等),效果评定不一。
饮食行为的障碍有主动进食行为的增加或减少、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进食对象的异常等。
要求饮食并伴食欲亢进,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亦见于躁狂症和麻痹痴呆(这时称为贪食)。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发作性的、无法自己控制的大量进食。平时食量正常者突然一次大量饮食,称为暴食,见于精神分裂症。周期性地不可遏止地狂饮,称为间发性酒狂,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拒食见于严重的食欲不振,更多见于精神障碍,如抑郁症、意识有障碍者、受幻觉(如幻听命令病人不要进食)、妄想(如被害妄想,相信饮食中有毒)支配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等)。神经性厌食的患者其实有食欲,但却拒绝进食。以不属食物的东西为食,称为异食癖,见于某些寄生虫病、精神分裂症等。
漾奶表现为喂奶后有少量奶液反流到口中,见于半岁以内的婴儿,多因贲门松弛,喂奶方法不当,将气体吸入胃中所致。改进喂奶方法即可纠正(抱起婴儿,使呈半坐位哺喂、喂后轻轻拍背,使吞入的空气溢出)。反刍是进食后经过一段短时间,下颌和咽部肌肉运动加强,使胃内容物一口一口返回口中再经咀嚼吞咽的现象,多见于婴幼儿,一般出生半年后发病,患儿似从中得到乐趣,少见。常伴精神状态异常、重度营养不良或体格发育落后,经精心护理可愈。
吞咽困难包括胸骨后不同部位的梗塞感,食物难以通过食管,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呛咳等。见于口腔、咽喉炎症,食管肿瘤、狭窄,憩室溃疡、异物、先天畸形,纵隔肿瘤等压迫食管,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延髓麻痹,癔病(癔病球)等。仔细检查分析后不难鉴别。
恶心是想吐的感觉,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但亦可单独发生。呕吐指胃内容物从口腔返出,常随恶心发生,但颅内压增高时表现喷射性呕吐,呕吐前无恶心,这见于脑占位性病变(肿瘤、寄生虫、血肿),脑积水,脑血管意外,脑炎,脑膜炎等。恶心呕吐发生机理相同,可分为中枢性及反射性两类。中枢性者见于精神因素影响(情绪波动、精神过度紧张、令人厌恶的景象或气味)颅内压增高(如前述),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早期妊娠、甲状腺危象、艾迪生氏病危象等),药物(去水吗啡、大剂量吐根碱或锑剂等)影响,全身性感染等。反射性者系各种因素作用于身体器官引起,如胃肠道受药物(水杨酸、磺胺、吐根碱、锑剂等)、化学物质(强酸、强碱、升汞、煤酚等)、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等)毒素刺激,腹腔内脏炎症,心脏病变(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周围感觉器官病变(晕动病、梅尼埃尔氏综合征、剧咳等刺激咽部、外伤引起剧痛)等。对恶心呕吐,除处理原发疾病外,必要时可用镇静药、镇痛药、安眠药、颠茄类、麻醉药和缓和对胃部刺激的药物(如氯丙嗪、苯海拉明、普鲁卡因)控制症状。维生素B6用于妊娠呕吐。
如何防治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属于重型的精神疾病。但其病情发展有一个自轻至重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许多“蛛丝马迹“的症状表现,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有此类病的家庭,千万不要认为家庭中有这样的病人是家中的耻事、讳疾忌医,致使病情日渐恶化、迁延,造成难以康复的结果。
此病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之以心理治疗。具体的治疗措施视病情而定,根据病情发展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饮食
1、老年患者或消化功能差的应给予易消化的食物。
2、对因宗教信仰以及有饮食嗜好的患者应设法满足其需要,对过分挑剔者可不作迁就。
3、对暴饮暴食的患者,饭菜温度要适宜,食鱼时剔去骨刺并且适当限制患者的进食量。
4、对自罪妄想的患者,可以将饭菜搅拌在一起,其误认为是剩饭剩菜,以达到进食的目的。
5、对食物反应严重、吞咽困难者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进食要缓慢,要催促,以防噎食。
6、对坚持不进食以及进食障碍的患者应保证其足够的营养及水分的摄入,并设法了解饮食障碍的原因,进行劝解,并协助进食。无效时给予鼻饲,鼻饲液可制成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的混合液。如牛奶加肉汤、菜汁、果汁等。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补液。
7、木僵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有时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起床自动进食,所以应将饭菜放置在患者床旁,方便自动进食,护理人员应避开视线。
怎么护理焦虑症呢
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比如快考试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没复习好,就会紧张担心,这就是焦虑。这时,通常会抓紧时间复习应考,积极去做能减轻焦虑的事情。这种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也称为生理性焦虑。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称为焦虑症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话,就会诊断为焦虑症(也称为焦虑障碍)。
1、评估病人的焦虑程度、发作的时间、发作时有无背景因素等。
