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三系血细胞减少会得什么病

三系血细胞减少会得什么病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是造血的重要器官,由骨髓造血干细胞数量或功能低下引起的造血障碍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当一个三系血细胞减少患者,如果具备肝、脾及淋巴结不大,网织红细胞不高,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并可排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及恶性组织细胞病就应考虑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本病是获得性的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血管内溶血,常在睡眠时加重,可伴血红蛋白尿、全血细胞减少和血栓形成。临床上可见到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在病程中转为PNH、PNH患者病程中转为AA,也有发病是兼有AA和PNH特征。

三、骨髓恶性克隆性疾病

包括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低增生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恶性克隆性疾病,由于恶性细胞异常增生、浸润或干扰,致使正常造血障碍引起三系减少。

四、巨幼细胞性贫血

由于体内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或吸收障碍,影响DNA合成,引起细胞核成熟障碍,发生巨幼细胞性贫血,甚至可导致三系减少。

白细胞减少会不会致癌呢

白细胞减少患者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注意饮食:避免生冷及不洁饮食以免消化系统感染。应忌食生萝卜、苦瓜等耗气伤正之品;胡椒、辣椒、桂皮等辛辣温燥伤阴的食物;以及香蕉、螃蟹、田螺等寒凉损阳、生冷伤脾食品。

避免感冒,特别在气候多变的季节里更应注意。免服用造成骨髓损害或白细胞减少的药物。避免接触造成骨髓损害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

查明原因,对症下药。有的病人长期白细胞偏低,但无特殊原因,亦不影响健康,对此不必过分紧张。多锻炼身体,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量避免去公共场所,以防止呼吸道感染。

有原因可寻的白细胞减少应针对原因治疗。常见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一般有三类:一是化疗药物,此时如白细胞减少过于明显,则应停服或换药;二是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此时一方面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另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细胞的药物;三是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此时也应作同样干预,选服能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白细胞减少会不会致癌呢

查明原因,对症下药。有的病人长期白细胞偏低,但无特殊原因,亦不影响健康,对此不必过分紧张。多锻炼身体,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量避免去公共场所,以防止呼吸道感染。

白细胞减少的危害有哪些

1、白细胞数严重减少需要紧急治疗。白细胞是由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组成。一般所说的白细胞减少最常见最主要的是指粒细胞减少,如果减少程度过于明显,则细菌很可能在机体完全或基本丧失抵抗力的状态下迅速扩散,甚至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严重威胁生命。所以大家一定要特别的注意白细胞减少有哪些危害。

2、有原因可寻的白细胞减少应针对原因治疗。常见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一般有三类:一是化疗药物,此时如白细胞减少过于明显,则应停服或换药;二是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此时一方面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另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细胞的药物;三是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此时也应作同样干预,选服能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3、同时有红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时需要进一步诊治。当出现白细胞减少时,如果血液中其他两种细胞即红细胞和血小板有异常变化,问题就比较复杂,首先要进一步检查,最常做的是骨髓检查,以排除有无其他血液病,然后再决定治疗白细胞减少的方案。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白血病的区别有哪些

1首先,它们的病因不同。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因为人体的骨髓都变成脂肪,从而导致造血功能下降,然后使得我们体内的血细胞减少。而白血病是造血细胞变异,使得细胞不能正常的从生到死,反而一直堆到我们体内,从而导致疾病的出现。

2其次,两种病的症状不一样。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在得病之后,都会有经常发烧、流鼻血和贫血的现象,可是白血病的患者经过检查还会有肝脾与淋巴结的肿大。

3最后,疾病导致的结果不一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如果是急性的,一般在3个月左右就会死,慢性的如果治疗好,大概可以活一二十年。而急性的白血病患者如果治疗良好可以活三年,慢性的接近十年。

​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症状

【临床表现】

〖症状〗 MDS通常起病缓慢,少数起病急剧。一般从发病开始转化为白血病,在一年之内约由50%以上。贫血患者占90%。常为中度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等。发热占50%,其中原因不明性发热占10%~1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肛门周围和泌尿系为多。出血占20%,常见于呼吸道,消化道,也由颅内出血者,早期的出血症状较轻,多为皮肤粘膜出血,牙龈出血或鼻衄,女性患者可有月经过多。晚期出血趋势加重, 脑出血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体症〗 一般无特殊体征,仅少数病例有肝,脾,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者常为中,轻度。晚期可有胸骨压痛。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以贫血症状为主,可兼有发热或出血。

2、血象 全细胞减少,或任一,二系细胞减少,可有巨大红细胞,巨大血小板,有核红细胞等病态造血表现.

