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孩子打人的原因 1-2岁孩子打人是表达情绪

孩子打人的原因 1-2岁孩子打人是表达情绪

1~2岁孩子打人,是他在表现一种情绪,这个情绪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可能是很兴奋的情绪。但孩子还没有任何边界概念,手部力量也还没有发展好,没有轻重,所以他们就会失控打到你。当然,若孩子的情绪是愤怒的,那他这种“打人”,有可能也是在表达一种愤怒的情绪。

慢慢地,当孩子的很多需求没有得到父母满足或者回应的时候,也有可能是想做的事情被父母拒绝的时候,会主动发出“打人”的行为。

幼儿园孩子为什么总是爱打人

父母在一起打闹嬉戏,一边拍打一边嬉笑,宝宝会误认为“拍打”就是表达“高兴”和“喜欢”的方式。

宝宝经常看有打斗场面的动画片,以为会打斗的人才是英雄而加以模仿。

家长有打人、动作粗鲁等不良的习惯,或者有家庭暴力也会造成宝宝爱打人。

家长很少陪宝宝玩耍和沟通,宝宝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以打斗来宣泄。

家长的教育方式出错,孩子没有与别人分享、合作的概念。

家长的应对措施

当得知宝宝打人时,家长当时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相当重要,这对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有着巨大的作用。

家长应该以“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宝宝,既不要表示高兴,也不要严厉批评,更不要打孩子。

转移宝宝的注意力,等宝宝平静以后再跟宝宝讲道理。

问清楚孩子打人的缘由,和孩子一起分析打人的对错和需要负起的责任。

如果责任在自己的孩子,应主动让孩子向对方道歉。

如果责任在对方,应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一种错误行为。

如事情较严重,应与老师和对方家长共同商量解决。

如果是涉及孩子根本利益的原则性问题,则要教育孩子学会适当的方法争取自己的利益。

如何预防孩子打人

培养宝宝的爱心,例如让宝宝养小动物,跟布娃娃玩耍,哄布娃娃睡觉,洗澡,盖被子等。或教会宝宝亲吻家长,轻轻抚摸家长,让宝宝学会表达别人的爱。

经常带宝宝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学会与人交往,学习分享和互相游戏,团结协作。

要经常与宝宝交流沟通,培养宝宝乐观开朗的性格。

家长树立正确的榜样,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孩子面前打情骂俏。

给宝宝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有暴力倾向的家庭对宝宝的影响非常大。

少让孩子看暴力画面的电视节目或故事书。

宝宝爱打人该怎么办

孩子教育方法:多点关心拒绝冷漠

当父母对孩子经常无视他的合理要求,而且也不会理会孩子经常出现的暴力倾向,并对孩子冷淡,那么这样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带有攻击向的孩子。因为他们总是在挫伤宝宝的需求,在宝宝幼小的心灵中埋下莫不关心的种子。

在平时要多关心关心宝宝,尽可能地满足宝宝的合理要求。生病、不适、伤心、疲惫、饥饿等生理问题尽量替宝宝解决好。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高他的能力。由于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图拼不上、踢球踢不准等。这时可以帮助他做好这些事情。并在以后着意训练。他能力强了,事情做好了,高兴了,自信心强了,也就不会去打人了。

孩子教育方法:不将孩子和别的宝宝相比

孩子并非是圣人,总是会有期不足的地方,父母不宜将他的劣势和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较。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了解他的需求,让宝宝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让孩子独立做一些事情,让他承担一定的责任,让他想相信自己能力,经常说一些鼓励他的话,以此来打开宝宝的心扉,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感到自己是被人爱的,被注意到的,来帮助他成长。

孩子教育方法:不将孩子和别的宝宝相比

父母不要以为孩子的攻击行为会逐渐消失,如果宝宝的攻击行为一旦被默认的话,那么宝宝就会逐渐习惯通过大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或者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懑。母不要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要立规矩,这并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还要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爸爸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宝宝,而且当爸爸妈妈反复的的讲,那么会有一定的效果。

如果孩子出现大人的情况,那么烦父母可以采取一些小措施,例如惩罚他,但是不要大声的训斥宝宝,或者是打骂宝宝,并且在孩子打人的时候也不要笑或作出夸张的动作,避免孩子误认为好玩儿强化这种行为。

如果包阿伯已经具有这种情况,那么爸爸妈妈就要询问宝宝为什么要打人。也许他会说的不清楚,那么爸爸妈妈就要帮助他表达清楚,帮他分析。弄明白他为什么打人后,就要帮他改正这种状况。

孩子打客人怎么办?

