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怎么办
得了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怎么办
去年的时候我叔叔在医院被检查出患有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后来动了手术,现在术后恢复得挺好的,下面我把他的那个经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有同样症状的人能有一点帮助。
1那段时间我们发现叔叔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原先以为是休息不好,但问了叔叔,叔叔也说自己晚上还挺好睡的,他也说这段时间不知怎么了,有时会感到眼眶部疼痛。后来家人就陪叔叔到医院去做了检查,结果就发现得了这病。
2医生给叔叔做了视网膜黏结术,术后眼睛一直用纱布封住。术后的那几个星期医生一直给爷爷注射抗菌剂,预防术后伤口感染。
3术后要注意,不能按压到眼部的纱布,室内的光线不能太强,避免光线射伤到眼部神经。也不能乱吃东西,特别是花生之类的,避免伤口化脓引起感染。
视网膜脱落的症状
视网膜分类方法很多。按发病的机制可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根据视网膜脱离范围分为部分性和完全性两型,按其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原发性视网膜脱离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也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玻璃体腔内液体通过视网膜的裂孔进入到视网膜下,引起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的分离。这种病人常由于某种因素如高度近视,高龄而存在视网膜变性、萎缩、变薄,或有高度近视,玻璃体液化、脱离、浓缩及与视网膜粘连等。
2.继发性视网膜脱离
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原因比较明确,是眼部其他疾病或某些全身病引起,如渗出性视网膜炎、急性弥漫性脉络膜炎、妊高征性视网膜病变等,有大量渗出液积聚于视网膜下,造成视网膜脱离。某些眼外伤或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玻璃体出血以后,机化增殖的玻璃体条索牵引,把视网膜拉下来。还有一些脉络膜肿瘤或视网膜下寄生虫可把视网膜顶起来,形成视网膜脱离。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由于玻璃体增殖牵引视网膜而致脱离。
还有一些特殊眼病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如先天性脉络膜缺损、马方综合征等,均与眼底先天发育不良有关。
3临床表现
当视网膜发生部分脱离时,病人在脱离对侧的视野中出现固定的云雾状阴影。如果发生黄斑区脱离时,中心视力大急剧下降。脱离之前往往有先兆症状,在眼球运动时出现闪光。由于玻璃体混浊,视野内常有黑影飘动。如果视网膜全脱离,视力减至光感或完全丧失。在视力减退前也常有视物变形,眼球运动时有物象震颤的感觉,由于眼内液更多地通过色素上皮进入脉络膜致使眼压偏低。脱离范围广和时间愈久,眼压愈低。偶也有眼压偏高的病例。脱离较久的视网膜后面可见白色沉着小点。当视网膜复位,视网膜下液吸收,眼压可恢复。
视网膜脱落症状大家是不是了解了,这样的眼科疾病对患者的影响是很多的,特别是在现在的老年人中出现这样的疾病已经是特别多见的了,对于平时的生活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一定要能够及时的去治疗,避免一些严重的危害会出现。
引起视网膜脱落的原因有哪些
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很多,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本病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近视居多,双眼可先后发病。发病的诱因有视网膜周边部的格子状和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变性和视网膜粘连,这些诱因又和年龄、遗传、外伤等因素有关。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玻璃体长期积血,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眼内多次手术后,长期视网膜脱离,冷凝等后。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眼内视网膜脉络膜肿瘤如视网膜血管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及转移癌;炎症如葡萄膜炎,VKH,脉络膜炎,巩膜炎;色素上皮病变如大疱性视网膜病变,葡萄膜渗漏综合征;视网膜血管病如von-Hippel和coats病等;全身疾病如妊娠高血压,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和一些血液病等。
