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消毒人员的防护注意事项
鼠疫消毒人员的防护注意事项
1.消毒人员的防护:
鼠疫消毒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个人防护,必穿着防鼠疫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制定,以防受到污染。必要时,可口服抗生素预防。
全套的防鼠疫服包括:联身服、三角头巾、防护眼睛、防鼠疫纱布口罩、橡胶手套、长筒胶靴和罩衫。
起穿脱方法如下:先穿联身服和长筒胶靴,戴工作帽,再穿上罩衫,最后戴橡胶手套。在消毒工作后,仍戴着手套在O.2%过氧乙酸中浸泡双1消毒人员的个人防护 手3min,穿着长筒胶靴站入盛有O.2%过氧乙酸溶液30cm~40cm的药槽中3min~5min。
然后,戴着手套脱下罩衫浸入0.2%过氧乙酸溶液中,取下防护眼睛浸入75%酒精中,解下口罩与头巾浸入o.2%过氧乙酸溶液中。最后,脱下胶靴、手套再脱下联身服,用刺激性轻微的消毒剂进行手的消毒。
2.消毒方法:
对室内地面、墙壁和门窗及暴露的用具;用0.2%一0.5%过氧乙酸溶液有效氯消毒剂喷雾。作用时间不少于60min。室内空气;房屋经密闭后,对细菌繁殖体和病毒的污染,2%过氧乙酸溶液(8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30min一60min。衣物、被褥;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min,或用流通蒸汽消毒30min,不耐热的毛衣、毛毯、被褥、化纤尼龙制品,可采用过氧乙酸薰蒸消毒。
薰蒸消毒时,将欲消毒衣物悬挂室内,密闭门,糊好缝隙,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7ml,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薰蒸lh~2h.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和分泌物及其容器;稀薄的排泄物或呕吐物,每100ml可加漂白粉50g或20g/L有效氯含氯消毒液2000ml搅匀放置2h。
无粪的尿液每 1000ml加入干漂白粉5g或次氯酸钙1.5g或10g/L有效氯含氯消毒液100ml混匀放置2h。成形粪便不能用干漂白粉消毒,可用20%漂白粉乳剂或50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份加于l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h。餐具;首选煮沸消毒15min一30min,或流通蒸汽消毒30min。也可用O.5%过氧乙酸溶液或250mg/L~500mg/L二溴海因溶液。
需要提醒的是,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接触患者后可服下列一种药物预防,四环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连续6天。
早上8点做核酸几点出结果 做核酸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做核酸时应全程正确佩戴口罩,听从统一指挥,核酸检测前2小时最好不要进食,自觉保持好安全距离(1米线),有序排队参加采样,避免直接接触采样台,不要触碰采样人员防护服,不要将个人物品放在取样台上。
在咽拭子采集过程中,咳嗽打喷嚏或者呕吐时切记不要对着医护人员或者其他人,采样完成后立即离开,不要在采样点停留,回家后用消毒剂洗手以避免病毒带回家。只有严格遵守以上要求,才能最大限度避免交叉感染。
肺鼠疫怎么办
肺鼠疫西医治疗
1.疑似病人均应报告疫情,肺鼠疫须严格呼吸道隔离至痰菌阴性,控制鼠间鼠疫。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3.切断传播途径: 灭蚤以切断传播途径,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4.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疫区居留者及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在2周前接种菌苗,有效期1年,接触病人者可用药物预防。链霉素每天1g肌注,或磺胺嘧啶4g/d分,4次口服。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
治宜清血热、解疫毒,兼以活血化瘀。
(一)治疗
本病发病急,病情重,进展迅速,传染性强。必须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1.消毒隔离:严格隔离,病区内必须做到无鼠无蚤。入院时对病人做好卫生处理(更衣、灭蚤及消毒)。病区、室内定期进行消毒,应用漂白粉或来苏液彻底消毒病人排泄物。医护人员有严密的自身防护措施如:穿连衣裤的“五紧”防护服,戴棉花沙布口罩,穿第筒胶鞋,戴薄胶手套及防护眼镜。
2.病原治疗:早期应用有效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传统常用药物包括链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
链霉素是首选药物,成人剂量每天30mg/kg,分2次肌注或首剂1g肌注,后改为0.5g,1次/6h。严重病例首次1g,后改为0.5g,1次/4h,病情好转后改为1次/6h。链霉素可与磺胺类或四环素等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疗程一般7~10天,甚者用至15天。
四环素对链霉素耐药时可使用。轻症者初二日,每日2~4g,分次口服,以后每日2g;严重者宜静脉滴注,第1次0.75~1g,每日2~3g,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疗程7~10天。
