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困吃什么 晚春时节
犯困吃什么 晚春时节
晚春时节气温日渐升高,此时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晚春养生如何健康饮食
第一,早春。早春,阴寒渐退,郊外阳光初发,乍暖还寒。根据祖国医学“春夏养阳”的理论,在早春时节,适当吃些葱、生姜、蒜、韭菜、芥菜,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且其中所含的碱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
另外,还可适当吃一些鸡肉、动物肝脏、鱼类、瘦肉、蛋黄、牛奶、豆浆等营养品,以供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日趋活跃的需要。此时宜少吃寒性食品,以阻遏阳气发越。
三联阅读配图
第二,仲春。古人云,春应在肝。肝禀风木,仲春时节,肝气随万物升发,而偏于亢盛。祖国医学认为,肝旺可伤脾(木克土),影响脾胃运化。因此,唐代药王孙思邈曾言:“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在这个时节,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山药、锅巴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品。
另外,春淡之时,应注意多吃菠菜、芹菜、莴笋、胡萝卜、花菜、柿子椒、嫩藕、油菜、绿豆芽等黄绿色蔬菜和时令水果,以补充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不足。仲春时节,正值各种既具营养又有疗疾作用的野菜繁茂荣盛之时,如荠菜、马齿苋、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等野菜,应不失时机地采食。
第三, 晚春。晚春,气温日渐升高,《饮膳正要》曰:“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晚春时节,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质类食物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老犯困可能是中风前兆
初春严防脑血管病
什么是脑梗?它是脑中风的一种,脑中风包括脑梗塞或脑出血。早春时节是这种病的高发期,一场“倒春寒”,就能让脑血管受到严峻的考验。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低温刺激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流缓慢或血压骤变。
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人,寒冷刺激使血压增高,易诱发脑血管疾病。
脑梗有8大危险因素,分别是高血压、冠心病、吸烟、血脂高、糖尿病、肥胖、运动少、有中风家族史。
千万别把中风当春困
春天容易犯困是因为早春易耗气伤津,晚春湿气逐渐加重,容易感觉困倦。但一些人常将中风的一些前期症状误以为是犯春困,没有重视,从而影响了早期治疗。
临床资料统计,70%以上中风者在发病前5~10天会频繁打呵欠,尤其是老人。
这是因为血管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硬化,管腔变窄,大脑的血流量减少,以致脑细胞缺血缺氧,通过体内反馈机制刺激呼吸中枢,调节呼吸的幅度与深度来补偿所引起的。
普通的春困只要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一般可以改善。但中风前的犯困,除了呵欠不断以外,还可能出现:
血压骤然升高,收缩压可接近200毫米汞柱;
鼻子出血;
走路不稳,并伴有四肢麻木无力;
早上起床突发眩晕、持续头痛等症状。
老人中风前还可能伴有不自觉流口水、嘴歪、说话不清楚等合并症状。
中风不是简单的“脑血管破了,出血了”,而是有很多其他隐患,所以针对高危因素的早期干预、早期检查和治疗,可以大大降低中风的风险。
春困风行三招赶走孩子瞌睡虫
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而孩子们却似乎一天比一天犯困,不是早上赖床起不来,就是上课频频打瞌睡,小宝宝们白天的睡眠时间似乎也比往常要长一些……看来不止大人们成天喊春困,就连孩子们也中了春困的“毒”。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春困呢?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孩子春困呢?
