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诊断标准
白塞病诊断标准
白塞氏病的诊断主要有四点。首先,会有复发性的口腔溃疡,而且这种口腔溃疡不容易好,我们在诊断口腔溃疡的之后,要在一年内观察3次以上溃疡。
其次,白塞氏病会有复发性的外阴溃疡,还可能出现眼部炎症以及皮肤损伤等情况。复发性的外阴溃疡需要专业的医生确诊。有眼炎的患者要看一下眼科医生。皮肤损伤也容易误诊,危害表大。
白塞氏病还可能侵害消化道,出现消化道病变。这类白塞氏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出现穿孔和出血,情节比较严重。
诊断白塞氏病还可以做针刺试验,呈现阳性的说明有阳性的家族史,如果还有其他的疾病,要考虑是不是和患有白塞氏病有关。
现在医学除了使用糖皮质激素之外,多为对症治疗。做此外还可以用中医的办法治疗。白塞氏病根治困难。要去比较专业的医生。
关于白塞氏病有哪些诊断标准这个问题,以上已经为大家做了详细的介绍。诊断白塞氏病有一个必要三个次要。患了白塞氏病这种疾病要及时的诊断,尽早的治疗。以免白塞氏病导致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白塞氏病有哪些诊断标准
很多白塞氏病的患者治疗很久都没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开始的时候没有做好诊断。白塞氏病常常发生在口腔,生殖器等部位,因此被当做口腔溃疡,性病的情况不少。其实,白塞氏病有自己的特点,下面我们来为大家介绍白塞氏病诊断标准有哪些。
还有些患者出现皮肤病变,表现为面部、胸背部或其他部位“青春痘“样皮疹,或类似于“疖子”的表现,可自行好转,但易反复发作。另外有的患者会出现下肢发绀、肿胀和疼痛,可以触摸到“疙瘩”,还有的患者下肢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红斑,大小不一,可以从黄豆到铜钱大小,按压时疼痛,这种现象称为“结节红斑”。还有的患者在输液或抽血针眼局部会出现红肿或水疱或脓疱,多数在注射后24~72小时内出现,这种现象被称为“针刺反应”阳性。
白塞氏病诊断标准有哪些:
白塞氏病的诊断主要有四点。首先,会有复发性的口腔溃疡,而且这种口腔溃疡不容易好,我们在诊断口腔溃疡的之后,要在一年内观察3次以上溃疡。
其次,白塞氏病会有复发性的外阴溃疡,还可能出现眼部炎症以及皮肤损伤等情况。复发性的外阴溃疡需要专业的医生确诊。有眼炎的患者要看一下眼科医生。皮肤损伤也容易误诊,危害表大。
白塞氏病还可能侵害消化道,出现消化道病变。这类白塞氏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出现穿孔和出血,情节比较严重。
诊断白塞氏病还可以做针刺试验,呈现阳性的说明有阳性的家族史,如果还有其他的疾病,要考虑是不是和患有白塞氏病有关。
现在医学除了使用糖皮质激素之外,多为对症治疗。做此外还可以用中医的办法治疗。白塞氏病根治困难。要去比较专业的医生。
关于白塞氏病有哪些诊断标准这个问题,以上已经为大家做了详细的介绍。诊断白塞氏病有一个必要三个次要。患了白塞氏病这种疾病要及时的诊断,尽早的治疗。以免白塞氏病导致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糖尿病诊断标准
1.尿微量白蛋白
正常人尿中有微量的白蛋白排出,但24小时内不会超过20毫克,当糖尿病患者发生肾脏损害时,从尿中排出的白蛋白就会增加,当24小时尿白蛋白的排出量为30-200毫克时说明肾脏已有病变。
2.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谷氟酸脱羧酶抗体
这些抗体的出现说明了患者体内存在着针对胰岛的自身免疫反应,若抗体阳性者多为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测定意义较大,如果发病已较长时间,抗体可能转为阴性。
3.糖基化血清蛋白或果糖胺
糖基化血清蛋白果糖胺是葡萄糖与血清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的产物,其水平的测定可反映测定前1-3周血糖浓度的平均水平,不受临时血糖浓度波动的干扰。其临床意义与糖基化血红蛋白相似。
4.血胰岛素及C肽
胰岛素β细胞所分泌的胰岛素原可被相应的酶水解生成胰岛素和C肽,因此血胰岛素和C肽都能反映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胰岛素的测定会受到一些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例如测定注射过胰岛素或正在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而C肽的测定则相对稳定。