2、按“进食障碍护理常规”护理进食不能自理的病人。观察并督促病人每日进餐,保证入量及水量。
3、协助病人洗漱、更衣,做好个人卫生。
低血糖会导致消瘦吗
低血糖跟胖瘦没有太大关系,绝大部分低血糖主要是胰岛功能障碍所致,我们根据低血糖的反应,血糖监测值,以及服糖后的反应来进行诊断。
如果是反复发作的低血糖需要进行检查,排除胰岛素瘤。当然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如果患者长期进食障碍,胃肠吸收障碍或者其他特殊情况引起的营养不良,身体消耗过多,这个时候导致的低血糖,他的身体是消瘦的。
饿多久会得厌食症 导致厌食症的因素
1.心理因素。在对小孩进行早教的时候,如果在喂食过程中产生了突发事件,导致孩子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情绪,那么孩子会将进食与负面情绪连接起来,以后可能会出现进食障碍。
2.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不按时进餐,长期吃垃圾食品,一味的追求高脂肪,高蛋白等所谓的营养滋补品,营养不平衡。不按时休息,导致过度劳累,食欲减退,也可能造成厌食。
总是觉得饿是怎么回事
饮食因素引起长期低脂肪饮食,导致人体长期处于能量匮乏的状态,会让人总是感觉到饥饿和疲惫不堪。
将干渴误认为饥饿人们有时候会将干渴误认为饥饿。尝试多喝水,牛奶和奶昔等饮料,这有助于避免食物渴望。水有抑制食欲作用。还可以用低热量健康饮料替代饮食中的小吃或午餐。这也能抑制食欲,并帮助降低日卡路里摄入量。
总是饿可能是疾病总是感觉饿还可能是大麻中毒,糖尿病失去控制,双极性疾病,血糖过低或低血糖,甲状腺亢进和绦虫导致的结果。应看医生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确诊潜在疾病原因有助于找出最佳疗法。
总是饿可能是心理因素在看到一些电视和各种媒体上的诱人食品广告也在心理层面上激发人们的饥饿感,在这种暗示作用下会诱使我们甚至在不需要的情况下吃这些食物,最终会导致过度饮食。此外,压力过大、过度无聊等情况下,有些人也会有大量进食的习惯。此外,抑郁也会让人吃的更多。
饮食障碍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饮食障碍,患者会吃大量食物,并尝试通过净化(诱导呕吐和助泻剂)或非净化(节食和运动)方式排除多余热量。应咨询医生饮食障碍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治疗措施。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会刺激食欲。例如,口服皮质激素会让人总是感觉饥饿。如果处在此类情况应该及时咨询医生,了解药物相关信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剂量或用药。
戒断症状有些人在戒烟、戒酒或者戒除药物的过程中会出现饥饿等戒断反应。让人吃的更多。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原因以外,总是感觉饿还可以由情绪化饮食,怀孕,荷尔蒙失衡和新陈代谢率快等其它原因诱发。
厌食症是精神科死亡率最高疾病
进食障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综合症,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
贪食两个综合症,进食障碍的临床结局不容乐观,在精神科中死亡率最高,标准化死亡率为6%。研究显示,43%康复,36%好转,20%成为慢性进食障碍,5%死亡。目前国际上进食障碍的临床结局主要有痊愈,改善,慢性化,死亡4级别。或者简化成为,良好(痊愈),适中(改善),不良(慢性化和死亡)。有关影响结局的因素:病程长,暴食/清除型,社会心理问题严重,共患躯体及精神科问题严重,住院时体质量增长不理想,体质量指数低,过度运动趋力高,体像障碍严重,能量摄入低等为不良预后因素。年龄小,首次住院时间长是有利预后因素。香港的厌食症死亡率为3%,整体死亡率是同龄人的11倍,治愈率45%。起病年龄大,病程长,存在肥胖恐惧是预后不利因素。病前体质量指数和就诊时体质量未见于预后相关。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厌食症患者住院预后的客观临床治愈率为37%,低于国外。主观评定治愈率56%,高于国外。客观治愈率低的原因:我国对厌食症的干预和治疗处在起步阶段,没有规范化的治疗指南,疗效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本研究为住院危重患者。另外主观评定治愈率高,患者和家属对厌食症的评估过分乐观,患者及家属仅仅把这个疾病看成为饮食和体质量的问题,没有与精神状态和社会功能联系起来。研究显示,体质量在住院预后增长比较多,出院时体质量比较高,临床结局比较好。住院时有暴食/清除行为,有自伤自杀历史,有躯体合并症的结局不利。国外研究,良好月经恢复有良好结局,反映了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在住院阶段尽可能恢复体质量到一个比较合理,安全的水平可能对保持疗效有重要作用。为患者制定一个出院的体质量目标,并且持续检测体质量变化应该作为患者住院计划中必备的部分。研究显示,限制性厌食症随着病程进展很大比例(>50%)会发展成为暴食/清除型厌食症。研究发现,住院时就有暴食/清除型厌食症的患者大约为54%,住院没有这样的行为以后未新发展成为暴食/清除型厌食症,说明暴食/清除型厌食症,是相对比较顽固的,难以去除,是预后不良的指标。没有新发生的暴食/清除型厌食症,可能提示病情已经充分发展到极期,分化已经充分,诊断单纯限制性厌食症转化暴食/清除型厌食症可能性不大。自我保护功能作为一种基本的自我功能,一旦受损就出现自伤自杀行为,提示患者病情严重。躯体合并症说明患者病情严重,严重的合并症多。极期的病情越重,预后越差。临床患者恢复情况,把体质量标准设上限,就是把超重和肥胖作为治愈的排除标准。制定出院体质量目标,检测体质量增长情况,作为厌食症住院治疗计划的必备部分;尽早识别和治疗厌食症,避免发展成为明显的躯体合并症;给予存在暴食/清除行为和自伤/自杀行为历史的患者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治疗,提高他们的复原能力是进食障碍诊疗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