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知道宝宝健康的五个雷区
父母要知道宝宝健康的五个雷区
一怕吃饭逗乐。宝宝如果在吃东西,特别是米饭、花生、糖块、果冻等颗粒物、块状物时,家长千万别逗他笑。不然宝宝很可能被呛到,食物一旦堵住喉部,时间长了很容易引起窒息,这种意外多发在过节时,家里人多热闹,宝宝会分神。家长要培养孩子吃饭时专心致志的习惯,并且教他充分咀嚼食物。
二怕没病乱补。很多家长生怕孩子营养不够,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保健品成了宝宝每日食谱上的“常客”。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一天正常的三餐,多吃蔬菜、水果,注意膳食平衡,基本就能满足正常成长需要,只有孩子经医院诊断缺乏某种微量元素时才该对症补充。
三怕脑袋被晃。宝宝困了或哭闹时,很多家长会抱着他们摇晃,把孩子放在膝上抖动、抱着他快速上下左右晃动等动作都很危险。因为宝宝的脊柱缓冲系统没有发育完全,这种小频率快速振动,容易使他们患上“摇婴综合征”。家长可以把宝宝轻轻地抱在怀中,慢慢地抚摸他的后背、四肢,还可以哼一首柔缓的摇篮曲,安抚宝宝的情绪,让他感到安全、放松。
四怕鞋不合脚。最新调查发现,大多数学龄儿童鞋子都不合脚,因此造成脚部受伤。宝宝开始学步时,就要根据脚的大小、胖瘦、足背高低等选鞋。试鞋时,可以稍大半号,给脚的生长留出空间。此外,鞋面要透气,避免闷脚、滋生细菌。尽量少穿皮鞋,多穿透气性好的运动鞋。
五怕洗澡水太烫。洗澡水的温度比体温略高即可,即便在冬天,如果室内温度适宜,用38℃~40℃的水就可以了,太热会伤害宝宝娇嫩的肌肤。而且,过大的温差也容易导致孩子生病。
这些育儿知识冷门但实用
1.爸爸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较大。如果爸爸的脾气火爆,宝宝易哭闹。因此,当父亲的各位,请在孩子面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吧。
2.孩子常挨打,智商与情商会降低。有的爸妈不懂如何育儿,教育孩子只会使用棍棒。小编要提醒爸爸妈妈,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常沟通,打骂体罚会影响孩子的心智发展,让他的智商和情商落后。
3.孩子发烧别用酒精擦拭皮肤。爸妈用酒精擦拭宝宝身体不能带走热量,反而会渗透进皮肤造成酒精中毒。
4.耳温枪的作用只能显示宝宝体温是否正常。想要知道宝宝体温具体多少度,最好使用水银温度计。
5.宝宝要多多练习爬行,宝宝爬多了学走路很容易。爸妈让孩子学走路着急,要慢慢来,学走路是自然而成的事情。
6.给孩子把尿其实作用并不大。孩子还小,尿裤子是正常现象,如果爸爸妈妈把尿,会影响他的骨骼发育。到了1岁左右,让他自己学会上厕所就可以了。
7.让宝宝喝骨头汤进行补钙,其实没有多大的作用。骨头里的钙质是碳酸钙,溶解进汤汁里。如果想给宝宝补钙,还是老老实实吃钙片吧。
8.如果父母给宝宝使用塑料奶瓶,最好3个月换一次。塑料奶瓶易变质,为了宝宝的健康着想,定期更换是最好的办法。
9.宝宝发烧要散热,不要捂汗,越是捂汗,宝宝退烧就越困难。