3、骨髓象 有三系或二系,或任一系血细胞的病态造血,或是淋巴样小巨核细胞

4、除外其他伴有病态造血的疾病。

5、法美英( FAB)协作组将MDS分为五型。

白细胞减少会导致什么问题发生

人的正常白细胞值应该在每微升血4000—10000个,如果检查发现白细胞值低于正常值,必须去医院看病。很多疾病都会造成白细胞低,比较严重的有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脾功能亢进和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因此,首先要把诊断学上明确会造成白细胞低下的这些疾病,进行一一排查。另外,有些人被病毒感染,或者在环境中接触了有毒的化学物质,虽然还没有到发病的程度,但血液中的白细胞或者骨髓制造白细胞的功能已经受到了损伤。当然,有些人通过休息调整一阵子就会好。但还是强调要边恢复边观察。

想要保证自己的健康,不管身体受到了一些疾病问题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忽视这些白细胞减少的问题,就容易受到更多疾病的影响和危害,所以为了自己的健康负责,大家应该格外重视白细胞减少问题的治疗。

再障性贫血的诊断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0.01,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血象满足至少下列2项:(1)血红蛋白<100g/l(2)血小板<50×10^9/L(3)中性粒细胞<1.5×10^9/L。(2)一般无肝脾肿大。(3)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正常的50%)或重度减低(<正常的25%),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骨髓活检示造血组织减少。(4)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它疾病,如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范科尼贫血、PNH、Evans综合征、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纤维化、毛细胞白血病、低增生性白血病、间变性T细胞淋巴瘤等。

再障型贫血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再障患者的日常生活有哪些注意事项?再障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致全血细胞减少综合征,aa患儿临床主要症状是贫血、出血和反复感染,三系血细胞同时减少。日常生活饮食上应该多加注意,以免加重病情。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导致造血组织功能减退或 衰竭 而引起全血细胞减少,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的一组综合症,是造血系统比较常见的疾病。再障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再障贫血呈进行性 加重 ,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而慢性再障贫血、感染、出血等症状均相对较轻。虽然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 在中国年发病率7.4/10万。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日常生活饮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生 葱、生姜、生蒜、辣椒等)、海鲜、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忌烟酒、忌生冷油腻;可予赋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瘦肉、蛋类、乳类、鸡肉、排骨汤、 动物肝脏、新鲜蔬菜及水果,多食大枣、桂园、花生、核桃、藕等以生血止血;对于有出血倾向者应进食一些无渣半流质的食物,少进食带刺、骨等食物,以防因刺 伤而引起出血和感染。

再障型贫血患者平时不仅仅要注意饮食,还应该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尽量做到积极乐观的接受治疗。平时还应该要注意卫生,尽量减少出现创伤的可能性,避免身体出现某些感染,而使得病情加重。也可以适当的吃一些苦增强免疫能力的药物。

中医治疗再障性贫血是怎么回事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0.01,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血象满足至少下列2项:

(1)血红蛋白<100g/l

(2)血小板<50×10^9/L

(3)中性粒细胞<1.5×10^9/L。

2一般无肝脾肿大。

3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正常的50%)或重度减低(<正常的25%),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骨髓活检示造血组织减少。

4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它疾病,如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范科尼贫血、PNH、Evans综合征、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纤维化、毛细胞白血病、低增生性白血病、间变性T细胞淋巴瘤等。

鉴别再障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其不典型病例主要表现为慢性贫血,外周血液中三系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也可减低,因此易被误诊为再障。而PNH典型病例有血红蛋白尿发作,易与再障鉴别。

但PNH出血、感染均较少、较轻,网织红细胞比例多大于正常,骨髓增生多活跃,幼红细胞增生较明显。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糖水试验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可阳性;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可阳性。PNH的多种血细胞都缺乏通过糖化肌醇磷脂(GPI)连接到细胞膜表面的一些蛋白(包括CD59、CD55等),使血细胞的性能发生改变(如对补体敏感)。可借流式细胞术,单克隆抗体CD59、CD55等来检测“缺失”的血细胞。

此外,PNH与再障关系十分密切,并且可以互相演变,故又有再障-PNH综合征的诊断。凡再障转化为PNH,或PNH转化为再障,或兼有两病特征者,均属再障-PNH综合征,可归纳为两种类型。