孩子“春困”是正常现象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春困呢?实际上,“春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人体对季节变化的一种生理调节过程。随着天气逐渐转暖,人的血液循环加快,耗氧量大,自然会出现大脑供养不足而精神不振的春困现象。尤其是身体肥胖的孩子春困更明显,这是因为肥胖的人群平时脑供血就比正常人差。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脾虚内湿是春困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春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阳气会向外疏散,流向四肢,但是空气中较大的湿气,很容易阻隔阳气的疏散,因此人的四肢得不到足够的阳气,就会出现疲乏、全身困倦的症状。同时,湿气进入人体后湿困脾胃,使血气运行不畅,经脉不通于是导致人体感到疲乏、嗜睡。
虽说春困是正常现象,但是就如同段子所说的“春困秋乏夏无力,冬日正好眠”,有些孩子可能一年四季都容易犯困,这个时候的根本原因应该是睡眠不足。
赶走春困不能靠睡 身体调节更重要
按说春天是孩子长高的季节,孩子多睡觉又有助于长身体,那么是不是就任由孩子在大白天打瞌睡呢?事实上,春天一困就睡看似缓解了暂时的不适,却对健康很不利。睡的时间太长会进一步减少脑部血流量,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度,可能越睡越不醒,反而更疲惫。要解决春困这个难题,还得从孩子的身体调节做起,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调节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最有益
春天让宝宝多睡觉确实有利于长身体,但是这个睡觉的时间也有讲究,大白天一阵阵的打盹并不能帮助孩子长身体。要想孩子白天不犯困,关键还是要晚上睡得多,而早睡早起又比晚睡晚起来得更科学。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一般晚上9点至9点半入睡最好,睡得太晚反而容易兴奋睡不着,第二天就更容易犯困,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此外,中午可以有一小时左右的午睡时间,注意不要让孩子睡得太久,以免影响晚上入睡的时间。
2.加强户外运动,促进身体新陈代谢
按照中医理论,“脾虚内湿”是孩子春困的原因,而加强身体活动,尤其是户外运动有利于把体内的湿气排解出来,有利于赶走疲倦。家长可以每天让孩子在户外活动一段时间,到了周末的时候可以一同到郊外春游踏青,不仅可以使宝宝感觉到放松后的轻松愉快,而且还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对于“春困”有极佳的缓解作用。
3.进行饮食调节,营养充足不犯困
也有专家认为,“春困”与人体维生素摄入不足、缺少蛋白质和机体处于偏酸环境有关。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对孩子进行饮食调节,如让孩子适量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瓜果蔬菜,如樱桃、草莓、辣椒、猕猴桃等;适当增加鱼类、鸡蛋、牛奶、豆制品、猪肝、鸡肉、花生等食物,以保证人体优质蛋白质的需要;多吃些含碱量较多的食物,如菠菜、荠菜、香椿、韭菜等。
春季老人如何应对春困
他们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以头晕头痛为主,有时还伴有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逆行性遗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老人春天犯困当心是心血管病的预兆
人们常说“春困秋乏”,在渐暖的春季,我们时常觉得懒洋洋,容易犯困,这是因为春天气温适中,大脑受到的冷热刺激减少,脑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值得注意的是,老人常犯困可不要大意。
老年人自然睡眠时间减少,如果常出现嗜睡犯困,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如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变、低血钾等。
觉得犯困的老人,最好观察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头晕、头痛、口干口渴、肢体活动不便等,如果症状明显,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即便只是单纯的春困,通过增加睡眠来克服也效果不大。睡得过多反而会进一步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人越睡越困。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坚持早睡早起,每天午饭后睡半小时左右;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在室内时注意通风;多吃水果或者喝点绿茶。还可以适当来点刺激,比如困倦时可闻闻清凉油,听些节奏感强的音乐,冷水洗脸、用盐水泡脚也是有效的方法。另外,穴位按摩也可以:每天早晚按摩太阳、风池、内关等穴位3—5分钟。