视网膜脱离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视网膜劈裂症变性性视网膜劈裂症位于下方周边眼底,呈半球形隆志,由囊样变性融事发展而成。内壁菲薄透明。外壁缘附近可以色素沉着。如果其内外壁均有破裂,成为真性裂孔而发生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多发现于学龄儿童。有家族史,视网膜血管常伴有白鞘。病变位于眼底下方或颞下方,双眼对称。如内壁破裂而成大裂孔,与锯齿缘截离相似。但其前缘不到锯?缘。
2、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中浆”本身也是黄斑部或其附近的神经上皮层浅脱离。是可以自行消退的自限性疾病。与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不同。视网膜脱离侵入共同斑部出现视物变形与小视症,与“中浆”症状相同。应散瞳检查周边部。
3、葡萄膜渗漏(ureal effusion) 即脉络渗漏(choroidal effusion)。常伴有视网膜脱离,半球形隆起,易于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无裂孔。
4、实体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高度混浊者,更易误诊。可作超声波检查或CT扫描予以鉴别。
5.泡状视网膜脱离 脱离面光滑,无波浪样皱褶,神经上皮层下积液清澈,能随体位改变而迅速流动,无裂孔,与本病不同。
视网膜脱落容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1.视网膜劈裂症
视网膜劈裂症劈裂的位置位于下方周边眼底,呈半球形隆志,由囊样变性融和发展而成。内壁菲薄透明,外壁缘附近可以色素沉着。视网膜劈裂症视网膜劈裂区为绝对暗点,不活动,无视网膜下液。如果其内、外壁均有破裂,成为真性裂孔而发生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2.实体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高度混浊者,更易误诊。可作超声波检查或CT、MRI扫描予以鉴别。
3.泡状视网膜脱离
脱离面光滑,无波浪样皱褶,神经上皮层下积液清澈,能随体位改变而迅速流动,无裂孔,与本病不同。
4.葡萄膜渗漏
即脉络膜渗漏,常伴有视网膜脱离,半球形隆起,易于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无裂孔。B超显示玻璃体腔球形隆起,其下液性暗区。
5.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
“中浆”本身也是黄斑部或其附近的神经上皮层浅脱离,是可以自行消退的自限性疾病。与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不同,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部出现视物变形与小视症,与“中浆”症状相同。应散瞳检查周边部。
脉络膜脱离的治疗方法
一、西医
1、治疗:
1.保守治疗:明确诊断并去除诱因后,多数无严重并发症的脉络膜脱离和脉络膜上腔血肿只需观察或药物治疗,如1%阿托品点眼,糖皮质激素局部滴眼、筋膜囊下注射或全身应用。数天或数周内脉络膜可复位,不留或少有并发症。实际上视网膜脱离行环扎手术后,大部分成功病例都会有周边脉络膜或睫状体的轻度环形脱离,数天后能自愈。
2.手术处理:有以下几种情况需手术干预来中断或逆转产生脉络膜脱离的过程。
1)伤口漏:由外伤或内眼手术导致的伤口漏与低眼压,通常需修补伤口以恢复眼压。眼压升高后,通常脉络膜脱离可自愈。
2)前房消失、房角关闭:日后可引发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其处理方法是:经角膜缘向前房注入BSS、Healon或消毒空气形成前房。并在脉络膜隆起最高处切开巩膜放出脉络膜上腔液体。应注意若有大量液体流出,眼压过低,可能导致脉络膜再脱离。无晶状体眼可继续向前房注入BSS,有晶状体眼则经睫状体平坦部将BSS注入玻璃体腔以恢复眼压。不过要确认针头是在玻璃体腔内,以免将BSS注入脉络膜上腔而加重脉络膜脱离,甚至伤及对侧的视网膜。
3)大量脉络膜上腔出血:特别是产生了“kissing choroidls”、不能控制的高眼压、持续疼痛以及伴有其他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如大量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或视网膜嵌顿等,需作手术处理。手术时机一般掌握在出血后7~14天,此时脉络膜上腔的血凝块基本融化,便于放出。同时角膜水肿、眼内炎性反应也趋消退或稳定,使手术易于进行。在放血前应再行B超检查,进一步核实脉络膜上腔血液积聚最多的部位、液化状况以及玻璃体视网膜状态;并参考原手术伤口愈合的情况,做出手术决定。切开巩膜放血多需结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主要手术步骤有:①牵引四直肌:以便转动眼球。②形成前房及清洗前房血液并了解瞳孔区状况,可将灌注针从角巩膜缘插入前房以便持续灌注和维持眼压。③巩膜切开:根据B超所示,选在脱离最高处,通常在颞下象限距角巩膜缘6~10mm处做一长约3mm巩膜切口,必要时可在其他象限再做切口。切开巩膜后,即见大量深褐色液体自切口流出。巩膜切开可不做缝合,任其开放继续引流。④放置玻璃体手术灌注管:多选择6mm长灌注管并确认其已进入玻璃体腔后再开管放液。⑤引入导光纤维及玻璃体手术器械:注意与虹膜面平行缓慢引入,以免损伤已向前移位的视网膜,然后进行玻璃体视网膜复位手术。大部分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病例,通过上述处理得以挽回,保留了眼球,虽视功能的改善有限。
