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眼压正常并非高枕无忧
【青光眼】眼压正常并非高枕无忧
作为世界排名第一的不可逆转致盲疾病,青光眼在我国人群的发病率约为2%,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高达4%,青少年发病率为1%。专家指出,作为一种损害视神经的眼病,青光眼难以预防,无法彻底治愈,市民要重视早期筛查,眼压正常也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
年过五旬 每百人有四个患青光眼
青光眼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和先天性青光眼,其中原发性病人多,占50%。老中青少四代人都可受青光眼的“青”睐,但总体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患青光眼的风险更高。
“统计显示,我国原发性青光眼发病率约为普通人群的1%~2%,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高达4%,相当于每百人有四个患青光眼,这个数据很高。”有关专家指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偏爱中国人,与国人眼球构造特点有关。
青光眼的致病风险因素主要有遗传、先天变异、高血压、长期使用含激素眼药水等。其中,遗传的影响大,如果父母、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患有青光眼,那么自己发病的风险明显升高。专家指出,年轻人也有患青光眼的可能。6~30岁人群可发生先天性的青少年性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哪些人需防范青光眼?
青光眼的发生和进展非常隐蔽,有些患者表现为眼睛胀痛、鼻根酸痛、头痛,急性患者会有视力急坠、眼球剧烈疼痛、恶心等症状,但也有不少患者没有明显不适。
“青光眼越早被检出,治疗越早,视功能的损伤也就越小。如果亲属中特别是直系亲属患有青光眼,无论年龄多大,都需要到眼科医院进行早期筛查,而不能等症状发生才就诊。”专家表示,有家族史、近视超六百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人士,以及40岁以上人士,都属于青光眼高危人群,应每年查一次眼压和眼底,包括做眼底镜或眼底照相,以便医生准确做出诊断。高危人群一旦出现眼睛胀痛、视物模糊、头痛、视力上午好下午差、看灯管有虹光彩晕等症状,应尽快去医院就诊。
青光眼的病因
病理性眼压增高是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增高的眼压通过机械压迫和引起视神经缺血两种机制导致视神经损害。眼压增高持续时间愈久,视功能损害愈严重。青光眼眼压增高的原因是房水循环的动态平衡受到了破坏。少数由于房水分泌过多,但多数还是房水流出发生了障碍,如前房角狭窄甚至关闭、小梁硬化等。
眼压升高并非青光眼发病的唯一危险因素,部分患者眼压正常却发生了典型的青光眼病理改变,也有部分青光眼患者眼压虽得到控制,但视神经损害仍然进行性发展,说明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与青光眼发病有关,如眼球局部解剖学变异、年龄、种族、家族史、近视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流变学异常等。
如何才能正确诊断青光眼疾病
对可疑患者,首先应测量眼压。眼压大于3.20kPa(24mmHg)为病理性高眼压,但一次眼压偏高不能诊断青光眼,而一次眼压正常也不能排除青光眼。因为眼压在一日内呈周期性波动。日眼压波动大于1.07kPa(8mmHg)为病理性眼压。正常人双眼眼压接近,如双眼压差大于0.67kPa(5mmHg)也为病理性眼压。
其次应检查眼底,观察视盘改变,青光眼的视盘改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常表现为病理性陷凹,目前普遍采用陷凹与视盘直径的比值(C/D)表示陷凹大小。
视野检查对青光眼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因为它代表了视神经的损伤。临床常见视野缺损类型有:视阈值普遍降低、弓形缺损、鼻侧阶梯、垂直阶梯、颞侧扇形缺损、中心及颞侧岛状视野。
通过上述检查,我们可以诊断青光眼,但在开始治疗前还应确定青光眼的类型。首先检查前房角,房角开放者为开角型青光眼,反之则为闭角型青光眼。通过房角检查,青光眼分类诊断仍有困难时,可查房水流畅系数(C值)。C值小于0.1为病理性,压畅比(Po/C)大于150为病理性,主要见于开角型青光眼。但需注意,闭角型青光眼反复发作后C值及压畅比也可异常。另外我们对一些疑似青光眼可选一些激发试验,以辅助诊断。
眼压高就是青光眼吗
青光眼是指眼内压力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眼病。眼内压力升高可因其病因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持续的高眼压可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造成视力下降和视野缩小。如不及时治疗,视野可全部丧失甚至失明。故青光眼是致盲的主要病种之一。
什么是正常眼压,它是恒定不变的吗?
能维持正常视功能的眼压称力正常眼压。眼压是眼内压的简称,指的是眼球内容物作用于眼球内壁的压力。尽管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内,一个人的眼压可以有轻微的变化,但总是处在一个正常的安全范围内波动。眼内压过高,对眼内组织压力过大,组织中血流不畅,会引起组织萎缩变性,影响眼的视觉功能;眼压过低,又会使眼球塌陷变形。我国正常人群中的眼压平均值是10~21毫米汞柱(mmHg),即1.33~2.79千帕(kPa)(1 kPa=7.5 mmHg),平均为16毫米汞柱。正常情况下,眼压常有轻微波动,双眼也可稍有差异,但双眼眼压差异不应大于5毫米汞柱,24小时内眼压波动范围不应大于8毫米汞柱。
眼压高就是青光眼,眼压不高就不是青光眼吗?
