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关于癌症的10个谣言

关于癌症的10个谣言

谣言1:癌症是人为导致的现代疾病

可能在我们的意识里面,癌症在今天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重要。 其实事实上,癌症它不是不是西方社会人为导致的现代疾病,它的历史非常的久远。

几千年前,古埃及和古希腊的医生就描述过这种疾病。科学家也曾在一具3000年前的人类遗骨上找到了癌症的迹象。

尽管全球范围内,像癌症这种和生活习惯有关联的疾病,发病率确实在逐年上升,但是癌症的最大风险因素依然是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细胞中积累的DNA损伤也越来越多,正是这些损伤导致了癌症的发生。而且,多亏了癌症早期筛查、影像学和病理学领域的进步,现在我们也可以更加精确的诊断癌症。

生活方式、饮食和诸如空气污染等因素都对癌症发病率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英国,吸烟贡献了25%的癌症死亡病例。

这并不等于说癌症是一种人为导致的现代疾病。有很多自然原因同样可以诱发癌症,比如世界上1/6的癌症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

谣言2: “超级食物”可防癌

蓝莓、甜菜根、西兰花、大蒜、绿茶……有无数种食物被人们寄予了预防癌症的厚望。不过,让人失望的是,并不存在什么能绝对防癌的超级食物,单一进食某种食物并不能降低你的癌症发病率。

一些食物确实比另一些要健康,多吃水果蔬菜、丰富日常食用的蔬菜种类都对人体很有好处,但是指望吃特定某种蔬菜能防癌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身体非常复杂,癌症也是,所以号称单一的某种食物就能影响癌症发病率实在是想得太简单了。

数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都证明了一个简单到几乎不值得一提的事实,那就是只有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不吸烟、多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以及不饮酒,才能降低癌症发病率。

谣言3:“酸性食物”导致癌症

有些关于癌症的谣言虽然连基本的生物学知识都没搞清楚,但是却出奇的经久不衰,“酸性食物导致癌症”就是其中之一。这一观点认为有些“酸性食物”会导致人的血液变酸,继而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因此你需要多吃健康的“碱性食物”,比如绿叶菜和水果(令人惊讶的是,居然包括酸酸的柠檬)。

这种观点从生物学上根本就讲不通。确实,癌细胞不能在过度碱性的环境中存活,但问题是你身体里的其它细胞也一样。

正常的血液是略微偏碱性的。肾脏负责维持血液的pH值只在很小的正常范围内浮动。光靠吃东西对血液pH的影响根本无法持续。吃绿叶菜对健康当然是有益的,但绝对不是因为它能改变身体的酸碱度。

有一种特例叫做酸中毒,这是一种生理异常——肾脏和肺无法使人体的pH值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酸中毒通常是由某些严重的疾病或者中毒导致的。酸中毒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紧急医疗救助,不过它和你吃的所谓“酸性食物”没有半点关系。

另外,癌细胞周围的微环境可以呈酸性。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呼吸作用的代谢途径和正常组织不同。研究人员正在试图弄清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这将有助于癌症治疗。但是没有证据表明饮食可以改变人体pH或者影响癌症的发病率。

谣言4:癌细胞爱甜食

我们经常见到的另一种观点是糖会“滋养”癌细胞,因此癌症患者应该杜绝糖类。这个问题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复杂,科学家才刚刚开始了解它,而谣言则把它想得太简单了,毫无益处。

“糖类”是一个统称,其中包括植物中天然存在的单糖(葡萄糖、果糖)。我们平时做饭调味用的是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通过化学键结合构成的。糖类又叫做碳水化合物,因为其分子都由碳、氢和氧构成。

碳水化合物在人体消化系统中会被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然后被吸收进血液,再进入细胞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为我们提供能量。

我们身体的所有细胞,不论是不是癌细胞,都需要葡萄糖来提供能量。由于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相比往往生长更为迅速,所以癌细胞对葡萄糖的需求量更大。

此外有证据显示,癌细胞分解葡萄糖产能的代谢途径也和正常细胞不同。研究者们正在进行癌细胞糖代谢途径的相关研究,并希望借此找到更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例如很有前景但是尚未通过审批的抗癌新药DCA)。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和其他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不同,甜食中的糖会专供癌细胞“享用”。我们的身体不会决定具体哪个细胞应该得到哪种营养成分。我们吃进去的绝大多数碳水化合物都会转化成葡萄糖、果糖或者其他小分子糖,以供给那些需要能量的组织。

