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血海穴针刺怎么操作

血海穴针刺怎么操作

血海的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膝关节半屈,大腿前面股内侧肌内侧缘,髋骨上方2寸处(平梁丘水平)。

简易取法:

1.仰卧床上,用力蹬直下肢,髌骨内上缘上约2横指处鼓起之肌肉(股内收肌)的中点即是本穴。

2.坐位,屈膝成90°角,施针者利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附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前向后背侧直刺与皮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深1-2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胀向髋关节。

针刺血海的功效

血海又名血郄,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发,为脾血归聚之海,并善治血分病证,本穴具有祛风清热,调和气血,宣通下焦,行血活血之功,多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阴部瘙痒,疼痛,气逆腹胀,湿疹,荨麻疹,丹毒诸症。

注意事项

血海穴穴下有较大的血管,忌用粗针重刺,重刺可能伤及血管,引起皮下瘀血,血肿;孕妇慎针刺该穴。

当阳在哪里 当阳穴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取穴,在头前部,当瞳孔之上,前发际上1寸处是穴。

进针深度:进针0.2-0.3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明目醒神,疏风通络。

主治:头痛,头晕,鼻塞,目赤肿痛,卒不识人。

子宫穴穴位的准确位置图

子宫穴位置

子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患者卧位,在脐下4寸,旁开3寸处取穴。

【生理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在腹内、外斜肌处;有腹壁浅动、静脉;布有腹下神经。

子宫穴的功效与作用

调经理气,升提下陷。

子宫穴主治病症

子宫下垂,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不孕症,阴挺,崩漏。

【刺灸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感向外生殖器放散;可灸,艾炷炙5~7壮,或艾条炙10~15分钟(对受针着做蜂毒过敏实验后,确定不过敏着。可用蜂针散刺,蜂针直刺,蜂针蜇刺)。

配伍应用

1、月经闭止或月经不调:子宫穴配下曲骨穴、经中穴、交仪穴(《奇穴治疗诀》)。

2、月经痛:子宫穴配中极穴、关元穴、气海穴、带脉穴、八髎穴(《建议针灸疗法》),按摩方法: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功效: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疗效显著,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

3、血崩漏下:子宫穴配中极穴(《针灸大成》)。

4、女人子宫久冷、女子不孕症:子宫穴配照海穴、中极穴、三阴交穴(《针灸大全》)。

5、慢性盆腔炎:子宫穴配关元穴、血海穴、阴陵泉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6、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穴配三阴交穴、隐白穴(《中国针灸学》)。

7、子宫脱垂:子宫穴配维胞穴、足三里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8、前列腺炎:子宫穴配归来穴、关元穴、筑宾穴、三阴交穴(《新医疗法手册》)。

定喘的定位及归经 定喘穴针刺操作方法

施行针刺前,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尽量固定好体味,以免刺入体内的针体因患者体位的改变,在肌肉的牵拉收缩下随之活动而损伤肺脏。进针时,应向内斜刺0.5-1寸,勿直刺或向外斜刺(因为穴区深面及外侧部肌肉较薄,针尖易经肋间隙刺穿胸壁而造成气胸)。施术手法不宜过重过强,有针感后即可出针。若针感不明显时可稍留候气,或用小幅度内捻转手法来激发针感。出针后要稍按压针孔片刻。

气海俞的准确位置图片 气海俞对症配穴

1.配气海,血海,关元,三阴交,针刺泻法,活血止痛,治疗瘀阻胞宫之月经不调,痛经等。

2.配次髎,血海,承山,二白,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活血化瘀,治疗大肠瘀滞之痔漏。

3.配肾俞,大肠俞,委中,阳陵泉,阿是穴,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活络,活血止痛,治疗瘀血腰痛,腿膝不利等症。

子宫穴在哪块

1、子宫穴在哪块呢

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

仰卧位,将耻骨联合上缘连与肚脐线5等分,在连线的上1/5与4/5的交点处,旁开4横指处。

腹内、外斜肌中,穴区浅层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骼腹股沟神经的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进入腹腔刺及小肠。

2、按摩子宫穴有什么好处

2.1、月经闭止或月经不调:子宫穴配下曲骨穴、经中穴、交仪穴(《奇穴治疗诀》);

2.2、月经痛:子宫穴配中极穴、关元穴、气海穴、带脉穴、八髎穴(《建议针灸疗法》),按摩方法: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功效: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疗效显着,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

2.3、血崩漏下:子宫穴配中极穴(《针灸大成》);

2.4、女人子宫久冷、女子不孕症:子宫穴配照海穴、中极穴、三阴交穴(《针灸大全》);

2.5、慢性盆腔炎:子宫穴配关元穴、血海穴、阴陵泉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秉风的简单找法 秉风穴针刺操作手法

