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正确的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该如何正确的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1、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的溃疡。在临床上消化性溃疡也可以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感、嗳气、反酸水、烧心、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但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可发现有突出到胃壁内的叫做“龛影”的不透光影,胃镜检查更能直接看到溃疡病灶的大小及溃疡周围炎症的轻重。
2、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症者常有右上腹部的疼痛和饱胀感、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有些患者可有反复发作的急性上腹部绞痛史(此即所谓胆绞痛)。通过腹部B型超声检查以及胆囊造影,结合曾经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绞痛常能作出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胆囊炎。
3、胃癌:胃癌的早期常无特异的症状,只有胃镜和病理检查才能发现。但随着肿瘤的不断增长,影响到胃的功能时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类似症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但胃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会同时伴有消瘦、乏力、贫血等提示恶性肿瘤的所谓“报警”症状,通过胃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检查不难确诊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癌。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检查诊断
检查
1、粪便中脂肪测定:脂肪定量分析是诊断脂肪泻的简单而可靠的试验,正常人24h内粪便排出的脂肪量<6g,或脂肪吸收系数>94%;用14C-三油酸甘油酯吸收试验,正常人每小时呼吸排出标记物大于给予量的3.5%。
2、维生素B12吸收的Schilling试验:异常常提示回肠末端病变,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病人也常有维生素B12吸收障碍,Schilling试验也有助于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特别是盲襻综合征,硬皮病和多发性小肠憩室,如盲襻综合征时Schilling试验的第1,2部分异常,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后,Schilling试验可恢复正常。
3、影像学检查:B超及内镜检查,其他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MRI等),其意义在于排除器质性疾病,有利于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炎,肝,胆,胰腺疾病和肿瘤等器质性病变鉴别,X线,MRI成像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反映不同时间的胃排空率。
4、胃排空测定技术:核素扫描被认为是测定胃排空的金标准,25%~50%患者胃半排空时间延长,主要是对固体食物半排空时间延长。
诊断
1.上述消化不良的症状在1年中持续4周以上。
2.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糜烂和肿瘤性病变,也无这类疾病病史。
3.B超,X线,CT,MRI和有关实验室检查排除了肝,胆,胰腺疾病。
4.无精神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及肾脏病存在。
5.无腹部手术史。
鉴别诊断
1.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症状与体征均很难与FD鉴别,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明显充血,糜烂或出血,甚至萎缩性改变,则常提示慢性胃炎。
2.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周期性和节律性疼痛也可见于FD患者,X线钡餐发现龛影和胃镜检查观察到溃疡病灶可明确消化性溃疡的诊断。
3.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多与胆结石并存,也可出现上腹饱胀,恶心,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腹部B超,口服胆囊造影,CT等影像学检查多能发现胆囊结石和胆囊炎征象可与FD鉴别。
4.胃癌:胃癌的早期常无特异的症状,只有胃镜和病理检查才能发现,但随着肿瘤的不断增长,影响到胃的功能时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类似症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但胃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会同时伴有消瘦,乏力,贫血等提示恶性肿瘤的所谓“报警”症状,通过胃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检查不难确诊。
5.其他 FD还需与其他一些继发胃运动障碍疾病,如糖尿病胃轻瘫,胃肠神经肌肉病变相鉴别,通过这些疾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与体征一般可作出鉴别。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鉴别
诊断
1.上述消化不良的症状在1年中持续半年以上。
2.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糜烂和肿瘤性病变,也无这类疾病病史。
3.B超,X线,CT,MRI和有关实验室检查排除了肝,胆,胰腺疾病。
4.无精神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及肾脏病存在。
5.无腹部手术史。
鉴别诊断
1.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症状与体征均很难与FD鉴别,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明显充血,糜烂或出血,甚至萎缩性改变,则常提示慢性胃炎。
2.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周期性和节律性疼痛也可见于FD患者,X线钡餐发现龛影和胃镜检查观察到溃疡病灶可明确消化性溃疡的诊断。
3.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多与胆结石并存,也可出现上腹饱胀,恶心,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腹部B超,口服胆囊造影,CT等影像学检查多能发现胆囊结石和胆囊炎征象可与FD鉴别。
4.胃癌:胃癌的早期常无特异的症状,只有胃镜和病理检查才能发现,但随着肿瘤的不断增长,影响到胃的功能时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类似症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但胃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会同时伴有消瘦,乏力,贫血等提示恶性肿瘤的所谓“报警”症状,通过胃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检查不难确诊。
5.其他 FD还需与其他一些继发胃运动障碍疾病,如糖尿病胃轻瘫,胃肠神经肌肉病变相鉴别,通过这些疾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与体征一般可作出鉴别。
功能性消化不良如何诊断
确定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前必需注意以下几点:
1、“报警”信号有无:报警信号系指与器质性消化系疾病有关的症状、体征,如年龄45岁以上近期发病进行性加重,吞咽困难、呕血、黑粪、贫血、黄疸、发热、体重下降等。提示有器质性疾病,
2、诱发因素:询问有无诱发症状发作相关的应激事件、精神压力、心理因素,如果明确存在,提示FD可能.