10.想要知道宝宝生病没有,可以观察他的舌头。宝宝发病的信号往往能从舌头上看出来,比如舌头发红、舌苔变厚等等。
11.宝宝睡觉不要整夜开着灯。如果宝宝睡觉怕黑,父母可以开一盏小夜灯,等到宝宝适应后再关掉。
12.宝宝发烧38.5度以上才能使用退烧药。如果宝宝是低烧,最好使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比如洗澡、温水擦拭身体等等。父母要记住,退热贴只能让宝宝舒服,并不能退烧。
给宝宝治疗咳嗽的误区
宝宝咳嗽也是都知道的,这也是有的宝宝会出现的情况,很多的父母也是都很关注宝宝咳嗽的治疗的,但是也是会存在误区的,下面就介绍一下给宝宝治疗咳嗽的误区。
第一,急于止咳。咳嗽是幼儿的常见疾病,而且在宝宝身上会表现得非常明显。看到宝宝咳得喘不过气,父母怎么能不心疼呢?因此急忙适用止咳的药物,想在短时间内让宝宝不咳嗽。但这样往往适得其反。殊不知,咳嗽是人体的防御反射之一,能把呼吸道内的异物与分泌物排出体外,所以咳嗽不必急于止咳,应该先考虑祛痰。服用祛痰药物的同时给宝宝多补充一些水分,使痰液变稀,有利于宝宝排痰。
第二,乱用民间食疗方式。坊间口口相传的治疗咳嗽的食疗方子最常见的就是冰糖炖雪梨。父母都会想,这样的食材只要买的不是劣质产品,肯定对宝宝无害的,而且甜甜的,宝宝应该不会反感。殊不知,宝宝咳嗽分为很多种类的,不同种类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同样的,在没判断清楚宝宝咳嗽是属于哪一种,是不能用冰糖炖雪梨做治疗的,有时还会出现反效果的。
第三,拖延宝宝咳嗽的时间。父母都会第一时间依靠自身累积的方法治疗宝宝,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有时宝宝总是轻微咳嗽,不发烧也不流鼻涕,父母就会以为这不严重,或算已经治疗好了。但如果宝宝咳嗽超过四个星期,一定要上医院找医生诊断治疗,千万不能拖延。
第四,切忌超之过急,频繁转换医生和药物。咳嗽一般要3到15 天才能好,已经到医院看病开药的父母不要一发现宝宝又咳嗽就急忙换药换医生。一旦更换,等于又给宝宝增加负担,宝宝身体又得重新适应新的药物。
第五,宝宝咳嗽使用成人止咳药。这是肯定错误的。宝宝与成人不仅体重不一样,更有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别,如宝宝由于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酶系统发育不完全,对药物代谢能力差,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应该选择专为儿童设计的产品。
以上就是对给宝宝治疗咳嗽的误区的介绍,现在应该是有了解了吧,一定不要忽视了对孩子的健康护理,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健康成长。
怎么教小孩刷牙的呢
“儿时牙口好,老来少遭罪”,孩童时代满口好牙,是老年时的健康基础。但是很多父母不知如何教幼小的孩童刷牙,特别是在某些农村地区,五六岁都还不会刷牙,这些都影响儿童牙齿的健康,甚至影响以后的生活。因此,父母应该认真学习如何教儿童刷牙。那么宝宝什么时候开始刷牙好呢?