什么是高度近视眼底改变
后葡萄肿:高度近视眼球后部显著增长,后极部形成局限性巩膜扩张,即为后葡萄肿。其发病与眼球轴长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密切相关。当病变累及黄斑时,常使中心视力减退。后葡萄肿的患者容易出现黄斑裂孔,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劈裂等。
RPE和脉络膜萎缩:局部萎缩可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白色区,其边界划限并可有色素聚集。广泛萎缩可见整个后极部眼底呈黄白色区,为暴露的巩膜。在近视发展过程中,萎缩斑趋于融合。
漆裂纹与视网膜下出血:漆裂纹是高度近视眼Bruch膜最典型的病变,表现为很细的线形或星状,粗细不规则的黄白色条纹。漆裂纹一般认为是Bruch 膜的破裂,可并发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患者常于青年时代突然视力减退、视物变形,出血吸收后视力可好转。但日后还可在同一部位出血复发。高度近视眼有黄斑出血者大多与漆裂纹有关。
Fuchs斑及脉络膜新生血管膜:高度近视眼底后极部出现任何黑斑均可称为Fuchs斑,是RPE细胞的增殖所致。典型者位黄斑或其附近,为一约1/3~3/4视乳头直径大小、灰色或黑色、圆形或椭圆形稍隆起的斑块。黄斑出血和Fuchs斑可能代表了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不同过程。高度近视眼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比例可高至40.7%。当脉络膜新生血管向内生长,可发生急性无痛性视力下降、视物变形。
周边视网膜变性及视网膜脱离:约1/3高度近视眼有一些周边视网膜变性,包括格子样变性,雪球状沉着物及萎缩性视网膜裂孔。1/4有非特殊改变,如"不压迫变白",霜样变性及不规则色素沉着。在周边视网膜变性区内,易引起萎缩区内视网膜裂孔形成,有些发生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近视程度越高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视网膜脱离可能对患眼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所有高度近视患者应该至少每年找眼底病大夫检查一次眼底。
玻璃体变性:高度近视眼经常有玻璃体变性,常于早年出现,年长后更加明显。玻璃体解聚液化,形成混浊物漂浮于玻璃体腔内。随眼球位置而移动,患者常因飞蚊幻视不安。以后可发生玻璃体后脱离。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前玻璃体内有一灰暗色环,随眼球运动而漂移。这种玻璃体混浊要与急性视网膜裂孔形成相区别。急性视网膜裂孔形成常由于玻璃体牵拉引起,因有少许的出血,患者可见眼前闪光以及较多的小黑点飘动。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症状有哪些
视野缺损、 中心暗点扩大、 自发性球内出血 1.视网膜脱离和裂孔的特点 视网膜脱离范围一般较大,多在3个象限以上。脱离范围虽大,当伴有脉络膜脱离时,视网膜脱离为浅脱离,伴有小的皱褶,裂孔常隐藏其中,不易发现。有作者解释脉络膜脱离就像一个塞子或扣带将视网膜裂孔封住,不使它向高处发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脉络膜脱离的好转,视网膜隆起度也增加。晚期病例可见到视网膜有广泛的固定皱褶、视网膜僵硬等表现。视网膜裂孔多位于后极部,以黄斑裂孔和马蹄形裂孔多见(图1)。
2.葡萄膜炎 是本病的重要特征之一。患者可主诉眼痛。检查时可有眼球触痛、睫状充血、房水闪光强阳性及瞳孔广泛后粘连等。玻璃体可有混浊和膜形成。常误诊为葡萄膜炎而延误手术。角膜后壁有时可见少许色素颗粒,但无灰白色角膜后沉着物,眼底无脉络膜炎或视网膜炎等改变可与原发性葡萄膜炎鉴别。
3.低眼压 低眼压也是本病主要特征之一。眼压多在3.92mmHg以下。三面镜检查眼底时常因角膜出现皱褶而影响检查。前房加深,虹膜出现同心圆式皱褶,虹膜震颤和晶状体晃动。由于睫状体的脱离不但房水分泌减少,眼压降低,还引起Zinn小带松弛,晶状体和虹膜后移。
4.睫状体和脉络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1~3周或更长时间后可发生睫状体和脉络膜脱离,两者不一定同时存在。睫状体脱离一般在瞳孔充分散大的情况下可以见到。有时不需压迫巩膜就可清楚地见到隆起的锯齿缘的结构。脉络膜脱离形态和范围各异,可表现为周边的扁平状脱离,或占据多象限的球形隆起,向前发展与睫状体脱离相延续。隆起部分呈棕灰色,有实性感,貌似脉络膜黑色素瘤。如果有涡静脉或睫状长神经经过,则呈多个球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