3、上腹痛的特点:如果以腹痛为主的主诉,应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与进餐的关系和既往服用制酸药的反应等。以除外消化性溃疡或胆系疾病。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如何鉴别诊断
1.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反流亚型与其鉴别困难,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具有典型或不典型反流症状,内镜证实有不同程度的食管炎症改变,24h食管pH监测有酸反应,无内镜下食管炎表现的患者属于反流样消化不良或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不易确定,但两者在治疗上是相同的。
2.消化性溃疡 具有溃疡样症状的器质性消化不良包括: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炎,幽门管溃疡,幽门前区溃疡,糜烂性胃窦炎。在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亚型前必须进行内镜检查以排除以上器质性病变。
3.胃轻瘫 许多全身性的或消化道疾病均可引起胃排空功能的障碍,造成胃轻瘫。较常见的原因有糖尿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病。在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运动障碍亚型时,应仔细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胃轻瘫。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
一、感染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
研究资料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后,部分病人的消化不良症状会有所改善,推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有关。临床研究也发现,部分患者在急性胃肠炎后长期消化不良,称为感染后功能性消化不良(PIFD)。大约25%的急性肠道感染的病人会出现IBS或消化不良的症状。这些病人的粘膜具有炎性细胞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加的现象,粘膜炎症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内脏高敏感性和内脏致敏的一个决定因素。
二、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
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精神障碍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的焦虑发病率很高,心理因素虽然不能完全解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也不是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必需条件,但是却认为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疾病体验和疾病行为的重要调节因素,并可能最终影响临床预后。国外许多学者认为早期负性生活事件时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患者生活质量不良的报警因素。
三、遗传易感性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
某些遗传因素使得一些个体容易患功能性消化不良,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来影响疾病。目前虽有一些有关遗传因素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但主要研究的都是与IBS的发病关系,对于遗传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报道较少。
功能性消化不良原因
化不良是一种临床症候群,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
消化不良可见于各年龄段,尤以儿童及体弱多病者多见。老百姓俗称停食或伤食。其主要表现为脘腹胀闷、食欲不振、断断续续地有上腹部不适、疼痛,或饮食停滞、食后饱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甚则出现厌食、乏力、消瘦等症状。常因胸闷、早饱感、腹胀等不适而不愿进食或尽量少进食,夜里也不易安睡,睡后常有恶梦。
消化不良主要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
