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的病因
内伤发热的病因
1. 久病体虚
由于久病或原本体虚,失于调理,以致机体的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
2. 饮食劳倦
由于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使脾胃受损,水谷精微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而引起发热,若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湿郁发热。
3. 情志失调
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或恼怒过度,肝火内盛,导致气郁发热。情志失调亦是导致瘀血发热的原因之一,每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日久不愈,则使血行瘀滞而导致血瘀发热。
4. 外伤发热
外伤以及出血等原因导致发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伤以及出血使血行不畅,瘀血阻滞经络。气血壅遏不通,因而引起瘀血发热。二是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血虚发热。
父母肾虚遗传概率是多少
父母肾虚遗传概率是多少?其实肾虚不遗传所以不存在遗传概率的问题。肾阴虚多因久病伤阴,或温热病后期,津液亏损,或过服温燥金石之药,耗伤阴液,或早婚多育,房室不节,以致肾阴不足所致。
肾阴虚的病位在肾,常涉及肺、心、肝等脏。多见之于遗精、不寐、消渴、虚劳、内伤咳嗽、内伤发热、淋证、月经失调、崩漏以及温热病后期等病证之中。以下是肾阴虚患者的保健方法。
1、清心节欲:肾阴虚病理演变,是一个慢性过程,除以必要的药物治疗之外,尚须重视疗养之法。历代医家提倡清心寡欲,静养保养。把戒酒色,节起居,勿恼怒,息妄想,加强摄生,作为本证的一个重要的调护方法。
2、健体强身:肾阴虚患者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作气功,练太极拳,增强机体抵抗力,所谓“积精全神养气”,再加之食物疗养,保证足够的营养,健全体魄,这些都是却病康复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低烧吃什么药
对不同症候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是治疗内伤发热的根本原则。滋阴清热,益气健脾,补益气血,温阳补肾,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化湿清热等,是常用的治疗法则。对内伤实症发热,采用补剂,应根据气郁疏之,血瘀决之,湿郁化之利之诸法选用方药。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或苦寒泻火之剂。对内伤发热非表证且阴阳气血已虚,发散更易耗气伤津。苦寒用之得当可以坚阴,用之不当,可以伤阴。过于苦寒则易损伤中阳,或化燥伤阴,故叶天士指出,“非六气之所来,苓连之属不能制火。”凡使病情加重。慢性病药重视以胃气为本,内伤发热日久,脾胃已弱,补益太过,则虚不受补,滋阴太过,宜轻,宁可再补,勿用重剂。总之,治疗内伤发热,应缓以图功,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不达,变证无穷。
低烧中医治疗:
一、阴虚低热:大多在下午和夜晚发热,伴有盗汗、失眠、心烦、两颧潮红等症状。宜用养阴退热的治法,可用青蒿、鳖甲、地骨皮、银柴胡、生地黄、天冬、知母各12克煎水服;也可配用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二、血虚低热:大多在下午发热,或稍有烦劳就觉头面手足烘热,伴有心悸、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等症状。宜用养血退热的治法,可用生地黄、白芍、当归、制首乌、黄芪、茯苓、淮山药、青蒿、地骨皮各10克煎水服;也可服用四物合剂、归芍地黄丸等。
肾虚患者的日常保健方法
肾虚多因久病伤阴,或温热病后期,津液亏损,或过服温燥金石之药,耗伤阴液,或早婚多育,房室不节,以致肾阴不足所致。肾阴虚的病位在肾,常涉及肺、心、肝等脏。多见之于遗精、不寐、消渴、虚劳、内伤咳嗽、内伤发热、淋证、月经失调、崩漏以及温热病后期等病证之中。以下是肾阴虚患者的保健方法。
1、清心节欲:肾阴虚病理演变,是一个慢性过程,除以必要的药物治疗之外,尚须重视疗养之法。历代医家提倡清心寡欲,静养保养。把戒酒色,节起居,勿恼怒,息妄想,加强摄生,作为本证的一个重要的调护方法。