缓解老人春天犯困有以下多种方法:
1.通过饮食来调理。
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适当增加鱼类、鸡蛋、牛奶、豆制品、猪肝、鸡肉、花生等食物;食物味道宜少酸多甘,以养脾气;多食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以中和体内酸性产物,消除疲劳;不可多食寒凉、油腻、黏滞的食品,更不可过多饮酒;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如维生素C、B等。
2.规律生活节奏,不熬夜。
有人认为,只要春天多睡就不会发困了,其实成年人每天睡眠8小时左右就可以了,再增加睡眠反而可能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人会变得更加昏昏欲睡,无精打采,越睡越困。
3.适量的体育运动。
如跑步、做操、打太极拳、球类等,可有效地改善生理机能,使身体呼吸代谢功能增大,加速体内循环,提高大脑的供氧量,困意就会缓解。
对了老年人来说,春季春困不是小事,只有做好诊断,辩证应对,才能健康度过多事之春。
春分节气起居养生 应对春困有妙招
春分时节,容易犯春困,吃完午饭后尤其明显,如何防春困呢?首先吃完午饭后,坐15分钟,休息15分钟后再散步20分钟,然后再打个小盹,休息15分钟;其次,晚上泡个热水脚,睡前进行5分钟的冥想训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防止白天犯困。
老人春季犯困当心是心血管病的预兆
人们常说“春困秋乏”,在渐暖的春季,我们时常觉得懒洋洋,容易犯困,这是因为春天气温适中,大脑受到的冷热刺激减少,脑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值得注意的是,老人常犯困可不要大意。
老年人自然睡眠时间减少,如果常出现嗜睡犯困,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如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变、低血钾等。
觉得犯困的老人,最好观察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头晕、头痛、口干口渴、肢体活动不便等,如果症状明显,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即便只是单纯的春困,通过增加睡眠来克服也效果不大。睡得过多反而会进一步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人越睡越困。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坚持早睡早起,每天午饭后睡半小时左右;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在室内时注意通风;多吃水果或者喝点绿茶。还可以适当来点刺激,比如困倦时可闻闻清凉油,听些节奏感强的音乐,冷水洗脸、用盐水泡脚也是有效的方法。另外,穴位按摩也可以:每天早晚按摩太阳、风池、内关等穴位3—5分钟。
夏天下午犯困怎么办 调整就餐顺序。
夏季的时候,小时候家人就说如果为了让午后有精神,不那么容易犯困,吃饭的时候,先吃完肉类,然后再青菜跟主食一起吃,这样就不会那么容易犯困了,虽然不明白有没有科学依据,但却是还是有些效果的,大家不妨试试哈。
倒春寒注意什么 注意脚底保暖
很多人一到春天就会穿上单鞋,即使是在生理期,中医认为脚底不能受凉,脚部脂肪少,许多穴位也与内脏相对应,脚部受凉会引起脏腑不适,倒春寒的时候,记住要保证脚部的热度,尽量不要在家或者沐浴之后穿凉拖,应该在晚春时节再换上单鞋,平日注意脚底锻炼。
春困的人要早睡早起
为什么会春困
现代医学认为春困是由于人的机体不能很快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因为冬季气温较低,血管收缩,内脏器官和大脑的血流量增多,大脑的氧气供应也随之增多。而春天气温回暖,大脑供氧量随之减少,于是人容易犯困。而中医则认为,所谓的春困其实与季节无关,而是与人的精气不足有关。春困是冬天没有休息好、精气不足的表现,所以到了春天需要能量生发出来的时候,精气就不够用了,出现了春困。
冬季宜早睡晚起,春季宜早睡早起
在冬天的时候,人们应该早睡晚起,少活动,适当进补,静心,以贮备能量,以备来年之用。
因此,春天容易犯困的人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在冬天的时候是不是疲劳过度了。人们应该适当调整生活节奏,避免过度疲劳,必要的时候还应该求助于医生。
