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骨定位和主治 束骨定位
束骨定位和主治 束骨定位
科学定位:在足外侧,第5趾跖关节的近端,赤白肉际的位置。
快速取穴法:侧坐位,在足小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第5趾跖关节)后方掌背交界处(赤白肉际)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
足疗反射区及对应功效
主治:各种炎症、哮喘、过敏、心律不齐、昏厥、风湿症。
定位:双足足掌第二跖骨上端稍外侧。
主治:肾炎、肾结石、肾功能不良、尿毒症、腰痛、泌尿系统感染、高血压、浮肿。
定位:双足足掌第二跖骨下端与第三跖骨下端关节处。
主治:腰背酸痛、胸闷、打嗝、胃痉挛、腹胀。
定位:双足足掌中心,第二、第三、第四跖骨中段。
主治:输尿管炎、输尿管狭窄、高血压、动脉硬化、风湿症、泌尿系统感染。
定位:双足足掌自肾反射区至膀胱反射区的略呈弧状的一个区域。
主治:泌尿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膀胱疾病。
定位:双足足掌内侧内踝前方,舟骨下方拇展肌旁。
主治:脑震荡、脑卒中、脑血栓、头晕、头痛、感冒、神经衰弱、视觉受损。
定位:位于双足拇趾趾腹全部。
主治:甲状腺、副甲状腺、肾上腺、生殖腺、脾、胰等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
定位:位于双足拇趾趾腹正中。
主治:脑震荡、高血压、肌腱关节疾病。
定位:小脑反射区位于双足拇趾第一节根部正面靠近第二趾骨处。脑干反射区位于双足拇趾根外侧靠近第二节趾骨处。
主治:脑卒中、鼻窦炎、眼耳口鼻疾病。
定位:位于双足十个趾端趾腹。
主治:面部神经麻痹、失眠、感冒、腮腺炎,眼、耳、口引发的神经痛。
定位:双足拇趾外侧,靠近第二趾间。
主治: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远视、青光眼、白内障、怕光、流泪、老花、眼底出血。
定位:双足第二、第三趾的中节和近节上。
主治:耳鸣、耳炎、外耳道湿疹、耳聋。
定位:双足第四、第五趾的中节和近节上。
主治:鼻塞、流鼻涕、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及上呼吸道感染。
定位:双足拇趾趾腹内侧,靠近拇趾甲上端延至其根底。
主治:颈项酸痛、颈项僵硬、头晕、头痛、流鼻血、高血压、落枕。
定位:双足拇趾底部横纹处。
主治:肩周炎、肩背酸痛、两臂无力、手麻、落枕。
定位:双足足掌第二、第三、第四跖趾关节的下方,呈一横带状的区域。
不同肥胖类型艾灸减肥选穴不同
一、实胖型艾灸减肥取穴
1、关元。定位:脐下三寸。具有强壮和保健身体作用,可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可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
2、大横。定位:肚脐各旁开四寸。主治:便泌、泄泻、腹痛
3、脾俞。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各旁开1.5寸。可增强肌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使新陈代谢的机能旺盛,促进血液循环的加快和造血机能的提高。同时对腹胀、便血、哎吐、水肿等有效。
4、三阴交。定位: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对内分泌失调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均有平衡作用,是女性的常用穴,对月经不调、带下、不孕、遗精、阳痿等有效。
5、丰隆。定位: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内与条口相平,当外膝眼(犊鼻)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主治:气逆,喉痹卒暗,狂癫,足不收,胫枯,胸腹痛,呕吐,便秘,脚气,厥头痛,眩晕,烦心,面浮肿,四肢肿,身重,经久闭,忽大崩,妇人心痛,诸痰为病,头风喘嗽,大小便涩难。
操作:使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二:单纯性肥胖艾灸减肥取穴
1、大椎。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清热凉血,消炎解毒,对血燥瘀络不通或血液过于粘稠,而造成面部疾患有卓效。
2、腰阳关。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主治:妇科月经失调,内分泌不平衡,臂部过于肥大及男阳痿、遗精等。
3、中脘。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主治:可增强胃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还可治疗胃痛、胃酸、哎吐等。
4、关元。定位:脐下三寸。具有强壮和保健身体作用,可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可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
