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怎么办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怎么办

脾脏切除术后血小板均要升高,脾脏有清除衰老没有功能的血细胞,保持血液中细胞的活性,脾脏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可以达到100-300万,4周后血小板就趋于平衡,有所下降。如果血小板过多主要危害是容易使体内形成血栓,尤其是在动脉血栓的形成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血小板与凝血机制有关,建议可以考虑使用干扰素,羟基脲来降血小板,并且同时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来抗凝防止血小板的形成。

1、首先复查血常规,排除技术因素的影响,因为许多细胞碎片、结晶物质、灰尘、血凝块,甚至温度、电压都可以影响血小板计数。最好请检验科专家手工方法查一查血小板。

2、如果复查血小板增高,可能是血小板增多症。

3、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脾脏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人们不能只顾着保护肝胆而忘了对脾脏的保护,没有了脾脏的身体也是不完整的,不能将人体的各项功能完善,特别是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这种现象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建议人们在生活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血小板减少怎么办

对急性发作的出血及血小板数过低时应适当休息,防止各种损伤引起严重出血。治疗本病的目的在于控制出血现象,减少血小板破坏,改善血小板的生成情况。目前常用治疗方法有下列几项:

1.肾上腺皮质激素。这是治疗本病的重要药物,对急、慢性病例均有一定疗效,其剂量应根据病情而定。病情较轻者强的松0.5毫克/公斤体重/日,中度严重者强的松1毫克/公斤体重/日。非常严重者血小板低于1万/立方毫米强的松2毫克/公斤体重A日。由于本药副作用大,待血小板计数回升至正常后逐渐减量至最小维持量,维持时间 3~6个月。

2.脾切除术。脾切除可以消除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主要来源,去除破坏血小板的主要部位。因此至少有2/3的病人脾切除是有效的。但50岁以上病人的疗效比年轻人要差,所以老年患者行脾切除时要慎重,不宜草率从事。

3.免疫抑制疗法。本法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疗法,适应症如下:1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疗效不明显;2脾切除后无效及复发;3有皮质激素禁忌症,又不适宜脾切除者。常用药物有:硫唑嘌呤1.5~3.0毫克/公斤体重/日,胃热口服,环磷酰胺1.5~3.0毫克/公斤体重/日,口服。

血小板的计数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概念 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损伤或在激状态可发生出血。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紫癜,手术后可能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一般认为,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

1.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戈谢病等,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中医药治疗出血性疾病效果好

马天磊(化名) 男 29岁 河南商丘人。主因发现皮肤散在出血点3年半余入院。

患者于3年半余前无明显诱因发现皮肤散在出血点,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发现血小板极低,遂行骨穿等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予以激素应用,患者血小板升至正常出院。后患者因血小板再次下降回院就诊,诊断同前。仍予以激素治疗,血小板无明显升高,间断鼻腔出血及皮肤散在淤点、瘀斑。

2011年7月12日患者为求中西医结合治疗就诊于我院,查血常规、骨穿、活检及血小板抗体等检查,诊断同前。入院时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血红蛋白正常,血小板11×109/L。予以凉血止血中药汤剂每日1剂口服,并予以止血药物静点。半月余,患者血小板逐渐升高,予以停用止血药物,患者带药出院。院外患者坚持服用我院中药控制病情,血小板持续升高,3个月余,患者血小板升至正常。后患者由于发热,伴有腹泻,血小板下降至12×109/L。予以调整中药,加强健脾之品,患者血小板再次升高,1月余升至正常。

现患者血小板正常。仍服用我院中药巩固病情,已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

血小板偏高用什么药比较好

脾切除手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上升,常可高于600×109/L。血小板数升高如果与某些疾病有关(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应针对原发病。如果治疗成功,血小板计数通常应回降至正常水平。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基脲2~4g/d,3~4天后减至1g/d。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等都有效。当血小板数下降或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

血小板减少怎么治疗效果好呢

1、血小板输注:该疗法能够暂时缓解病情,但是不能彻底治疗血小板过低,效果差,有效率不足27%。

2、激素药物:临床较常见,主要是指糖皮质激素,该类药物治疗见效快,但是减药或停药后80%以上会复发,甚至还会出现肥胖、多毛等症状,因此需谨慎用药。

3、免疫制剂:治疗血小板过低,有一定疗效,但是该方法会产生肾脏损害等并发症。

4、脾切除术:可以消除脾脏对血小板的吞噬,但是手术风险大且术后易感染,因此患者要慎重。

各年龄儿童血小板正常值及不在正常范围内的表现

各年龄儿童血小板正常值范围

年龄 血红蛋白(g/L) 白细胞(109 /L) 血小板(109/L)

