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看病要说清7件事
带孩子看病要说清7件事
1.时间
孩子发病时间的叙述很重要,发病时间、间隔时间和恶化时间,对区别多种疾病都有实际意义。
2.体温
如果就诊前已在家测过体温,应说明是什么时候测的,共测过几次,最高多少,并要注意孩子发热有无规律性、周期性以及手心、脚心、手背的温度差别,发烧时有无抽搐、身上有没有出疹子等其他症状。
3.状态
孩子发病时四肢活动是否自如,颈项是否发硬;神志是否清楚,有无烦躁不安、哭闹、嗜睡、昏睡的现象;咳嗽剧烈程度,有无哮鸣音,有无痰,痰的颜色和稀稠性状等;呕吐物是溢出来的,还是喷射出来的等。如果孩子是腹痛、腹泻,还要明确指出腹痛的准确部位,疼痛的起始时间及持续时间等。
4.饮食
许多病对孩子的饮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家长应向医生说明饮食的增减情况,间隔次数的变化以及孩子有无饥饿感、饱胀感、厌食、停食等,并说明孩子有无吃不洁食物及喝生水、吃剩饭剩菜等经历。
5.大小便
如果孩子拉肚子,要向医生详细描述大便的次数、量、性状、性质、气味等。
6.睡眠
睡眠时间,睡眠状态,是正常睡眠还是昏睡、摇叫不醒或是稍有动静就不能入睡,睡眠中有无惊叫、哭泣等。
7.病史
包括孩子的患病史及家庭成员的病史
7岁前,孩子不可不做的N件事
学龄前是孩子的黄金时代。上小学以后,孩子可能就要告别无忧无虑了——学习压力开始来了,面对的挑战更多了,父母的期望值更高了,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少了……
所以,孩子7岁前的生活真的须好好安排和筹划。
在你看来,有哪些事情是7岁前不可不做、不可不体验的呢?它们能让孩子的童年不留下遗憾,或是让孩子的未来更美好。
本刊与新浪亲子中心就此问题联合推出了博文征集,得到众多妈妈的积极响应。
根据所有妈妈列的清单,我们选出了——
上榜率最高的8件事(按票数从多到少排列)
1、体验农村生活2、外出旅游 3、阅读4、学一门乐器
5、学一种棋类6、去一趟迪士尼7、饲养小动物8、涂涂画画
最“宽松”的清单
(妈妈:丽萍,上海,儿子7岁)
今年9月,骏骏就该上小学了,在上小学前,他很自由,基本上是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不会强迫孩子去画画、学琴,如果一定要说几件孩子7岁之前要做的事情,那就是:
1.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理由:每天晚上,儿子总不肯早睡,怎么都要拖到22:00之后,第二起天起床都快7点了,每回上幼儿园都像打仗一样。
2.从现在起,减少看电视的时间。
理由:上学后,就不允许看电视了。这样一来,骏骏就不能看动画片了。不过,他说上学后一定不看电视,具体如何表现,现在还不得而知,走着瞧吧!
最“好学”的清单
(妈妈:王菁,深圳,女儿9岁)
理由:钢琴、手风琴、古筝、琵琶哪样都行。学琴能锻炼记忆力、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及听觉能力。上学后功课多,所以,要想学不如趁早学。
2.学棋
理由:围棋、象棋、国际象棋,甚至五子棋、军棋、跳棋,样样都可以。“走一步,想三步”,下棋是很锻炼人的思维的。所以我觉得,让孩子学习珠心算不如教孩子下棋。
3.学会查字典
理由: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爸爸妈妈不可能整天念书给孩子听,学会查词典等于帮助孩子开启了尽早阅读的大门。
4.背背《三字经》和古诗
理由:《三字经》或古诗很有韵律,背起来朗朗上口,很能锻炼记忆力,也能培养语言能力。
5.玩儿
理由:拿瓶瓶罐罐陪着孩子做做实验,用废纸碎布做做手工,看着浪费时间,绝对开发智力,好过电脑游戏。
6.旅游
理由:见多才能识广,趁着假期没作业,快点去玩儿吧。
最“严肃”的清单
(妈妈:叶汉容,深圳,儿子7岁半)
1.每天坚持阅读
理由:“书中自有黄金屋”,每天阅读可增长孩子的知识和见闻,并为步入学堂打好坚实的基础。
2.辨是非,学习自我保护
理由:学会辨别简单的是非对错,有助于孩子的自我保护,在危险有害的事物面前提高警惕。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理由: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4.乐于帮助他人
理由: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好品格,在帮助别人、与别人分享中获得快乐。
5.做一件充满挑战的事
理由:比如爬一次高山,让孩子感受攀登过程中的艰辛,并体会到克服重重困难后的成功喜悦,增强面对挑战的信心。
6.多玩开发智力的创意游戏
理由:可以锻炼孩子的大脑和双手,让思维变得更活跃,并养成勇于创新、敢于主动尝试新事物的好习惯。
7.体验一次真正的农村生活
理由:体会到农村孩子生活的艰辛和渴望,能让孩子知足常乐,珍惜自己眼前的幸福生活,为自己和他人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8.学会感恩
理由: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真心付出并懂得感恩的人才会获得更多。
最“忙碌”的清单
(妈妈:王国兰,河北石家庄,双胞胎儿子5岁)
1、去玩具店
理由:爱玩儿是小孩子的天性,多玩少学更是早期教育的要领。
2.去巧克力工厂
理由:孩子都喜欢巧克力和糖果,能去巧克力工厂瞧瞧,多美妙哦!