不是。正常人的生理眼压为平均值10~21mmHg,但绝不能机械地把小于10mmHg和大于21mmHg都认为是青光眼。每个人眼球的视神经对眼压的耐受力不同,有些眼球眼压高于21mmHg ,可产生视乳头和视野损害而成为真正的青光眼;
眼压高就是青光眼吗?这个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能把二者划等号,因为眼压高的因素各种各样,而青光眼的病因也是如此,即使一个人是正常眼压的话,他有可能也会出现青光眼症状,这种没有绝对的可能性。所以生活中我们更加要爱护眼部健康,告别各种眼疾。
青光眼和眼疲劳有什么区别
青光眼眼压高,眼疲劳是眼压正常眼痛。 追问: 不是啊,我去医院眼压高,但医生还是说看看 回答: 眼压高还的检查视野,青光眼的概念是由于高眼压引起视神经和视网膜功能损伤的疾病。如果眼压高视功能没有改变应该为高眼压症。
青光眼的病因
病理性眼压增高是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增高的眼压通过机械压迫和引起视神经缺血两种机制导致视神经损害。眼压增高持续时间愈久,视功能损害愈严重。青光眼眼压增高的原因是房水循环的动态平衡受到了破坏。少数由于房水分泌过多,但多数还是房水流出发生了障碍,如前房角狭窄甚至关闭、小梁硬化等。眼压升高并非青光眼发病的唯一危险因素,部分患者眼压正常却发生了典型的青光眼病理改变,也有部分青光眼患者眼压虽得到控制,但视神经损害仍然进行性发展,说明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与青光眼发病有关,如眼球局部解剖学变异、年龄、种族、家族史、近视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流变学异常等。
正确诊断青光眼的方法具体是什么
对可疑患者,首先应测量眼压。眼压大于3.20kPa(24mmHg)为病理性高眼压,但一次眼压偏高不能诊断青光眼,而一次眼压正常也不能排除青光眼。因为眼压在一日内呈周期性波动。日眼压波动大于1.07kPa(8mmHg)为病理性眼压。正常人双眼眼压接近,如双眼压差大于0.67kPa(5mmHg)也为病理性眼压。
其次应检查眼底,观察视盘改变,青光眼的视盘改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常表现为病理性陷凹,目前普遍采用陷凹与视盘直径的比值(C/D)表示陷凹大小。C/D大于0.6或双眼C/D差大于0.2为异常。视盘沿变薄,常伴有视盘沿的宽窄不均和切迹,表示视盘沿视神经纤维数量减少。视盘血管改变,表现为视盘边缘出血,血管架空,视盘血管鼻侧移位和视网膜中央动脉搏动。此外,眼底检查可观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由于它可出现在视野缺损前,被认为是青光眼早期诊断指征之一。
视野检查对青光眼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因为它代表了视神经的损伤。临床常见视野缺损类型有:视阈值普遍降低、弓形缺损、鼻侧阶梯、垂直阶梯、颞侧扇形缺损、中心及颞侧岛状视野。
眼底镜检查通过上述检查,我们可以诊断青光眼,但在开始治疗前还应确定青光眼的类型。首先检查前房角,房角开放者为开角型青光眼,反之则为闭角型青光眼。通过房角检查,青光眼分类诊断仍有困难时,可查房水流畅系数(C值)。C值小于0.1为病理性,压畅比(Po/C)大于150为病理性,主要见于开角型青光眼。但需注意,闭角型青光眼反复发作后C值及压畅比也可异常。另外我们对一些疑似青光眼可选一些激发试验,以辅助诊断。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伴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有时忽略了眼部症状,而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或神经系统疾病,急性青光眼发作期又易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或急性结膜炎相混淆,需要鉴别。
青光眼的诊断步骤
青光眼的诊断步骤
对可疑患者,首先应测量眼压。眼压大于3.20kPa24mmHg为病理性高眼压,但一次眼压偏高不能诊断青光眼,而一次眼压正常也不能排除青光眼。因为眼压在一日内呈周期性波动。日眼压波动大于1.07kPa8mmHg为病理性眼压。正常人双眼眼压接近,如双眼压差大于0.67kPa5mmHg也为病理性眼压。
应检查眼底,观察视盘改变,青光眼的视盘改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常表现为病理性陷凹,目前普遍采用陷凹与视盘直径的比值C/D表示陷凹大小。C/D大于0.6或双眼C/D差大于0.2为异常;视盘沿变薄,常伴有视盘沿的宽窄不均和切迹,表示视盘沿视神经纤维数量减少。
视盘血管改变,表现为视盘边缘出血,血管架空,视盘血管鼻侧移位和视网膜中央动脉搏动。此外,眼底检查可观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由于它可出现在视野缺损前,被认为是青光眼早期诊断指征之一。
青光眼患者须终生复查吗
原发性青光眼主要分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两大类。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往往有远视等病理生理特点,焦虑、情绪波动大,工作压力过大,熬夜,看电脑、手机、微信时间过长,或在光线暗的环境逗留时间过长,均可诱发青光眼发作。