2、健体强身:肾阴虚患者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作气功,练太极拳,增强机体抵抗力,所谓 “积精全神养气”,再加之食物疗养,保证足够的营养,健全体魄,这些都是却病康复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热毒的概述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全身性病理反应,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发热机制也各不一样,大致外感发热由邪正交争,或邪气入里化热,内伤发热由于阴阳气血不足引起的为多,亦有由于气滞、血瘀、宿食导致发热者,则多用实证。总之,热邪多致发热,在机体内阴虚、阳盛亦发热。所以临床需当辨外感与内伤两大证型。中医把致病的外因分为六种,称作六淫,分别是风、寒、暑、湿、温、热;热毒只是其中之一。
发热的疾病概述
证明: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上吐下泻发烧中医判断
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体温在36.3~37.2℃;肛门内体温36.5~37.7℃;腋窝体温36~37℃。
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小儿无故发烧怎么回事
一、发烧的定义
发烧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如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10分钟)超过37.4℃可定为发热。
二、发烧的原因
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低热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低烧 低烧治疗的中医诊断特效方法-宋氏中医治疗低烧方法/宋主任在多年的临床经验中自己根据不同的病症研究出治疗各种长期低烧的方法一、治疗要点
针对不同症候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是治疗内伤发热的根本原则。滋阴清热,益气健脾,补益气血,温阳补肾,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化湿清热等,是常用的治疗法则。对内伤实症发热,采用补剂,应根据气郁疏之,血瘀决之,湿郁化之利之诸法选用方药。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或苦寒泻火之剂。对内伤发热非表证且阴阳气血已虚,发散更易耗气伤津。苦寒用之得当可以坚阴,用之不当,可以伤阴。过于苦寒则易损伤中阳,或化燥伤阴,故叶天士指出;“非六气之所来,苓连之属不能制火。”凡使病情加重。慢性病药重视以胃气为本,内伤发热日久,脾胃已弱,补益太过,则虚不受补,滋阴太过,宜轻,宁可再补,勿用重剂。总之,治疗内伤发热,应缓以图功,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不达,变证无穷。
二、分型论治:
(一) 阴虚发热:
主症:长期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或手足心热,或骨蒸额红。
兼症:口干烦躁,失眠多梦,心烦盗汗。大便干结,尿少色黄。
舌脉: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症候分析:阴虚生内热,其病在阴分,水不制火,阴虚阳胜为其病机。发热伴有阴虚火旺见证为其特点。虚火内炽,故见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骨蒸额红。虚火上炎扰乱心神,则致心烦少寐多梦,内热逼迫津液外泄则盗汗。阴虚火旺,津亏失润,故口干咽燥,便干尿少。舌干红少苔甚至无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则: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加碱
(二) 气虚发热
主症: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高过低。
兼症:头晕,易于感冒,气短懒言,自汗乏力,食少便溏,渴喜热饮,或有脱肛,便血,子宫下垂等。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症候分析:中气不足,阴火内生为病机,发热伴随脾胃气虚见证为特点。脾胃气衰,中气下陷,阴火上冲则发热。本有气虚,劳则耗气,故发热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脾胃虚衰,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经络无以充养,以致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脉细弱。气虚卫表不固,则自汗易于感冒。脾虚失于健运则食少便溏。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三) 血虚发热
主症:发热多为低热。
兼症:头晕眼花,身倦体乏,唇甲色淡,面色萎黄不华,心悸不宁。
舌脉:舌质淡,脉细弱。
症候分析:血虚阴不配阳为转机,发热伴有血虚见证为特点。血本属阴,阴血不足,则无以敛阳,因而引起发热,血虚不能上滋头目,外濡肢体,故头晕眼花,身倦乏力,血不养心,则心悸不宁,血虚不能上荣於面及充盈血脉,故而色衰黄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方法: 益气养阴
