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入维生素的陷阱
摄入维生素的陷阱
尽管维生素有益健康,但并非可以无限量服用。只有溶于水的维生素(维生素C、B)能够随尿液排出体外。
在维生素被排泄之前,它们要经过人的机体,溶于脂肪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D、E)更会沉淀在脂肪组织和肝脏内。因此,过量服用维生素特别危险,怀孕期间妇女过量服用维生素可造成婴儿畸形。
一杯鲜桔汁比一粒维生素胶囊更有益于健康身体本身不会区分维生素C是来自桔子还是药片。鲜桔汁有一个好处是:果皮里含有果胶,这种果胶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
每天服维生素C能活100岁并不得心脏病每天摄取大约75毫克维生素C就能够满足身体的需要。过量服用维生素C有可能导致维生素B12缺乏、腹泻、牙龈出血,甚至加速肾结石形成以及造成心脏循环系统方面的疾病。
素食者摄入的维生素更多只靠吃植物仪器摄取营养的素食者甚至会患维生素D和维生素B12缺乏症。虽然,也吃牛奶制品和鸡蛋的素食者一般情况下不会缺乏维生素,但是,这些人的营养状况不会好于食肉者。
维生素E能增强性功能。虽然男子缺乏维生素E会减少精子生成,从而导致不育,但研究表明,维生素E对增强性能力并不起作用。
维生素A和B、胡萝卜素对吸烟者有保护作用。美国研究人员最近根据对18314人进行试验的研究结果得出了相反的看法。在每天服用30毫克胡萝卜素和7.5毫克维生素A的一组人当中,患肺癌的比例比没有服用维生素的另外一个受试小组高28%。
多吃维生素D可壮骨。虽然,我们的身体需要维生素D(每天最大剂量为0.005毫克),才能使我们有强壮的骨骼。但是,专家提醒人们:服用维生素D过多会加速动脉硬化,严重超量还会中毒致死。
5大减重陷阱准银发族别愈减愈胖
临床常见准银发族在管理健康时,容易掉入减重的陷阱中,导致越减越胖。
罹患代谢症候群,未来出现三高疾病、心脏病和脑中风的风险,是一般人的2至6倍,让许多准银发族对体重和腹部尺寸锱铢必较,但获得SNQ国家品质标章认证的台北医学大学体重管理中心发现,临床常见准银发族在管理健康时,容易掉入减重的陷阱中,导致越减越胖。
陷阱1/吃些小点心胖不了?
北医体重管理中心营养师郑佾琪表示,一般来说,更年期后男性每天需要热量约为1600至1800大卡、女性为1200至1500大卡左右,就可以维持基本的代谢需求。但是,准银发朋友届龄退休,有比较多自己的时间,可以享受美食和甜点,即使少少的6片苏打饼,热量也有200大卡,约3/4碗白饭,当每天吃进去的总热量超过需要量,无形中便会增加体重,需减少摄取量或提高运动量才能帮助减重。
陷阱2/慢性病药也会叫你胖!
降血糖的胰岛素,会使细胞吸收葡萄糖能力变好,并加速脂肪的增生;降血压的乙型阻断剂会降低新陈代谢而变胖;类固醇、抗组织胺、锂盐等药物可能会促进食欲;安眠药也可能让人食欲大增。郑佾琪营养师建议,因服用慢性病药物增胖的患者,首先应饮食控制体重,再与门诊医师咨询,避免自行停药。
5大减重陷阱准银发族别愈减愈胖
坚果含有丰富好油脂和纤维,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但吃太多易有热量摄取过量而发胖的风险。
陷阱3/坚果核桃多吃多健康?
坚果种子类含有丰富的好油脂、维生素E和纤维,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优点,但其实热量并不低,2片核桃就有45大卡,不宜过量摄取。此外,郑佾琪营养师提醒,磨粉的坚果饮更是热量陷阱,举例来说,芝麻粉或亚麻仁粉等,每日摄取约2匙(为一份)就已足够,但是许多人为了口感和香味会多加4至5匙,吃太多,热量自然变高。
陷阱4/吃素一定瘦?