如果宝宝大来访的客人,那又该怎么办呢??除了马上制止,抓住他打人的手外,还要让宝宝明确地知道你因他的行为而生气、难过,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孩子了解打人是不对的,但是一定要小心,不能用力过大,不要弄伤宝宝的手。

宝宝打客人有可能是希望获得关注的一种表现。在客人来临时,父母可以促成宝宝和客人间的互动:让客人和孩子聊天玩耍,观赏他的积木城堡和涂鸦画作等等。让他感觉到,客人的到来爸爸妈妈不但没让她受冷落,还提升了他的被关注的程度。同样,在接待客人时,父母一定要随时要让孩子知道你在关注着他。

孩子为什么会无理取闹

原因1:孩子的年龄因素所致

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但是因为年纪还小,自控能力并不好,情绪波动也大,无法像打人那样能隐忍自己的不满。当孩子的情绪没办法及时调整时,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自然就会大发脾气以此表达心中的不满。

原因2: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失当

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对于孩子的要求,家长几乎是无所不应,孩子生下来基本就会察言观色,当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父母的答应时,他便采取无理取闹的方式来让父母无条件的妥协,此外,现代家庭里祖父母一辈的人更是对孩子溺爱和袒护,父母双方如果再对孩子的教育意见不一致时,也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无理”。

如何护理一岁宝宝

一方面,这种行为只是孩子发育到这个年龄的标志,每个孩子都会经过这个时期,爸爸妈妈不必过于担心。

另一方面,虽然这是孩子必经的一个过程,但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做正确的指导,孩子很可能会养成打人的坏习惯。

宝宝的自卫

有时候孩子打人是出于一种自卫,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小朋友抢了他的奶瓶,或者有人先打了他,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头发。宝宝决不会容忍自己被欺负,他会全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只是一种本能。

语言表达贫乏

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一岁的孩子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也正是因为他不会说话,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的沟通,所以他选择咬人或是打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因此,下次你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达,但你又不能弄明白时,一定要好好安慰他,肯定的告诉他“别着急,妈妈会帮助你的”,这样他就不会把怒火发到其他小朋友身上了。

孩子喜欢打人怎么办

小孩子打人,是因为孩子想试探一下打人会引起什么后果。常有这样的情形,孩子打了同伴,而看到同伴哭得伤心,便也会跟着哭起来。这个时候你就要抓住机会对他说:“看,你把弟弟打痛了吧,弟弟那么伤心,妈妈带你去向弟弟说对不起!”若是哪次你的孩子被别人打痛了,不能指使你的孩子“以牙还牙”、也去打别人,而要抓住机会边安慰边教育他说:“痛吗是不是很痛这就是我上次说过的为什么不可以打人,你要记住!”让孩子从自己的疼痛中亲身体会到打人不好。

如果用说服的方法不见效果,你可以采用“身体约束法”,立即让孩子坐下并面对着你,抓住孩子的手臂和肩,大约1分钟后松开,并告诉孩子错在什么地方。连续一星期使用这种约束法,就能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绝对不要体罚孩子,在孩子长大后诱发他“以暴抗暴”。最好的办法是“冷处理”把正在任性闹腾的孩子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意识到他错了之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向孩子过多解释为什么。

有时候,孩子出现打人的现象并不是因为他们想打人,而是因为有些事情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所以家长平时要多教孩子学会表达,要经常和孩子交谈,让他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耐心地对孩子说:“不要急,慢慢说。”如果孩子说话不多,就教她用手来指意,尽量使孩子的愿意望得到表达,减少他烦躁、急切的性情。

