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缺血性心肌病介入起搏后并发症

缺血性心肌病介入起搏后并发症

出血和血肿:切口渗血或囊袋血肿多见。术前停用抗凝剂,术中严格止血,术后压迫,一般多可避免。如果血肿较大,应在严格消毒下穿刺排血。

感染:囊袋感染最常见。严格消毒和无菌操作,术前、术后使用抗生素,术中囊袋用PVP碘或抗生素冲洗,可减少感染机会。一旦感染,起搏器移位将不可避免。

皮肤压迫性坏死:囊袋皮肤压迫性坏死的原因中,慢性感染占60%,囊袋张力过高占20%,皮肤过敏占20%。一旦发生宜及早更换起搏器位置。

心律失常:安放电极时,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所以操作时应动作轻柔,必要时使用利多卡因,准备电复律和临时起搏器。

心肌穿孔:操作电极时用力过猛或电极张力过大,均可致心肌穿孔。表现为左下胸痛,心脏不起搏而胸腹壁随起搏脉冲跳动。电极可穿入左室,也可穿至心外膜。胸片提示电极位置异常。一旦确诊,应将电极撤回心腔,重新定位,一般较少引起心包压塞。

感知障碍:感知不良和感知过度常为电极导管因素所致。下调感知灵敏度值可改善感知不良。上调感知灵敏度值、延长反拗期或改用双极导管等可改善感知过度。

心肌缺血的诊断及并发症有哪些

为了预防某些疾病,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体检来进行提早的预防。尤其是心脏方面的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出了每年的体检还应该在平时多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这就需要我们知道怎样去诊断鉴别。下面是心肌缺血的诊断与鉴别方法及并发症。

诊断鉴别

一、 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检查。

为尽早发现心肌缺血,40岁以上的人应定期进行相关体检,了解有无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血脂、血压、血糖、颈部血管超声、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

二、受负荷试验检查。

若属于心肌缺血的高危人群,就要请医生询问,是否具备典型的冠心病症状,决定是否需要接受负荷试验,如活动平板心电图、腺苷负荷心脏超声心动图以及冠脉多排CT。

三、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通过无创检查的评价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采用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来确诊,以明确冠脉病变的程度及范围。

专家观点: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心脏科医生判断为典型冠心病症状的患者,可以考虑直接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必要时植入支架治疗,而没有必要先做冠脉的多排CT。

常见的心肌缺血的并发症有:

1、心律失常和心血管意外。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一过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有密切的关系,且是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影响因素。Meissner等报道,美国每年45万人猝死,其中20%~50%死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在此之前或同时,心肌缺血的并发症常伴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2、缺血性心肌病。缓慢而持久的心肌缺血,可以造成心肌广泛弥漫性的纤维化,形成充血性缺血性心肌病。这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并发症。

3、无症状性心肌梗塞。SMI患者易发生无症状性心肌梗塞,在心肌梗塞的患者中约有20%~25%为无症状的。起病常以心肌缺血的并发症的形式出现,心肌缺血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死亡率明显高于有痛性心肌梗塞患者。这也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并发症。

以上仅供参考,要是不能确定自己的身体健康,可以到医院进行检查,从而明确自己的身体状况,能够及早发现的话,就要及早的进行治疗,以免耽误了病情,使病情出现恶化。要是你还有什么不了解的,你可以咨询一下我们有问必答网的在线专家,他们会针对你的问题,给予你想要的回答。

常见心肌缺血的并发症有哪些

1、心律失常和心血管意外.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一过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有密切的关系,且是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影响因素.Meissner等报道,美国每年45万人猝死,其中20%~50%死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在此之前或同时,心肌缺血的并发症常伴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2、缺血性心肌病.缓慢而持久的心肌缺血,可以造成心肌广泛弥漫性的纤维化,形成充血性缺血性心肌病.这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并发症.

3、无症状性心肌梗塞.SMI患者易发生无症状性心肌梗塞,在心肌梗塞的患者中约有20%~25%为无症状的.起病常以心肌缺血的并发症的形式出现,心肌缺血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死亡率明显高于有痛性心肌梗塞患者.这也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并发症.