前倾坐位或俯卧位,在冈上窝中央约肩胛冈中点上缘上1寸处取穴。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功能主治:疏风活络,止咳化痰,主治肩臂酸痛,肩胛痛。配天宗,天髎治疗肩胛痛;配肩贞治疗肩痹酸痛。

按摩子宫穴位的作用

【子宫穴的准确位置图】

子宫穴位于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穴旁开3寸。

【子宫穴的按摩手法】

用双手中指指腹按揉并做环状运动,每次3分钟,每日2次。

【按摩子宫穴位的作用】

1、缓解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妇女不孕、阴挺、盆腔炎、阑尾炎等;

2、按摩子宫穴的功效:调经理气、升提下陷。

【针刺子宫穴的方法】

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感向外生殖器放散(孕妇禁针);可灸。(对受针者做蜂毒过敏实验后,确定不过敏着。可用蜂针散刺,蜂针直刺,蜂针蜇刺。

【艾灸子宫穴的方法】

子宫穴艾条灸5-15分钟,子宫穴艾炷灸3-5壮。

【子宫穴主治】

妇女不孕,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及阑尾炎,盆腔炎,睾丸炎等。

【子宫穴穴位解剖】

腹内、外斜肌中,穴区浅层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骼腹股沟神经的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进入腹腔刺及小肠。

【子宫穴的配伍】

1、月经闭止或月经不调:子宫穴配下曲骨穴、经中穴、交仪穴(《奇穴治疗诀》);

2、月经痛:子宫穴配中极穴、关元穴、气海穴、带脉穴、八髎穴(《建议针灸疗法》),按摩方法: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酸胀为度,操作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最佳。功效: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疗效显著,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

3、血崩漏下:子宫穴配中极穴(《针灸大成》);

4、女人子宫久冷、女子不孕症:子宫穴配照海穴、中极穴、三阴交穴(《针灸大全》);

5、慢性盆腔炎:子宫穴配关元穴、血海穴、阴陵泉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6、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穴配三阴交穴、隐白穴(《中国针灸学》);

7、子宫脱垂:子宫穴配维胞穴、足三里穴(《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8、前列腺炎:子宫穴配归来穴、关元穴、筑宾穴、三阴交穴(《新医疗法手册》)。

盆腔炎找上门 老中医送来贴心妙招

气滞血瘀型

症状:小腹胀痛,行经时腰腹疼痛加重,经量多,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婚久不孕,伴有月经失调,带下量多,舌紫暗或有紫血点,苔薄,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

验方验穴

1.当归9克,赤芍9克,川芎10克,蒲公英30克,蒲黄30克,五灵脂9克,牛膝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取三阴交、合谷、血海、太冲穴针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取地机、阴陵泉、腹结、气海穴三角灸,每日1次。

寒湿凝滞型

症状:小腹冷痛或胀痛,行经时疼痛加重,喜按,得热痛减,经期紊乱,经量少,带下清稀,腰骶冷痛,舌暗红,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验方验穴

1.当归10克,白芍20克,川芎10克,熟地黄10克,附子6克,益母草12克,小茴香15克,炮姜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取三阴交、合谷、腹结、气海穴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取关元、阴陵泉、腹结、气海穴隔姜灸,每日1次。

湿热壅结型

症状:小腹痛,或有灼热感,带下黄臭,胸闷纳呆,舌体胖大,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验方验穴

1.蒲公英30克,桃仁9克,金银花9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栀子9克,益母草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取中极、阴陵泉、合谷、腹结穴针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取阴陵泉、带脉、腹结、中极穴隔蒜灸,每日1次。

气虚血瘀型

症状:小腹疼痛,有结块,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量多,有血块,带下量多,舌红且有瘀点,苔白,脉沉迟。

治法:补气养血,活血化瘀。

验方验穴

1.黄芪12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熟地黄10克,白芍20克,党参9克,丹参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取三阴交、气海、足三里穴针刺,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取关元、阴陵泉、中脘、气海穴隔姜灸,每日1次。

治验实录

病例:杨某,女,33岁。主诉:小腹疼痛3个月,加重15天。6个月前患者曾流产,之后出现小腹坠胀疼痛,反复发作。15天前游泳,之后出现小腹刺痛,腹部拒按,胸闷纳呆,白带增多、色黄、质黏稠、有臭味,口苦,烦躁,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B超示盆腔有积液。诊断为慢性盆腔炎。

辨证:下焦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相关推荐

商丘的准确位置和作用 商丘穴针刺操作手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沿内踝前缘及下缘,分别作一直线,交点处,直刺,深0.3-0.5寸;亦可横刺透解溪穴,进针1-1.5寸,局部可有酸胀感。 注意:禁用直接灸,瘢痕灸,本穴位于踝关节附近,内有神经,肌腱,血管,故不宜使用艾灸,尤其是化脓灸和艾炷直接灸,以防艾火灼伤,引起瘢痕,痉挛。

