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父亲该怎么做?
教育孩子父亲该怎么做?
《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德国哲学家弗罗姆说:“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
再好的母亲也无法替代父亲的角色,因为父教与母教是不同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规则教育。与孩子交往时,母亲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父亲则多是通过运动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在游戏规则方面,母亲倾向于迁就孩子,而父亲则更注重“立规矩”。也就是说,孩子会从父亲这里知道什么是规则,孩子会观察爸爸怎样面对出言不逊的人,怎样面对挫折、化解危机,然后进行模仿。
第二,形成性别意识。父爱对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男孩会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形成自己的性别特征。女孩往往从父亲身上找到未来生活的参照,青春期的女孩甚至会把父亲作为未来丈夫的标准。
现在,很多家长都担心影视娱乐节目会对孩子的性别意识造成影响,“伪娘”和“假小子”会让孩子分不清男女。美国父亲角色研究专家罗斯·派克认为,如果父亲在家中是果断的、具有支配性,男孩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男性化;如果父亲在家里表现比较软弱,而母亲具有支配性,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
爸爸应该怎样做,才能正确影响孩子呢。在0~3岁婴幼儿时期,爸爸每天至少要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专心跟孩子玩。可以一起做游戏,看动画片等。要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关注。
家庭教育≠家庭学习
“您认为父母应当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当然是抓孩子的学习了!”“您是怎么抓孩子学习的呢?”“花钱,上重点学校;请老师辅导;做完作业给他检查;给他默写单词、默写生字、辅导他写作文、出算术题什么的。”这是一位孩子的母亲与教育专家的一段对话。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关颖说,这位母亲的回答,可以说代表了相当多的父母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他们对“家庭教育”的诠释就是“家庭学习”,而教育孩子,主要就是抓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学习成了家长与孩子互动的中心内容,家长把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孩子的“拐杖”、老师的“助教”,而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呵护和做人的教育这些做父母最基本的职责,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是父母角色的错位。
关颖表示,父母角色的这种错位有三大危害。一是“扬短避长”“强己所难”。一些父母尽管为孩子付出很多,但由于不懂得教学规律,不了解教学内容与方法,往往是有劲使不到点子上,而越发感到力不从心,这便成了“强己所难”。虽然有的父母从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暂时现象中尝到过为之付出的“甜头”,但却往往是事倍功半。
二是制造了孩子社会化障碍。由于父母过于注重孩子学习,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家庭帮助他们社会化的责任。比如有的孩子考了上名牌大学,却因为生活上不会自理而退学。就这样,在父母们的不经意之中孩子成才成了泡影。
三是“受累不讨好”,造成亲子关系不和谐。一方面,父母为了“保障”孩子的学习,替孩子做了许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了孩子体验生活的许多机会;另一方面,也不顾及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替孩子作了许多本该由他们自己作出的决定。这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无异于是一种人生权利的剥夺。
不少孩子对父母们并不内行的“学习辅导”以及一味地抓学习的做法相当反感,结果形成了父母管得越多,孩子越抵触的恶性循环,极大地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儿童早期教育的三个重点
身体方面。当前许多父母很早就开始了对孩子智力开发,然而大多数父母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身体健康。0-6岁正是造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时期,从儿童生长发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儿童的早期教育把体能训练放在首位是比较科学和恰当的。
良好性格方面。应重视孩子优秀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在家庭生活的琐事中,在点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教育。比如孩子跌倒了,要让他自己坚强地爬起来,教育孩子不要怕打针之痛等。别小看这些随机教育,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会铸就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性格以及较强的独立能力,使孩子的人生绽开绚丽的花。
智力开发。当前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时走进了一个误区,即认为教会孩子掌握一种乐器、学会一种技能就是智力开发,实际上真正的智力开发应让孩子开阔视野,多接触自然,多思考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家长给孩子实施了早教,针对一些家长在孩子早教中出现的一些误区,阳光宝贝在此也给大家一些建议:
1.养护和教育分不开:孩子的早期的教育和养护、保健是分不开的。孩子最初的发展能力是最快的,对他的一生影响重要,机会决不要错过。在养护时,与宝宝进行语言和感情的交流,就可以促进宝宝语言和情感的发展。早教不是教孩子知识和技能 ,而是引导宝宝感知、认识的过程,宝宝爬、站、走都是一种教育。
2.包办、放任都不可取:包办孩子应该学,应该做的事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看孩子在游戏中表现不佳,有时家长会为了自己的面子,三下五除二帮孩子弄好。这点阳光宝贝的专家们认为是不可取的。因为孩子自己探索成功是最高兴的,孩子探索时,反复的过程是必须的。意识到包办不好,于是年轻的现代父母又走了另一个极端:放任。任孩子自由发展,把孩子往玩具中一扔了事。1岁左右,正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时期,如果不管理孩子,孩子很有可能养成有头无尾,不认真做事的坏习惯。
3.给孩子思考的机会:现在有很多父母有时在孩子的教育上会急于求成。拿生活中常见的情况举个例子:自己的孩子的东西被其他孩子抢了,第一位母亲对孩子说,他抢你的,你也抢他的;第二位母亲让孩子要大度点;而第三位母亲让孩子自己想该怎么做。阳光宝贝专家分析:“第一位的母亲的做法不太可取,如果所有的母亲都这样教育孩子,将来孩子将生活在什么样的人际环境之中;第二位的母亲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还是第三位的母亲做法比较可取,给了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
让离异家庭孩子学会自立自强
教授孟育群认为,离异家庭出现问题,主要责任在父母,因此,我们主要是教育父母,帮助父母。首先,要离婚的夫妻双方,选择一个合适的离婚方式对孩子很重要。离婚是人的权利,离婚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有的离异夫妻没有意识到这对孩子的影响。有些父母那种野蛮离婚的过程,如互相谩骂、打架吵闹、吓唬孩子、争夺孩子的抚养权等,比离婚的结果对孩子的伤害其实更大。因此,做父母的应该找到一个合适的、文明的离婚方式,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其次,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很重要,单亲爸爸或者单亲妈妈要和孩子多交流,尤其是单亲爸爸。孩子是有思想的,不要以为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一位单亲爸爸认识到离婚后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负有很重要的责任,于是,他语重心长地拉住孩子的手说:“***妈离去了,现在你要好好学习。”孩子迅速把手抽回说:“你现在管我干什么?以前你们干什么去了?我最瞧不起你们了!”这位父亲感到很震惊,他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好好了解过孩子。
再次,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离婚。孟育群指出,作为父母,离婚时的确应该考虑到孩子,但我们也不主张仅仅因为孩子就放弃自己的幸福。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学会理解和尊重父母的选择,告诉孩子父母为什么要离婚;告诉孩子离婚是目前中国社会出现的正常现象,父母在感情上不合适了,有选择自己幸福的权利;告诉孩子,父母离婚后,婚姻关系虽然解除了,但是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并不会随之解除。总之,要尽量避免孩子不理解父母、瞧不起父母这种情形出现。
最后,离异家庭对孩子不是一味地迁就和宠爱,最重要的是给予孩子更多关怀和爱,还要启发孩子自立自强。人生都要遇到挫折和不幸,我们应该在挫折中慢慢成熟,很多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照样活得很好。
父亲的性格行为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超级成功型父亲
如果你是超级成功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会表现出一种“受阻性”——出于对父亲的叛逆心理,你的工作表现可能会远远不及你真正的能力,你在事业上可能不会取得太大的成就。
“计时炸弹”型父亲
如果你是“计时炸弹”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会拥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取悦他人的能力。乍一看来这种能力对你的工作会有帮助,但是事实上在工作中你可能过分专注于取悦他人,而不敢与他人有直接的冲突或者提出异议。
被动型父亲
如果你是被动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在情感表达上会有障碍。在一个工作和生活并不太分明的工作环境中,能否与同事有足够的情感交流十分关键。
缺席型父亲
如果你是缺席型父亲的儿子,你在与男上司合作以及和其他公司高层人物互动方面可能会出现障碍,你很容易对上司产生敌意和愤怒。而且,你可能会有打击同事的倾向,并且常常会有愤怒情绪。
如何做一个好的父亲?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亲拘泥于所谓教育的内容和原则,而忽视了教育的时机和方式,把与子女的关系搞得很僵。
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家长向子女传递情感的过程。
有位父亲曾对我说:“养不教,父之过。随时随地纠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亲的职责。”他15岁的儿子却说:“我觉得父亲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我,在他眼里,我浑身都是毛病,我的存在使他没有了快乐。”当一个父亲把管教孩子只看成是一种责任、怕别人说自己不尽责时,就会失去对孩子的爱和沟通能力。这样的教育缺乏良好关系的认可。越是这样,越能把孩子“逼上梁山”,产生逆反心理。
在多数家庭里,父亲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使教育成为一厢情愿的事,随着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权威会受到挑战。心理学家认为,父亲首先要与孩子分享情感,不能总是充当指导者。此外,教育孩子必须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作基础,关系的影响力大于教育的内容。