许多素食加工品像是素火腿、素肉等,其实热量都不低,茹素者需注意油脂的摄取。营养部分,全素食者若以豆类为蛋白质来源,要记得搭配全谷类,来补充不足的胺基酸。
陷阱5/睡太多会变胖?
北医专长睡眠医学的神经内科医师刘才睿提醒,更年期过后男女性容易发生呼吸中止症、打鼾、睡眠障碍等问题,门诊曾有患者晚上梦游自己开冰箱找东西吃,而且专吃淀粉类,导致体型像吹气球一直变胖,最后是从解决睡眠障碍着手,重新恢复体重正常。
一天最好睡足7小时。研究显示睡眠不足,人体对于瘦体素的敏感性不高,容易有饥饿感、想吃东西,或是身体明明吃饱了,大脑却没有办法下达「不要再吃了」的指令,导致不知不觉吃了太多的食物,造成减肥失败。
肝病患者可多摄入维生素和酸奶
1、维生素
可增强肝脏修复、更新、解毒、止血能力。同时可减轻疲乏感。尤其是维生素C,这种水溶性维生素有抑制病毒作用,较大剂量维生素C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抗体形成,增加白细胞吞噬作用,增强抗病能力。
此外,维生素C还可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有消除血中多余胆红素和利胆作用,还有结合细菌内毒素的能力,减少内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2、酸奶
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肠道菌群紊乱、失调,食用酸奶不仅可增加营养,还可调整肠道菌群,真可谓一举两得。而且,部分人因生来肠道缺乏乳糖酶,饮牛奶后会出现腹胀、腹泻,如饮用酸奶则可避免出现上述不适。
孕妇维生素A摄入量
专家:孕妇谨防摄入过多维生素A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黄建萍认为,国外研究建议孕妇谨慎摄取VA,不排除与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饮食习惯、人种差异有关系,他们可能更多地能从食物中摄取,但这一判断缺乏科学数据来佐证,所以不好评价。
总体而言,VA是人体必需的重要维生素之一,机体不可缺乏。有资料表明,早产、发育迟缓、低体重儿都可能与孕妇缺乏VA有关。不过任何维生素都不可过量,我国也提示孕妇过量摄取VA可能会对胎儿造成某些伤害如致畸。
维生素A摄入多少为宜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孕早期的建议摄入量为800微克,孕中期和孕晚期为900微克,而哺乳期为1200微克。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很多维生素制剂并不采取微克或毫克作为计量单位,而是以IU,即“国际单位”来表达,例如国际规定VA大约是1IU等于0.3微克,900微克约为3000IU。消费者在选购时要懂得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别直接等同起来以免混淆。
经期如何减肥 经期摄入维生素减肥
维生素对减肥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维生素能够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让身体加速代谢排毒,在经期摄入维生素对减肥可是事半功倍!既营养又能在经期快速瘦身!