白塞氏病怎么确诊
经过多年临床上对白塞病的研究,国际上得出了白塞病的诊断标准。下面为大家进行简要的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增加对白塞病的认识,及时进行确诊。白塞病患者会出现反复性的口腔溃疡,而且能够检查到患者的口腔有癜痕。而且可以观察到生殖器部位的溃疡。眼部病变也是典型的白塞病症状。
除了上述症状之外,对患者皮肤进行检查的时候,还可以发现结节红斑样式的病变和脓性的丘疹症状。一般出现上述症状,就能够进行白塞病的确诊。想要进行更专业检查的患者,还可以进行针刺检查。使用20号无菌针头斜刺进患者的皮内,如果结果呈阳性则可以确诊患病。
确诊白塞病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正规的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希望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疾病困扰。白塞病患者的饮食还要保证营养、高热量,并且少刺激性,以免加重口腔溃疡。为减轻溃疡造成的影响,患者要保持患处清洁,减少外界不良刺激对患处的影响。
淋病诊断标准
根据性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一般可确定诊断。
本病应与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念珠菌性阴道炎及滴虫性阴道炎等进行鉴别。生殖道衣原体感染临床表现较强,淋球菌检查阴性。需注意的是临床上两者常并存,常导致患者迁延不愈。另外,在培养阳性后,可进一步做药敏试验 (包括用纸片法或平均抑制浓度(MIC)测定,以及β一内酰胺酶试验),以确定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合理选择用药。
一、病史和临床表现
尤其是与淋病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
淋球菌实验室检查包括涂片、培养、抗原检测、药敏试验、PPNC测定及基因诊断。
(一)涂片检查
取患者尿道分泌物或宫颈分泌物,作革兰氏染色,可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对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的单纯淋菌性前尿道炎男患者来说,涂片法阳性率在90%左右,可以作出初步诊断。女性宫颈分泌物中杂菌多,涂片法找淋球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阳性率仅为50%-60%,且有假阳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培养法检查女病人慢性淋病的分泌物中淋球菌较少,阳性率低,取前列腺按摩液可以提高检出率。
咽部涂片即使发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也不能诊断淋病,因为其他奈瑟菌属在咽部是.正常的菌群。对症状不典型的涂片阳性应作进一步检查。
(二)培养检查
淋球菌培养对症状很轻或无症状的男性、女性病人都是较敏感的方法,只要培养阳性就可确诊。在基因诊断问世以前,淋球菌培养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筛选淋病的惟一方法。
(三)抗原检测
1.固相酶免疫试验(EIA):用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淋球菌抗原,在流行率很高的地区而又不能作淋球菌培养或标本需长时间运送时使用。可以在妇女人群中用来诊断淋球菌感染。
2.直接免疫荧光试验:该法检测淋球菌外膜蛋白I的单克隆抗体。但目前这种方法的敏感性不高,特异性差,加之实验人员的判断水平受限,故尚未能被推荐用来诊断淋球菌感染。
(四)核酸检测
用PCR方法检测淋病奈瑟菌DNA片段,敏感性及特异性高,但应注意防止污染造成的假阳性结果。
(五)药敏试验
(1)纸片扩散法:测定淋球菌对该药的敏感性。将药纸片贴在涂有淋球菌的培养基上,如果淋球菌对此药敏感,则生长被抑制,纸片周围形成一透明的抑菌圈。可根据抑菌圈大小判定淋球菌对该药的敏感性。
(2)琼脂稀释法:测定淋球菌对该药最小抑菌浓度。将待检菌株种于含有不同抗菌药物及浓度的琼脂平皿上,药物浓度高则淋球菌被抑制,浓度低时淋球菌生长,据此测定最小抑菌浓度。
(3)PPNG测定:①青霉素琼脂法,产酶菌株分解青霉素使培养基颜色由红变黄;②碘量法,产酶菌株能使碘淀粉复合物蓝色完全消失;③纸片酸度定量法,产酶菌株使滤纸颜色由紫变黄。
三、鉴别诊断:
1.非淋菌性尿道炎:病原体主要为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潜伏期较长,为7~21天,症状轻微,无全身症状。尿道分泌物较少或没有,为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稀薄。
2.念珠菌性阴道炎:主要临床症状为外阴和阴道瘙痒。白带增多,呈白色水样或凝胶样。阴道粘膜充血、水肿、有白膜粘附,白膜脱落处有轻度糜烂。白膜镜检可见到孢子和菌丝。
3.滴虫性阴道炎:主要临床症状为阴道瘙痒,分泌物多呈泡沫状。阴道粘膜及宫颈充血明显,有出血点,呈特征性的草莓状外观。阴道粘膜常出血,分泌物带血性。分泌物中可查出滴虫。
4.细菌性阴道炎:白带增多,呈灰色,均匀一致,pH值增高,有鱼腥味。涂片可见乳酸杆菌减少和革兰氏阴性菌增多。
高血糖多高能判断是糖尿病
首先高血糖不一定就是糖尿病。因为在急性感染、创伤或各种应激情况下,均可出现血糖暂时升高,不能因此诊断为糖尿病,应该追踪随访。
其次要知道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加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需重复一次确认,则诊断成立。对于无糖尿病症状、仅一次血糖值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必须在另一天复查核实而确定诊断。如复查结果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应定期复查。
另外,空腹血糖参考正常值为3.61~6.11mmol/L,如果空腹血糖为7考虑糖尿病,但是如果餐后血糖为7则是正常的。
肾病诊断标准
1.尿检 尿常规化验是方便、灵敏、准确的诊断与病情及疗效判断的指标,必须重视。
2.尿量和腹围检查 对浮肿及急性肾炎患者要准确地记录每日24小时的尿量。浮肿患者应每周测体重一次,对腹水患者应增加每周测体重一次,对腹水患者应增加每周测腹围一次。
3.测血压 对高血压的患者应定时测血压。
4.合并证监测 合并严重的胸水、腹水、尿毒症性心包炎及心力衰竭的患者,常会出现胸闷、憋气,不能平卧的症状,应及时调整患者的卧位。
5.补液 应精确计算每小时及每分钟输入量,严格控制滴速,防止心衰和肺水肿。
6.利尿剂 应密切注意用药后的反应,警惕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7.浮肿注射观察 对浮肿患者做肌肉注射时宜深部注射,拔针后用棉球压迫针孔约2~3分钟,以防药液溢出。
8.对症观察 具体问题对症处理,观察肾功能早期损害表现,并注意采取保护肾功能措施,防止疾病发展、恶化。
诊断
可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确诊。
坏血病诊断标准
典型的婴儿坏血病具有明显的症状,诊断较易。隐性与早期坏血病因缺乏特异性症状诊断较难,应结合喂养史及其他检查,作综合分析。
1、婴儿坏血病的喂养史和临床症状人工喂养婴儿未添加含维生素C的辅食,或乳母饮食缺乏新鲜蔬菜或水果,或乳母习惯只吃腌菜等。坏血病的好发年龄 (3~18个月),结合前述某些非特异性症状和喂养史,可提供早期坏血病诊断的线索。如本病已发展到一定阶段或晚期,可根据肢体肿痛、蛙形腿、牙龈及粘膜下出血等症状诊断。
维生素C缺乏病的发生和发展常有一个过程。首先是组织中的维生素C储备减少,进一步发展是生化缺乏、功能障碍,再进一步的发展是解剖学变化,乃至死亡。婴儿坏血病主要的临床表现如下。
(1)婴儿坏血病的前驱症状
婴儿坏血病患者发病之前,多有体重减轻、四肢无力、衰弱、肌肉及关节等疼痛症状。成人及婴儿维生素C缺乏病的临床表现有些不同。成人患者除上述症状外,早期即有齿龈松肿,间或有感染发炎。婴儿则有不安、四肢动痛、肋软骨接头处扩大、四肢长骨端肿胀(尤以股骨下端为甚,但不向前伸至关节)以及有出血倾向等。此外,出血,尤其皮肤大片出血,成人较婴儿多见;而婴儿骨骺周围出血,成人则不易见到。毛囊周围充血,成人较为多见,但不见于婴儿患者。至于骨膜下出血、皮肤溢血及齿龈出血等,成人及婴儿均可发生。婴儿发病多在6月~1周岁,其他时间也可发生;成人多在膳食中长期缺乏维生素C时发生。
(2)出血
维生素C缺乏病患者可有全身点状出血,起初局限于毛囊周围及齿龈等处,进一步发展可有皮下组织、肌肉、关节、腱鞘等处出血,甚至血肿或淤斑。小儿淤斑多见于下肢,以膝部为最多。内脏、黏膜也有出血,如鼻出血、血尿、便血及月经过多等;严重时偶有心包、胸腔、腹腔、腹膜后及颅内出血。小儿常见下肢肿胀、疼痛,患肢常保持一定位置,即两腿外展、小腿内弯,呈假性瘫痪状,此乃主要因骨膜下出血所致。毛囊周围出血是维生素C缺乏病最特殊和最早的临床体征之一。通常出现在高度角化的毛囊,特别是臂部和股部的伸侧及腹部。常见毛发变脆、卷曲和陷入毛囊内。继毛囊周围出血之后,可有毛囊肿胀与肥厚,即毛囊周围炎。