缺血性心肌病概述

缺血性心肌病是心肌缺血而引起的以纤维化为主的心肌病变,属于特异性心肌病范畴。虽然其临床表现和原发性充血型心肌病相似,但是在本质上缺血性心肌病是一种因冠状动脉供血减少而导致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虽然引起心肌缺血的最常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是缺血性心肌病还可能与一些危险因素有关,如高血脂、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目前的临床研究证实,缺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包括两方面,即冠脉广泛病变基础上反复心肌缺血引起进行性心功能受损,心肌梗死后心脏扩大导致进行性心功能损害。

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多,主要包括:患者有明确的冠心病史,42%~76%有心绞痛史,64%~85%患者有1~2次或更多的心肌梗死;患者有心脏扩大表现,呈普大型,常以左室大为主;患者可有室间隔穿孔所致的心衰表现和典型的新出现的胸骨左缘3、4肋间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少数可猝死;患者有心衰的临床表现,100%有心电图异常。

诊断缺血性心肌病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如X线或MRI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测定,放射性核素检查,心导管检查,冠脉造影等。

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比较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通过药物抗心肌缺血,常用的药物有硝酸酯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缺血性心肌病在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危重情况下,则需采取介入和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冠脉内支架,经皮冠状动脉激光血管成形术,经皮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机械切除术和慢性冠心病的永久起搏等。中成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常用的有复方丹参滴丸、稳心颗粒、通心络胶囊、参麦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和金纳多(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

心肌供血不足的并发症

缺血性心肌病:缓慢而持久的心肌缺血,可以造成心肌广泛弥漫性的纤维化,形成充血性缺血性心肌病。

无症状性心肌梗塞:心肌缺血患者易发生无症状性心肌梗塞,起病常以并发症的形式出现,如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死亡率明显高于有痛性心肌梗塞患者。

心律失常和心血管意外: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一过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有密切的关系,且是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影响因素。

心肌缺血会导致什么疾病出现

1、无症状性心肌梗塞。SMI患者易发生无症状性心肌梗塞,在心肌梗塞的患者中约有20%~25%为无症状的。起病常以并发症的形式出现,如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死亡率明显高于有痛性心肌梗塞患者。

2、心律失常和心血管意外。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缺血的发作有密切的关系,且是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影响因素。Meissner等报道,美国每年45万人猝死,其中20%~50%死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在此之前或同时,常伴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3、缺血性心肌病。缓慢而持久的心肌缺血,可以造成心肌广泛弥漫性的纤维化,形成充血性缺血性心肌病。那么,会有什么后果出现呢?

心肌缺血有可能会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严重的话可发生心肌梗塞,使心肌大面积坏死,危及生命。有明确诊断的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一种,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就是冠状动脉狭窄。

要是血管狭窄比较严重,即狭窄>75%,仅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毕竟药物只能延缓血管慢慢变狭窄的过程,动脉的狭窄并不能通过药物自动消失,考虑介入治疗、搭桥治疗,从而恢复缺血心肌的血液供应,进而达到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脏功能才好。

心肌缺血还有很大的可能是会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进而引起疼痛,严重时候,心功能不好,影响到全身脏器供血,也可以引起搓猝死的,所以,心肌缺血会有很严重的后果,必须时刻关注。

中老年人心肌缺血严重吗

1.心肌缺血对心脏和全身都可能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氧是心肌细胞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而氧是通过血液输送给细胞的。心脏没有“氧仓库”,完全依赖心肌血供,所以一旦缺血,立刻会引起缺氧。缺氧的直接后果是心肌细胞有氧代谢减弱,产能减小,使心脏活动时必需的能量供应不足。同时,代谢的废物也不能被有效及时地清除,易产生不利影响。缺血、缺氧、缺能量,最终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功能。若有20%~25%的心肌停止收缩,通常会出现左室功能衰竭;若有40%以上的心肌不能收缩,就会有重度心泵功能衰竭。如果这种情况突然发生,就会出现非常危险的心源性休克。由此可见心肌缺血的危害是很大的。

2.心肌缺血还会损害舒张功能。收缩不良和舒张不良结合起来,易导致心室充盈压升高,引起肺充血,还可引起复杂的物质代谢紊乱和心肌电活动失常。

3.中老年人心肌缺血还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常见的心肌缺血并发症有缺血性心肌病、无症状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和心血管意外。

①无症状性心肌梗塞:SMI患者易发生无症状性心肌梗塞,在心肌梗塞的患者中约有20%~25%为无症状的。起病常以心肌缺血的并发症的形式出现,心肌缺血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死亡率明显高于有痛性心肌梗塞患者。这也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并发症。

②缺血性心肌病:缓慢而持久的心肌缺血,可以造成心肌广泛弥漫性的纤维化,形成充血性缺血性心肌病。这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并发症。

③心律失常和心血管意外: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一过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有密切的关系,且是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影响因素。据报道美国每年45万人猝死,其中20%~50%死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在此之前或同时,心肌缺血的并发症常伴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心肌炎的危害