健康人在消化间期表现为特征性的移行性复合运动波(MMC),其中MMC Ⅲ期起清道夫的重要作用,餐后进入消化期,近端胃呈适应性舒张容纳食物,远端胃收缩、蠕动,消化食物使其变为细小的颗粒胃窦、幽门与十二指肠的协调运动在排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FD患者的胃窦 、幽门 与十二指肠 动力异常,不仅存在于消化期,而且见于消化间期,后者包括MMC Ⅲ期出现次数减少,MMCⅡ期的动力减弱和十二指肠胃反流等,因此患者空腹就有症状餐后也不减轻甚或加重。
小儿消化不良如何鉴别诊断
1.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反流亚型与其鉴别困难,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具有典型或不典型反流症状,内镜证实有不同程度的食管炎症改变,24h食管pH监测有酸反应,无内镜下食管炎表现的患者属于反流样消化不良或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不易确定,但两者在治疗上是相同的。
2.消化性溃疡 具有溃疡样症状的器质性消化不良包括: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炎,幽门管溃疡,幽门前区溃疡,糜烂性胃窦炎。在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亚型前必须进行内镜检查以排除以上器质性病变。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FD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可单独或以一组症状出现。
1.早饱是指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以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
2.上腹胀多发生于餐后,或呈持续性进餐后加重。
3.早饱和上腹胀常伴有嗳气。恶心、呕吐并不常见,往往发生在胃排空明显延迟的患者,呕吐多为当餐胃内容物。
4.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这些症状在部分患者中与“恐癌”心理有关。
5.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经年累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
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乃临床小疾,但若取得全功,并非易事。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已有广识,然常法之外,仍乏特效之法。中医无“功能性消化不良”之名,依其症状,审其病机,当属中医痞满症。中医治痞,独有其长,临证审机,谨慎处方,加以人文关怀,临床多效。 先贤传秘,流芳后世,治痞之法,分而治之:脾胃虚寒者,脾阳受损,失于温煦,气机不通,故施以温中散寒之法;肝郁气滞者,肝气横逆,脾胃升降失职,故治以疏肝理气之法;脾气虚弱者,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无力推动,故以益气健脾之法;寒热错杂者,寒热互结,阻遏中焦,气机不通,升而不降,降而不升,故理以辛开苦降之法;饮食内停者,食滞胃脘,胃腑失和,气机壅塞,故以消食导滞之法等等。 笔者临证二十余载,追溯往昔临诊,或有投药即效,或初而有功,久而无效,或有数剂难愈,折磨至极,思之审之,疑常法之外,尚有变法,探本穷源,略悟一二,分而述之,共享同道。 理气当适度 痞满病机乃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其本在五脏,标在气机,故众医皆治于理气一则,若病人实属肝郁气滞,则药入病所,症状自消。然痞者,非肝郁气滞一证则已,若一味理气,则只见表象,未识本机。痞满之本乃脾胃虚弱,胃肠怠惰,无力运转,气机不通,停滞中焦,因而发痞,遂当健脾,如车灌油,如树浇肥,油输车中,则动力增,轮转车起,脾亦如此。痞满之疾,亦有气滞之实,脾弱之虚,临证之时,当分孰轻孰重,孰先孰后,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大法,遂脾虚者,宜当健脾运脾,予脾之动力,投以参、苓、术、薏等君子汤之辈,绝非枳壳、厚朴、木香理气之属所能根及也。 脾贵于运,五行之中,脾属土,脾健则土壤肥沃,万物生长,然勿投理气之剂过也,药过病所,变生他症,故当中病即止,如《内经》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脾喜燥恶润,胃喜润恶燥,然绝非全部于此。脾虚湿盛者,理当健脾燥湿,此乃常法也,倘若燥之过猛,辛散量极,则脾燥而不运,此为太过,反伤脾气也。胃者,主受纳也,藏水谷精微,故不能损其津液,理应润之降之,倘若润之过度,则壅塞于胃,水谷食物,停于胃中,难于运化,气机壅滞,亦发痞满;另脾胃本弱,再因饮食自倍或恣饮酒浆,脾胃难以运转,水谷水液停蓄,壅塞中焦,此时虽有腹胀口干,不可再滋阴养胃,思之慎之。盖脾者,不可燥湿过猛,胃者不可润之过极也。 