为了维持饮食健康以及防止长胖,我们当然应该限制含糖食物的摄入,但是这和“含糖食物会专为癌细胞提供营养”是完全不相干的。

上面提到的“酸性食物导致癌症”和“糖会滋养癌细胞”都是对合理饮食建议的误读。在饮食建议上,真正科学的建议依然是十分无趣的——多吃水果、蔬菜、纤维、白肉和鱼类,少吃脂肪、盐、糖、红肉或者加工肉制品,以及少饮酒。

谣言5:癌症是一种真菌,用小苏打可以治疗癌症

这种“理论”来自于一个以偏概全的观察结果,“肿瘤总是白色的”。

先不说癌细胞压根儿就不是真菌,这种观点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肿瘤也不都是白色的。有些是,但还有些真的不是。随便问任何一个病理学家或者癌症外科医生,或者就用谷歌图片搜一下(但别在午饭时搜),你都能发现谣言中的说法有多不靠谱。

谣言的支持者们认为癌症是由一种叫做念珠菌的真菌感染造成的,而肿瘤则是人体为了抵御感染形成的。不过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种观点。另外,很多非常健康的人都会感染念珠菌,它只是众多生活在我们身上的正常微生物之一。通常,我们的免疫系统能保证念珠菌不闹出乱子,但是对于免疫系统有缺陷的人(比如艾滋病患者)来说,念珠菌造成的感染会变的很严重。

谣言认为治疗癌症的方法就是向肿瘤组织中注射小苏打(碳酸氢钠)溶液。这种方法连普通的真菌感染都治不了,更别提癌症了。恰恰相反,大量证据表明,大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会造成非常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一些实验显示,碳酸氢钠似乎可以影响到移植到老鼠体内的癌细胞和实验室里培养的细胞,机制是中和了肿瘤周围微环境的酸性。美国研究者已经在进行碳酸氢钠胶囊的小规模临床试验,以验证其能否缓解癌性疼痛,并希望找到人体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但该研究针对的不是碳酸氢钠对肿瘤本身有任何疗效。总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明碳酸氢钠能够治疗癌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甚至不知道,要是给人服用多到足够影响肿瘤的小苏打,人体能不能受得了——虽然确实有研究者在探究此事。因为身体对于任何试图改变pH的企图都十分抗拒,通常是用肾脏排出多余的碳酸氢根的办法来调节。如果大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足以改变肿瘤周围的pH——进入人体,那这些碳酸氢钠本身可能造成严重问题:碱中毒。一项估计认为,对于体重65公斤的成年人来说,每天摄入12克苏打粉仅能够抵消1立方毫米的肿瘤组织产生的酸。但每天摄入30克苏打粉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你来算算吧。

谣言6:有治愈癌症的灵丹妙药

从吸食大麻到用咖啡灌肠,网上流传着很多号称“天然”、“有奇效”的治疗方法的视频和道听途说。

但是,超乎寻常的宣称需要超乎寻常的证据,而YouTube视频和Facebook文章可绝对算不上科学依据,它们完全不能和高质量的、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结果相提并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判断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否是被某种替代疗法治愈的。我们无从知晓他们的医学诊断结果、疾病分期或者病情发展,甚至不知道他们得的到底是不是癌症。另外,我们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同时接受了其他治疗。而且,我们只能听到那些被成功治愈的患者讲述他们的经历,但那些治疗失败的患者呢?死人可不会给你讲故事。宣称某种疗法有奇效的人通常只会大肆夸耀他们的成功事例,而不告诉你全部事实。

这一现象证明,发布经过同行评议的、科学严谨的实验室研究数据和临床试验数据是多么的重要。首先,研究者通过适当的临床研究可以评估某种癌症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次,发表这些数据可以供全世界的医生们自行参考,并确定最优治疗方案。这是任何一种癌症治疗方法都应该达到的标准。

并不是说自然界中没有潜在的治疗方法,像阿司匹林(在柳树皮中发现的)或者青霉素(来自青霉菌)都是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天然化合物。抗癌药物紫杉醇最早也是从太平洋紫衫的树皮和针叶中提取的。但是这不意味着你靠嚼树皮就能治愈癌症。紫杉醇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这种活性成分经过了纯化和临床试验,所以我们既知道它安全有效,也知道治疗所需的剂量。

癌症患者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治疗疾病,这种病急乱投医的心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我们建议,人们应该警惕任何标榜“有奇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当对方在试图把这个疗法卖给你的时候。