阳溪穴针刺怎么操作

阳溪准确位置 拇指向上翘起,腕横纹前露出两条筋,即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两筋与腕骨,桡骨茎突所形成的凹陷处取穴。 针刺阳溪的方法 操作方法:仰掌取穴。 进针方法:直刺0.-0.5寸。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注意:穴位忌直刺过深,本穴位于桡骨茎突与掌骨之间,直刺过深会损伤骨膜,造成手腕部刺痛;忌用粗针强刺,本穴位于骨缝之间,粗针强刺会伤及骨膜,造成手腕刺痛无力,甚则损伤神经,造成腕部活动障碍;忌瘢痕灸,本穴位于腕关节部,肌腱附近,故不宜用直接灸或化脓灸,以

漏谷的位置图和作用 漏谷穴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穴:三阴交上3寸,胫骨内侧缘。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功能:健脾理气,渗湿利尿。 主治: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食物不化,下肢麻痹。

针刺血海的功效 针刺血海注意事项

血海穴穴下有较大的血管,忌用粗针重刺,重刺可能伤及血管,引起皮下瘀血,血肿;孕妇慎针刺该穴。

大陵穴针刺怎么操作

大陵针刺方法 位置:肘关节半屈,前臂旋后姿势,腕掌侧第1横纹后缘,桡侧腕屈肌与掌长肌腱之间。 简易取穴:仰掌,微屈腕关节,在掌后第1横纹上,所出现两筋之间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由掌面向背面直刺与掌侧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有酸胀感,可有向指端反射的触电感。 功能主治 大陵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本穴具有清营凉血,宁心安神,和胃宽胸之功,用于治疗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身热,头痛,短气,胸胁痛,热

哑门穴针刺怎么操作

哑门针刺方向 取穴:坐位,俯头,背项 正中线,平第1与第2颈椎棘突间水平的凹陷。 进针方向:从项部成90°,直刺。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针20分钟。禁艾炷灸,艾条温和灸3-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胀在附近。 功能主治 哑门为督脉经穴,直通于脑,并联系于舌根,有通经络,开神窍,清神志,利发音之功,以清上为主,用于治疗暴喑,中风,舌强不语,声音嘶哑,头痛,颈项强急,癫狂,痫证,鼻衄诸证。 注意事项 哑门穴的深面有蛛网膜,脊髓等重要结构,故针刺时要注意安全。 要注意针刺方向 一般让患者取伏案正坐

委中穴针刺怎么操作

委中针刺方法 取穴法:腘横纹中点是穴。俯卧,腘窝横纹中点外侧(腘动脉外侧)。 进针方向:从屈侧面向伸侧面与腘窝平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0.5-1寸,局部可有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足底放射。留针20分钟。 功能主治 委中穴又名血郄,委中央,此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下合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又是四总穴之一。它具有舒筋活络,强健腰膝,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用于治疗腰脊强痛,下肢屈伸不利,丹毒,痧症,霍乱(类似急性肠胃炎),中暑,小腿肚转筋,中风昏迷,半身不遂,风湿痿痹,热病汗不出,疔疮,发背,湿疹

阴谷上面疼什么原因 阴谷穴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穴:坐位,屈膝成90°,膝内高骨(胫骨内侧髁)后缘,腘窝横纹内侧端的两条筋(半膜肌腱,半腱肌腱)之间取穴。 进针方向:从内向外直刺与内侧面成90°。 深度:针0.3-0.5寸,留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胀至附近。 功能主治:益肾兴阳,理气止痛。主治疝气,崩漏,小便不利,膝腘酸痛。

少海怎么针灸 针灸少海的作用

少海穴是手少阴心经之合水穴。针刺少海可以安养心神,通利血脉。同时该穴位近肱骨内上髁,亦可疏通筋脉,缓急止痛。现代常用于治疗颈淋巴结结核,头痛,心绞痛,腋胁痛,肩痛,手抖,瘙痒,下肢痿痹等症。

中极穴针刺怎么操作

中极针刺方法 取穴:仰卧,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上4/5与下1/5交界处,相当髂前下棘水平。 进针方向:从前下向后上与腹壁成50°。 深度:进针0.5-1.0寸,留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生殖器。 禁忌:在膀胱充盈时,中极穴不能深刺;孕妇不宜刺灸该穴位。 针刺中极的作用 中极为任脉经腧穴,为足三阴经之会极处,内为胞宫,精室所居,有培下元,助气化,调血室,温精宫,理下焦,利膀胱,清利湿热的作用。 功能主治 功能:益肾培元,调经止带。 主治:肾气不足,肾阳亏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