生活中如何补充摄入维生素A
维生素A是复杂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素,它以不同方式几乎影响机体的一切组织细胞。最主要是生理功能包括:⑴维持视觉⑵促进生长⑶增强生殖力⑷清除自由基等。
小编告诫大家注意防止发生维生素A缺乏时免疫功能降低,血红蛋白合成代谢障碍,生殖失调等不良的病症
一补充鱼肝油
天然维生素A只存在动物体中。从鲨鱼、鳕鱼等的肝脏中提炼出来的鱼肝油富含维生素A及维生素A2
二补充胡萝卜素
胡萝卜、白萝卜等黄绿蔬菜、黄色水果食物中富含的胡罗卜素在肠壁内能转变为维生素A。在这些类胡罗卜素中,β-胡罗卜素分子能在中间的双链处断裂,就能生时两分子的维生素A
三食用动物肝脏
动物肝脏中含有极为丰富的维生素A,而且动物肾脏和杂碎中所含的量也很高。但注意肌肉中无法储存维生素A,烧烤、煎炸的肉和肉排中缺乏这种维生素
四食用奶制品或鸡蛋
鸡蛋和乳脂中含有维生素A,其数量有赖于动物所摄食的食物。每升全脂牛奶中维生素A的含量为500~7000单位,但平均为2000单位。
摄入维生素的陷阱
在维生素被排泄之前,它们要经过人的机体,溶于脂肪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D、E)更会沉淀在脂肪组织和肝脏内。因此,过量服用维生素特别危险,怀孕期间妇女过量服用维生素可造成婴儿畸形。
一杯鲜桔汁比一粒维生素胶囊更有益于健康身体本身不会区分维生素C是来自桔子还是药片。鲜桔汁有一个好处是:果皮里含有果胶,这种果胶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
每天服维生素C能活100岁并不得心脏病每天摄取大约75毫克维生素C就能够满足身体的需要。过量服用维生素C有可能导致维生素B12缺乏、腹泻、牙龈出血,甚至加速肾结石形成以及造成心脏循环系统方面的疾病。
素食者摄入的维生素更多只靠吃植物仪器摄取营养的素食者甚至会患维生素D和维生素B12缺乏症。虽然,也吃牛奶制品和鸡蛋的素食者一般情况下不会缺乏维生素,但是,这些人的营养状况不会好于食肉者。
维生素E能增强性功能。虽然男子缺乏维生素E会减少精子生成,从而导致不育,但研究表明,维生素E对增强性能力并不起作用。
维生素A和B、胡萝卜素对吸烟者有保护作用。美国研究人员最近根据对18314人进行试验的研究结果得出了相反的看法。在每天服用30毫克胡萝卜素和7.5毫克维生素A的一组人当中,患肺癌的比例比没有服用维生素的另外一个受试小组高28%。
多吃维生素D可壮骨。虽然,我们的身体需要维生素D(每天最大剂量为0.005毫克),才能使我们有强壮的骨骼。但是,专家提醒人们:服用维生素D过多会加速动脉硬化,严重超量还会中毒致死。
别陷入喝蜂蜜的陷阱
误区一:晨起一杯蜂蜜水,排毒
晨起之后,人体积累了一夜的毒素急需排出去,但是此时蜂蜜并不能起到排毒功效。因为蜂蜜并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它所含的果糖必须经过一些列的代谢和转化,才能成为利于人体吸收的葡萄糖。清晨起床后应该直接饮用一杯白开水,排毒功效比蜂蜜强多了。
误区二:睡前一杯蜂蜜水,助眠
蜂蜜确实有改善助眠的功效,但不是临睡前喝,而是睡前两小时。临睡前喝蜂蜜水会造成血糖上升、血粘度增加,这无形中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不建议临睡前才喝蜂蜜水。
误区三:蜂蜜人人都能喝
蜂蜜虽好但并非人人都能吃,下列人群盲目食用蜂蜜会造成很大危害:
1、婴儿
有些爷爷奶奶为了让小宝贝有个好胃口,就会在辅食中加点蜂蜜来调味,也不顾孩子母亲的反对,偷着也要加。这真是害了孩子呀!三岁以下(尤其是不满一岁)的孩子不适合吃蜂蜜,因为蜂蜜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极有可能感染到肉毒杆菌,孩子的免疫系统还不完善,容易被蜂蜜给“害了”。
2、糖尿病
有部分学者认为蜂蜜虽然甜,但有降血糖的作用。但其实好的蜂蜜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葡萄糖和果糖,对于血糖不稳定的患者来说,想要把握住其中的量是很困难的。因此在没有专业医生的严格指导下,最好不要食用蜂蜜。此外,白糖、红糖、麦芽糖、果汁、冰激凌等易升血糖的食物,也最好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