①起病时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低下,可诊为再障,酸化血清溶血试验阴性(或短期内弱阳性)。其后,在再障的病程中,上述试验阳性程度增强并持续阳性。此时再障的临床表现仍存在,或是再障好转,甚至完全缓解或痊愈,最后呈现明确的PNH的临床及其试验检查特点。

②起病有活跃的溶血表现,骨髓增生活跃、网织红细胞增高,实验室检查可确定为PNH。其后,在病情发展过程中骨髓一度出现或持续转为增生低下状态,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上-如再障。

再障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如何治疗呢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或衰竭,全血细胞减少,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三大典型症状。血小板减少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最早出现的外周血变化,也是治疗后恢复最慢的血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作为一种严重的骨髓性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常较严重,血小板一般在50×109/L以下,常可导致出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早期先表现为一系减少,常常是血小板减少,随着病程发展继而出现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再障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骨髓造血障碍引起血小板生成减少,因此在血涂片中看不到异常血小板,网织血小板也不会上升,肝脾一般不大,这些表现与血小板消耗或损害增多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不同。再障的骨髓活检可看到造血组织减少,细胞比例下降,增生降低,甚至出现骨髓纤维化的表现,骨髓中不易找到具有生产血小板功能的巨核细胞。

再障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治疗首先应该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应用雄激素、免疫抑制剂、造血细胞因子等药物治疗,骨髓移植,中医药治疗等。治疗常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因此对于血小板严重减少,出血倾向明显的患者,只能靠输注血小板来预防出血,一般以血小板计数在10~20×109/L,作为输注血小板的指证。

再障贫血的诊断

诊断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0.01,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血象满足至少下列2项:(1)血红蛋白<100g/l(2)血小板<50×10^9/L(3)中性粒细胞<1.5×10^9/L。(2)一般无肝脾肿大。(3)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正常的50%)或重度减低(<正常的25%),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骨髓活检示造血组织减少。(4)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它疾病,如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范科尼贫血、PNH、Evans综合征、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纤维化、毛细胞白血病、低增生性白血病、间变性T细胞淋巴瘤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常规是怎么样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一般无脾肿大,骨髓检查显示至少一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应明显减少骨髓小粒成份)中应见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作骨髓活检等检查)。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2.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的造血功能产生了障碍而导致的一种疾病,难以治疗。是因骨髓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致使红骨髓被脂肪替代,造血功能部分或全部衰竭的一组综合症。由于骨髓造血障碍直接导致三系血细胞减少,也会因此带来很多的异常症状,如面色苍白、活动后心悸、出血倾向甚至出血后难以止血等等。

3.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患者常常会有乏力、易倦、头晕、脸色苍白等症状,而只要做血常规检查就很容易“揪出”这种疾病的。

对于孕妇来讲,孕四个月第一次建卡产检时,肯定会做一次血常规检查,当发现血红蛋白<100g/L,红细胞计数<3.5×1012/L或血细胞比容<0.30可被诊断为贫血。

任何病种都有自己该知道的名字,这些是可以分辨自己身体到底出现什么情况的前提。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常规也仅仅指的是某个病种中的一些应该检查的方法与病种的名称,再生障碍性贫血血也是一种贫血的反应,对于贫血大家要知道的便是如何补血,比如最简单的方法:喝红糖水。

再障碍性贫血严不严重呢

再障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致全血细胞减少综合征,aa患儿临床主要症状是贫血、出血和反复感染,三系血细胞同时减少。日常生活饮食上应该多加注意,以免加重病情。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导致造血组织功能减退或 衰竭而引起全血细胞减少,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的一组综合症,是造血系统比较常见的疾病。

再障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再障贫血呈进行性 加重,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而慢性再障贫血、感染、出血等症状均相对较轻。虽然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 在中国年发病率7.4/10万。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日常生活饮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生葱、生姜、生蒜、辣椒等)、海鲜、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忌烟酒、忌生冷油腻;可予赋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如瘦肉、蛋类、乳类、鸡肉、排骨汤、动物肝脏、新鲜蔬菜及水果,多食大枣、桂园、花生、核桃、藕等以生血止血;对于有出血倾向者应进食一些无渣半流质的食物,少进食带刺、骨等食物,以防因刺伤而引起出血和感染。