谣言7:但那些妙药被大型制药公司打压了

和刚才那条谣言一起被经常提到的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制药企业甚至慈善机构暗中勾结,不告诉人们真正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因为现有的治疗方法能让他们获得巨额利润。

无论谣言给出的所谓“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是哪一种,其背后的逻辑都是一样的——这种治疗方法有效、廉价但是无法取得专利,所以医疗机构为了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就不公布这种方法。不过正如我们以前曾经写过的,这里面没什么阴谋,纯粹是因为那种方法就是没效果。

说某种潜在的治疗方法被制药公司打压,这根本讲不通。对这些公司来说,找到某种高效的治疗方法反而能让他们获得巨大收益。而且治疗方法无法获得专利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制药公司又不傻,如果某种治疗方法有效,他们一定会立刻冲过去分一杯羹。总有办法把药物分子重新包装一下以获得专利,如果最终证明这种方法有效,那么就可以帮助制药公司收回研发和临床试验上的投入(可能高达数百万英镑)。

谣言8:死于癌症治疗的人比直接死于癌症的人还多

无论是化疗、放疗还是手术,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治疗的副作用可能十分严重。毕竟,用来杀死癌细胞的方法不可避免的也会影响正常细胞。

非常遗憾的是,治疗也并不总是成功。癌症晚期患者的治愈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此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尽管癌症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延长患者寿命,但是它不太可能“治愈”晚期癌症。如果发现得早,手术依然是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而放疗救治的人则要多于抗癌药物。不过化疗和其他抗癌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依然很重要,有时是治疗癌症本身,有时则是帮助延长寿命上。

网上流传的化疗“只有3%能起效”的说法存在很大的误解而且信息来源是过时的。Science-Based Medicine网站上有两篇更详细的说明。另外,我们还写过一篇文章,反驳了化疗会“刺激肿瘤生长”这种观点。

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了抗癌药物对癌症的治疗效果。例如,因为抗癌药物顺铂(cisplatin)的应用,睾丸癌治愈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不到70%提高到现在的96%;而化疗将患癌症儿童的治愈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大约25%提高到现在的75%

谣言9:我们在治疗癌症上毫无进展

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治疗手段的进步,英国的癌症患者长期生存率(10年以上)在过去40年里翻了一番,而死亡率在过去10年里则下降了10%。我们的首席临床医生皮特·约翰逊(Peter Johnson)教授的这篇文章给出了关于癌症治愈率的一些重要事实。

按照定义,这些“十年生存率”的数字说的是至少在10年以前开始治疗的那些患者。现在新确诊并开始治疗的患者存活率还会更高。

前面的道路还很漫长。有些癌症的治疗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比如肺癌、脑癌、胰腺癌和食道癌。当你的至亲因为癌症离开你时,你可能会觉得医学在治疗癌症上毫无建树。所以我们才希望能尽快攻克癌症,让人们不再被癌症夺去生命。

谣言10:鲨鱼不得癌症

鲨鱼当然会得癌症。澳大利亚科学家就发现一条大白鲨的下颚上出现了一大块肿瘤;此外,他们在一条短尾真鲨的头部也发现了肿瘤。根据发表在《鱼类疾病杂志》(Journal of Fish Diseases)上的论文,这条大白鲨嘴巴上的肿瘤长、宽均大约为30厘米。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在至少23种鲨鱼身上发现了肿瘤,包括上面提到的两种。早在1853年,科学家就在一条团扇鳐(学名:Raja clavata)的尾巴上发现了一个长30厘米的带蒂纤维瘤。论文作者之一蕾切尔·罗宾斯(Rachel Robbins)说:“研究所传达的一个主要信息,就是在鲨鱼中发现了越来越多肿瘤形成的证据,这与鲨鱼不会患这种疾病的流行观点是相对立的。”

关于癌症有哪些谣言

1.癌症是会传染的

事实:一个健康的人与癌症患者进行身体接触或者呼吸一样的空气,是不会传染癌症的。甚至将癌症患者的健康器官移植给他人,接受移植的人也不会患上癌症。而且癌症在孕妇体内很少有机会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

2.染发剂致癌

事实:你可能经常听说染发剂会导致脑部肿瘤的传言。其实这纯属无稽之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在有染发剂的工作场所长时间暴露容易致癌,但个人应用染发剂对人的身体不会造成致癌这么严重的伤害。