《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春天在五行中属木,与五脏中的肝相对应,主生发和疏泄。和绿意盈盈的植物一样,人在此时也处于生长的状态,通常精神都比较好。这个时候人们应该早睡早起(23点前睡觉即可),而且要外出运动,不能晚睡晚起。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却是更喜欢晚睡晚起,甚至有一些人从来没在夜里12点以前睡过觉,殊不知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还有很多人有“补觉”的习惯,认为晚上睡少了,白天可以多睡会儿补回来。可事实并非如此。你可能有这样的体会:放纵自己睡十几个小时,睡醒后还是觉得迷迷糊糊,甚至头还会疼痛不已。这是因为睡眠的数量并不能代替睡眠的质量。而且中医还认为“久卧伤气”,久卧会造成人体新陈代谢下降,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僵硬不舒,身体亏损虚弱。
随季节调整自己的起居作息时间,适当进行户外运动才会对缓解春困有帮助。
人体的阳气从子时生发,到正午时分达到高峰,然后阴气逐渐生发,到午夜达到高峰。白天阳气运行,使人体表现出各种功能;晚上阴气运行,使人体得到休息,补充能量。这样周而复始,达到阴阳平衡。
春末夏初饮食七法
一、春夏饮食养生宜讲究“三春”
春天,万物复苏,气候由寒变暖。古人云,天人相应,作为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人来讲,在饮食上应注意以下“三春”的不同。
1、早春
早春,阴寒渐退,郊外阳光初发,乍暖还寒。根据祖国医学“春夏养阳”的理论,在早春时节,适当吃些葱、生姜、蒜、韭菜、芥菜,不仅能祛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而且其中所含的碱成分,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
另外,还可适当吃一些鸡肉、动物肝脏、鱼类、瘦肉、蛋黄、牛奶、豆浆等营养品,以供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日趋活跃的需要。此时宜少吃寒性食品,以阻遏阳气发越。
2、仲春
古人云,春应在肝。肝禀风木,仲春时节,肝气随万物升发,而偏于亢盛。祖国医学认为,肝旺可伤脾(木克土),影响脾胃运化。因此,唐代药王孙思邈曾言:“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在这个时节,可适当进食大枣、蜂蜜、山药、锅巴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品。
另外,春淡之时,应注意多吃菠菜、芹菜、莴笋、胡萝卜、花菜、柿子椒、嫩藕、油菜、绿豆芽等黄绿色蔬菜和时令水果,以补充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不足。仲春时节,正值各种既具营养又有疗疾作用的野菜繁茂荣盛之时,如荠菜、马齿苋、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等野菜,应不失时机地采食。
3、 晚春
晚春,气温日渐升高,《饮膳正要》曰:“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晚春时节,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质类食物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邪热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另外,夏季临近,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讲,还应注意饮食卫生,严防病从口入。
二、春夏饮食宜遵循抗病毒原则
春季是气候由寒转暖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繁殖,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在饮食上宜遵循抗病毒原则。
三、春夏饮食宜遵循高热量高蛋白原则
早春时节,气候仍较寒冷,人体为了御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维持基础体温。所以,早春期间的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因此,春季饮食宜遵循高热量高蛋白原则。
在春季日常饮食中,除了谷类制品外,应选用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时补充能量。寒冷的刺激,可使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而致病。因此,早春期间,还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虾、牛肉、鸡肉、兔肉和豆制品等。在这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具有增强人体耐寒力的功能。
四、春夏饮食宜遵循少酸增甘原则
祖国医学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因此,春季饮食宜遵循少酸增甘原则。
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如果多吃酸味的食物,会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此外,春季是蔬菜的淡季,但野菜、山菜的生长期早于一般蔬菜,而且富含维生素,可采来食用,以补充一般蔬菜的不足。
五、春夏饮食宜以清平为主
