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认知误区
宫颈癌认知误区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刘惜时教授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刘惜时教授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刘惜时教授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宫颈癌额认知误区
误区一:感染HPV=宫颈癌
宫颈癌的发生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的体内都能检测出这种病毒。
专家指出,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宫颈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宫颈癌前病变。其中有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这一过程约5到10年。
感染HPV后是否会进展为宫颈癌,还与HPV的类型有关。HPV病毒大约有100多种亚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见的类型分别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属于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则属于高危型,来自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研究发现,HPV16型和HPV18型在宫颈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许多女性都存在这样的误解,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宫颈癌,因而对宫颈糜烂感到非常恐惧。专家告诉记者,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医学上来说,女性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宫颈局部充血呈现红色,就称其为“宫颈糜烂”。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糜烂也可以是一种常见的炎症状态。早期宫颈癌在外观上和宫颈糜烂的表现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妇科检查中发现宫颈糜烂,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来明确诊断,排除宫颈癌的可能,并正确治疗。
误区三:不重视妇科检查
从感染HPV病毒,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自然病程,一般长达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完全有可能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并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目前,早期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5%到90%。
专家提醒,育龄期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宫颈癌的易发人群,更不可掉以轻心:
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检测发现HPV16、HPV18呈阳性者;
性行为因素不良者,包括开始性生活的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性卫生不良等都会使患宫颈癌的发病危险增加;
早婚早育、多产多孕的女性;
性病患者,无论男方或女方患有生殖道湿疣、梅毒、淋病等都会增加女方患宫颈癌的几率;
免疫功能低下、吸烟、营养不良者。
误区四:“蛛丝马迹”视而不见
宫颈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适,有些症状也非常容易被忽视。专家建议,育龄期女性应该学会关注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有时虽然只是“蛛丝马迹”,却有可能藏有隐患。
接触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后出血或在妇科检查、大小便后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应提高警惕。
白带异常多数宫颈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因此,女性平时应该关注白带的性状、量的多少和有无臭味。尤其是当发现大量水样或黏液性白带时,必须引起注意。
宫颈癌四大认识误区
一、没有妇科疾病的女性不会得宫颈癌