婴儿坏血病患者可有贫血。贫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皮肤、深部组织出血;也可能是由于饮食中叶酸摄入不足所致。许多食物中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又含有丰富的叶酸,两种缺乏可同时存在。
(3)齿龈炎
齿龈可见出血、松肿,尤以齿龈尖端最为显著,稍加按压即可出血,并有溃疡及继发感染。重者溃疡进展甚速,短期内牙齿即因齿龈及齿槽坏死而脱落。慢性者齿龈萎缩、齿龈浮露,最后可使牙齿松动、脱落。
齿龈出血是维生素C缺乏病的主要病症。在婴儿,常于齿龈上发生小血袋,且易掩盖初崩之乳牙。此种血袋如稍加压力,即可破裂,有时可引起大量流血,但无生命危险。成人维生素C缺乏病常伴有慢性齿龈损害,即齿龈炎。齿龈炎与细菌感染有关,但只有当维生素C缺乏,齿龈组织抵抗力降低时才会发生。
2、婴儿坏血病的X线检查
四肢长骨的X线检查,对本病诊断极为重要。从膝、踝、腕部摄取X线片,可以得到坏血病早期诊断的根据,尤以稍稍增厚的和不整齐的白色骺线(显示临时下化带因钙的累积而加厚)、骺线之下靠近骨干的部分出现全宽度的黑色缝或侧角的黑色点,或一三角形的缺损(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质稀疏,在X线片上为透亮的缝或点),为本病特征。
婴儿坏血病的病程进展,可见以下几种变化:
①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结构萎缩,导致骨干透明度增加,如毛玻璃样;
②上述的稀疏点或稀疏缝增大,成为全宽度的黑色带,可称为“坏血病带”;
③骨化骨骺的中心亦如毛玻璃样,其周围绕以明显的白色环线,与骨干端相近处最为稠密;
④在骨骺端两侧线与增厚的骺线相连处,出现细小骨刺,由于它的位置伸向侧面,称为“侧刺”(lateral spur);
⑤骨膜下出血处的阴影,使受累的长骨形如杵状或梭状,有时在长骨的两个远端出血,则形成哑铃状,经治疗后其轮廓更较清楚;
⑥在严重病例,还可出现骨骺与骨干分离和错位;
⑦肋骨前端增宽,其顶端圆突如压舌板状,易与佝偻病肋骨的杯状末端相区别。
白塞综合症是如何检查的
一、根据临床表现
在患病的过程中,医生可以观察患者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或者是皮肤的溃烂。或者是结节性红斑,这些都是可以诊断出是白塞病的依据。
二、实验室检查
白塞病在实验室中没有特别异常的检查方法。在患病期间血沉会增快。而且血小板的凝集功能增强。一般都会根据眼和食道的病变有关。
三、特殊检查
1.患有神经性白塞病脑脊液的压力会增高,从而导致白细胞的轻度也升高。
2.MRI检查在白塞病的急性期,可以发现脑干,还有基底节处有增高的信号。所以MRI可以用于神经性的白塞病诊断还有治疗效果随时观察病情。
3.可以用内窥镜观察肠胃的影像,血管的影像。还可以观察到病变的位置还有病变的范围,可以看患者是否引起了白塞病。
根据什么来诊断糖尿病
糖尿病诊断标准是什么?如果您对这个问题十分陌生的话,接下来,为您介绍一下糖尿病诊断标准是什么的问题,请看下文详细解说
众所周知,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疾病之一,不但对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更是会引起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所以需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下面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有什么吧。
糖尿病诊断标准是什么?若是有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
糖尿病诊断标准是什么?若是有以下症状,则可以排除糖尿病:
严重症状和明显高血糖者,要求血糖值超过以上指标即可确诊。无症状者不能依一次血糖值诊断,必须另一次也超过诊断标准。
若餐后血糖<7.8 mmol/l及空腹血糖<5.6mmol/l可以排除糖尿病;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7.8-11.1 mmol/l之间,为糖耐量受损;如空腹血糖6.1-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均不诊断为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多数症状严重,血糖高,尿糖、尿酮体阳性,无需做糖耐量试验少数症状不严重者,则需测空腹血糖或糖耐量试验。在急性感染、外伤、手术或其他应激情况下,虽测出明显高血糖,亦不能立即诊断为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