父亲为何把孩子的教育推给母亲
日本在经济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另一方面,从各种不同角度研究日本教育方法的外国学者也在不断增多。我因为工作关系,与外国的日本教育研究者经常有谈话的机会。一次,一位美国学者突然说了这样一句令我大惑不解的话:“日本的母亲真是威胁和恐吓的专家。”
最近有机会向这位学者重新请教一下,在听过他的一番解释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这位外国专家的观点。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日本母亲惯用的伎俩是吓唬孩子说,“妈妈不管你了。你自己一个人呆在那里吧。天黑了,鬼要出来了。”以前则是“抓小孩的人贩子来了。”孩子吓坏了,自然会带着哭腔求助于母亲。母亲在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之后,就会回过头来安慰自己的孩子。“好了,不要怕,有妈妈在,鬼不敢抓你。”
这位研究者认为,这是日本的母亲不愿让孩子离开自己的一种心理表现。据这位学者讲:
“美国的母亲是肯定不会说这种话的。她们会采用一种更为合理的说法。黑暗的地方也不可怕。世界上没有鬼。所以即便是爸爸妈妈都不再你身边,也不要害怕。因为你一点不比大人差。这样说,当然是鼓励孩子离开自己的怀抱,去独立生活。”
美国的母亲希望孩子尽早离开自己独立生活。因此,她们从小就拼命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如这位美国学者所说,日本的母亲之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惜使出威胁的手段,这的确是害怕孩子离开自己的心理在作怪。这也可以说是国民性的不同。但我认为,日本的父亲也应该承担一半的责任。
在日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最近的年轻夫妇提倡教育孩子是两个人的共同责任。可一旦有了孩子,父亲就以工作忙为由,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一股脑儿地推到母亲身上。如果教育孩子成了母亲的责任,不管是不是愿意,都势必会加深母亲和孩子的关系。
我认为,这其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在日本工作的某法国女性,在周刊杂志上这样解释自己离婚的原因,“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和丈夫存在着意见分歧。我们每天为这件事情争论不休,最终无法达成一致。”
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夫妇对话,并因达不成一致而导致离婚,这符合法国人的性格。
且不说离婚,如果父亲能参加到孩子的教育中来,那么至少可以改变日本现在的母子关系。
隔代教育能取代亲子教育吗
隔代教育能取代亲子教育吗?NO!爷爷奶奶固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宝宝细致入微,但这绝不是父母忽略亲子教育的借口!
不少曾经有过“留守儿童”经历的妈妈就表示,由于缺失了父母童年的陪伴,直到长大后自己还对父母有埋怨。亲子教育的缺失不但会使孩子对父母的情感疏离,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更为严重的影响。缺失了亲子教育,宝宝身上隔代教育的弊端逐渐显示,这些孩子可能十分任性,缺乏创新性和独立性。原本应该在孩子敏感期给予孩子正确指引的父母一旦忽略亲子教育,对宝宝的一生都有着严重影响。好的家庭教育不能少了任何家庭成员的参与,特别是父母的陪伴。在进行隔代教育的时候,父母们千万别让隔代教育“隔”断了亲子情,同时爷爷奶奶也切勿大包大揽,也给年轻父母多些亲子时光。
父爱不足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父亲缺失后果严重
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但杨洪认为,即便在过去,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缺失的,历史上只留下“孟母三迁”或“岳母刺字”这样的故事,并未留下父亲教育的经典,现在也是如此,家长会往往成为“妈妈聚会”,很少看到父亲出席。
国内一项调查表明,八成家长认为教育子女最主要的是家庭的责任,但有六成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
“大多数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态度粗暴缺少耐心,成了家庭教育中的‘甩手掌柜’,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关,‘女主内’就是‘相夫教子’,男人则在外打拼干事业,认为教育孩子是婆婆妈妈的事情,并非大男人所为,因此父亲以忙、事情多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
五类父亲影响子女职场前程
“问题父亲”对儿子的影响
超级成功型父亲
如果你是超级成功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会表现出一种“受阻性”——出于对父亲的叛逆心理,你的工作表现可能会远远不及你真正的能力,你在事业上可能不会取得太大的成就。
“计时炸弹”型父亲
如果你是“计时炸弹”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会拥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取悦他人的能力。乍一看来这种能力对你的工作会有帮助,但是事实上在工作中你可能过分专注于取悦他人,而不敢与他人有直接的冲突或者提出异议。
被动型父亲
如果你是被动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在情感表达上会有障碍。在一个工作和生活并不太分明的工作环境中,能否与同事有足够的情感交流十分关键。
缺席型父亲
如果你是缺席型父亲的儿子,你在与男上司合作以及和其他公司高层人物互动方面可能会出现障碍,你很容易对上司产生敌意和愤怒。而且,你可能会有打击同事的倾向,并且常常会有愤怒情绪。
如何做一个好的父亲?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亲拘泥于所谓教育的内容和原则,而忽视了教育的时机和方式,把与子女的关系搞得很僵。