3.去音像店
理由:感受音乐的魅力和人类艺术的奥妙。
4.去美术馆和艺术中心
理由:即便他(她)什么都看不懂,经常坚持这样做也会产生神奇的魔力。
5.去亲子中心
理由:结合孩子的个性报一两个兴趣班,既解决了节假日不知把孩子带往哪里去的困惑,又为自己腾出时间休整身心。
6.去高级的电子游戏厅
理由:据说,尽早学会电玩游戏并学会克制玩耍时间的孩子可能更聪明哩。
7.去逛街
理由:事实证明,一个从小就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的孩子长大后更富有爱心,更不容易让困难和挫折打倒。
8.去开阔的空间和结构复杂的空间
理由:在开阔的地方孩子们喜欢疯跑,在结构复杂的地方则喜欢钻来钻去“藏猫猫”,孩子们是在“寻找自我”吗?
9.去儿童摄影棚
理由:喜欢拍照,在镜头面前不羞涩也不夸张的孩子,将来才能在任何社交场合保持最自然大方的礼仪风范。
10.去爸爸妈妈的怀抱
理由:温和与宽容永远是亲子教育的首要诀窍!
还有很多,比如:去太空、去书屋、去大自然、去乡下、去健康生活餐馆等。
最“有爱心”的清单
(妈妈:张文静,上海,儿子3岁)
1.去“迪士尼”
理由:儿子自从看了《小熊维尼》就吵着要去迪士尼,其实要求也不过分,那个梦幻城堡谁不想去?
2.会一种棋类或运动
理由:棋类能让孩子“静”下来,培养专注力,这对以后的学习比较有帮助。运动能够锻炼身体,少生病。其实两样都想让孩子学,只是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先暂定一项。
3.准备一个自己的书房
理由:一个有书房的家才是完美的。现在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的书桌设在卧室里,但卧室有太多的东西,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再说将来的学习注定是辛苦的,旁边有张床哪能不诱惑。所以,看书学习的地方最好独立开来。
4.养一个小动物
理由:有天儿子一边洗澡,一边用一个小网捞澡盆里的玩具小鱼小乌龟。捞上来后,他找了个小碗模仿做饭,说“妈妈,我给你做小鱼汤吧”、“我们来清蒸小乌龟”……我就想,应该让他自己养个小动物,至少得让他感受到“小动物不光是能吃的”。
5.资助1个希望工程的小学生
理由:7岁之前,我们替他做,希望7岁以后,儿子能有意愿自己去做这件事。借此让孩子开眼界,看看生活在不同地方、不同条件下的孩子们。
6.最想做也最难做到的:让孩子摆脱目前的教育体制
理由:现在的竞争压力,还有“赢在起跑线”的号召,让孩子和家长都身不由己投入一场无止境的教育战争。真希望能够摆脱这样的教育体制,但是,谈何容易!
最“另类”的清单
(妈妈:朱茜,上海,儿子5岁)
1.和妈妈一起洗澡
理由:体验人之初。
2.骑在爸爸肩上
理由:看看有谁比我高?得意!
3.在自己的床上“画地图”
理由:这是小孩子的权利!
4. 在家里墙上随性涂鸦
理由:兴之所至,不亦乐乎。
5. 和爸爸妈妈一同长途旅行十天以上
理由: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6. 认点字,学点英文和数学
理由:不用很多,但还是学点好。
7. 有自己的书架和满架的图书
理由:阅读最重要!