5、居髎。定位:在髋部,当髋前上棘于股骨大转子凸点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对臂部和大腿部深层脂肪代谢有促进作用,可提高肌纤维的活力,同时要治疗腰痛和下肢痿痹。
操作:使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束骨的准确位置图
精确定位:在足外侧, 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简易取穴:顺着小趾向上摸,摸至小趾足部相连接的关节,即第五趾跖关节,在其后方皮肤颜色深浅交接处,即为束骨穴。
华盖定位和主治 华盖定位
科学定位: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1肋间的位置。
快速取穴法:
1.仰卧位,在胸部,前正中线可见胸骨前部有一微向前突的角(胸骨角),在此角的中点处,平第1肋间,按压有酸胀感。
2.仰卧位,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先取璇玑,再向下量1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
束骨定位和主治 束骨穴主治疾病
束骨属足太阳膀胱经俞穴,按“俞主体重节痛”之理,故对疼痛症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正如《灵枢·杂病篇》云:“项强不能俯仰者取之足太阳”即为本穴,善治项强不能前后运动。五行属木,木能生火,以阳化阴,针之尚有祛风散寒,发汗解表作用,用于治疗头痛,目眩,恶寒发热,目赤肿痛,疔疮,痈肿,肠澼,泄泻,腰背疼痛,落枕,项强,耳聋诸症。
束骨准确位置 束骨穴针刺操作手法
操作方法:正坐或卧位取穴。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通经活络,清热散风。
主治:癫痫,头痛,项强,腰背及下肢痛。
配穴:配气海俞,委中,承山治疗腰背痛,下肢痹痛;配通天治疗头痛。
艾灸减肥的穴位
1、大椎: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对血燥瘀络不通或血液过于粘稠,而造成面部疾患有卓效。
2、腰阳关: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主治:内分泌不平衡,臂部过于肥大及男阳痿、遗精等。
3、 中脘: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主治:可增强胃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还可治疗胃痛、胃酸、哎吐等。
4、 关元:定位:脐下三寸。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
5、 居髎:定位:在髋部,当髋前上棘于股骨大转子凸点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对臂部和大腿部深层脂肪代谢有促进作用,可提高肌纤维的活力。【好轻松艾灸疗法】操作:使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于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束骨定位和主治 束骨穴常用配伍
1.束骨+大椎:束骨宣通太阳经气,疏风散寒,发汗解表,突出一个“解”字,大椎通调督脉宣通阳气,疏散表邪,清热退热,突出一个“清”字。束骨以疏通为要,大椎以宣散为主,二穴相合,宣通上下,调和营卫,解表退热,发汗解肌之功益彰,主治伤风感冒,落枕。
2.束骨+天柱: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穴居于本经之末,有疏通经络,解表散邪,引血下行之效,天柱通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穴位于首,有宣表散邪,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之功,二穴相合,一上一下,上下呼应,宣通足太阳膀胱之气,调和营卫,解表散邪,清热退热之功益彰。主治伤风感冒,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症见项背胀闷,活动不灵,落枕等症。
3.束骨+后溪:束骨是膀胱经脉气所注,为俞木穴,有宣通本经阳气,祛风散寒,发汗解表,通络止痛之效。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小肠脉气所注,为俞木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有宣通阳气,宁心安神,清利湿热,通络止痛之功。二穴配伍,一手一足,一上一下,同经相应,同气相求,相互促进,疏通太阳经气,祛风散邪,通络止痛之功益彰,主治头项强痛,落枕等症。
束骨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束骨穴穴位解剖
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小隐静脉分支,足底外侧动脉分支;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足底外侧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