3.红酒会致癌

饮酒伤身,红酒却养人?过去我们甚至认为每日小酌一杯红酒能延年益寿,然而近年来关于红酒与癌症关系的研究,却出现越来越多自相矛盾的结论。

2011年《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合会杂志》刊登了一项研究,称找到红酒抗癌的新证据:红酒中含有白藜芦醇和单宁酸。红酒中单宁酸是抗氧化剂,而白藜芦醇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形成和增殖。

但讽刺的是,红酒的负面消息与正面消息相伴相生。同年11月1日的《纽约时报》报道说,哈佛大学医学院温迪·陈博士领衔的一项研究,在对10万名护士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每天摄入酒精5~10克 (相当于每周喝3~6杯葡萄酒),会使女性患乳腺癌风险上升15%,并且这种影响是累计的,酒精的日摄入量每增加10克,患癌风险就上升10%。

红酒抗癌还是致癌

科研人员暂时得到的共识是,红酒的功效主要源于葡萄。研究员在葡萄皮和葡萄籽中发现了白藜芦醇、类黄酮。尤其是类黄酮,可以降低体内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一种有害胆固醇。不过科研人员提醒,需要大量摄入红酒(因为一般人不太会连皮带籽地吃葡萄),它们才能发挥功效。而红酒的害处主要就在于“酒精”。

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属于“观察性研究”,而非因果性研究,研究人员并没有找到红酒致癌或是抗癌的机制,仅仅是一种关联性观察结果,不排除与调查人群的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等相关。

红酒也逃脱不了“酒精”的危害

虽然饮用红酒对预防心脏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等都有一定的益处,但饮用红酒绝不是医学人士推荐的预防疾病措施,毕竟,疾病风险取决于生活习惯、家族遗传、环境污染、精神压力等众多因素。而且和白酒、啤酒一样,红酒也逃离不了是酒的事实,红酒积累的酒精量带来的不是健康,而是对肝脏的伤害,无论酒精是来源于哪种酒,其后果都是一样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日前针对酒精与癌症的因果关系提出新的评估报告,指出酒精会增加罹患包括乳癌和结(大)肠直肠癌在内至少七种癌症的风险。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在三月底发布的新闻稿指出,酒精向来被视为引发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和肝癌的祸首,如今乳癌和结(大)肠直肠癌等两种最常见的癌症也赫然入列,显示喝酒致癌的风险比以往认为的更高。即使每天只浅酌十八公克,在统计上也有明显的致癌风险。

刮腋毛的危害谣言有哪些

谣言一:刮腋毛导致乳腺癌

比较经典的解释是,刮掉腋毛会使排汗受阻,排汗受阻就不能排毒,毒素在体内累积就会诱发乳腺癌。

事实上,排汗和排毒没有任何联系,人体的毒素分解主要靠肝脏和肾脏等器官完成,而不是汗腺。所以刮不刮腋毛与是否会得乳腺癌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过,如果在腋窝处摸到肿块,需要引起重视。它既有可能是良性囊肿,也可能是癌症的征兆。

谣言二:刮腋毛影响排汗

实际上,刮腋毛仅仅刮掉了毛发露出皮肤表面的部分,远未涉及皮下深层的毛囊和汗腺,因此大可不比担心刮腋毛会影响排汗。

谣言三:腋毛越刮越多

真相是,身体毛发的多少,粗细和疏密由基因决定,和你刮不刮它没有必然的联系。想想看,如果毛发越剪(剃)越多,那谁还会秃顶啊?!

因此,夏天要不要刮腋毛,可以全凭个人喜好。只要方法得当,注意清洁,不会对健康造成任何影响。

牙膏尾部的颜色代表什么意思 牙膏底部颜色代表什么谣言版

网上一篇“立刻检查下你家里的牙膏,这样的牙膏不能用”的帖子在网上广泛传播,以至于引起了人们对于牙膏的恐慌。帖子声称,如果家里牙膏底部颜色条是黑色,应该立即扔掉 ,其原因是如果底部颜色条是绿色:表示牙膏成分是纯天然的;如果是蓝色:表示牙膏成分是天然加药物;如果是红色,是天然加化学成分;而如果是黑色,则表示牙膏是纯化学成分。很显然,这是一个谣言贴。

虾背上的黑线能吃吗?吃虾前必看的7 虾里有寄生虫

真相:存在寄生虫风险,做熟就可以保证安全。

网上广泛传播的虾头寄生虫,其实是虾的输精管,虽说是个谣言,但水产确实存在寄生虫风险,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做熟。

南方很多地区喜欢吃醉虾,虽然它味道鲜美,但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建议大家尽量不要吃。

