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夜啼怎么按摩 受惊致夜啼按摩手法
婴儿夜啼怎么按摩 受惊致夜啼按摩手法
主要表现:哭声响亮,没有节奏,忽高忽低,时急时缓,唇色也时白时青。
开天门,摩百会,清心经,清肝经,掐揉五指节,掐揉小天心,按揉太冲各1分钟;轻揉脊背,顺时针摩腹各2分钟。
按摩方解:以上操作主要有助于镇惊安神。
婴儿夜啼怎么按摩 婴儿夜啼病因病机
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引起的夜啼多发生在下半夜,脾胃虚寒的病因可能是母亲本身就是虚寒体质,或孕期贪吃生冷食物,或者喂养调护不当导致宝宝受寒。
内热:婴儿上半夜啼哭,多是受热所致,可能是母亲在孕期过多食用辛辣,烧烤之物,致使胎儿受热,也可能是出生后养护不当,给宝宝穿的过多,捂的过于严实,导致火热之气结于心脾,内热烦躁不堪而啼哭。
饮食所伤:饮食所伤导致夜啼主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消化不良所致宝宝夜间啼哭。
受惊:宝宝神气怯弱,若突然目触异物,耳闻异响,受到惊吓,导致神志不宁,亦会引发夜啼。
小儿夜啼推拿手法 小儿惊恐夜啼
症状表现:睡觉中时作惊惕,哭啼不安,面色青,稍微有声响则夜啼不已,喜欢抚抱而睡。
清肝、心、肺
用食指、中指指端推宝宝食指、中指、无名指末节螺纹面个100-500次,向指尖方向推,可三穴同时推拿。
补脾经
用拇指直推位于小儿拇指侧的线状穴位(脾经)。自指尖推向指根。100-300次。
内蕴八卦
用拇指沿着顺时针方向运手掌内八卦100-300次。
揉小天心
用拇指揉大小鱼际交界处凹陷中100-300次。
掐揉五指节
用拇指指甲掐手背上五指第一指间关节各3-5次,再用拇指指端揉各处30-50次。
按摩疗法对婴儿疝气无作用
芬兰科学家对一群患有疝气的婴儿进行为期3周的的研究发现,按摩疗法与婴儿摇床在减少疝气痛所致的啼哭时间上无差异。
博士对一群患有疝气的婴儿进行为期3周的的研究发现,按摩疗法与婴儿摇床在减少疝气痛所致的啼哭时间上无差异。以往的研究证实婴儿摇床并不比父母的安抚更有用,因此,在本研究中该装置用作对照。
研究者将60名年龄不足7周的婴儿随机分组,2组患儿的年龄及其它特性基本匹配。在3周研究中,父母需记录患儿每日啼哭时间以及啼哭次数,啼哭次数分为一般性的与疝气痛所致的啼哭,后者的特点是剧烈、难以平复、无明显诱因。由一名训练有素的护士教给各位母亲按摩手法,而婴儿摇床为一般的商品。
研究期间总的啼哭时间和疝气痛所致的啼哭时间均减少,按摩治疗组疝气痛所致的啼哭时间减少64%,摇床组减少52%,这一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每天按摩时间与摇床使用时间均为1小时左右,平均使用次数为2.2次。
由此可见,按摩治疗与摇床在减少疝气痛所致的啼哭时间上无明显差别。huhtala博士指出:研究期间啼哭时间的减少更多地反应了早期婴儿啼哭以及疝气痛的自然过程,而不是干预手段引起的特殊治疗效果。
婴儿夜啼怎么按摩 内热致夜啼按摩手法
主要表现:入夜啼哭,面色,嘴唇发红,口鼻出热气,看到灯光哭的更厉害,大便干,小便颜色也深。
清心经,清小肠,运内劳宫,揉总筋,清天河水,捣小天心,揉上马,揉涌泉各1分钟。
按摩方解:清心经,清小肠,运内劳宫,揉总筋,清天河水,揉涌泉,有助于清热除烦;捣小天心能安神。
什么叫小儿夜啼
夜啼,中医病名。婴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夜啼。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内的小婴儿。新生儿及婴儿常以啼哭表达要求或痛苦,饥饿、惊恐、尿布潮湿、衣被过冷或过热等均可引起啼哭。此时若喂以乳食、安抚亲昵、更换潮湿尿布、调整衣被厚薄后,啼哭可很快停止,不属病态。本病主要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脾寒腹痛是导致夜啼的常见原因。常由孕母素体虚寒、恣食生冷,胎禀不足,脾寒内生。或因护理不当,腹部中寒,或用冷乳哺食,中阳不振,以致寒邪内侵,凝滞气机,不通则痛,因痛而啼。
按摩疗法对婴儿疝气无作用
芬兰科学家对一群患有疝气的婴儿进行为期3周的的研究发现,按摩疗法与婴儿摇床在减少疝气痛所致的啼哭时间上无差异。