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家长向子女传递情感的过程。
有位父亲曾对我说:“养不教,父之过。随时随地纠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亲的职责。”他15岁的儿子却说:“我觉得父亲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我,在他眼里,我浑身都是毛病,我的存在使他没有了快乐。”当一个父亲把管教孩子只看成是一种责任、怕别人说自己不尽责时,就会失去对孩子的爱和沟通能力。这样的教育缺乏良好关系的认可。越是这样,越能把孩子“逼上梁山”,产生逆反心理。
在多数家庭里,父亲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使教育成为一厢情愿的事,随着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权威会受到挑战。心理学家认为,父亲首先要与孩子分享情感,不能总是充当指导者。此外,教育孩子必须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作基础,关系的影响力大于教育的内容。
父亲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好时机是孩子两岁以后。这时,父亲可以像一个“讨厌”的第三者,进入母子关系圈中。在西方,让两岁的孩子拥有单独睡房已是一种促进儿童心理成长的共识。中国的孩子跟母亲可以睡到很大。不夸大地说,许多儿童的心理问题都是因此而产生的。
第二个关键时期是孩子6岁时。这时,父亲要积极参与家庭的互动和规则的建立。独生子女给家庭关系带来许多挑战,父母与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种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关系得到平衡。父亲要对孩子好,必须先和太太感情深厚。
第三个关键期是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亲来,在外惯了的父亲更易于接纳和认同孩子的独立。在传统文化中,父亲常常是家庭的边缘人,他们乐于闯天下,把孩子留给母亲。这样的父亲喜欢回来诱导成年的男孩离家,和他一同涉难犯险,体味人生。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现代父亲更多地扮演了非传统的角色,使孩子失去了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领路人。现代父亲的潜意识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们怕孩子长大后与他们分离,因而甘愿听凭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般的内心困惑中摸索着成长。
父爱缺失影响孩子性格成长
“先忙事业后顾孩子”使父爱“缺席”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许多男人产生了“先忙事业后顾孩子”的思想,还有的人认为带孩子应该是女人的事。其实,18岁以前是人格成长的关键期,缺少父母任何一方的爱,都会导致人格发育的不健全。18岁后,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已基本形成,再想让他有所改变会比较难。
父爱缺失对男孩影响巨大
生活中我们发现,从小与父亲接触较多的男孩,往往表现出很多优势,如性格开朗、头脑灵活、身体健壮、充满活力。这是因为,“坚强果断”、“宽容大度”等男性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父子关系的传承。父亲的男子汉硬派作风,会在其教养方式中注入阳刚之气;母亲总喜欢保护孩子,怕孩子磕碰,容易不自觉地出现包办现象,而父亲则更重视教育孩子自立、自理,勇敢地面对一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爱缺失,男孩易产生很多问题,如:
性格易女性化性别形成的主要机制是模仿,父爱缺失,男孩无法从父亲身上学习果敢、坚毅、担当,性格易变得“中性”甚至女性化,依赖性强、责任感低。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父亲和儿子同属男性,儿子成长中所面对的难题,极有可能是父亲小时候曾经的困惑。父亲成长的经历与经验,更有可能成为儿子解决问题的钥匙。如果父爱缺失,男孩就无法从父亲身上获得这些经验、指引,在社会交往中容易迷茫、不知所措。
犯罪几率增大父亲会给男孩权威感、纪律感、约束感。没有父教的男孩,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的机会。在美国,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人来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
父亲与男孩沟通有三招
见缝插针行教育许多父亲以自己很忙为理由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教育不一定非要拿出整块的时间,但却要你有责任意识、有耐心,能坚持经常。如,出差在外,用短信、网络跟孩子多交流;因故不能按时回家时,打个电话给家里,和孩子说上几句话。而对于幼儿,你可以在上班前,亲亲他的小脸,逗他乐一乐;抽点时间绘声绘色地给他讲故事,用手指在墙上变出各种动物影子。
还有些父亲,虽一直陪在孩子左右,但回家只管自己看电视或报纸,不知跟孩子玩什么、说什么。其实,可以跟孩子一起做的事很多,如看电视时跟孩子一起讨论国家大事,让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亦或是一起来准备做一顿晚餐。跟孩子的感情交流,心灵沟通,常是在这些生活细节上建立起来的。
多与儿子做游戏父亲与男孩的游戏方式多是动态的、较激烈、富有对抗性和创造性的;父亲会鼓励男孩遇事自己动手、大胆尝试,这有利于男孩强身健体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
摒弃“严父”冷面孔中国有句话叫“严父慈母”,于是,许多中国父亲将“严”理解为冷面和打骂,将“慈”理解为娇宠和溺爱,对孩子尤其是儿子,总是以批评者的姿态出现,板起面孔教训儿子,即便是爱或满意,也羞于表达,更少有拥抱。而研究发现,孩子是需要肌肤接触来建立安全感、亲密感的,尤其是男孩,因此,父亲应经常对儿子微笑一下、拥抱一下、褒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