2周 130-200 5.0-21 150-300

3月 95-145 6.0-18 150-350

6月-6岁 105-140 6.0-15 150-350

7-12岁 1 10-160 4.5-13.5 150-350

不在正常范围内的表现

1.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戈谢病等,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各个年龄阶段儿童血小板正常值范围和不在正常范围内的表现的全部内容,大家看完之后是不是都对此有了更加进一步的了解了呢?建议大家记下来这个标准值,然后到时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对照自己宝宝的数值,看看宝宝是否健康。

血小板计数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有助于临床上止血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生理性

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一天内可有6—10%变化,表现为早晨较低,午后略高;春季较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较低,高原较高;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高10%;女性月经前降低,月经后升高;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降低;运动后升高,休息时恢复。

病理性

1.血小板增多:当>400x10^9/L时为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例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恶性肿瘤、感染、缺氧、创伤、骨折等。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x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100x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放射病等)

血小板破坏过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疾病)

血小板消耗增加(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门静脉血栓形成(PT)是指发生于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门静脉血栓可造成门静脉阻塞,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肠管淤血,是导致肝前门静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原因。门静脉血栓性阻塞多继发于慢性肝病及肿瘤疾患。单纯的肝外门静脉阻塞则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

病因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复杂,主要有炎症性、肿瘤性、凝血功能障碍性、腹腔手术后、外伤性及原因不明性等。

1.门静脉高压症

多因各种病因的肝硬化及充血性脾大所致。主要是由于门静脉压力升高,造成门静脉及其属支的向肝性血流的减少和血流速度的减慢造成涡流,而致血小板堆积形成血栓。

2.腹腔感染

为肠道感染性病灶的细菌进入门静脉系统所引起,如新生儿脐炎、脐静脉脓毒血症,成人常见的有急性阑尾炎、胰腺炎、胆囊炎、小肠炎性病变、腹腔盆腔脓肿及腹部术后感染等。

3.腹部手术及外伤

各种腹腔的手术均可导致门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特别是脾切除术后最常见,可能与术后血小板增多和血液黏稠度升高有关。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流量减少,门静脉压力下降加速了血栓的形成,此外,术后扩张的脾静脉内血流缓慢,在高凝状态下又促成了脾静脉血栓形成。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概念

血小板计数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损伤或在激状态可发生出血。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紫癜,手术后可以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一般认为,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

1、血小板增多

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

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戈谢病等,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何治疗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应个体化。一般说来血小板计数大于30×10[9] /L,无出血倾向者可予观察并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介于(20~30)×10[9] /L之间,则要视患者临床表现/出血程度及风险而定;血小板小于20×10[9] /L者通常应予治疗。出血倾向严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外伤,避免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本病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出血症状,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但不强调将血小板计数提高至正常,以确保患者不因出血发生危险,又不因过度治疗而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1)初始治疗 ①糖皮质激素。②重度患者可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二线治疗 ①可供选择的二线治疗药物包括硫唑嘌呤、环孢素A、达那唑、长春生物碱、吗替麦考酚酯、CD20单克隆抗体等。②脾切除术。③国外可使用抗Rh(D)免疫球蛋白。④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等。

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针对原发病。出血严重时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善症状,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悬液。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应用糖皮质激素大多有效,部分患者可行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服药物,出血可自行好转。感染性血小板减少应积极抗感染治疗,一般在感染控制后2~6周血小板可恢复正常,感染引起骨髓抑制者病程迁延较长。对脾功能亢进者,可行脾切除。海绵状血管瘤可采取照射或手术切除治疗。

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置换为首选的主要治疗方法。

血小板减少紫癜要如何治疗

1、一般治疗:血小板严重低下时,可输注血小板,同时严格休息,避免外伤致出血,可适当使用止血药物或局部止血药;2、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一般为首选,有效率较高;3、脾切除:一般激素治疗无效或有激素禁忌症时使用,切记妊娠或2岁以下小二禁忌;4、免疫抑制剂使用,很少为首选。

步骤/方法:1首选要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药物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系统性红斑狼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只有排除上述继续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疾病,明确为特发性,即不明原因,才能使用下列方法进行治疗。

2一定要注重一般治疗,如血小板严重低下时需输注血小板,一般血小板小于20x109/L时需输注;因血小板低下,容易出现出血倾向,严重可导致内脏器官出血,危及生命,故需严格休息,避免外伤等。

3药物方面首选糖皮质激素,其它免疫抑制剂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素等,另外如达那唑、氨肽素都有一定的疗效;如果药物无效或者药物服用后副作用太大,难以忍受,故需选择脾切除术。

注意事项:患者一定要注意平时需严格休息,尤其时血小板严重低下时,极容易出现出血,颅内出血风险最大,故最好严格卧床,避免外伤,否则易导致出血的发生,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相关推荐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般治疗

