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的简介
面条的简介
面条,一种用谷物或豆类通过研磨成粉状加水和成面团,之后或者压或擀制成片再切或压,或者使用揉、拉、捏、挤等手法,制成条状(或窄或宽,或扁或圆)或小片状,最后经煮、炒、烩、炸而成的一种食品。
中国、阿拉伯及意大利都声称是面条的发源地,但可考的关于面条的最早文字记录是东汉时期的中国。而且在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叶茂林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约4000年前被地震掩埋)中发现了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的面条,长约50厘米、宽0.3厘米,由粟制成,有最早的文字和实物佐证,很明显面条是起源于中国。
热干面的简介
热干面是武汉人过早(武汉人将吃早餐叫做“过早”)的首选小吃,武汉人对它的感情,已无需多言。单讲从外地来过武汉的人,他们再次想起武汉,多半是因为想起了武汉的热干面。热干面对武汉人或者在武汉呆过一段时间的朋友来说,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小吃,而是一种情怀。未食而乡情浓浓,食之则香气喷喷。尽管美味,但是身处外地的朋友,却无法享受到这份福气,因为它只能现做现吃。
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 面条事先煮熟,过冷和过油后,再淋上用芝麻酱、香油、香醋、辣椒油、五香酱菜等配料,更具特色,增加了多种口味,吃时面条纤细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色泽黄而油润,香而鲜美,有种很爽口的辣味,是祖传秘方,诱人食欲。
手擀面的简介
最早的实物面条是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的,他们在2005年10月14日在黄河上
游、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进行地质考察时,在一处河漫滩沉积物地下3米处,发现了一个倒扣的碗。碗中装有黄色的面条,最长的有50厘米。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该物质的成分,发现这碗面条已经有约4000年历史,使面条的历史大大提前。面条最初只称为“饼”,“水溲饼、煮饼”便是中国面条先河—— “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引:刘熙《释名》),其意指用水将面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称之为“饼”;以水煮的面条或面块亦全作“饼”称。 ,是大众的重要主食之一,并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面条的品种越来越丰富,但家常手擀面却被忽视了。
面包屑的简介
很多食物具有不可食部分,分析工作者从市场上采集来的样品(称为“市品”),按照居民通常的加工方法、烹饪方法和饮食习惯,去掉其中的不可食用部分,剩余的即为食物的可食部分。如:香蕉要去皮、鱼要去掉骨头等。
每100克面包屑所含营养:
热量355千卡 蛋白质14.2克 脂肪3.7克
碳水化合物72.4克 膳食纤维0.2克 硫胺素0.13毫克
核黄素0.03毫克 尼克酸1.3毫克 钙29毫克
磷111毫克 钾107毫克 钠535毫克
铁0.9毫克
油茶面的简介
油茶面儿也叫油炒面儿 油炒面是一种民族风味小吃,或叫民族风味食品。早晨上班前或晚上吃夜宵冲一碗油炒面,既经济实惠、快速敏捷,又营养丰富味美可口,是一种老幼皆宜的美味佳肴。 油炒面可分香油炒面和牛油炒面两大类,又分甜咸两种吃法。
油茶面儿是一种老年间的小吃 现在喜爱的人越来越少了 也可能是现在的人不缺油水 我记得小时候吃过几次不太正宗的 应该是香油炒的 很香 香油味儿很重 前几天看天津卫视的《这是天津卫》 里面除了介绍天津历史和民俗意外 还有天津美食的摊点 两个主持 一个天津的一个北京的 我挺爱看的 挺有意义的一个节目 喜爱美食的狼有空可以在网上找来看看 言归正传 那期正好介绍红桥区的南大寺小吃 南大寺是清真寺 周边自然都是回族清真小吃 有点类似北京的牛街 我就看到了一家卖油茶面儿的 听口音就是老天津卫 老板母亲八十多岁高龄依然做不动了 所以他儿子接着做 手艺完全得了老母亲真传 他家的牛骨髓的炒面儿很地道 炒面放在牛骨髓上面滚 然后拿筛子过滤 开水一冲 不放糖特别香 看着真地道
绿豆面膜简介
绿豆面膜的清洁性很强,一周最多敷面2-3次,不要多做,尤其是皮肤很薄的MM更要注意。面膜敷在脸上后要一会儿喷一些水,干的面膜是发挥不了作用的。揭下面膜前一定要弄湿,千万别干着撕,否则会很疼。清洗时在湿润的情况下,可以先用纸巾把多余的膏体擦下来,再用洗脸的海绵擦洗,比较容易弄干净。开始使用一旦有红热、起小包的现象就要停用。
绿豆面膜的做法介绍
配方是绿豆粉3茶匙,白芷粉2茶匙,约一汤匙纯乳酪或蜂蜜适量。制作时将绿豆粉与白芷粉混合,再混入乳酪拌匀或蜂蜜适量。敷于面上约15分钟后清水洗净便可。每周可做2-3次。这种面膜具有消炎抗菌及清洁的功能,最适合油脂分泌过多或暗疮肌肤使用。注意:干性肌肤则不宜使用。
江米条的简介
江米条:就是将麦芽糖倒入水中混合,倒入锅中烧开;糖水沸腾后,倒入2/3的糯米粉,和均匀; 离火,再加入剩余的1/3生糯米粉,和成面团;将面团擀成厚片,切成约1厘米宽的长条,分别搓成约筷子粗的圆棍,再切成小段; 准备炸:在锅中放置一个漏勺可防沾连; 小面条凉油下锅,随着油温慢慢升高,小面条会慢慢浮起,用漏勺轻轻翻动,过程中油温不能太热,不要超过120度;炸至面条呈金黄色即可捞出控油,约12-15分钟(可以晾凉后直接吃); 表面沾糖:锅中倒入小半碗水,再倒入约等量的白糖,煮至糖水起大泡泡,略黏稠; 将炸好的江米条放入糖水中均匀地沾上糖液,再放入白砂糖或椰蓉中滚一滚,沾满糖;待糖晾干即可得到江米条。江米条是高糖食品,不要一次吃太多。
龙须面的简介
“龙须面”是我国北方传统风味筵席面点品种之一,是从山东抻面演变出来的精品,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龙须面为汉族面食,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是一种又细又长、形似龙须的面条。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有吃龙须面之俗。今已为居民普通食品,常年食用。
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竞争,如今的餐饮业界已将龙须面的标准定义为14扣(16384根),而且在出条时
面艺表演 也不同与平时抻面那样简单的抻拉,面艺表演师会在出条的过程中融入各式各样的舞蹈动作,面条在师傅们的手中活了起来,时而如引蛇狂舞,抻细后在师傅的抖动下又如惊涛骇浪,令人拍案叫绝。尤以抻至最后一扣,师傅往往会将面的一端放在地上,另外一端聚过头顶,不停抖动,如瀑布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呈现在食客面前,中华面食技艺的博大精深被被表演师展现的淋漓尽致,使人无不震撼。目前有记录最细的龙须面可抻至20扣以上,数目可达数百万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