一、存活期短,经济负担大

年轻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程较凶险,20岁以下患者平均存活期较短,主要死因为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而年龄大于40岁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主要死于顽固性心衰。许多患者及家属为了治病到处求医,但效果不佳,有的病情虽有短期控制但很容易复发,致使患者及家属精神、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甚至有些患者为了看病,已倾家荡产。

二、心性猝死

心性猝死是肥厚型心肌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室性心动过速导致的心室颤动最为常见,严重的心动过缓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安置兼有起搏功能的体内除颤器(ICD)是防止、终止致命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最为有效的手段。

三、心内膜炎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内膜炎发生率约5%。HOCM患者应注意感染性疾病或手术、创伤等有并发心内膜炎的可能,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已发生内膜炎者,应根据血培养的结果针对性地应用抗生素,必要时需要外科的介入。

四、症状性房颤

应用药物是预防、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并发房颤的主要手段。通常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如异博定),能较好的控制心室率。如没有禁忌证,同时还要应用抗凝剂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性事件的发生。

乙胺碘呋酮是目前预防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出现阵发性房颤最常用的药物。对于药物控制不佳、症状仍然突出且与心室率过快相关者,或阵发性快速房颤又不宜用药物维持窦性心律者,可选择房室结消融+永久起搏器。

缺血性心肌病有哪些症状

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可将缺血性心肌病划分为两大类,即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和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他们的临床表现非常类似于原发性心肌病中的扩张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但是,在本质上缺血性心肌病和原发性心肌病又有不同。

缺血型心肌病患者表现各有不同,大部分患者可以出现充血性心肌病或限制型心肌病的表现,而少部分患者可以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下面根据缺血性心肌病的不同类型分别描述其相应临床表现。

1.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

这种充血型心肌病表现的患者占心肌病的绝大部分。常见于中、老年人,以男性患者居多,有明显冠心病病史,男性∶女性约为5~7∶1,症状一般逐渐发生。患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心绞痛:

心绞痛是患者主要症状之一,但随心力衰竭的出现,心绞痛可逐渐减少乃至消失。缺血性心肌病多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并且绝大多数有1次以上心肌梗死的病史。心绞痛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但是,心绞痛并不是心肌缺血患者必备的症状,一些患者也可以仅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始终无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表现。大约有72%~92%的缺血性心肌病病例出现过心绞痛发作。也有人报告有1/3~1/2的心肌梗死病例曾被漏诊。这种反复发生和经常存在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可以逐步引起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这些患者没有出现心绞痛可能是由于其痛阈较高,缺乏心绞痛这一具有保护意义的报警系统。可是在这类病人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存在,对心肌的损害也持续存在,直至出现充血型心力衰竭。有人认为这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及危害性同有心绞痛症状的心肌缺血相同。出现心绞痛的患者心绞痛症状可能随着病情的进展,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逐渐恶化,心绞痛发作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仅表现为胸闷、乏力、眩晕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2)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往往是缺血性心肌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表现,早期进展缓慢,一旦发生心力衰竭进展迅速。多数病人在胸痛发作或心肌梗死早期即有心力衰竭表现,这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引起心肌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所致。目前的研究表明,短暂心肌缺血,主要损伤早期舒张功能,即舒缓性能;长期反复发生心肌缺血,引起明显的晚期舒张功能异常,即左室顺应性降低、僵硬度升高。大面积心肌梗死使心肌间质网络遭到破坏,引起急性心室扩张,使心腔的顺应性升高;而小灶性心肌梗死或纤维化,可引起心腔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即心肌梗死后心室扩张,顺应性升高,若再发生心肌缺血,仍可出现左室舒张早期充盈障碍和心腔硬度增加。病人常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发展为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左心室功能不全表现,伴有疲乏、虚弱症状。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舒张中晚期奔马律。两肺底可闻及散在湿啰音。晚期如果合并有右心室功能衰竭,病人出现食欲缺乏、周围性水肿和右上腹闷胀感等症状。体检可见颈静脉充盈或怒张,心界扩大、肝脏肿大、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这种周围性水肿发展缓慢而隐匿,为指陷性水肿,往往从下垂部位开始,逐渐向上发展。

(3)心律失常:

长期、慢性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心肌顿抑、心肌冬眠以及局灶性或弥漫性纤维化直至瘢痕形成,导致心肌电活动障碍,包括冲动的形成、发放及传导均可产生异常。在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的病程中可以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尤以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和束支传导阻滞多见。在同一个缺血性心肌病病人身上,心律失常表现复杂多变。主要原因为:①心律失常形成原因复杂,如心肌坏死、纤维化、缺血或其他原因对心肌的损伤;②心律失常形成的机制复杂,包括折返机制、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机制;③心律失常的类型复杂,同一个病人不仅可以发生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还可以发生传导阻滞;④病变晚期心律失常类型瞬时多变,约半数的缺血性心肌病死于各种严重的心律失常。

(4)血栓和栓塞:

心脏腔室内形成血栓和栓塞的病例多见于:①心脏腔室明显扩大者;②心房颤动而未抗凝治疗者;③心排出量明显降低者。长期卧床而未进行肢体活动的患者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发生肺栓塞。有文献报道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栓发生率为14%~24%。

应当指出,虽然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充血性心力衰竭,但是也有一些患者的严重症状与左心室功能的损害程度和心肌异常改变之间常不呈比例。这可能和心肌梗死范围的大小及部位的多少有关。有些患者的心肌梗死发生在多个部位,并且分布在两支以上的冠状动脉支配范围内,就单个梗死部位来讲,坏死的范围可能并不很大,但多个部位发生心肌坏死对于心室功能的影响远比那些虽有同样大小心肌坏死而局限在心肌的一个部位者的损害要大的多。另外,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脏的平均室壁厚度要比虽有反复心肌梗死但无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者、充血型扩张性心肌病者或心脏瓣膜病者的心室壁要薄,这可能是因为广泛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限制了血供,使未坏死的心肌不能适度肥大或者心肌暂时性肥大后终因缺血复又萎缩。

2.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

尽管大多数缺血性心肌病病人表现类似于扩张性心肌病,少数患者的临床表现却主要以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为主,而心肌收缩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异常,类似于限制性心肌病的症状和体征,故被称为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或者硬心综合征(stiff heart syndrome)。患者常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和(或)心绞痛,因此活动受限。这些患者往往因反复发生肺水肿而就诊。患者可以无心肌梗死病史,心脏常不扩大。患者左室舒张末压升高、舒张末期容量增加而射血分数仅轻度减少,即使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有一部分患者虽然发生了肺淤血甚至肺水肿,却可以有接近正常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充分说明这些患者的心功能异常是以舒张功能失常为主的。该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常有异常的压力-容量曲线,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左室舒张末压也高于正常,当急性缺血发作时,心室的顺应性进一步下降(即心脏僵硬度的进一步增加)使得左室舒张末压增高到产生肺水肿,而收缩功能可以正常或仅轻度受损。

诊断本病必须具备3个肯定条件和2个否定条件,3个肯定条件为:①有明确冠心病史,至少有1次或以上心肌梗死(有Q波或无Q波心肌梗死);②心脏明显扩大;③心功能不全征象和(或)实验室依据;2个否定条件为:①排除冠心病的某些并发症如室间隔穿孔、心室壁瘤和乳头肌功能不全所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等,因为这些并发症虽也可产生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但其主要原因为上述机械性并发症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结果,其射血分数虽有下降,但较少<0.35,并非是心脏长期缺氧、缺血和心肌纤维化的结果,故不能称为缺血性心肌病。上述是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的并发症,其治疗主要措施为手术矫治,而缺血性心肌病主要是内科治疗,两者有较大区别。②除外其他心脏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扩大和心衰。

相关推荐

心肌病治疗讲究系统联合

心肌病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心肌病是指病因目前尚不明确的心肌疾病,常见的有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继发性心肌病主要指有明确病因,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导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 心肌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肥厚型心肌病是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少数患者症状突出,主要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心绞痛、晕厥。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使其丧失基本的生活能力。有时,心肌病导致的猝死还会发生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患者身上,它也是青少年猝死的常见原因。运动员在赛场上猝死,很多情况就是由心肌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吃什么好

对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来说,及时接受治疗很重要,但是与此同时,各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生活中的饮食也是十分关键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可适当进食的食物瘦肉,包括瘦的猪肉、牛肉和家禽肉(去皮)。鱼类,包括多数河鱼和海鱼。植物油,包括豆油、玉米油、香油、花生油、鱼油、橄榄油等等。 玉米粥:玉米粉50克,粳米100克。粳米洗净,玉米粉放入大碗内,加冷水调稀。粳米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九成熟,将玉米粉糊倒入,边倒边搅,继续用文火煮至玉米烂成粥。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每日两次,早、晚餐食用。 玉米除了含有