宫颈癌和妇科疾病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即使没有妇科疾病的女性也应每年做一次TCT(宫颈癌)筛查。
二、只要正常生育过的女性就不容易得宫颈癌
其实很多女性认为只要正常生育后很多女性疾病就不会再得,比如乳腺癌和宫颈癌以及子宫癌等,其实这一观点被误传很多年,专家讲述,女性正常生育对子宫以及生殖器官的确有许多好处,但并不代表生育后可以杜绝疾病。
三、宫颈炎一定会导致宫颈癌
宫颈炎和宫颈癌都属于宫颈疾病,但两者之间没有绝对发生联系,也就是说,有宫颈炎的患者并非100%都会罹患宫颈癌或者因宫颈炎导致癌变,但在此专家提醒宫颈炎和其他宫颈疾病患者,宫颈癌可由严重的宫颈疾病发生癌变,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因此,有宫颈疾病的患者不必日夜忧心癌变,但也需要定期前往医院做宫颈疾病筛查。
四、妇科疾病不会导致宫颈癌
白带异常是大部分妇科疾病的前兆,也有女性妇科疾病表现为腹痛、腹部坠涨、腰疼等方面,一般来说妇科疾病是不会导致宫颈癌的发生,但长期的阴道炎刺激宫颈,会引起宫颈炎症的发生,而宫颈炎则有机率发生癌变,因此,女性妇科疾病是有可能导致宫颈癌的。
剖腹产的认知误区
很多人对对女性生孩子都有一定的误会,有的人认为生孩子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有的人认为只要是生过孩子了,自己的身材就很难恢复了,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剖腹产,但是对于剖腹产也是有很多人有一定的误解的。
比如,有些人误以为剖腹产仅仅是在肚皮上留下了一个刀痕;有些人则误以为剖腹产后不会出现产后盆底功能的改变,如产后阴道松弛、尿失禁等。事实上,剖腹产也会在子宫上留下瘢痕;
此外,妊娠过程本身就会对盆底组织产生影响,与分娩方式关系不大。
所以说,就算您是害怕因为自己生孩子而导致自己的下身变松才选择剖腹产的,也是会让您的下身变得松弛的,不是说剖腹产不用自己生的话,就不会导致您的阴道松弛的,这是个错误的理解。
剖腹产的好处,主要在于分娩时间快,对于患者而言,减少了暂时的疼痛,解决了难产的世界难题;对于医生而言,规避了顺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的风险,减少了责任事故的发生。
但专家不无忧虑地指出,经过几十年的临床观察以及随着对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的研究,我们已经发现,剖腹产不仅对孩子不利,而且妈妈还会形成瘢痕子宫,增大了再次生育的风险。
宫颈癌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宫颈癌怎么预防,癌症是不可能被预防的,所以会忽视掉对宫颈癌的预防。宫颈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唯一可100%预防、唯一可彻底根除的癌症。误区二:生活检点,宫颈癌肯定不会找上我。虽然说宫颈癌发病原因跟性经历有关系,但是并不是说你做到在性生活方面完美就能全面封锁宫颈癌。因为引发这一恶性疾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遭遇它。误区三:宫颈癌既然是可治愈疾病,那么就不要过于担心,手术就能治愈它。宫颈癌手术后并不代表就已治愈,仍有复发的可能,若手术切除不完全,更有转移扩散的可能。误区四:宫颈炎的治疗无所谓。这点是很多女性朋友的错误认识。慢性宫颈炎、轻中度宫颈糜烂不影响正常的生活,所以往往被人忽视。但它却是导致宫颈癌的最大隐患之一。
戒烟认知误区
1.烟草“低焦油”危害低吸烟者在吸“低焦油卷烟”的过程中存在“吸烟补偿行为”,包括用手指和嘴唇堵住滤嘴上的透气孔、加大吸入烟草烟雾量和增加吸卷烟的支数等。吸烟补偿行为”的存在使吸烟者吸入的焦油和尼古丁等有害成分并未减少
2.“中草药卷烟”危害低由于焦油量降低后,烟叶原有的香气受到影响,所以烟草业额外向卷烟中加入各种香料、添加剂或中草药。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是安全的。不存在无害的烟草制品,只要吸烟即有害健康。烟草业加入中草药等添加物的目的在于提高卷烟的吸引力,从而诱导吸烟或削弱吸烟者戒烟的意愿。
3.限量法戒烟很多人说,戒烟需要慢慢来,但往往会因每一根“限量”的烟唤起戒断反应,让你时刻在渴望那一根“限量烟”。
4.零食替代法可戒烟如果零食可以替代尼古丁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烟民了。
关于宫颈糜烂认知的4大误区
错误认知1:宫颈糜烂无需治疗
宫颈糜烂是妇科疾病的一种,而该疾病并不可以不治而愈,如果女性朋友患了宫颈糜烂不积极就医治疗,疾病会不断恶化,损伤女性的宫颈组织,还可影响到育龄女性顺利受孕,给女性带来不孕的困扰。
错误认知2:自己用药治疗就好
治疗宫颈糜烂需要患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如果宫颈糜烂患者自己用药、一味追求药物治疗,这往往影响到治疗效果,还可造成疾病的加重,于患者健康无益。
错误认知3:只有已育女性才会得宫颈糜烂
在很多女性看来,只有已经生育的女性才会得宫颈糜烂,事实上,接触了性生活的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几率是非常大的,也会患生殖器官的炎症。