还有很多孩子受到电视、电影中人物的影响,而出现打人的现象。因为孩子还小,认知功能发育不完全,对事物缺少批判能力,容易模仿,电视里出现暴力镜头,孩子会觉得好玩,而意识不到它有什么不对或者危害,这很容易使孩子受到电视里人物言行的教育,现实生活中也发展出暴力,甚至认为这是好的,是“勇敢”,在一群小朋友里更是纷纷效仿,以奇形怪状、打架闹事为荣。因此家长有必要帮孩子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其他电视节目,陪孩子一起看电视,一边讲道理。

宝宝常被欺负如何教孩子保护自己

招数一:让孩子坚强反击

有位网友说:儿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经常被小朋友欺负,我告诉儿子:“谁打你,你就打他,你要不打他,回家我就打你。”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让孩子一味忍让退缩,结果会更惨。

网友表示,他还培养自己的儿子学跆拳道,不是为了打架,是为了防身,让孩子在被欺负的时候坚强反击,不受别人欺负。

招数二: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小美今年3岁半,在幼儿园里也遇到了被其他小朋友欺负的事情。小美妈妈教孩子,要学会自我保护,例如别人要打我们,我们应该跑,他就打不了啦!或者适当对抗,尽量不引导以暴制暴。

另外,让宝宝知道防范,世界并不是完全美好的,引导宝宝在不利环境中寻求帮助。总之,让宝宝明白,尽量不要让自己处于不利环境;当置身在不利环境中时不能坐以待毙,要有所作为减少自己的损失。

招数三:让孩子自己解决纠纷

当孩子遇到问题是,让他自己解决,可能会令孩子有更加深刻的体会。网友小佳爸爸说,女儿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孩子奶奶都会第一时间去“教育”那位小朋友,结果造成孩子不会自己解决问题,一遇到小朋友之间的“纠纷”,就找奶奶撑腰。

所以,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如果孩子被欺负,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人际关系”,学着适应怎么与其他人相处。可以先向孩子征求意见,问他想怎样做,如果自己没办法解决,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

招数四:找打人孩子最信赖的人教育他

每个孩子心中有一个“畏惧”的人,如果自己孩子被欺负,可以找打人孩子最信赖的人教育他。例如,兰兰天天被班上一个“小恶霸”欺负,后来甚至不敢去上学。

兰兰妈妈知道打人孩子害怕自己的爸爸,于是她找到那孩子的爸爸,请他爸爸奶教育他以后别欺负人家了。从那以后,他就没再打过兰兰。我感觉孩子受欺负,应该告诉打人小孩的父母,让打人小孩的父母去管教他家的孩子。

招数五:教孩子学会宽容

孩子之间小打小闹是正常的,如果没有造成伤害,我们可以教导孩子学会宽容。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别怕,因为越怕就越被欺负,但不要教孩子以牙还牙,告诉他打人是错误的,如果你也打人,那你也错了。

的确,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也有类似的困惑。当自己的孩子受到攻击的时候,都会觉得很心疼,更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

总的来说,孩子们之间的打闹跟成人之间的打斗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他们之间的打闹更多的带有游戏的成分,是一种玩耍。

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学会与周围小朋友之间该如何交往,对他们来说,没有吃亏与不吃亏的概念,所谓吃亏不吃亏其实是家长的想法。所以孩子们刚刚打过了,眼泪一抹,又搂抱在一起亲密无间的玩。只要能保证孩子的安全,没有必要把孩子们之间的打斗看的过于严重。

如果让孩子打回去,这其实是在传递给他们一个错误的社会交往方式,当孩子一旦形成习惯,以后会变成一个攻击性强的儿童。这样的孩子,朋友比较少,对他将来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当家长遇到孩子打架时,要让孩子多动脑子去思考,想办法化解和小朋友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用拳头解决问题。