芬兰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对一群患有疝气的婴儿进行为期3周的的研究发现,按摩疗法与婴儿摇床在减少疝气痛所致的啼哭时间上无差异。以往的研究证实婴儿摇床并不比父母的安抚更有用,因此,在本研究中该装置用作对照。
研究者将60名年龄不足7周的婴儿随机分组,2组患儿的年龄及其它特性基本匹配。在3周研究中,父母需记录患儿每日啼哭时间以及啼哭次数,啼哭次数分为一般性的与疝气痛所致的啼哭,后者的特点是剧烈、难以平复、无明显诱因。由一名训练有素的护士教给各位母亲按摩手法,而婴儿摇床为一般的商品。
研究期间总的啼哭时间和疝气痛所致的啼哭时间均减少,按摩治疗组疝气痛所致的啼哭时间减少64%,摇床组减少52%,这一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每天按摩时间与摇床使用时间均为1小时左右,平均使用次数为2.2次。
由此可见,按摩治疗与摇床在减少疝气痛所致的啼哭时间上无明显差别。博士指出:研究期间啼哭时间的减少更多地反应了早期婴儿啼哭以及疝气痛的自然过程,而不是干预手段引起的特殊治疗效果。
婴儿夜啼是什么原因 夜啼不等于惊风
小儿夜啼常发生于婴儿至学龄前的阶段,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惊恐」,如孩子白天受到惊吓后,在晚上熟睡时手脚会突然抽动而惊醒大哭,此时父母可以与其说话,轻抚或轻摇他,甚至播放音乐,以助纾缓情绪。不少父母听到孩子受惊而夜啼,会让孩子服食保婴丹、珍珠末,但这些成药适用于惊风,却不适用于夜啼。惊风是由于惊恐、外感、暑热、食滞等因素而导致呼吸急速,并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与夜啼病因有异。
宝宝夜啼的辩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证重在辨别轻重缓急,寒热虚实。婴儿夜间啼哭而白天能正常入睡,首先考虑由于喂养不当所致,应给予相应的指导。要仔细观察,寻找原因,确认夜啼无直接病因者,方可按脾寒、心热、惊恐辨治。虚实寒热的鉴别要以哭声的强弱、持续时间、兼症的属性来辨别。
治疗原则
因脾寒气滞者,治以温脾行气;因心经积热者,治以清心导赤;因惊恐伤神者,治以镇惊安神。
分证论治
1.脾寒气滞
证候:啼哭时哭声低弱,时哭时止,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四肢欠温,吮乳无力,胃纳欠佳,大便溏薄,小便较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红,舌苔薄白,指纹多淡红。
分析:夜则阴盛阳衰,脾寒愈甚,寒邪凝滞,腹中作痛而夜啼不安。《保婴撮要.夜啼》云:“夜属阴,阴盛则脾脏之寒愈盛,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寒则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因痛而啼,痛解而寐,故时哭时止。脾脏虚寒,运化失司,故吮乳无力,胃纳欠佳,大便溏薄。虚寒内盛,故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小便较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红,舌苔薄白,指纹淡红均为脾寒所致。
治法:温脾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乌药散合匀气散加减。
常用药:乌药、高良姜、炮姜、砂仁、陈皮、木香、香附、白芍、甘草、桔梗。
2.心经积热
证候:啼哭时哭声较响,见灯尤甚,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宁,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指纹多紫。
分析:心主火,热伏于内,扰动神明,故人夜心烦而啼。(保婴撮要.夜啼)云:“心属火,见灯则烦热内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啼。”《幼科发挥.心所生病》云:“心属火则烦,多夜啼。”此证为受热所致,故哭声响亮,面赤唇红,身腹俱暖,大便秘结。苔黄,指纹紫均为热象。小便短赤,舌尖红为心经有热之象。