教你看清“女性克星”乳腺癌12个谣言

谣言一:乳腺癌是一种基因病

乳腺癌的发病机理目前仍然没有搞清楚。不过,科学家们业已发现两个与乳腺癌相关的基因: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发生变异的女性,有40%至80%的患乳腺癌的风险,然而另外20%至60%病历无法用基因解释,80%的乳腺癌病历并没有明确的家族史。所以,即使你的家族中没有乳腺癌的病史,也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同时,那些有家族病史的女性,应该更加密切关注自己的乳房。

谣言二:使用止汗剂可以导致乳腺癌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使用止汗剂或者减少腋下汗腺分泌可以导致乳腺癌发病率提高。这种说法可能源自于人们对解剖知识的缺乏,或者出自某些不健康的怀疑论者之口。

谣言三:乳房的任何肿块都是乳腺癌

性触摸到的乳房肿块中,80%以上为良性。但是发现乳房肿块应及时看医生,通过超声波检查、乳房X光片检查以及必要时的组织切片检查,做进一步诊断。不过女性务必记住,并非每一个肿块都是癌。

谣言四:40岁以下女性不会得乳腺癌

乳腺癌危险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大,但是任何年龄组女性都可能会患乳腺癌。研究数据显示,25岁以下女性中也有乳腺癌病例。

谣言五:乳房X光片检查可发现所有乳腺癌

乳房X光片检查只能查出85%的乳房肿瘤,较难查出致密性乳腺组织中的肿瘤。医生通常会增加超声波检查或结合核磁共振成像扫描进一步诊查。

谣言六:乳房X光片检查会导致乳腺癌扩散,甚至会诱发乳腺癌

近30年来,十多项实验研究不约而同地得出结论:乳房X光检查产生的辐射量极小,与该项检查给女性带来的益处相比,其副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不会导致乳腺癌扩散,更不会诱发乳腺癌。

谣言七:穿有钢托的胸罩会得乳腺癌

几年前有人提出,“穿有钢托的胸罩会导致淋巴流动受阻,进而增加乳腺癌危险”。研究发现这种说法纯属误传。

谣言八:乳腺癌具有遗传性

如果乳腺癌的基准发病率为1.5%,假设你的家族中有人得乳腺癌,那么你的乳腺癌危险会增加两倍多,即3%~4%。如果母亲遗传给女儿BRCA1或BRCA2基因,那么女儿罹患乳腺癌的危险就会增加50%~80%。

谣言九:乳腺癌诊断书等同于死刑判决书

80%乳腺癌确诊病历没有出现转移,这些患者五年存活率高达80%,一些患者治疗后高质量地生活了很多年。即便那些已经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也可以继续生活很长时间。特别是乳腺癌的治疗手段日新月异,只要尽早地发现,乳腺癌不等于生命的终结。

谣言十:乳腺癌治疗等于切除乳房

乳腺癌治疗方式多样,超过一半的患者可以接受保乳治疗,即使需要切除乳腺,也不一定需要全部切除乳房,现在有很多可以保全乳房外观的手术手段,这可以很大程度上削减患者的心理压力。

谣言十一:服用避孕药可以导致乳腺癌

大量的研究(比如Marchbanks2002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调查)表明,口服避孕药不会增加妇女患乳腺癌的可能性,但是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应该注意危险性的轻微提高。现代口服避孕药仅仅含有很低剂量的激素,而且服用口服避孕药有助于女性调理月经周期,降低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减轻骨质疏松症状。同任何其他药品一样,服用口服避孕药,大家都要斟酌其利弊。

谣言十二:乳腺癌是女人病

尽管对多数男人来讲,乳房给他惹的惟一麻烦是青春期乳房一过性增生(相信很多男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然而根据一些研究,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约为 (0.85~1.30)/10万。由于男性乳房脂肪组织少,癌细胞容易侵犯皮下淋巴网络,所以病死率相当高,美国2005年有460名男性死于乳腺癌。所以男同胞们也不可对乳房的变化掉以轻心。

关于顺产的4个谣言

谣言1:顺产影响夫妻生活

有人认为顺产时会让阴道发生变形和松弛,甚至难以恢复,以至于产后会影响夫妻生活,特别是有会阴侧切、撕裂的情况更是如此。然而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一方面,夫妻生活是否美满其实跟阴道的自然宽度并没有特别大的关系,而是由阴道收缩强度决定的,这取决于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另一方面,侧切和撕裂并不是每个产妇都会遇到的问题,即使遇上也只是阴道外口的创伤,不会使阴道变得松弛。只要做好产后护理,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产褥期不要做粗重活,基本能恢复到产前的状况。