“专家妈妈”列清单
李凌 心理学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师,女儿4岁
1、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理由:一生安全和信赖的基础。
2、伴着故事入眠
理由:童年的甜蜜时光。
3、在野外撒欢打滚儿
最典型的包皮垢引起的包皮龟头炎
有的家长带孩子来就诊时还误以为是孩子阴茎头上长了硬结,甚至以为是肿瘤。实际上这就是包皮垢的存留,这种情况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继发感染、红肿、脓性分泌物等。
包茎除了可以引起炎症还会引起哪些症状?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看病时都提到每当孩子排尿时,阴茎头会先鼓出一个小泡。这是由于包皮口狭窄,通过尿道口不能直接排出,先排在包皮和阴茎头之间的囊腔里,然后排出。这样就会出现尿线细以及排尿不通畅的问题。
如果孩子的包皮从外面看硬结(包皮垢)比较多,这就提示了有可能会造成感染,家长要引起注意。再就是给孩子洗澡时要注意观察孩子包皮颜色,如果是经常红肿,就可能有感染了,应该去医院看医生。
17岁以后还有包皮过长,需要特别处理吗?
这要看包皮长的程度,一般来说只要是讲究卫生就可以了,不需要特别处理。但是成年后如果包皮特别长,往后推有一个狭窄环,还是需要去医院进行诊治。
小男孩包茎要如何处理
最典型的包皮垢引起的包皮龟头炎
虽然生理性包茎在小男孩中非常普遍,而且大多可以自愈,可是由于包皮不能上翻、阴茎头不能外露,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这个孩子由于包皮不能上翻,阴茎头和包皮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皮脂腺的分泌物就不能排出去,存留在包皮和阴茎头之间。有的家长带孩子来就诊时还误以为是孩子阴茎头上长了硬结,甚至以为是肿瘤。实际上这就是包皮垢的存留,这种情况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继发感染、红肿、脓性分泌物等。
包茎除了可以引起炎症还会引起哪些症状?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看病时都提到每当孩子排尿时,阴茎头会先鼓出一个小泡。这是由于包皮口狭窄,通过尿道口不能直接排出,先排在包皮和阴茎头之间的囊腔里,然后排出。这样就会出现尿线细以及排尿不通畅的问题。
孩子不吃药该怎么办
由于宝宝已经能听懂妈妈的话,所以妈妈可向他们说明吃药才能赶跑疾病,鼓励宝宝自己吃药。一般不用将药片溶化,可直接将药片放在宝宝舌头的后部,然后让宝宝饮一口水咽下,只要第一次能顺利服下,以后再吃药就容易了。对于很难合作的宝宝,家长可参照婴幼儿的喂药方法。
1、家长平时不要拿吃药来吓唬孩子,“你再闹……就给你吃药!”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对吃药产生深深的恐惧。
2、家长生病时,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吃药,让孩子明白,生病是需要吃药的。
3、有的家长会哄孩子,这药一点也不苦,孩子吃了一次后,知道上当了,以后可能说什么也不肯吃了。家长要如实告诉孩子:“这个药有点苦,但你是勇敢的孩子,肯定能喝下去的。”家长也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先尝一尝,喝一点点给孩子看看,多数时候孩子会乖乖跟着喝。
4、孩子勇敢地喝下药后,家长可以给予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比如可以给孩子画个奖状。
5、一些低龄的孩子对去医院和吃药的恐惧心理比较严重,父母平时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些与看病有关的图书,也给宝宝一套针筒和听诊器玩具,让宝宝玩医生看病的游戏,可以减轻孩子的恐惧。
6、对于稍大点的孩子,可以对他说清楚服药对治病的重要性,多数情况下,孩子能配合服药。
7、如果药物本身没有味道,也可以混入孩子平时常喝的饮料或汤水(要放凉后再放入药)中给孩子服用。
8、如果是中草药,味道稍稍有些苦,可以在药汤中加些糖或蜂蜜后,再给宝宝喝。
再忙也要陪孩子做的7件事
1、陪孩子吃饭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过近10年的数据收集,发现父母陪孩子吃饭好处很多。首先,常和家人吃饭的孩子成绩好。其次,父母可教会孩子餐桌礼仪,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喜好。最后,在大人的陪同下,孩子会吃得更健康。
2、陪孩子写作业
父母“陪读”可以帮孩子平稳起步、养成好的习惯。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而不要代写。