一、治疗 注意休息,避免外伤。 1.皮质类固醇激素 为首选药物。泼尼松,1mg/(kg·d),可减少发病初期和晚期脑出血的危险,有效后逐渐减量。病情危重者可用甲泼尼龙冲击疗法,1g/d,3天后改为常规疗法。 2.免疫抑制剂 如环磷酰胺100~200mg/d,硫唑嘌呤100~200mg/d。 3.人血丙种球蛋白 0.4g/(kg·d),静脉滴注,连用5天。 4.输浓缩血小板,也可试用血浆置换术。 5.脾切除术 适于脾脏肿大明显者。 二、预后 一般病程4~6周,大多有自限性,预后良好。部分病例反复发作后转为慢

出血性疾病要检查哪些项

对出血性疾病检查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而且这样的问题,在出现的时候,也都是比较盲目不知道该怎么做,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我们对这样的问题,也都是有着更多认识。 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方法

干扰素是治疗疾病常使用的,不过对这样治疗方法选择,都是不能随意选择,要先对它进行了解,这样使用的时候,对身体才没有影响,那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方法怎么样呢,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对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的时候,都是可以知道该如何做,不会有错误行为。 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方法: 西医 原发性: 治疗目的要求血小板减少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预防血栓及出血的发生。 一、骨髓抑制性药物 白消安为常用有效的药物,宜用小剂量,开始4~6mg/d。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基脲2~4g/d,3~4天后减至1g/d

血常规全血检查哪些项目

血常规的全血主要是检查血常规里面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血小板计数还有红细胞计数。血里的白细胞里面包括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这些细胞都属于白细胞里面的一些细胞,所以白细胞是这些细胞的统称,白细胞减少了以后或者升高以后,这些细胞相应的会有所改变。还有红细胞计数,有贫血的病人红细胞计数是下降的,血小板含量也是下降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100-300之间,血小板升高或者降低都是有意义的。做血常规,主要是检查全血里面的这四个细胞,也可以说是血液中的三个细胞,红细胞、白

血小板分布宽度偏低的原因

1、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又名“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血液内血小板容积变异的参数,以测得的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PDW在正常范围内表明血小板体积均一性高。 2、PDW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所测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易系数(CV%)表示。PDW减少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3、血小板分布宽度增多,提示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减少如何治疗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随其病因和严重程度而多变,需迅速鉴别病因,若有可能应予以纠正 (如在肝素有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停用肝素).由于血小板反复输注会产生同种血小板抗体,造成疗效的降低,因而要间歇性使用以预防上述抗体产生.若血小板减少是由于血小板消耗,则血小板输注应保留于治疗致命性或中枢神经系出血.若由于骨髓衰竭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则血小板输注保留于治疗急性出血或严重性血小板减少(如血小板

平均血小板体积的临床意义

1、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骨髓造血功能损伤致使血小板减少时,MPV减少;血小板在周围血液中破坏增多而减少时,MPV增大;血小板分布异常致血小板减少时,MPV正常。 2、MPV增大可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较早期指症: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时。MPV与PLT同时持续下降;造血功能抑制越严重,MPV越小;当造血功能恢复时,MPV增大常先于PLT升高。 3、MPV增大可见于: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粒、巨大血小板综合症、镰刀细胞性贫血等。 4、MPV减少可见于:脾亢、化疗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一、急性治疗 根据《邓家栋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和《美国血液学会关于ITP的指南》(Blood,1996,88(1):3-40),《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天内。 治疗开始于诊断第1天。 治疗选择: 1.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治疗:注意观察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并对症处理;防治脏器功能损伤,包括抑酸、补钙等。 (1)常规剂量(泼尼松1mg·Kg-1·d-1)。 (2)短疗程大

血小板压积

但是如果您检查发现身体的其他指标如果都处于正常状态,而只有血小板压积处于不正常状态的话,是不需要过于担心的,因为它只是用来诊断疾病的一个项目,单纯就血小板压积不正常代表您的身体并无大碍。 我们临床上做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测定,MPV表示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减低见于1.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2.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3.mpv随血小板数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标志之一 pdw表示血小板体积大小的离散度,它低表示血小板大小比较一致! 这些指标一般都是通过全

脾亢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脾脏肿大; 几乎大部分病例的脾脏均肿大。对于肋下未触到脾脏者,应进一步通过其它检查,证实是否肿大。应用99m锝、198金或113m铟胶体注射后脾区扫描,有助于对脾脏大小及形态的估计。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也能测定脾大小及脾内病变。但脾肿大与脾功能亢进的程度并不一定成比例。 (二)血细胞减少; 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可以单独或同时减少。一般早期病例,只有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晚期病例发生全血细胞减少。 (三)骨髓呈造血细胞增生象; 部分病例还可同时出现成熟障碍,也可能因外周血细胞大量被破坏,成熟细胞释放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