谣言2:个子小的妈妈不好生

说实在的,个子小的妈妈并不想背这个锅。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先明确分娩的四个决定因素,包括胎儿发育情况、产力、产道以及产妇精神心理因素。单从这个四点是无法得出个子小的妈妈不好生这个结论的。

胎儿的发育情况主要是指胎儿在分娩时的大小,如果孕期摄取营养过多,宝宝长得太大,就算是个高的妈妈也有难产的可能。产力则是指宫缩的力量,笼统来讲就是顺产过程怎么用力。为什么我们强调顺产时要按照医生的指示来呼吸和用力,因为宫缩间歇的时间、持续的时间以及强弱都是有规律的。如果宫缩力太强,产程太短容易造成产道裂伤;相反如果宫缩力太弱,又很难帮宝宝通过产道,造成其他危险。产道就是指宝宝从子宫分娩出来的“通道”,如果产道过窄,则可能会给顺产添上更多变数。但个子小并不等于产道窄小,所以很容易证实“个子小的妈妈不好生”是个伪命题。

谣言3:顺产不好恢复身材

有人说顺产会使女性的骨盆结构改变,产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永远都无法恢复到原来的身材了。其实产后体内的激素水平会下降,韧带也会逐渐恢复到孕前的状况,而由于顺产时让臀围变宽了,产后调理得好,反而会让身材更有立体感,更加丰满。产后恢复身材首先要积极进行母乳喂养,注意膳食平衡,坚持运动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的状况做一些产妇操,加强肌肉张力。另外顺产还会消耗掉一部分在孕期积累的脂肪,比剖腹产恢复得更快!

谣言4:顺产的痛难以忍受

不少人都认为顺产的十级疼痛是难以忍受的,剖腹产就比较好还能确保母子平安。在很多没有经历过顺产的人眼里,顺产就是影视作品上那些全身冒冷汗、脸色苍白、疼得直嚷嚷的情景。

其实每个人对疼痛的耐受程度都不一样,痛感往往是看个人的。要真是怕痛又想顺产,现在还可以选择无痛分娩,包括硬膜外麻醉、导乐、笑气镇痛等等,产妇可以根据医生推荐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来减轻宫缩带来的痛楚。

其实,不管是顺产还是剖腹产,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没有最好的分娩方式,只有最适合的。所以产妇在衡量是否顺产时,都应当听从医生的专业意见,只要能顺利产下健康宝宝的分娩方法都是好方法。

揭密牛奶的六个谣言

误解一:不喝牛奶,就能减重

正解:错!

牛奶是增肥食品?加拿大奶 制品协会的注册营养师Sandra Bourdeau告诉你,这是个绝对错误的观念!如果你的饮食一直遵循着“低卡、低脂”的原则,那在餐单上加点儿牛奶反而更能防止体重增加,因牛奶中的蛋 白质可以减轻饥饿感,让“少吃点儿”变得更加容易。加拿大营养学会建议,如果想控制体重,不妨在下午4点左右喝一杯无脂牛奶,晚餐的进食量会很容易就会缩 减掉1/3。

误解二:巴士灭菌法会毁掉牛奶中的营养物质?

正解:错!

巴士灭菌法是一种利用低温杀死鲜奶中致病细菌的消毒方法,它让牛奶变得更安全的同时,也保留了其中的营养成分。研究显示,鲜牛奶在经过巴氏灭菌的过程中会损失极少 的维他命B,但鉴于牛奶中Vb的含量极为丰富,所以这部分的流失几乎可以完全忽略不计;更重要的是,巴士灭菌法对牛奶中最重要的营养成分——蛋白质和钙元 素——完全没有任何影响!

误解三:咖啡中加奶油,等于喝了牛奶?

正解:错!

在加拿大卫生部 公布的营养指导《加拿大饮食指南》中,专家们从“营养成分的含量”这一角度出发,为大众了提供了一些可以替换牛奶的饮食,比如“250ml牛奶=175g 酸奶=50g奶酪”等,其中并没有提到另一种常见的乳制品——奶油。奶油之所以不受健康组织的青睐,是因为它其中含有极高的热量和脂肪,有些奶油产品还被 人工加入了大量的糖分和果味添加剂。所以,如果实在喜欢奶味浓郁的咖啡,可以试试拿铁。

误解四:晚餐喝杯牛奶,可满足身体对乳制品的一天所需。

正解:错误,可达成目标要求的一半,但并非全部。

对于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一天喝2-3杯牛奶便可得到一日所需(一杯≈250ml),2-8岁的儿童需要2杯,而9-18岁的青少年则需要3-4杯。其实, 也不用只盯着牛奶,奶酪和酸奶都是同样优质的营养来源,或可以改变一下喝牛奶的方式,比如用它做奶昔,或者在做燕麦粥和甜汤的时候用牛奶来代替水等。

误解五:低脂牛奶对血压没有影响。

正解:错!