错误认识4:物理治疗宫颈糜烂很简单
宫颈糜烂物理疗法在妇科临床上备受青睐,然而物理疗法并非所有的患者都适合物理疗法,患者要配合医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技术,不可盲目选择物理疗法治疗宫颈糜烂。
便秘认知误区
误区1 不把便秘当回事
严格来讲便秘确实算不上是“病”,是一种习惯,但便秘往往是某一疾病的表现,发生便秘不去医院检查,而是擅自用各种泻药、润滑剂,这虽然能暂时缓解症状,却埋下了健康隐患。
误区2 每天排便就没事
虽然每天排便一次,但排便量少,干燥且形状像羊粪,也应诊断为便秘,调查显示,我国便秘发病率约9%~13%,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误区3 水与便秘无关
成年人体重70%是水分,水的摄入量不足就极易造成大便干结。因此有必要知道,喝水是解决便秘问题的第一要务。如果在补充高纤维食物的同时,不注意多喝水,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造成更为严重的便秘。
误区4 排毒就是助排便
一些广告宣传的所谓“排便就是排毒”,其实是错误的。对健康人来说,只要肾功能正常内毒可自行排出体外,不需要特殊干预。因此,排毒和排便并没有因果关联。
误区5 治疗便秘药物可以长期应用
治疗便秘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便秘时,一方面要选择合理的药物,尽量少用含大黄、番泻叶、决明子、芦荟等成分的药品或保健品。即使要用,也最好把使用时间控制在两周之内。
误区6 把泻药当成万灵丹
对经常便秘的人而言,泻药无疑能解决燃眉之急。但是,不要幻想某种特效药,或做一次手术就能解决问题。有的患者觉得泻药方便、痛快,把它当成“万灵丹”,这是非常危险的。
误区7 便秘只治胃肠道
便秘是临床上非常普遍的一种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非肠道原因引起的便秘有:
(1)药物性便秘,如镇痛药、抗酸铝制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
(2)神经系统损伤,如外伤或肿瘤压迫导致的脊髓损伤;
(3)怀孕,孕期分泌的大量黄体酮,可使子宫平滑肌松弛,大肠蠕动减弱。
哮喘的认知误区
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被疾病侵袭,其中,哮喘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一旦患上哮喘疾病,大家就要及时的采取措施,防止哮喘疾病出现严重或者恶化。
认知误区一、很多患者对于哮喘的认知误区包括不喘不治,喘了再治,长期以来,很多患者和家属对于哮喘的认知误区就是只重视对发作期的治疗,哮喘症状一旦缓解,就误判为治愈而停止治疗,这样就容易导致哮喘疾病出现反复的发作,甚至出现久治不愈,可能会严重恶化,引发一些肺部的疾病的出现,所以治疗哮喘要彻底。
认知误区二、很多患者认为吸入激素治疗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但是专家表示这类方法的副作用大,哮喘的本质实际就是气道炎症,患者可以通过口服或者静脉注射等方法使哮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长期应用会对身体产生许多副作用。正确的哮喘治疗应是首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程度加用吸入长效β激动剂,这样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缓解,另外对于身体的副作用也相对较小。
认知误区三、很多患上哮喘的朋友认为吃药就可以康复,而忽略了日常的护理,很多人片面的认识通过不断的苭物来控制哮喘疾病的发作,这样就会导致对哮喘疾病的护理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患者在发病时急急火火地治疗,但是发现病情缓解后,就放弃了继续治疗,这样就容易导致哮喘出现频繁的发作,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出现。
戒烟认知误区
1.烟草“低焦油”危害低
吸烟者在吸“低焦油卷烟”的过程中存在“吸烟补偿行为”,包括用手指和嘴唇堵住滤嘴上的透气孔、加大吸入烟草烟雾量和增加吸卷烟的支数等。吸烟补偿行为”的存在使吸烟者吸入的焦油和尼古丁等有害成分并未减少。[9]
2.“中草药卷烟”危害低
由于焦油量降低后,烟叶原有的香气受到影响,所以烟草业额外向卷烟中加入各种香料、添加剂或中草药。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是安全的。
不存在无害的烟草制品,只要吸烟即有害健康。烟草业加入中草药等添加物的目的在于提高卷烟的吸引力,从而诱导吸烟或削弱吸烟者戒烟的意愿。
3.限量法戒烟
很多人说,戒烟需要慢慢来,但往往会因每一根“限量”的烟唤起戒断反应,让你时刻在渴望那一根“限量烟”。
4.零食替代法可戒烟
如果零食可以替代尼古丁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烟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