两岁后的小宝宝就可以开始学习刷牙了。
父母可以为宝宝购买儿童专用的牙刷和漱口杯。每天父母刷牙时,让孩子学习模仿刷牙,父母要非常耐心地教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
同时要培养孩子的刷牙兴趣。从2岁到3岁,大约1年的练习,宝宝基本可以学会刷牙了。当宝宝3岁后,就可以自己独立刷牙了。
刷牙时间以早晚各一次为宜。
将刷毛放在牙齿近牙龈部位,刷毛和牙面呈45度角倾斜。刷上牙时,牙刷从上往下刷,刷下牙时,牙刷从下往上刷。每个牙面要刷8-10次。
刷牙不但要刷牙齿外侧面,也要刷牙齿内侧面和咬合面。按一定顺序刷,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
刷全口牙齿约2-3分钟。刷牙时不能用太大力气,要仔细认真刷,才能把牙菌斑刷除。
宝宝才开始学习刷牙的时候,妈妈和爸爸应该站在旁边帮助他和指导他,首先应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等孩子养成了刷牙的习惯之后,他就认为就是比较平常的事情。同时刷牙应该注意程序化,牙齿对于人们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小编建议宝宝从小开始就应该护理牙齿。
育儿知识有哪些
如今的父母们提到育儿,就是要让孩子多读书,多增长知识。其实,育儿知识有很多,不止是对孩子知识的培养。总共有以下这些方面。
一、育儿知识——喂养知识
1、母乳喂养。我们知道宝宝六个月以前采用母乳喂养是好的,母乳不仅是宝宝好的食物,也是宝宝天然抵抗力的来源。
2、奶粉喂养。宝宝从六个月之后开始喝配方奶粉,但部分先天体质较弱的宝宝喝奶粉的时间更早,这要根据宝宝的需要来看。
3、辅食添加。一般来说,宝宝添加辅食是从六个月之后开始,本着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稀到稠的原则添加。
二、育儿知识——保健知识
1、营养保健。宝宝渐渐长大,需要及时的补充营养,比如充足的钙质才能让宝宝骨骼发育更好,而铁能让宝宝远离贫血。
2、口腔保健。宝宝从四个多月开始长牙,妈妈们需要注意观察,在合适的时候给宝宝准备磨牙饼干或是牙胶。
3、健康保健。孩子非常幼小,抵抗力还不强,很容易感染疾病,妈妈们需要找到病因并及时治疗,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三、育儿知识——生活环境
1、宝宝人小,什么都是跟着父母学,父母要做好榜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这样也可以避免孩子学到不好的东西。
2、父母喜欢不顾孩子的意愿,擅自做决定,甚至是强迫孩子,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而且也影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3、多鼓励孩子,宝宝感受到你对他的肯定,会更加的努力,当然,若是孩子做错了事,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纠正。
四、育儿知识——早期教育
1、早期的教育同样不容忽视,宝宝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能玩玩具,可以选择益智类的玩具,比如积木、拼图、拼装玩具等等。
2、宝宝如果还太小,可以在家里准备一些动物画册,这样有利于增加宝宝的见识,同时可以多和他说话,多和孩子玩耍。
3、孩子大一些之后,可以给他讲富含人生道理的故事,他可能还听不懂,但会在他心里留下印象,同时让孩子多接触自然。
宝宝情绪是父母情绪的写照
给宝宝充分的自由
给宝宝充分的自由,这样会促使宝宝学会如何用自己的能力,影响周围的环境。这种能力可提高宝宝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给宝宝充分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对宝宝的行为放任,对不合理行为,仍然应该加以限制。父母需要把握限制的客观真理性,不能心情好时就“宽大处理”;心情糟时就“专政”,让宝宝无法判断是非曲直,影响宝宝日后建立正确的价值尺度。
通过讲道理引导宝宝行为
从只通过行动解决问题,到通过思考和行为解决问题,这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又一里程碑。这一能力的拥有,使得父母通过讲道理引导宝宝行为成为可能。但如果父母认为宝宝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而忽略了宝宝的自我意识,父母的道理就不能引导宝宝的行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仍然是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宝宝所有的行为都是出于自愿。宝宝能听懂一些道理,但父母要通过道理引导宝宝行为,还需要细心把握宝宝的意愿,要“润物细无声”。
宝宝情绪是父母情绪的写照
2岁以后的宝宝,开始更加关注父母的情绪,宝宝的情绪往往是父母情绪的写照。对于这个时期的宝宝来说,父母就是他的全部。父母就是宝宝的天,天晴了,阳光普照;天阴了,雷雨交加。宝宝对父母的情绪非常敏感,当父母的情绪是阴雨时,宝宝就失去了安全感。没有了安全感,宝宝潜能就得不到充分发挥,探索精神和求知欲也被压抑。宽松快乐的环境是宝宝健康成长的保证。
孕期不能吃什么 未经消毒的乳制品
乳制品富含丰富的钙质、蛋白质和维生素D,能够促进宝宝健康发育。但孕妈食用乳制品,一定要注意一个雷区:别喝生牛奶以及其他生的乳制品。
食用之前,看一下食品标签,留意:这些乳制品是不是经过巴氏或高温消毒?未经过巴氏或高温消毒法的乳制品,如果含有李斯特菌,准妈妈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流产。
你的宝宝有特殊能力吗
做父母的总是对宝宝有着极高的期望,希望他将来能出人头地,于是早早地让孩子学学这个学学那个,如钢琴、小提琴、体育、武术、唱歌、舞蹈、棋类、绘画、书法、数学、英语等,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孩子到底具不具备这些天赋能力呢?怎样才能知道宝宝的特殊能力呢?