低脂奶和低脂低盐的 乳制品对控制血压很有效。由美国健康专家提出的DASH饮食法(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因能有效的降低血压而风靡欧美,它包括2~3份无脂或低脂乳制品,8~10份蔬果以及每天不能超过2300mg的盐份,而乳制 品则是这个饮食法的关键,因为牛奶中包含许多能降低血压的营养物质,比如镁、钙、维他命D和钾元素等等。

误解六:有机牛奶更健康。

正解:错!

有机牛奶和普通牛奶所含的营 养成分一样多,比如蛋白质,维他命D等,它们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农场的养殖方式。有机奶牛的饲料是没有用过农药、也没有加入过人工成分的纯天然牧草,但 这并不意味着普通奶牛食用的就是不好的饲料。就营养成分而言,如果有能力支付有机牛奶,那自然好;如果不是“有机控”,普通牛奶也没有什么可特别担忧的。

吃榴莲后能吃扇贝吗 榴莲和虾一起吃是砒霜吗

不是。

在2018年的央视315晚会上,已经对这个说法进行的辟谣。当时通过实验表明,螃蟹和富含VC的西红柿一起同食并不会反应生成有毒的砒霜。

且目前也没有因为吃这两种食物而砒霜中毒就诊的案例支撑,因此不要再傻傻的相信“海鲜+富含VC水果=砒霜”这个谣言了。

相关推荐

羊肉和醋一起吃谣言

羊肉和醋是不宜搭配的。 一方面羊肉性热,醋性温,两者在性味上不宜搭配,会削弱两者的食疗作用,并可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建议性热的羊肉与性寒的食材一起吃比较好。 羊肉和醋是适宜搭配的。 首先羊肉和醋搭配在性味上并不冲突,其次,两者同食经过大多数人的亲身验证,都证实了不会对身体产生有害物质,引起不适,而且根据上述的回答,我们还知道羊肉和醋一起吃还具有多种好处,如:减少羊肉的膻味、让肉质更为软烂可口、利于羊肉营养的消化吸收等,因此羊肉不能和醋一起吃是一个谣言,切勿轻信传播。

破解关于避孕的11个谣言

1、第一次进行性交的女性不可能怀孕 这是青少年中常见的传言。其实,第一次进行性交的女性就有可能怀孕,性交中没有“免费试用”的机会。 2、女性月经期间不可能怀孕 虽然在月经周期的这段时间中怀孕的机会很小,但有的女性在月经来潮时会同时排卵,或者两者的时间非常接近,所以仍有女性在此时怀孕。 3、如果男性在性交前不久自慰直至射精,性交时他的精子数就可以减低到不会造成对方怀孕的程度 不对,精子数仍然足够造成怀孕。 4、如果女性在性交后上下跳跃,她就不会怀孕 在无保护的情况下进行性交之后,上下跳跃或其他任何形式的身体

干香菇怎么做好吃 干香菇烩娃娃菜菜

材料 娃娃菜 2棵(小棵点的,嫩一点的) 干香菇 10个 酱油 鸡精 蒜米 淀粉 盐 做法 1、干香菇用热水泡开去头洗净,哇哇菜洗净,弄成小长短。 2、锅烧开水,放少许花生油、盐,把哇哇菜放进去,烫一下捞起,用筷子整齐装碟备用。 3、起油锅,放蒜米爆香,放香菇下锅,加酱油、盐、鸡精翻炒几下,再把淀粉对一点水进锅调和一下,味道OK后,就把香菇和汁一起浇到哇哇菜即可。