方药:归脾汤加减
(四) 阳虚发热
主症: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
兼症:头晕嗜卧,面色恍白,倦怠乏力,腰膝酸痛。五更泄泻,四肢或四末常冷,而颜面潮红,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
舌脉:舌治淡胖,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或浮大无力或寸关大而尺弱。
症候分析:肾阳亏虚,虚阳外浮为病机,发热伴有肾阳虚衰兼症为特点。肾阳虚衰,失于温煦,故虽有发热但欲近衣被,并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头晕嗜卧,腰膝酸痛,虚阳上浮,可见有颜面潮红之戴阳表现。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为阳气衰之象,脉浮大无力或寸关大而双尺弱为虚阳处越之症。
方法:温阳补肾。
方药:以匮肾气丸加减
(五) 肝郁发热
主症:时觉身热心烦,热势常随情志波动而起伏。
兼症: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妇女兼有月经不调,经来腹痛,或乳房发胀。
舌脉:苔薄黄,脉弦数。
症候分析;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为病机,发热随情绪波动而起伏,多见于女性,伴有肝气郁滞见证为特点。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贯膈,肝藏血,肝气郁结,疏泄无权,经脉气机不畅,故见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满,或月经不调,痛经,乳房发胀等症,叹息可使气机暂得舒展故喜叹息,口苦苔黄脉弦等,乃肝郁化火的现象。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六) 淤血发热
主症:下午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部分发热。
兼症:多有气郁或外伤,心血病史。口干咽喉而不多饮,皮肤粗糙甚至肌肤甲错。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黯黑或萎黄,或身有瘀斑。
舌脉: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症候分析:淤血内停,气血郁遏为病机,发热伴随淤血见证为特点。淤血停内,气血郁遏不通则发热,淤血病在血分,属阴,故表现为疼痛不移或有肿块。下午或夜晚发热郁热在内故口干咽燥,因热郁于营分不在气分,故饮水不多,淤血内阻新血不生,气血不能荣于头面肌肤,则见面色黯黑姜黄,肌肤甲错。唇舌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也为淤血内阻血行不畅之症。
治法:活血化瘀退热
方药:血府逐淤汤加减
(七) 湿郁发热
主症:低热,午后热盛
兼症:发病缓慢,口不渴,或饮入即吐,胸脘痞闷,呕吐、纳少、身重。大便稀溏或粘滞不爽。
舌脉:舌苔白腻或就、黄腻,脉濡略数,或沉滑。
症候分析:脾运不健,湿浊内生,郁而化热为病机,发热伴有湿浊或湿热内停见证为特点。湿为阴邪,自旺于阴时,故午后发热明显,湿邪粘腻,故起病缓慢,湿阻气机,故见胸脘痞闷,身重。中焦停湿故不思饮食,甚则呕恶,口不渴或饮入即吐,脾不健运,湿浊不渗则大便稀溏,湿藴化热,停于肠中,亦可大便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沉滑为湿郁之象。苔黄腻,脉濡略数为湿郁化热之症。
治法:宣化畅中,利温清热。
方药:三仁汤加减
总之内伤发热一证,由情志,饮食,劳倦外伤等病因引起,临床表现以低热为多见,气血阴阳亏损,脏腑功能失调是其病机。临床辨证有虚实两类,虚者不外气血阴阳之不足,所致发热同时,必伴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或气血两虚,阴血两虚,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的见证。实者,主要有气郁发热及阴郁发热,发热同时必有肝气郁滞,淤血内停,湿浊淤阻的见证。针对病机确定相应治疗方法是治疗内伤发热的原则。但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各种病机引起的发热常互相关联,或相互转化,彼此兼挟,因此必须用发展的和相互联系的观点去看待和处理每个类型的吗、内伤发热。不要一见久热不退就是内伤发热;也不要一见发热,不辨内伤外感就用辛散苦寒之剂,以酿成弊端无穷。
由于内伤发热病情比较复杂,病因常以一时明确,病程往往较长,有时可延长数年或反复发作,因此认真细致的观察,辨证治疗更为重要。再患者方面,若能注意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情绪,饮食加强营养,节厚味,有利于取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