3、陪孩子玩游戏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但许多孩子没有家长引导,导致游戏上瘾。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并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玩的时间和内容。还要引导孩子玩玩户外游戏和手工,不容易上瘾,还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4、陪孩子运动
运动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还有助心理健康。父母最好每周抽出一天陪孩子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爬山等。这样能鼓励孩子多运动,发现孩子擅长的运动并加以发掘。除运动外,也可陪孩子听音乐、绘画等,让他们抒发内心的感情。
5、陪孩子逛书店
父母带孩子到书店“泡”半天,告诉他们哪些书是有意义的,激发孩子对书籍的兴趣。
6、陪孩子参加比赛或集体活动
孩子参加重要的比赛,父母加油鼓劲很重要。孩子的集体活动父母也可陪同,能增加孩子的群体意识和自信,鼓励他们主动与小朋友交往。但有的孩子独立意识强,不喜欢家长陪同,此时不要勉强。
7、陪孩子待着
孩子需要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家长可以陪孩子坐在楼前,看蚂蚁搬家、蜘蛛结网,或者给星星取名字……引导孩子探索世界,发挥他们无拘无束的
如何判断小孩是否患上多动症
首先,您必须知道,所有的孩子都可能在某一时候表现出上述的一些症状。您的孩子可能因为受到学校或家庭的压力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一定的反应,他(她)可能正感到有些泄气或在生命的某一阶段中正经历着一些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她)患有ADHD。
有时候,学校老师往往是第一个注意到孩子存在注意力缺乏、多动、冲动症状的人,他们会告诉孩子的家长,以提醒家长们对此引起重视。
或许在带孩子看病时,儿科医师的一些提问也会引出有关ADHD的问题。看病时,儿科医师常常会向您询问如下有关您孩子的问题:
您的孩子在学校里表现如何?
您,还有孩子的老师,有没有发现孩子有学习方面的问题?
您的孩子在学校里开心吗?
您的孩子在完成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方面有困难吗?
您有没有关心过您的孩子在学校或家里的行为呢?您会不会注意他(她)与其他孩子玩耍时的表现呢?
也许您的回答会引起儿科医师的兴趣,他们会在认为必要的情况下对您的孩子作进一步的ADHD评估。如果您的孩子有超过6个月的时间基本上都表现为上述症状的话,那么请您及时带上孩子去看专业的儿科医师。
与孩子沟通多用4种句式
“一……就……”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幼儿的思维是直来直去,不可逆的。打个比方,问孩子“你妈妈是谁”他能答出;但如果问“你妈妈的儿子是谁”,他很可能就无法倒推回来。因此,家长要从孩子的逻辑顺序出发说话,不要用复杂的因果推理句式。比如冬天出门前,别说“多穿一件衣服,外面冷”,而是“一穿好外套,咱们就出门”,让孩子能从前往后梳理明白:妈妈说,穿好了外套,就可以出门了。
“可以……也可以……”
青春期前的孩子,判断事物的标准非黑即白。比如他们在看动画片时,非要分清楚好人与坏人,难以理解人性和万事万物的复杂性。心理学家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用“总是”、“决不”、“永远”之类极端的词,也是“单行线”思维模式的一种表现。所以,跟孩子沟通不要含糊其辞,比如“不好说”、“都挺好”等;而要用“黑白分明”的方式交流,或者给孩子几个明确的选择。比如出门前,孩子问穿哪件衣服,家长不要说“都行”,而要改为“你可以穿黄底带花的连衣裙,也可以穿小熊衬衫配那条绿色短裤” 。
“先……你看好吗?”
2~4岁是第一次心理叛逆期,而七八岁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强的阶段,这两个时期,孩子的情绪波动都很大,性情比较固执,内心相对敏感。此时说话的原则有二:一是少说“不”,多跟孩子“商量”,比如“不要看电视了,来吃饭”改为“先吃饭再看电视,你看好吗”;二是不要跟孩子“废话”,如反复唠叨某一件事,而要简洁明了。尤其不要用“如果你不……我就不……”这种没有给孩子选择权的句式,比如“如果你不吃饭,我就不让你看动画片”。孩子会感到被威胁,反而更想去挑战规矩。
“这次……但下次……”
即便是孩子,也要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当孩子犯了错误,甚至出现了破坏性行为,父母必须马上介入,通过立规矩加以引导。但要注意,立规矩前,先让孩子知道。比如孩子在幼儿园无故冲别的小朋友发脾气,甚至打人,家长不可以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就呵斥、打骂,也不要嘻嘻哈哈,轻描淡写,不当回事。而应告诉孩子:“这次是第一次,你也给小朋友道歉了,我可以原谅你,但下次不准再冲别人发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