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
川崎病它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科常见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是有发热五天以上,伴有下列五项临床表现中的四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第一就是四肢的变化,急性期长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趾、指甲端膜状脱皮。
第二,多形性红斑。第三,眼结合膜的充血,这种充血是非化脓性的。第四,唇充血皲裂,口腔粘膜弥漫性充血,舌乳头凸起,充血呈草莓舌。第五是颈部淋巴结肿大,如果五项临床表现中不足四项,但是超声心电图有冠状动脉损害者,亦可确诊为川崎病。
如何及早识破小儿川崎病
川崎病在医学上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位名叫川崎富作的日本人于1967年首次发现的。川崎病大约80%发生在3岁以下的小儿,大多数是1~2岁的婴幼儿。通常来讲,男孩多于女孩。
川崎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在每年的4~5月及11月至次年1月时发病率最高。病变主要累及皮肤、黏膜及淋巴结。累及皮肤时出现皮疹、手指和脚趾脱皮、肛门周围脱皮;累及黏膜时出现白眼球充血;累及淋巴结时出现颈部、腋下等淋巴结肿大。
目前,川崎病的病因还未完全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即人体对侵入的病原体产生的一种过分反应,造成了人体组织的自身损伤。近几年来,由于对该病的认识逐渐提高,诊断水平也大大提高。
川崎病感染后,表面上看是引起皮肤、黏膜及淋巴结病变。其实,更严重的是还会引起全身急性中、小动脉炎,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及血小板继发性增高。最严重的危害是在患病的中后期,容易发生大、中动脉损伤,尤其是引起冠状动脉瘤。另外,血管内膜损伤会使血小板继发性增加,也很容易导致血管栓塞形成,严重时甚至造成心、脑栓塞。因此,川崎病是小儿最严重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
小儿川崎病发病率上升
一种可能导致小儿死亡的心脏疾患———川崎病,目前其发病率在我国已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冬春季节,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这是记者近日在在京召开的中日“川崎病”研讨会上获悉的。为此,专家提醒家长和医生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及早诊治。
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中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尤其常见于1岁左右的儿童,因1967年日本医生川崎富首次报道而得名。据北京儿童医院心内科的相关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小儿患川崎病明显增多。
调查显示,川崎病在北京地区的发病率已从1995年的19/10万上升到目前的30/10万左右。
小儿川崎病能治好吗
川崎病目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它的主要一个病理变化是全身的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川崎病具有自限性,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见于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没有冠状动脉病变的话,需要定期的做一个全面的体检。
未经有效治疗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五发生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两年内自行消失。 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川崎病又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常见的疾病之一。 一般如果是合并有严重的冠状动脉是会导致心脏的异常,有可能会合并一个心脏疾病。
川崎病易被误诊为麻疹
“麻疹是一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染性疾病,而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从 1967 年首次报道病例,至今不过50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任榕娜说,麻疹和川崎病,都是幼儿时期常见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两者临床表现相似,容易混淆。
两种疾病怎么会混淆在一起呢?川崎病中80%好发于2岁以下儿童;麻疹通常是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川崎病主要和病毒感染有关,如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人类细小病毒等。临床上也存在麻疹合并川崎病的病例,所以推测,麻疹病毒亦有可能是导致川崎病的诱 因之一。
在临床上,川崎病和麻疹都会造成多脏器损害。川崎病患儿几乎全身各脏器均可受累,而麻疹患儿除皮肤、黏膜受损外,也常有肺炎、脑炎、心功能不全等并 发症。两种疾病均可出现典型皮疹,以面部、四肢为多。奇特的是,川崎病会有麻疹样皮疹等,大约持续4天后消退。治疗用药方面也有所重合,川崎病主要治疗药 物为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麻疹治疗原则为对症处理和预防并发症,重症麻疹可应用丙种球蛋白。