能力测试来帮你
特殊能力测试
你想知道宝宝可能的特殊能力吗?在对宝宝进行耐心细致的观察后,针对下面的问题选择“是”或“否”,客观地做出评价, 也许对你发现自己宝宝是否有特殊能力, 或者发现宝宝的特殊能力在哪方面有一定的帮助:
1。宝宝很快能学会背诵儿歌、短诗或小故事,并愿意背诵。
2。宝宝看电视喜欢跟着剧中对白学舌。
3。当你感到高兴或难过时,他能很快就察觉到。
4。宝宝经常会问“为什么白天过去了,黑夜就来了?”这一类关于时间的问题。
5。宝宝能很快区分玩具或食物的多与少或一样多。
6。宝宝到了一个新环境中很少不知所措,比如初次到游乐园,很快就能投入地进行游戏。
7。教宝宝做操或学习做简单的舞蹈动作,他做得比较协调且优美。
8。宝宝学唱歌,从来不会跑调。
9。宝宝爱玩积木、积塑等造型玩具,玩时非常投入,并愿意津津有味地描绘他的作品。
10。宝宝经常爱问“为什么会下雨?”“下雨就要打雷吗?”“打雷是怎么回事?”这样的问题。
11。宝宝喜欢重复听故事,如果你改变经常讲的故事中的一个词汇或短句,他会立刻纠正你。
12。宝宝学习骑小三轮车或学习游泳毫不费力。
宝宝第一次如何应对
宝宝第一次睁开眼睛,父母高兴、欣慰;宝宝第一次微笑,父母喜悦、惊叹;宝宝第一次说话,父母激动、赞叹……
随着宝宝的不断成长,会出现好多第一次,这其中包括好的“第一次”,也会有坏的“第一次”,无论是欣喜还是生气,新手家长们都要注意,该如何面对好宝宝每一次的“第一次”。
以几个宝宝比较突出的“第一次”为例,列出其出现的时间和形式,请早教专家讲解,有针对性地告诉家长该如何回应。
宝宝的第一次微笑
情感交流的起点
时间:2个月左右
表现:这时的宝宝会对一切都感到新奇,两只小眼睛到处乱看,在跟父母亲近或是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会无意识地咧嘴微笑、甚至大笑。
笑,是宝宝最初的一种交际形式,也是与父母情感交流的开端。
父母通常的反应:快看呀,宝宝会笑啦!