升降需有衡 《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谷代谢,五脏协作,升降有序,犹如车轮,脾胃为毂,统筹运转,为枢为纽,肝胆如辋,左右升降,气机旋转,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痞满之证,医者多治以通降胃气,以其胃气不降,气机不畅,水谷难下,滞而为痞,遂降胃气,投以旋覆花、代赭石、莱菔子之类,以通气机。然进而思之,气机运行,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周而复始,岂可只降胃气者乎?若使人身健壮,必气盛血充,气机升降,有升有降,上下调畅,则脾运无阻,五脏安和,诚如《内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消痞之法,不可过降,降而又降,如丹溪言:“凡积病不可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应两者兼之,脾胃同治,升降共调,治宜寻仲景泻心汤之意也,倘若降之过极,则气机不升,中气下陷,如林佩琴《类证治裁》记载:“以人生五十后,升气少,降气多,渗利太过是降而益降,未免重竭其阳,泻多则亡阴,谓亡其阴中之阳”,故治痞亦当循《内经》“下者举之”之法也。 心理莫忽视 《内经》云:“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若人春秋百岁,必心神合一,天人相应,心无烦恼,断绝杂念,清心寡欲,方能享其天年。今时之人不然也,心负重任,上有父母,下有妻儿,抬头工作,低头家务,如此繁重,何谈清心?然“过思伤脾”“思则气结”,《内经》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气结日久,肝郁脾壅,疏泄不利,运化失职,气阻中焦,壅塞不通,滞而痞成。 故痞满者,虽病脾胃,然不可忽略于肝,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治胃必佐泄肝,泄肝必兼安胃。”肝木脾土,五行生克,疏肝者,亦当护脾,健脾者,亦当疏肝,肝疏脾运,升降复原,则气机始畅,中焦始宽也。 临证之时,对证施药,此乃大法,然单汤独药,何以告愈?故尊于成无己“因人制宜”,鉴于疏肝健脾,行气解郁之上,酌以清心安神之品,且劝以安抚慷慨之语。则健脾理气调其身,清心善语梳其心,身心和合,内外如一,痞消满除不远矣。当今西学博大,西人言其脑肠相连,名脑肠轴,中有驿使,名脑肠肽。余思两者,颇为相似,其中必有相仿之理,待于后世深思。 参药理用药 痞满者,脾胃之疾也,脾胃受损,则治以健脾和胃也。然西药中有一药剂,既非扶正,亦非祛邪,名胃黏膜保护剂,药入胃中,形如屏障,如伞遮雨,如树抵风,使脾胃不受六淫、内伤之邪侵犯,此乃良药也。然“满山芳草仙人药”,岂无保脾护胃者栽?非也!满山芳草,益脾胃者,比比皆是,亦可护其脾胃黏膜。譬如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本草崇原》记载:“黄白色为末作糊,性稠黏难脱”,以其性黏稠难脱者,21nx.com故可附于胃肠内壁,如兵之铁甲,抵邪于外;又如海螵蛸,味咸性温,制酸收敛,如《现代实用中药》记载:“为制酸药,对胃酸过多、胃溃疡有效”;另凤凰衣乃鸡蛋壳内膜,味甘、淡,性平,微有腥臭气,具有养阴收敛的功效,其含有胶原蛋白、角蛋白、与黏多糖类相结合的复合蛋白质,对溃疡创面提供一层新的保持膜和屏障,是天然的黏膜保护剂,奇效甚妙。 阴津当固护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水谷津液,胃纳而受之,脾运而升华,如《内经》云:“人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然痞满者,气滞日久,必耗损胃阴,或郁而化热,灼伤阴液,或阴血不生,胃阴难复。故治痞者,不可忽略养阴也,鉴《临证指南医案》记载:“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香燥,胃喜柔润也。” 痞者,虽病于胃,然独养胃阴,此非万全之策也。《内经》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盖病胃者,切不可只顾胃而弃他脏。若感外邪,化火伤肺,子病犯母,累及胃阴,胃不受纳,亦可致痞,此乃肺胃阴虚,须投以甘寒凉润之品,麦冬、沙参是也;若情志失常,郁而化火,损及肝阴,木郁克土,胃乃阳土,故胃阴亦损,胃气不降,气机不通,遂成痞满,此乃肝胃阴虚,当投以酸甘之品,白芍、木瓜是也,酸甘化阴,复肝胃阴,则痞满自除也;若思虑过度,暗耗心阴,心阴受损,母病及子,胃阴亦损,此乃心胃阴虚,治当以养阴安神,投以石斛、沙参、玉竹滋阴而安神,心胃同治也;若胃阴虚者,亦可致肾阴虚也,此所谓“胃者,肾之关也”,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之阴靠胃之水谷为其充养,故胃阴虚者,日久肾阴亦虚也;然肾阴为一身之阴,胃润而不燥,亦赖于肾阴滋养,故肾阴虚者,亦损胃阴,此胃肾同病,治当投以玄参、生地、龟板之品。故痞满者,必重胃阴,亦养五脏之阴,此亦历代医者之忠言。养胃益肾,滋阴育阴,此法不可疏遗也。 大凡疾病,言其病因,无非外感内伤,饮食情志;言其治则,无外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然此乃常法,以此治病,十去其八,所剩其二,常法不效,需施变法。医者治痞,多施以常法,然于此之外,更需圆机活法,寻取变法,方能祛病除疾也。此为笔者多年临证所得,颇为浅浅,投此为砖,引他山之玉,望同道思之审之,齐攀中医之峰!