“临床上遇到类似病例,在考虑川崎病的同时,还要注意排除麻疹的可能;在不能排除麻疹的情况下,亦需考虑川崎病的可能。”任榕娜提醒说,临床上既有 川崎病误诊为麻疹的病例,反之亦然,而麻疹合并川崎病的病例也时有发生。两者在症状及体征上相似之处太多,但典型川崎病的部分患儿,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 损害,这是川崎病的特异性表现。典型麻疹患儿,在发疹前一两天,常在第一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出现科氏斑,即麻疹黏膜斑,需引起警惕,以便鉴别。
如何及早识破小儿川崎病
川崎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在每年的4~5月及11月至次年1月时发病率最高。病变主要累及皮肤、黏膜及淋巴结。累及皮肤时出现皮疹、手指和脚趾脱皮、肛门周围脱皮;累及黏膜时出现白眼球充血;累及淋巴结时出现颈部、腋下等淋巴结肿大。
目前,川崎病的病因还未完全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即人体对侵入的病原体产生的一种过分反应,造成了人体组织的自身损伤。近几年来,由于对该病的认识逐渐提高,诊断水平也大大提高。
川崎病感染后,表面上看是引起皮肤、黏膜及淋巴结病变。其实,更严重的是还会引起全身急性中、小动脉炎,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及血小板继发性增高。最严重的危害是在患病的中后期,容易发生大、中动脉损伤,尤其是引起冠状动脉瘤。另外,血管内膜损伤会使血小板继发性增加,也很容易导致血管栓塞形成,严重时甚至造成心、脑栓塞。因此,川崎病是小儿最严重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
川崎病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如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增加、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等等,同时注意是否伴有肝肾功能损害和DD-二聚体的升高。
2.辅助检查
尤其要注意心超和心电图的表现,提示是否存在心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扩张和心肌损害。
川崎病的诊断:
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提出此病诊断标准应在下述六条主要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五条才能确定:①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②双侧结膜充血;③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④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以及恢复斯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⑤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水疱及结痂;⑥颈淋巴结的非化脓性肿胀,其直径达1.5cm或更大。但如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查出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则四条主要症状阳性即可确诊。近年报道不完全性或不典型病例增多,约为10%~20%。仅具有2~3条主要症状,但有典型的冠状动脉病变。多发生于婴儿。典型病例与不典型病例的冠状动脉瘤发生率相近。一旦疑为川崎病时,应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皮肤红斑警惕川崎病
每逢初春时节,天气变化多端,冷热不均,一方面容易引起人体抵抗力下降,另一方面又会造成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活跃。杏福中医张超景主任提醒,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家长要特别警惕一种称之为“川崎病”的小儿急性出疹性疾病。
当小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口唇红肿、杨梅舌、眼结膜红肿、皮肤红斑、颈淋巴结肿大等系列改变时,应当考虑到 “川崎病”的可能。
无并发症的小儿川崎病预后良好,具有自限性,多数患儿病情可在2-3周后逐步缓解并获得痊愈。但有半数以上患儿可在急性期先后出现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或关节部位的病变,从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本病属于中医温热病的范畴,治疗以内治为主。总的治则是早期宜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中期宜清热养隂,后期宜益气养隂。并且治疗期间多喝开水,忌吃煎炒辛热的食物。
小儿川崎病的预防重点是保暖防护,以减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同时,家长要注意增强小儿饮食营养和户外活动,以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川崎病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高烧不退 警惕“川崎病”
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以高热、双眼结膜充血、出红疹、颈淋巴结肿大为典型症状,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高热是疾病的首发症状,持续高热,且全身有红疹就应警惕川崎病。若在发病后不及时治疗,小儿痊愈后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若治疗不当,小儿可能并发心血管病变,病情凶险。严重者甚至出现血栓,冠状动脉瘤破裂而死。