心肌劳损是什么症状

心肌缺血又叫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SMI),是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这些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或死亡后尸检,几乎均证实冠状动脉主要分支有明显狭窄病变。无症状心肌缺血在冠心病中非常普遍,且心肌缺血可造成心肌可逆性或永久性损伤,并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泵衰竭、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因此,它作为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类型,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无症状心肌缺血在冠心病中发生率高,远远超过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其在临床上可分

缺血性心肌病预防

由于引起缺血性心肌病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故在本病的预防上要重点预防冠心病,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公民的自我保健意识,避免或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减少冠心病的发生,中年以上,以清淡饮食为宜,少进动物脂肪,戒烟,少许饮酒尚可,不可大量饮酒或暴饮,适当体育锻炼,已患心痛患者当长期接受治疗,心痛发作时,应予及时处理,心肌梗死患者,心痛后绝对卧床休息两周,以后逐渐恢复活动,先床上坐起,逐渐延长坐位时间,一周后可下地床边活动,

心肌缺血如何与扩张型心肌病鉴别

1、没有明确的冠心病史。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发病基础是冠心病等缺血性疾病。而扩张型心肌病多见于中青年,患者没有明确的冠心病史,也没有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胸部X线检查大多没有冠状动脉或主动脉硬化征象。 2、有器质性病变。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有全心增大、心力衰竭以及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表现,心、脑、肾等脏器可发生栓塞。心脏增大常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心肌活检可见心肌灶性坏死和纤维化,没有炎症细胞浸润。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没有阻塞性病变。 3、实验室检查异常。在超声心动图或放射性核素的左室功能检查中,

心脏临时起搏器适应症

临时性起搏为非永久性置入起搏电极的一种起搏方法。通常使用双极起搏导管电极,起搏器放置在体外,起搏电极放置时间一般不超过4周。 1、一般治疗性起搏: 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药物中毒或电介质紊乱、心脏外伤或外科术后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伴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阿-斯综合征)发作或近乎晕厥者;对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宜用药物或电复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给予起搏或超速起搏治疗。 2、诊断及研究性起搏: 快速性心房起搏诊断缺血性心脏病;窦

缺血性心肌病预防

1.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公民的自我保健意识,避免或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减少冠心病的发生,中年以上,以清淡饮食为宜,少进动物脂肪,戒烟,少许饮酒尚可,不可大量饮酒或暴饮,适当体育锻炼,已患心痛患者当长期接受治疗,心痛发作时,应予及时处理,心肌梗死患者,心痛后绝对卧床休息两周,以后逐渐恢复活动,先床上坐起,逐渐延长坐位时间,一周后可下地床边活动,待体力恢复,可室外活动,对心肌梗死患者,前二周给些流食,或半流食为适,还要注意大便通畅,解便时不可用力,对心肌梗死患

室性心动过速会引发什么疾病?

1.心脏性猝死 :心律失常性心脏猝死中占80%~90%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所致。大规模临床回顾性研究表明,院外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者10%以上以室性心动过速为特征,65%~85%在紧急救治时表现为心室颤动。心脏性猝死是室性心动过速最严重的并发症。 2.阿-斯综合征 :也称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是指一种暂时性脑缺血、脑缺氧引起的急性而短暂的意识丧失,并伴有抽搐、面色苍白、发绀的综合征。在接受临床电生理检查的晕厥患者中,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占晕厥原因的20%。 3.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长期心动过速可导致心脏的组

心脏病人都适合安装心脏起搏器吗

心脏病均需安装心脏起搏器进行治疗,必须有一定的适应证。心脏起搏器常见适应证为症状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或三度房室阻滞及束支阻滞、窦房结变时功能不全,还有一些患者平时心率慢没有症状,但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严重冠心病等,必须使用药物治疗,而应用这些药物会使心动过缓进一步加重并出现不适症状,也需要植入起搏器治疗。 近年来,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扩大,如:顽固性心衰、心房颤动、长Q-T综合征(心电图Q-T间期比正常人时间长)引起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神经介导性晕厥等也可使用

老人缺血是什么病

1、老人缺血是什么病 缺血性心脏病:又称冠心病,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疾病,老年人发病率高,是由于冠状动脉与其粥样硬化引起心脏缺血所致。心脏为需氧器官,需要充足的氧来供给心脏收缩所需要的能量,当心脏的耗氧量超过冠状血流所提供的血氧则产生缺血引起心绞痛。心电图表现为T波流量,ST段下降,这就是典型的缺血性心脏病。老人缺血是什么病 2、老年人缺血性心肌病是什么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