春季气候变化无常,最易使人患感冒。由于外感风寒,可使人复发旧病,也可诱发新病。所以,中医学认为,春季的进补应以轻松疏散之品为宜,而厚味、滋腻之品则为所忌。在这个季节里,宜选用既有丰富营养又有发散作用的食物与药物,起到既养生又预防的作用。一般的人,特别是身体虚弱的人,更要注意选择平补、清补的饮食。
现代医学认为,平补的饮食,非常适合正常人或病人食用。其实,适合用于平补饮食的食物是很多的。例如:小麦、荞麦、薏米、玉米等谷类;豆浆、豆腐、赤豆、扁豆等豆类;橘子、金橘等果类。有条件的可选吃芝麻、蜂蜜、山药、核桃、大枣、莲子、蘑菇、银耳以及各种海产品、蛋类等。这些食品的性质,以甘平为主,不寒不热,不腻不燥,是性平和缓的补品,适合普通人或慢性病患者长期选用,不仅可以增强人的体质,而且长期进行食补,也不会出现补之不当的偏差。对于阳虚、阴虚、血虚、气虚的病人来说,对症食用,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六、春夏饮食宜养肝为先
1、以脏补脏,鸡肝为佳
鸡肝味甘而温,具有补血养肝的作用,它较之其他动物肝脏补肝的作用更强,且可温胃。具体吃法为:取新鲜鸡肝3只,大米100克,同煮为粥服食。适合用于治疗老年人肝血不足,饮食不佳,眼睛干涩或流泪等病症。此外,老年人肢体麻木者,亦可用鸡肝5只,天麻20克,同蒸服,每日食用一次,服用半月,便可见效。
2、补肝血,食鸭血
鸭血性平,营养丰富。肝主藏血,以血补血,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取鸭血100克,鲫鱼100克,白米100克煮粥服食,具有养肝血的作用,辅治贫血。同时,也是肝病患者保肝食品之一。
第三,舒肝养血,菠菜为佳蔬。菠菜,为春天的应时蔬菜,具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等作用。对肝气不舒并发胃病的辅疗常有良效。
七、当春之时宜吃甜食
春季,风和日丽,万物复苏,人的精神饱满。从养生的角度讲,应适当增加甜味食物的摄入,对身体健康有益。古代养生名著《摄生消息论》指出:“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系肝旺之时,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多吃点甜食,则能加强脾的功能,以助抗御肝气侵犯的能力。
为什么春困呢
有很多的人认为春困是因为睡眠不足引起的,所以,一有时间就会去补觉,但是,你会不会觉得奇怪,当我们尽力的去补觉的时候,睡的时间虽然多了,但却容易犯困了,而醒来的时候会感觉到浑身不舒服,其实,春困也是要早睡早起,不能够赖床,这样才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春困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会春困
现代医学认为春困是由于人的机体不能很快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因为冬季气温较低,血管收缩,内脏器官和大脑的血流量增多,大脑的氧气供应也随之增多。而春天气温回暖,大脑供氧量随之减少,于是人容易犯困。而中医则认为,所谓的春困其实与季节无关,而是与人的精气不足有关。春困是冬天没有休息好、精气不足的表现,所以到了春天需要能量生发出来的时候,精气就不够用了,出现了春困。
冬季宜早睡晚起,春季宜早睡早起
在冬天的时候,人们应该早睡晚起,少活动,适当进补,静心,以贮备能量,以备来年之用。
因此,春天容易犯困的人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在冬天的时候是不是疲劳过度了。人们应该适当调整生活节奏,避免过度疲劳,必要的时候还应该求助于医生。
由于春天容易犯困,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至于为什么春困呢,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很多人认为犯困是因为没有睡够,想要在白天多睡会儿补起来,可事实往往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所以,最好要早睡早起,还要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大家要记得哦。
犯春困需滋阴
气候日渐转暖,很多人会感到困倦、疲乏、昏昏欲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气候转暖后,体表的毛细血管因舒展而需要增加血流量,这时脑组织的血流量就会相应减少,脑组织供氧不足,从而出现困倦、疲乏、嗜睡的现象。
容易“春困”的人,往往存在着失眠多梦、湿痰、肝阳上亢、五心烦热、潮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阴虚”现象。除犯困外,还会出现脸色潮红、好激动、掉发、记忆力下降、大便失调、女性白带增多等。
所以,犯“春困”需滋阴。饮食上要多食滋阴的食物,少吃羊肉等温性食物,不吃辛辣、煎炸烤食品、狗肉、酒类、火锅等热性食物。可用西洋参等调理。春天湿气比较重,气温回升,不要过度劳累,但睡眠也不能过度。犯困时,可适当做头部按摩缓解症状。同时,要多做深呼吸和能增加肺活量的有氧运动,多在阳光充足、绿化多的地方活动,给大脑以更多的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