查出病因 及早治疗“川崎病”
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部分医学者经过临床试验发现此病可由病毒感染引起,但研究还未得出统一的结果。即使不得查明小儿川崎病怎么引起的,也应及早为小儿治疗。对于急性期的病儿,注射400mg/kg丙种球蛋白和服用50~100mg/kg·d阿司匹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恢复期的病儿,进行抗凝治疗,病情得以有效控制,血沉、血小板恢复正常后可停止治疗。
“川崎病”缠上小儿 妈妈注意什么
“川崎病”缠上小儿,妈妈需做好退热处理,如用温水擦浴、敷冰袋的方式帮助小儿退热。在饮食方面,多煮流质、清淡的食物给小儿吃。小儿退烧后,再煮高蛋白、高纤维食物给小儿吃,补充营养。若小儿还在哺乳期,只能吃母乳,妈妈可煮瘦肉汤和鱼汤给小儿喝。
川崎病怎么引起的,相信妈妈们已经了解。如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告知答案。
川崎病的常见表现和鉴别诊断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及台湾地区等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该病属一种血管炎综合征,未正规治疗川崎病心脏冠状动脉炎症及损害发生率约25%,目前以成为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原因之一。
川崎病的常见表现有:⑴持续发热5日以上;⑵双侧结合膜充血;⑶多形性红斑;⑷口唇发红,草莓样舌;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⑸急性期手掌与足底充血、硬结性水肿,恢复期指尖开始脱皮;⑹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肿大。以上6个主要症状中只要出现5个就可以诊断为本病。如果不足5个症状,经超声心动检查证实冠状动脉扩张,排除其它疾病的基础上,也可诊断本病。值得提醒的是上述表现可能是一过性的,在就诊时已经消失,所以家长对高热患儿仔细注意上述口腔、眼部粘膜和手足掌皮疹充血表现的观察,并在就诊时告知医师是十分重要的。反之忽视疾病过程中上述表现,常使川崎病(尤其是不完善的川崎病) 诊断发生困难或延误诊断。
不典型的川崎病还可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表现;腹泻、呕吐、腹痛、转氨酶值升高等消化道改变;当然也可有心电图pr间期延长、心律不齐等心血管表现;通常此类患儿白细胞总数增多,血小板增多,crp升高、血红蛋白降低,了解上述表现对不典型的川崎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川崎病鉴别诊断包括:病毒感染综合征、非复杂性感染综合征、猩红热、全身型类风湿、其他血管炎综合征等。不典型川崎病需与肠炎、细菌性痢疾、重症肺炎、病毒性心肌炎和血流感染、重症感染综合征等鉴别。
川崎病多由于微生物感染伴免疫反应异常所致,其确切发病机制未完全清楚。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该病预后大为改善。只要患儿家长或医生想到该病,诊断并不难,多数能够及时诊断。对川崎病患儿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以迅速改善患儿的症状,并且使其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由原来的25%降低到目前的5%左右,已极大地改善了患儿的预后。
小儿川崎病可以治好吗
小儿川崎病的病理:本病病理变化为全身性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病理过程如下:ⅰ期 约1~9天,小动脉周围炎症,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壁上的小营养动脉和静脉受到侵犯。心包、心肌间质及心内膜炎症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ⅱ期 约12~25天,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全层血管炎,血管内皮水肿、血管壁平滑肌层及外膜炎性细胞浸润。弹力纤维和肌层断裂,可形成血栓和动脉瘤。ⅲ期 约28~31天,动脉炎症渐消退,血栓和肉芽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内膜好些明显增厚,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ⅳ期 数月~数年,病变逐渐愈合,心肌疤痕形成,阻塞的动脉可能以后再通。
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
1.发热 39~40℃,持续7~14天或更长,呈稽留或弛张热型,抗生素治疗无效。
2.球结合膜充血 于起病3~4天出现,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散。
3.唇及口腔表现 唇充血皲裂,口腔粘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4.手足症状 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端甲下和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指、趾甲有横沟,重者指、趾甲亦可脱落。
5.皮肤表现 多形性皮斑和猩红热样皮疹,常在第一周出现。肛周皮肤发红、脱皮。
6.颈淋巴结肿大 单侧或双侧,坚硬有触痛,但表面不红,无化脓。病初出现,热退时消散。
川崎病的预后大多良好,大部分的患儿可自行恢复,类似于普通感冒,这也是此病早期极易被忽视的主要原因,少数可产生并发症,具体效果要看病人的情况而定,如有不适及时去正规医院,有条件的每年带孩子做体检,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染。
川崎病如果治愈了反复的可能性不大,请家长们放心,孩子在家长的细心照料下会很快康复的,家长们不要太担心,有病要及时就医不要太大意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