当遇到别的孩子打自己的孩子时,可以告诉打人的孩子:小朋友之间不能打架,并教给他正确的跟自己家孩子玩的方式以及鼓励他跟自己孩子成为朋友。

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五个步骤

陪宝宝提升EQ

很多父母都在抱怨,抱怨宝宝的情绪总是反复无常。其实,我们本就不该对小宝宝有过高的要求,毕竟他们还是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确实比较弱。再者来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EQ(情商)的关系很大。和IQ(智商)有所不同的是,IQ较多地受到先天条件的影响,而EQ则更多地依靠后天培养。

如果父母的IQ不高,那么几乎肯定养不出高EQ的孩子。也就是说,孩子EQ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平时生活中的表现。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要陪孩子一起提升EQ,而且随时都可以开始。

TIPS:什么是EQ

EQ就是情绪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沙洛维(Peter Salovey)和梅耶(John Mayer)于1990年提出。沙洛维认为EQ的内涵大致可分为5个元素:清楚知道自己的情绪、合理表达自己的感受、自我控制欲望冲动的能力、知道别人的感受、和谐的人际关系。

3步骤让宝宝学会控制情绪!

1 认识情绪

父母这么做

虽然刚出生的宝宝还不会说话,但是也会把内心的感觉通过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在肚子饿、尿布湿的时候,宝宝一般会哭,在开心时则会挥动手脚。然而,此时宝宝并不了解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对新生儿来说,许多动作并非完全出自本身的意愿,而很可能是一些反射动作的表现,可是即便如此,在与宝宝互动的过程中,父母仍旧可以描述出宝宝的感受,让宝宝对自身的情绪有一个基本了解。

从一出生开始,妈妈就可以跟宝宝说:“你现在哭得很伤心,这是因为你肚子饿了!妈妈喂你喝奶,过一会儿肚子就不会饿了!”当宝宝刚睡醒而哭泣时,妈妈也可以说:“宝宝!你是因为看不到妈妈才哭吧,别着急,妈妈现在就来陪你啦!”

宝宝会这样

让宝宝了解自己的情绪,这是提升EQ的第一步。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当他有能力用语言来表达时,便可以更自由、更贴切地流露出不同的情绪。例如得不到东西会觉得“伤心”,妈妈不在身边会感到“寂寞”,做不好事情会感觉“懊恼”等。

2 接受情绪

父母这么做

当宝宝摔倒时,你会怎么做?是跟孩子说:“不痛!不痛!不哭不哭,你很勇敢!”还是边打地板边说:“不哭!不哭!它(地板)真坏!”实在地说,这两种做法都不是特别好。此时父母倒不如先说:“你跌倒了!是不是很痛呢?来,我帮你揉一揉。”这样就可以让宝宝对自己的情绪有更好的了解,不会受到压抑,日后也不会轻易表达出错误的情绪。

宝宝会这样

永远不要忽视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有些父母可能会转身离开现场,他们认为“不要理他,他自己会停下来”。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幼小的孩子有着极大的伤害。要知道,宝宝的哭泣肯定是有理由的。如果自己的情绪总是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宝宝就会感觉很困惑,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久而久之,他也难以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情绪。

3 表达情绪

父母这么做

对于那些发泄情绪的错误方式,一定要让孩子有明确的了解,同时告诉他哪些情绪表达渠道是合理的、可以被接受的。如果孩子一生气就喜欢打人,那么即使在接受过惩罚之后,他下次生气时估计还是要打人,如果父母也是用“打”的方式去惩罚孩子,那么他就对“打”有更深刻的印象,而且更难理解“打”是不对的。所以,父母一定要陪孩子找到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比如大声说出来、大哭一场或者把心里的感受画出来。

宝宝会这样

情绪本身并没有对或错,但是表达情绪的方式肯定有好或坏。因此,父母必须教孩子明白这一点:“你可以觉得很伤心,但是你不能打人;你可以很难过,但是不能摔玩具。”让孩子学着更恰当地表达情绪,而不是发泄在其他人、物品或自己的身体上。

​不要粗暴对待孩子的情绪!