治法:清心导赤,泻火安神。
方药:导赤散加减。
常用药:生地、竹叶、木通、甘草梢、灯心。
3.惊恐伤神
证候:夜间突然啼哭,似见异物状,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哭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舌苔正常,指纹色紫,脉数。
分析:小儿神气怯弱,复因暴受惊恐,则心神受惊,故睡中惊悸而突然啼哭,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以求安全。《育婴家秘.夜啼》云:“惊惕者,常在梦中哭而作惊。”暴受惊恐,神志不安,心虚胆怯,故面色乍青乍白,指纹色紫,脉数。
治法:定惊安神,补气养心。
方药:远志丸去朱砂。
常用药:远志、石菖蒲、茯神、龙齿、人参、茯苓。
小儿推拿对夜啼有用吗
小儿推拿对夜啼有用。
中医理论认为,寒则痛而啼,热则烦而啼,惊则神不安而啼,滞则胃不和而啼,适宜寒,热,惊,滞为本病主要病机。通过推拿相关穴位或部位,以起补脾健中,宁心安神,清心导滞,养血益肝之功,从而缓解小儿夜啼症状。
小儿推拿治疗夜啼具体手法如下:
脾虚脏寒型夜啼推拿
临床症状:睡喜伏卧,腹痛,曲腰而啼,四肢欠温,食少便溏,面色清白,唇舌蛋白,舌苔薄白,脉沉细,指纹青红。
治则:温中健脾,益心宁神。
推拿处方:补脾经,推虎口三关,摩腹,揉运脾俞,膏肓俞,神堂,意舍,揉中脘,食窦。
推拿方解:推虎口三关,有温通周身阳气以祛除脾脏寒气之功,乃“寒者热之”之施;有补脾经,摩腹,脾俞,膏肓俞,揉中脘,食窦,以补脾健中,乃“衰者补之”之治也。摩神堂,意舍,乃益心宁神之用。
心经积热型夜啼推拿
临床症状:睡喜仰卧,见灯光则啼哭愈甚,烦躁不安,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面赤唇红,舌尖红,舌苔白,脉弦,指纹青紫。
治则:清心导滞,宁心安神。
推拿处方:清心经,小肠,天河水,揉小天心,总筋,内劳宫。
推拿方解:清心经,清天河水能泻心经之郁火;清小肠,以导赤而清心经之积热;而揉小天心,总筋,内劳宫,神门,以增其清泻心经郁热,宁心安神之效。
惊骇恐惧型夜啼推拿
临床症状:睡中时作惊惕,唇与面色乍青乍白,紧偎母怀,指纹色青,脉,舌无异常变化。
治则:养血益肝,镇惊安神。
推拿处方:推攒竹,清肝经,揉小天心,五指节,摩肝俞,膏肓俞,魂门,神堂。
推拿方解:对于惊骇恐惧而夜啼者,有推攒竹,清肝经,揉小天心,揉五指节,镇惊除烦之施;肝气虚,肝血不足,血虚魂不守舍,有摩肝俞,膏肓俞,魂门,神堂之治,借膀胱经激发脉气,输布津液,则肝气充,肝血足,魂守舍,心神宁,而无惊恐夜啼之候。
乳食积滞型夜啼推拿
临床症状:夜间阵发啼哭,脘腹胀满,呕吐乳块,大便酸臭,舌苔厚,指纹色紫。
治则: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推拿处方:清补脾经(先清后补),清胃经,大肠经,推虎口三关,摩腹,摩脐,揉中脘,天枢,食窦,章门,膏肓俞,脾俞,位胃俞,推下七节骨。
推拿方解:清补脾经,揉食窦,以健脾利湿退虎口三关,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利肠腑,以泻热;摩腹,摩脐,揉中脘,天枢,膏肓俞,脾俞,胃俞,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章门乃肝经之腧穴,具养肝益血,疏肝理气之功;且为脾脏之募穴,距健脾益气之效;又为八会穴之脏会,有补养五脏之用,故揉运章门,以其疏肝健脾,补养五脏之功,一可治小儿乳食积滞,而解“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夜啼,又可防痰湿,痰热之生成,则无疳证,惊风之发。
婴儿夜啼推拿 惊吓致夜哭推拿手法
主证:夜间惊哭,神色恐惧,两目窜视,面偎母怀,面色清白,苔薄白,脉弦而数。
治则:疏肝清心,镇惊安神。
推拿取穴:推补肝木穴10分钟,揉小天心6分钟,揉一窝风6分钟,四横纹各掐1分钟,推退下六腑8分钟。
推拿功效:推补肝木穴,揉小天心,揉一窝风,镇静安神以退惊;掐四横纹,镇惊和络,推下六腑清虚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