氯霉素每天60mg/kg,分4次口服或静滴,疗程同上。
目前最有效的抗生素为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单一药物有效。
3.对症支持:急性期绝对卧床,足量补液以利于毒素排出。补液、输血或血浆。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呼吸困难、循环衰竭者应予以吸氧,纠正休克。淋巴结肿大在局部应用5%鱼石脂乙醇外用,脓肿形成可切开引流。注意保护心肺功能,有心衰或休克者,及时强心和抗休克治疗;有Dic者采用肝素抗凝疗法;中毒症状严重者可适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次性医用口罩连续佩戴多少个小时后更换 用过的口罩怎么折叠存放
对于准备再次使用的口罩建议悬挂在通风处晾着,也可以放置于透气的袋子里以供下次使用,建议口罩单独存放,避免与其他人使用的口罩放置一处,以免接触感染,还需注明口罩使用人员,防止再次使用时错拿他人口罩。
1、避免将口罩折叠,这样会对口罩形成挤压,可能导致口罩内层外层的病菌移位,再次佩戴可能导致病原菌吸入,增加感染风险。
2、如果有破损或者污染时,需及时更换。
3、医用标准防护口罩不能清洗,也不可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
4、口罩戴了之后不可直接揣到包里或者口袋里。
用过的口罩怎么折叠存放
对于准备再次使用的口罩建议悬挂在通风处晾着,也可以放置于透气的袋子里以供下次使用,建议口罩单独存放,避免与其他人使用的口罩放置一处,以免接触感染,还需注明口罩使用人员,防止再次使用时错拿他人口罩。
但需注意
1、避免将口罩折叠,这样会对口罩形成挤压,可能导致口罩内层外层的病菌移位,再次佩戴可能导致病原菌吸入,增加感染风险。
2、如果有破损或者污染时,需及时更换。
3、医用标准防护口罩不能清洗,也不可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
4、口罩戴了之后不可直接揣到包里或者口袋里。
鼠疫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鼠疫三方法
严格控制传染源
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3.切断传播途径: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保护易感者
1.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2.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接触患者后可服下列一种药物预防,四环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连续6天。
预后
以往腺鼠疫的病死率自20%~70%不等,自应用抗菌药物后,病死率已降至5%左右。肺型、败血症、脑膜型等鼠疫患者在未接受特效治疗时几无一幸免,如及早积极处理,则可转危为安。
出血热和出血热的预防
出血热不是鼠疫,而是一种由病毒所致的经鼠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引起出血热的病毒是汉坦病毒。这种病毒侵入人体后直接作用于全身毛细血管,引起组织或器官的水肿,出现全身皮肤粘膜的充血或出血。病毒还会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严重的头痛、眼眶痛、腰痛及全身疼痛,病人普遍出现高热。该病病情凶险、病程多会迁延月余,即使治愈也需要严格休息1-3个月。
出血热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可以在无人的自然环境中,在鼠类等动物中自由存在、相互传染,而这些动物并不发病。当人类进入这种环境中,或是感染了病毒的鼠类侵入了人类生活的环境,人可感染病毒而发病。出血热病毒传染给人的途径,一是鼠排泄出的带病毒的唾液、尿、粪等污染了土壤、食物,被人吸入或误食造成感染。老鼠感染汉坦病毒后即对人具有传染性,一项长期追踪观察揭示,老鼠从尿中排出病毒的时期可长达一年以上,从粪便和唾液中排出病毒也能持续一个月;二是被鼠咬伤、或误食鼠肉而感染;三是鼠身上携带的螨虫等叮咬人后造成感染。螨虫喜潮湿、阴暗,在杂草、菜地、灌木丛中滋生,易爬到鼠类、家畜体表寄生;此外,孕妇感染后可经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
了解了出血热的传播过程,就不难找出预防的方法。预防的手段在于消除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和保护健康人群。消除传染源,就是要灭鼠。鼠的繁殖力极强,灭鼠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阻断传播途径,首先要防止病从口入,要妥善保存粮食,避免食物被鼠污染;要禁止不卫生的食品的制售,剩饭菜要妥善保存,加热食用。同时,要防止从呼吸道感染病毒,防止吸入带毒的尘土。还要防止螨虫叮咬,避免野外露宿,捕鼠时加强个人防护。
保护健康人群,最有效的手段是注射双价出血热疫苗。这种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我国发现的i、ii两型出血热。接种疫苗的重点人群是青壮年劳动者,尤其是从事水利、建筑、农业、养殖业工作的人员,从事环境卫生、餐饮业及仓储管理人员,经常野外住宿的军人、勘测人员,以及从事实验室工作及实验动物饲养工作的人员。7岁以上儿童,70岁以下老人必要时均可接种。该疫苗要在第0、7、28天注射3针,其后半年至一年间再加强注射一针。需注意,一人只能注射同一厂家同一型号的疫苗,以避免产生危害严重的接种反应。
做核酸检测前要注意什么
为避免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减少到院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大家需要做好这几件事情:
1、为避免出现呕吐情况,采样前2小时请勿进食。
2、为避免影响检测结果,采样前30分钟请勿吸烟、喝酒和嚼口香糖。
3、为减低到院交叉感染风险,所有到院检测者需戴口罩和准备一个备用口罩。采样时才能取下口罩,采样完毕请立即戴好。
4、所有等候检测人员一定要保持1米以上距离,避免交谈。
5、采样时需携带身份证。
6、如既往患有血液病、咽喉疾病、服用抗凝药等相关危险因素,需要在采样前告知医务人员。
7、由于医护人员防护严密,可能听不清讲话,建议市民提前将手机号、家庭住址、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写在小纸条上,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8、核酸检测前后都需要注意手部卫生,可使用免洗手消毒液或免洗酒精擦拭双手。
我国出血热防控措施方案
出血热,全称流行性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病毒性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发现,出血热的传染源不是病人,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出血热的传染源是野外鼠类,其中黑线姬鼠、莫氏田鼠是重要传染源。前者分布于野外、田间、粮垛、草堆,与人类接触机会多,后者分布于草原地区,与人类接触相对较少。我国南方为出血热疫情常发地区,国家针对出血热疫情制定防控方案,本文中为您详细介绍。
我国出血热防控措施方案:
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它主要由于接触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经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也可能经螨媒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近年家鼠型出血热常有暴发流行。为了控制和减少发病,应采取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疫区灭鼠要在搞好卫生和防鼠的基础上,以药物毒杀为主,结合灭鼠进行灭螨,同时做好疫源地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等工作。
一、监测:
监测是卫生防疫部门防治疾病的耳目,应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抓好。但监测是手段,控制是目的,监测要为控制服务。出血热流行病学监测包括:人间疫情监测、鼠间疫情(或称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监测、疫区监测、病原类型监测、传播途径监测、易感人群免疫情况监测和预防(控制)效果监测等。各疫区应普遍开展人间疫情和鼠间疫情监测。
二、灭鼠防鼠:
为了取得预防和控制本病的良好效果,必须加强领导,认真落实组织措施。以灭鼠为主,灭鼠和防鼠相结合。重视效果评价,坚持长期战斗。
(一)灭鼠
1.方法:以毒饵法为主,结合器械捕打和改变鼠的栖息条件。由于猫能携带病毒,本病疫区不宜提倡养猫。
2.本病系通过接触带毒鼠或其排泄物传播,因此在灭鼠时应尽量减少人与鼠的接触。疫区应严禁玩弄鼠类,发动群众灭鼠时,严禁采用交死鼠或鼠尾的做法,应根据效果考核的结果来评价灭鼠成绩。
(二)防鼠:
新建和改建住宅时,必须遵照防鼠要求,安装防鼠设施,以防止鼠类侵入。
三、灭螨防螨:
应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对高发病区的野外工地、工棚、宿舍或重发病村,用滴滴畏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灭螨,同时要保持居室干燥、通风和一般卫生。尽量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场所和叮咬机会。
四、食品卫生及其管理:
为了杜绝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在本病疫区特别是家鼠型疫区,除开展灭鼠工作外,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五、加强消毒工作:
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六、注意个人卫生和个体防护:
凡是在疫区生活或劳动的人员,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防护工作。包括: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地或草堆,劳动时注意保护皮肤,防止破伤,如有破伤应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和腰带,皮肤露出部位可涂防蚊剂,以防止螨类叮咬。
七、预防实验室感染:
严格执行《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以防发生实验室感染。
八、野外作业工地的预防措施:
水利、农垦、国防、桥梁、铁路等野外作业工地,在施工前均应进行流行病学侦察和疫源的监测,如属出血热疫区或可疑疫源地,必须采取预防性措施,事先做好灭鼠防病工作。
鼠疫应该如何预防
(一)严格控制传染源
1.管理患者 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 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3.切断传播途径
1.灭蚤 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2.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 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二)预后