为了研究情绪是如何影响孩子一生的,戈特曼在36年里,调查了3000个家庭,后来又对儿童 跟踪调查了10年。戈特曼将父母分为两种类型,即“情绪抹杀型”与“情绪管理训练型”。“情绪抹杀型”父母尤其无法容忍孩子有负面情绪。比如,孩子哭时, 他们会大声喊“停”,强迫孩子憋着,甚至还吓唬说:“再哭,就送你上幼儿园。”有些家长则喜欢用奖励来诱导孩子的情绪,如“只要不哭,就买冰激凌吃”。当 所有的恐吓或贿赂都无法管住孩子时,家长还可能动手。“这只能导致一种结果,孩子无法从成熟的大人那里,学到有关人性与理性相和谐的办法。”韩国儿童心理学家赵璧在与戈特曼合著的《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一书中这么说。

“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则截然不同。他们会给孩子解释情绪的不同种类,并帮助其认识到自己正在经历何种情绪。看见孩子哭了,这类父母克制自己不动怒,关心地问“妈妈见到你哭,很心疼”。这会让孩子知道,妈妈很在乎自己,能增加亲密感。然后问“你为什么哭呢”,让孩子有表达情绪的机会。最后说“你这么哭,会影响到别人,可能不太合适”,告诉孩子明确的行为界限,同时也达到了教育目的。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发展心理学专家曹子芳告诉记者,亲子之间良好地沟通,才能培养出情绪安定的孩子。在孩子3岁以前,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 正面教导。比如孩子打架了,父母可以如实说:“爸爸妈妈也会吵嘴闹脾气,不过马上又和好了。”如此这般,孩子会觉得父母和自己一样,增加亲子间的亲密感。

戈特曼指出,中国父母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吝啬于表达“爱”,而过分强调“失望、愤怒”,造成孩子从父母处获得的多是批评,缺乏表扬和肯定。而为 了解决这一矛盾,父母要学会多用“我”传达法。比如,两个孩子打起来。父母不能说:“你怎么又和别人打架?”或“不是告诉过你不能打人吗?”这会激发孩子 的逆反情绪。正确做法,先说“我听说你打小朋友了。小时候,我也跟其他小朋友打过架,还被打哭了。”看到孩子情绪缓和,再说:“能告诉我,为什么打架 吗?”

还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家长解读、理解和管理孩子的情绪,就是“镜像式反应法”,简单说就是重复。比如小孩闹脾气、哭了,父母不妨说“哦,你很生气呀”、“是的,心情确实不好”,如此一般,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情绪被父母认同,渐渐安心。

相关推荐

两岁的宝宝爱咬人怎么回事 自我控制力差

孩子在疲倦、饥饿、想睡时,比较难以自我控制,需要爸爸、妈妈或其他成人从旁协助,及早安抚情绪,并再三提醒:「打人很不好的行为」。 研究证明:强度刺激引起咬人的最常见的因素之一,拥有安静睡眠的宝宝,当他心理有不满时,不会用极端地咬人行为表达。 对策: 保证他充足的睡眠,常陪孩子玩安静的游戏,比如讲故事,堆积木等,同时可以放安静的音乐。

宝宝爱打人的4个原因

误会家人喜欢“被打” 9个月的宝宝对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突破,打人会让他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所以,每当宝宝与家人玩得高兴时,就会突然举起小手打对方的脸,家长往往觉得宝宝动作可爱,不由自主的发出快乐的笑声,让宝宝误认为打人会得到赞美,从而养成打人的习惯。遇到此种情况,父母应严肃地扶住宝宝肩膀,告诉他,“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宝宝”,“这样做不对”,并给予3分钟左右的冷处理,让他发现打人后会被警告,几次以后,宝宝就知道打人错的。同时,家人也可教宝宝表达喜欢的方法,比如让宝宝亲吻自己,然后告诉他,“妈妈