相关推荐

再生障碍贫血做什么检查

1、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少数例早期可仅1或2细胞减少。贫血属正常细胞型,亦可呈轻度大红细胞。红细胞轻度大小不一,但无明显畸形及多染现象,一般无幼红细胞出现。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和比例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低于0.5×10[9] /L。 2、骨髓象。再障骨髓涂片肉眼观察油滴增多,非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增多,一般在50%以上。再障呈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尤其是巨核细胞和幼红细胞;非造血细胞增多,尤其淋巴细胞增多。慢性型不同部位穿刺所骨髓象很不一致,可从增生不良到增生象,但至少要有一个部位增生不良

白细胞减少有危险吗

感冒也引起白细胞低 外周血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109—10×109/升,低于4×109/升都称作白细胞减少症。的确,血液统疾是白细胞减少症的常见因,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急性白血、骨髓造血停滞等,其特点是除了出现白细胞减少外,常常还同时合并有其他血细胞减少,如红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但是,非血液统疾是白细胞减少症的更多见因。首先,严重的感染,特别是毒性感染可以造成白细胞一过性减低。例如,毒性感冒后的2周内出现一过性的轻度白细胞减少很常

脾功能亢进的分类

脾功能亢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一)原发性脾亢有所谓原发性脾增生、非热带性特发性脾肿大、原发性脾性粒细胞减少、原发性脾性全血细胞减少、脾性贫血或脾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因不明,很难确定该组疾同一因引起的不同后果,或相互无关的独立疾。 (二)继发性脾亢发生在下列各种因较明确者:①急性感染伴脾肿大,如毒性肝炎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②慢性感染,如结核、布氏杆菌、疟疾等;③充血性脾肿大即门脉高压,有肝内阻塞性(如门脉性肝硬化、坏死后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结节等)及肝

再障贫血的特点

1、全血细胞减少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白细胞减少人易感染,出现发热等;红细胞减少而见心悸、乏力、头晕等;血小板减少则见出血情况; 2、骨髓增生低下,黄髓增加呈脂肪化,而造血组织(红髓)减少; 3、 一般常用的抗贫血药治疗无效。

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原因

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正常人的血细胞数目是4000-10000/UL(微升),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当每微升超过10000个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每微升少于4000个时,则称为白细胞减少。机体有炎症(即发炎)时出现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家族性、获性等。其中获性占多数。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细胞减少,药物引起者最常见。避免用药是要避免因为药而产生的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周围白细胞计数持续下降所引起的一组症状。

刷牙出血是恶癌先兆吗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出现刷牙出血的症状,这是一组由多种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综合征,以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

再障贫血的特点

(1)全血细胞减少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白细胞减少人易感染,出现发热等;红细胞减少而见心悸、乏力、头晕等;血小板减少则见出血情况; (2)骨髓增生低下,黄髓增加呈脂肪化,而造血组织(红髓)减少; (3) 一般常用的抗贫血药治疗无效。 “再障”有急性﹑慢性﹑急重型﹑慢轻型之分。骨髓生血功能有中毒减低,低下活跃之分。 急性“再障”,潜伏期短来势凶猛,症状突发。最易感染,高烧不退,出血。出血不定部位,发烧不定时间,感染易在头部和口腔内发作。(牙齿肿痛﹑舌烂﹑耳肿痛﹑鼻内肿痛﹑口内血泡﹑粘膜发炎)有的在腰部

白细胞减少症的定义

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正常人的血细胞数目是4000-10000/UL(微升),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 当每微升超过10000个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每微升少于4000个时,则称为白细胞减少。 机体有炎症(即发炎)时出现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家族性、获性等。 其中获性占多数。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细胞减少,药物引起者最常见。避免用药是要避免因为药而产生的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周围白细胞计数持续下降所引起的一组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低情原因

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正常人的血细胞数目是4000-10000/UL(微升),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当每微升超过10000个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每微升少于4000个时,则称为白细胞减少。机体有炎症(即发炎)时出现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家族性、获性等。其中获性占多数。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细胞减少,药物引起者最常见。避免用药是要避免因为药而产生的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俗称白血球,是人体血液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血细胞。白细胞

白细胞减少有危险吗?

中性粒细胞数量决定感染危险 很多人都知道,白细胞是人体内的“卫兵”,是对抗原体感染的重要防御工具,如果白细胞减少了,人就可能发生严重的感染。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白细胞包含很多类型,其中一种名为“中性粒细胞”的类型对于预防感染最为重要。因此,与其说白细胞减少容易引发感染,不如说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多少与感染的机直接相关。 一般而言,如果白细胞轻度减少,只要中性粒细胞不少于1.5×109/升,不出现明显的症状,也不易感染,除非在严重应激状态(例如创伤、手术等)下才容易感染。但是,当中性粒细胞少于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