肺型、败血型鼠疫患者若不及时抢救,预后极差。年龄愈小或愈老者预后愈差,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每可转危为安。
(三)保护易感者
1.预防接种 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2.个人防护 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接触患者后可服下列一种药物预防,四环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连续6天。
避免去鼠类滋生地。如去鼠疫流行地区,采取对啮齿类动物和跳蚤的防护措施。
避免接触在路边或林中发现的有病或死去的动物。当大量啮齿类动物死于鼠疫,蚤类叮咬的危险就很高。携带病菌饥饿的蚤类必急于寻找新的宿主。在森林或野外有许多啮齿类动物生活地方,要仔细照看儿童和宠物。
到鼠疫流行地区的国际旅行者被感染鼠疫的危险性不大。
如要去鼠疫流行地区,可向医生或健康部门咨询有关情况。
向医生或健康部门及时报告所有疑似病例。
肺鼠疫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1.疑似病人均应报告疫情,肺鼠疫须严格呼吸道隔离至痰菌阴性,控制鼠间鼠疫。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3.切断传播途径: 灭蚤以切断传播途径,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4.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疫区居留者及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在2周前接种菌苗,有效期1年,接触病人者可用药物预防。链霉素每天1g肌注,或磺胺嘧啶4g/d分,4次口服。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
鼠疫如何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加强国际检疫,防止从国外传入。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即予分别隔离,并于6h内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接触者检疫6天。肺鼠疫隔离至痰培养6次阴性,腺鼠疫隔离至淋巴结肿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天。患者排泄物及用具应彻底消毒或焚毁。疫区封锁至少9天,大力开展捕鼠、灭鼠、消灭其他疫源动物,控制鼠间鼠疫。
2.切断传播途径 灭蚤必须彻底。
3.保护易感者
(1)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防疫人员应穿衣裤相连的衣帽、戴口罩、防护眼镜、胶皮手套及长筒靴。接触患者或病鼠后可用磺胺嘧啶或四环素每天2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天1g分2次肌注,疗程均为6天。但有的作者曾对甘肃省保存的382株鼠疫杆菌进行了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认为鼠疫杆菌对磺胺类药物均不敏感。
(2)预防接种:目前世界上普遍认为现有的几种免疫制剂,无论是鼠疫活菌苗、死菌或提纯菌苗,在预防人间鼠疫发生上其免疫效果均不理想,主要是接种后免疫强度不高,免疫效期短,不能完全保证免疫人群不发病。我国目前用无毒活菌苗。皮肤划法的反应较轻易被接受但划痕深浅及进入人体的菌苗不易掌握。也可用皮下注射,成人1ml(含无毒活菌10亿个),儿童酌减。接种后10天产生免疫力,1个月后达高峰,6个月后逐渐下降,1年后消失。为保证免疫效果,每6~12个月需加强复种1次。接种对象为疫区、周围人群和防疫人员,国外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F1亚单位菌苗和V抗原菌苗在实验动物可产生高效价的免疫抗体,对大剂量鼠疫菌攻击有满意的保护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鼠疫菌苗用于临床。
鼠疫杆菌的检验必须严格执行烈性菌管理规则,注意防止气溶胶感染或防蚤叮咬。动物实验应有防护设备,实验用过培养物及器材应及时消毒。森林啮齿动物的鼠疫可传播至城市鼠类,构成长期威胁。预防取决于控制城市老鼠数量和处理其排泄物以及监测野生动物及其捕食者。避免接触病兽及其尸体,并使用蚤类驱避剂。目前,尚无消灭野生动物鼠疫的可行措施。在流行地区,减少居住环境里啮齿动物的栖息地是重要的。在用药物毒杀家庭周围的啮齿动物之前,应先控制昆虫,以防动物身上的蚤类转而来叮咬人或家畜。
如何预防鼠疫
(一)严格控制传染源
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 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3.切断传播途径
1.灭蚤 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2.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三)保护易感者
1.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2.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接触患者后可服下列一种药物预防,四环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连续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