加强孩子的自己保护意识

今天又看到报导发生了一起校园凶杀案,最近连续发生的多起校园砍杀事件,不仅让人触目惊心,还心有余悸,这些人为什么总将魔鬼之手伸向可怜的孩子?想想,一个孩子的身后面,牵动着多少家庭的幸福和希望啊?多少家庭的幸福将面临瞬间瓦解?看着我都眼泪直打转,我们都为人儿女,也为人父母啊,为何那些人偏偏不放过孩子们呢??? 自己也一直都在思考,孩子大了,要上幼儿园,上小学....父母不可能时时刻刻的陪在孩子的身边,不可能永远把孩子放在自己的保护伞下。我们能给孩子的保护有限的,要让孩子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如何保护自

专家小孩的屁股打不得

美国的一项研究证明,在1岁左右被“打屁股”惩罚的幼儿比没有受到此类暴力惩罚的幼儿在长大后行为更暴力,同时在认知测试中的表现更差。 虽然试验证明,“打屁股”对幼儿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不严重,但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并没有好处。参与此项研究的专家表示,1岁幼儿建立与父母之间联系的关键时期。1岁时候遭到‘打屁股’惩罚会让幼儿和父母产生负面互动,从而让孩子在2岁时的行为变得更为暴力。 美国一项针对2500名来自低收入家庭的白人、西裔和黑人孩子的研究发现,在受访对象中,三分之一的母亲表示她们会经常打1岁孩子的屁股,一半的

孩子不听话能打吗

虽然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时候,有时候,一时气不过打了不听话的孩子,也许多父母经常会出现的情形。家长们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应该一个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

如何纠正宝宝攻击行为

1.以身作则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总表现出攻击行为。此外宝宝的小伙伴要自信甄选,选择那些品行优良的孩子一起玩耍,消除不良影响。 2.道理灌输 平常要借用典故、儿歌等,向宝宝传输道德行为标准,让他逐渐了解,哪些行为对的,哪些错的。 3.冷静教导 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不要激动要冷静下来,并及时好好教导孩子。比如先严肃地告诉孩子这么做不对;然后和他讲道理;最后带这孩子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并且保证以后不再打人。 4.适当惩罚 如果宝宝屡教不改,那么可以采取一些惩罚手段,比如不让其玩游戏、吃零食,或者没

宝宝3岁前必须纠正的四种性格

一、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 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吗

尽管打孩子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但有会出现不得不通过体罚来教育孩子的情况,不少家长会因为一时生气而打孩子。家长要学会掌控住情绪,尽量避免打孩子,可以借小朋友不听话带来的自然后果来教育他。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最好的状态就不要体罚孩子。如果孩子犯错了,家长不要一时冲动就打孩子,因为如果打孩子往往会有反效果。可以将内心不满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对孩子说:“你的做法让我很失望!”“我现在真的很难过!”。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心情平复,而且可以让孩子换位思考,自我反省。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孩子犯错的

父母如何处理孩子情绪

1、接纳、理解孩子情绪 父母应该用同理心和倾听的态度面对孩子情绪,让孩子知道父母愿意理解自己的感受,心情也会慢慢沉淀下来。每个人都有情绪,它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主观感受,没有对错之分,需要有效纾解。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父母应该提供给孩子一个处理负面情绪的练习机会,体会孩子在处理情绪时的心路历程,比如觉得紧张、害怕、嫉妒、担心时,应该怎么做? 2、帮助孩子觉察自己的情绪表达情绪,找出原因 孩子情绪时,父母可以当一面情绪镜子,用言语反映孩子的真实感受,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情绪,比如孩子哭泣时,父母应该相

孩子吵闹一招就能让他乖乖听话

孩子4岁时,控制情绪的能力发达了,所以在能忍耐与努力的同时,自我主张也会变强。自我意识强烈的孩子,会用“不要”、“我讨厌妈妈”等否定字眼来表达情绪,而打人、丢东西、特别会哭闹,强烈反抗等行为,也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去超级市场会一直闹着要买糖果的,也多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对孩子说“今天不买喔”,孩子会用更大的声音说“不管!买给我!”再加上肢体动作来强调他的主张。受到孩子反应的影响,爸妈的情绪也会变得激动,甚至可能掉头就走不理他;但被留下的孩子只会哭闹得更大声,这时,许多爸妈因为在意周遭的眼光,只好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