新手妈妈这时候通常会兴奋异常:宝宝会笑了,可是一件大事。一些父母看到宝宝露出微笑时,兴奋不已,一时高兴会忘记与宝宝互动、交流。
纠错及应对方法:“其实,宝宝的笑正是在对父母要求与自己互动的一种表达方式。”红黄蓝亲子园园长李曼丽表示,这时父母应该多与宝宝互动,跟他依依啊啊地对话、拿玩具哄逗宝宝,这个举动也会加深亲子之间的情感。
举例:比如,拿一些色彩鲜艳、带声响的玩具引逗,宝宝的手舞足蹈会让他的各部分骨骼、肌肉得到锻炼。
宝宝第一次“说话”
理解沟通的开始
时间:四五个月开始
表现:四五个月,甚至再大一些的宝宝,他时不时会发出“依依呀呀”的声音,大多含糊不清。
父母通常的反应:叽里咕噜的,让他自己说吧
“咿咿呀呀”地真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就由他自己说去吧。
纠错及应对方法:“爸爸、妈妈可以尝试着学习宝宝发出的声音,这会让宝宝非常开心,也会激起他发音、说话的兴趣。”家有希望儿童教育中心负责人贾竭希表示,这个时候可以教宝宝发音,但说的时候一定要很慢,而且要反复示范。
举例:比如,“啊”、“喔”、“爸”、“妈”等简单的韵母或是单个的字。
宝宝的第一次好奇心
独立感知世界的开始
时间:10个月左右
表现:宝宝可以扶着物体走路时,他的视野也不同了,他的好奇心也随之而来,他可能会拿起他感兴趣的东西摔打、啃咬,尤其是他费了一番力气拿到的东西,会让他很高兴。
父母通常的反应:什么都往嘴里放,多脏啊
宝宝由于好奇,会时常将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放到嘴里,或是无意中搞些破坏,这时一些家长会因此而大发雷霆。
纠错及应对方法:“如果因为宝宝的一些小破坏行为而大发雷霆,可能会无意中就扼杀了宝宝的这份好奇心。
举例:宝宝看到虫子在爬,很好奇地抓起来要放在嘴里,家长可以轻轻地蹲下来把宝宝手中的虫子放到自己的手里,告诉宝宝这个虫子和宝宝一样是有生命的。
宝宝健康的六个雷区
宝宝娇嫩柔弱,许多父母却会无意中伤害到孩子。为此,为父母总结出宝贝健康的六个雷区。
一怕吃饭逗乐。
宝宝如果在吃东西,特别是米饭、花生、糖块、果冻等颗粒物、块状物时,家长千万别逗他笑。不然宝宝很可能被呛到,食物一旦堵住喉部,时间长了很容易引起窒息。首都儿研所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李海鹰指出,这种意外多发在过节时,家里人多热闹,宝宝会分神。家长要培养孩子吃饭时专心致志的习惯,并且教他充分咀嚼食物。
二怕没病乱补。
很多家长生怕孩子营养不够,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保健品成了宝宝每日食谱上的“常客”。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一天正常的三餐,多吃蔬菜、水果,注意膳食平衡,基本就能满足正常成长需要,只有孩子经医院诊断缺乏某种微量元素时才该对症补充。
四怕脑袋被晃。
宝宝困了或哭闹时,很多家长会抱着他们摇晃,但北京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中心主任医师刘春阳指出,把孩子放在膝上抖动、抱着他快速上下左右晃动等动作都很危险。因为宝宝的脊柱缓冲系统没有发育完全,这种小频率快速振动,容易使他们患上“摇婴综合征”。家长可以把宝宝轻轻地抱在怀中,慢慢地抚摸他的后背、四肢,还可以哼一首柔缓的摇篮曲,安抚宝宝的情绪,让他感到安全、放松。
五怕鞋不合脚。
瑞士一项最新调查发现,大多数学龄儿童鞋子都不合脚,因此造成脚部受伤。李海鹰建议,宝宝开始学步时,就要根据脚的大小、胖瘦、足背高低等选鞋。试鞋时,可以稍大半号,给脚的生长留出空间。此外,鞋面要透气,避免闷脚、滋生细菌。尽量少穿皮鞋,多穿透气性好的运动鞋。
六怕洗澡水太烫。
洗澡水的温度比体温略高即可,即便在冬天,如果室内温度适宜,用38℃~40℃的水就可以了,太热会伤害宝宝娇嫩的肌肤。而且,过大的温差也容易导致孩子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