功能性消化不良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时,必须除外器质性消化不良,后者经有关检查能显示相关病因,如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食管炎及恶性疾病等。FD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症状与体征均很难与FD鉴别。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明显充血、糜烂或出血,甚至萎缩性改变,则常提示慢性胃炎。
2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周期性和节律性疼痛也可见于FD患者,X线钡餐发现龛影和胃镜检查观察到溃疡病灶可明确消化性溃疡的诊断。
3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多与胆结石并存,也可出现上腹饱胀、恶心、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腹部B超、口服胆囊造影、CT等影像学检查多能发现胆囊结石和胆囊炎征象可与FD鉴别。
4 其他
功能性消化不良还需与其他一些继发胃运动障碍疾病,如糖尿病胃轻瘫、胃肠神经肌肉病变相鉴别,通过这些疾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与体征一般可作出鉴别。
什么方法可以快速诊断出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影像学检查
B超及内镜检查,其他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MRI等),其意义在于排除器质性疾病,有利于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炎、肝、胆、胰腺疾病和肿瘤等器质性病变鉴别,X线、MRI成像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反映不同时间的胃排空率。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以进行此项检查。
二、粪便中脂肪测定
脂肪定量分析是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简单而可靠的试验,正常人24h内粪便排出的脂肪量小于6g,或脂肪吸收系数大于94%;用14C-三油酸甘油酯吸收试验,正常人每小时呼吸排出标记物大于给予量的3.5%。
三、维生素B12吸收的Schilling试验
异常常提示回肠末端病变,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也常有维生素B12吸收障碍,Schilling试验也有助于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特别是盲襻综合征,硬皮病和多发性小肠憩室,如盲襻综合征时Schilling试验的第1,2部分异常,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后,Schilling试验可恢复正常。
四、胃排空测定技术
核素扫描被认为是测定胃排空的金标准,25%~50%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半排空时间延长,主要是对固体食物半排空时间延长。
得了功能性消化不良需要住院吗
通常来说,对于那些经过检查已经明确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没有需要立即急诊住院治疗的必要性。但是如果患者出现了门诊药物无法控制的症状、或者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营养不良,可能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来缓解患者的症状、或者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同时存在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如何区分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
正确区分器质性消化不良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与关键。器质性消化不良可通过有关检查显示相关病因,如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食管炎及恶性肿瘤等,也包括全身性系统疾病引起的消化功能异常,如糖尿病性消化不良、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等。临床实践中,临床医师对于“报警症状和体征”应予足够的重视, 一旦出现,应立即给予必要的检查,以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
目前认为,报警症状和体征包括:45 岁以上近期出现症状;消瘦、体重下降大于3 千克;贫血、呕血、黑便;黄疸;发热;吞咽困难;腹部肿块;症状进行性加重;内科治疗无效。常用的一线检查方法有:血常规、血沉、粪潜血试验、电子胃镜、肝胆胰超声;进一步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胸部X 线检查等。值得强调的是,电子胃镜检查在消化不良的诊断中尤为重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应该是排除诊断,即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来排除。
按照罗马Ⅱ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持续或反复上腹正中部疼痛或不适;所出现的症状没有器质性疾病可以解释;症状与排便无关;上述症状在近12 个月内至少出现12 周,症状可以间断性出现。亦可进一步根据病人存在的不同症状,分为3 型:溃疡型、运动障碍型、非特殊型。
消化不良有哪些诊断方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习,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研究表明:超声3D通过测量胃容积可以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荷兰消化专家报告,3维超声(3D US)可望成为一种精确无创的诊断方法,以替代电子恒压器评估上消化道疾病中的胃功能。应用3D US,消化医师发现许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症状,通常与近端胃适应性调节功能受损有关。(Gut 2006, 55: 1685, 1725)
在报告中,荷兰Utrecht大学医学中心Mundt和Samsom医师指出,根据目前比较电子恒压器和3D US以及研究胃容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关联的试验,3D US判断胃容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他们进行了一项队列研究,纳入15名健康者和1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者,分别采用不同的诊断性工具。通过电子恒压器检查发现,47%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作为对营养液体相应的胃基底部适应性调节能力受损;通过3D US检查则显示67%的患者存在近端胃容积的改变能力受损,而远端胃窦容积增大。
Mundt和Samsom医师认为,3D US是一个测量胃容积的可靠而无创的技术,检查结果与电子恒压器具有很明显的符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