孕妇冬季吃水果14个谣言不可相信

谣言一:上午的水果是金,中午的水果是银,下午的是铜,晚上的是铝。 小编点评: 没有根据。水果还是水果,人还是那个人,上午和下午有那么大区别?完全不合常理。 谣言二:饭前不要吃水果。 小编点评:错误。饭前吃水果既不会影响消化吸收,也不会增加进食总量,完全可以。 谣言三:饭前吃水果有助减肥 谣言四:饭后吃水果易发胖 小编点评: 正确。正餐已经吃饱,之后再强吃一些水果,增加了能量摄入,把胃“撑”大,容易导致肥胖。 谣言五:睡前不要吃水果 小编点评: 大致正确。临睡前不要吃任何食物,包括水果。但睡前一两个小时吃水

震惊!隔夜水真的致癌吗? 隔夜水不致癌

人们一听到癌症就会增加紧张之情,这也就使得隔夜水致癌的谣言越传越广,隔夜水能不能喝取决于它是否在不干净的地方放置,和过不过夜没有关系。如果在灰尘较大的地方放置一会,即使是不过夜也不能喝了。 如果你还是担心隔夜水在一晚上的放置中会产生细菌的话,那就记得在睡觉之前在水杯上面加个盖子,这样就可以隔绝空气中的污染物污染水了。

激光整形谣言多 你中招了吗

爱美是人的天性,同时也是女人的专利,现在,随着整形技术的不断提高,很多人更是积极地整容,尤其是激光美容更是其中一项热门整形项目,可是关于激光整容有很多谣言,爱美的人会不小心中了谣言,那么,激光整容有哪些谣言呢?赶紧来了解下吧。 谣言一、激光美容一次就好? 答:激光祛斑后色素颗粒的消退排出时间一般在3—6个月左右。由于不同色素性疾患的色素粒大小、种类、深浅、色泽不同及个人肤色、代谢能力、年龄等个体差异,激光治疗后色素颗粒的消退排出时间与程度也各有不同。 一般来说,祛除暗沉、雀斑、晒斑等浅层色素需2-3次,黄

吃什么食物容易致癌 烤肉

有关吃烧烤致癌的说法由来已久,其实这一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并非谣言。烤肉、烧烤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苯类化合物,这些物质是癌症诱发的直接因素。 美国癌症协会研究证实,长期吃烤肉、烧烤类食物,直肠癌和结肠癌风险比普通人高30%。除此之外,大量吃煎炸肉类的女性,比吃新鲜肉类的女性更容易患上乳腺癌。

关于乳腺癌的谣言太害人

乳腺癌快速增长,现在发病率到底有多高?罩杯越大越容易乳腺癌?丰胸手术增加患癌几率?停经后易得乳腺癌?长期吃避孕药诱发乳腺癌?网络上关于乳腺癌的谣传到底哪些才是真的呢? 网上盛传曾让无数胸部丰满妹子神伤不已的,罩杯越大越容易得乳腺癌的传言。罩杯大小和乳腺癌是没有关系的,之所有会有一些网友产生这样的观点,其实和肥胖有关,因为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可刺激内分泌系统,使雌激素或催乳素含量增高,肥胖者平时往往摄入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以致血浆中含有高水平的雌激素和催乳素。所以对某些对这两种激素特别敏感的妇女而言,它们可

乳腺癌的认识误区

1、体重与乳癌风险无关。 这是错误的,肥胖、超重会加大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特别是绝经后,或到了晚年体重飙升时。 2、喝咖啡更易患上乳腺癌。 事实上,一项曾发表在《乳腺癌研究》杂志上的研究称,每天喝两杯咖啡,可降低乳腺癌危险。不过咖啡是否真的会对乳癌的发病有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乳房小,不易得乳腺癌。 乳房大小与患乳腺癌的风险无关,即使是男性也会患上乳腺癌。无论什么罩杯的女性,都应学会自查,进行常规筛查等。 4、母亲比父亲的遗传风险更大。 这也是不对的。不管是母亲还是父亲患上乳腺癌,都会加大子女的乳腺

关于饮食致癌有哪些谣言

谣言一:肿瘤患者应少吃,以免“喂大”肿瘤 于康:对于要不要给予肿瘤患者足够的营养,国际上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肿瘤患者获取营养后,其正向作用是可以肯定的。当患者有了足够的营养做支撑,再配以药物治疗、化疗、放疗和手术,可以使患者抵抗肿瘤的能力变得更强大、更坚实。所以我们鼓励患者尽可能保证营养状况,做到能吃、善吃、多吃。而想达到“喂养患者,而不是喂养肿瘤”的目的,脂肪供给能量较糖供给能量有优势:研究发现,肿瘤组织比人体更容易抢夺到由主食、甜食提供的糖分物质,作为能量需求;而由于肿瘤组织缺少利用脂肪的酶,由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