初时可以有鼻根部、眼部酸胀,视物不清,夜晚看白炽灯泡可出现虹视(像雨后彩虹一样的光圈)等症状。由于休息后症状可以缓解,因此容易被忽略。如能及时就诊,及时激光治疗,可预防青光眼的急性发作,2/3的患者可以得到根治。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可有剧烈的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急剧下降等症状,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在数天内失明。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分为单纯性开角型青光眼和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光眼。这类青光眼早期多无症状,等发展到中晚期才到医院就诊,视功能已严重受损,医生往往回天无力。尤其是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眼压正常,早期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仍可出现视神经萎缩,视野损害,最后导致失明,更具有隐匿性和欺骗性。
青光眼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近视、远视、高龄(60岁以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都是青光眼的高危因素,建议以上人群定期到医院检查,以排除和早期发现青光眼。青光眼的排查包括裂隙灯、眼底、眼压24小时眼压,超声微生物显微镜(UBM),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
青光眼是一类对视功能危害极大的眼病,预防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保证较好的生活质量。青光眼患者需要终生复查。
一般来说,40岁以前,建议每2-4年做一次青光眼排查。40-54岁,建议每1-3年做一次青光眼排查。54-64岁,每1-2年做一次青光眼排查。64岁以后,每半年-1年做一次青光眼排查。
有高危因素的患者,35岁以后,每1-2年做一次青光眼排查 。如果到医院检查,大夫怀疑您是可疑青光眼,一般要求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连续观测3-5年,方能排除青光眼,个别患者需要连续观察10年。
除此之外,患者眼压高于21mmHg,但没有出现青光眼眼底改变和视野改变,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高眼压症。高眼压症也是青光眼的高危因素,需要到医院长期追踪观察。对于成年人,如果眼压高于24 mmHg,角膜厚度小于550 um ,建议局部点降眼压药物治疗,并到医院定期复查。
青光眼患者注意八大事项
1、青光眼危害性大,诊断治疗均比较复杂。所以,得病后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需要药物治疗者,要严格按医生规定的方法用药,自己不要随便增减药量或中断治疗,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2、医生根据眼压控制情况调整用药。经过手术治疗的病人,也要定期到医院检查,让医生了解术后眼压情况,以便及时处置,千万不要认为眼压降至正常,症状消失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3、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一眼发作青光眼后,另一眼即使用药也会有50%的人在5年内急性发作;如果不用药,则80%的人在5年内急性发作。所以,除高龄或全身状态不良者外,患者在手术后,另一眼应尽早进行预防性手术,暂时无法手术者也需坚持用药预防急性发作。
4、先天性青光眼一定要早期手术,切不可错误地认为孩子年龄尚小,等长大一些再手术而遗恨终生。
5、慢性青光眼一般需要检查的项目比较多,有些需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才能确诊。所以,病人要与医生积极配合,耐心地接受各种检查,千万不要因怕麻烦或认为病情不重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6、在治疗其他疾病时,要向医生说明自己患青光眼,以避免应用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的药物。
7、青光眼易误诊为胃肠炎或颅内疾患,症状轻者易误诊为视疲劳、眼花、神经衰弱或偏头痛等而往往延误治疗时机,应注意及时到眼科检查治疗,家族中有青光眼病人者尤应注意。
8、在处理日常生活或工作时,要避免情绪激动。不喝浓茶及咖啡,一次不要喝大量的水或饮料,口渴时少量多次喝。尽量不吸烟、少喝酒,勿暴饮暴食,少食辛辣、牛肉、狗肉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睡眠充足。避免在暗室停留过久,勿在暗光下阅读。看电影、电视时间不宜过久。
诊断青光眼不能单纯看眼压
首先,青光眼是一种视神经病变。神经组织损伤后很难恢复,因此青光眼引起的视功能的损害是不可逆的,所以青光眼的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其次,青光眼会有视野缺损。视野,通俗一点儿讲就是我们所说的余光。而余光出了问题,很容易被人忽视。所以,很多青光眼病人在早期可能没有任何自觉症状。再次,眼压升高只是青光眼的危险因素之一,并不是诊断青光眼和判断治疗效果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眼压高可能不是青光眼,眼压正常也可能是青光眼,有的人眼压维持得很好但病情仍在进展。
晚上看灯出现彩虹样的条带,要警惕患上了青光眼
出现什么症状就一定要去看病了?
如果有剧烈的眼胀痛伴有恶心呕吐,不用说,您一定要去医院就诊了。但要注意,有些老年人眼痛不明显,只表现为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可能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误诊为急性胃肠炎,耽误治疗。如果有眼睛胀痛、头痛、视物模糊,特别是在黑暗的地方看东西之后或在情绪激动后出现,能够自行缓解,或者晚上看灯出现彩虹一样的条带,要引起警惕,这也是闭角型青光眼的表现。
有时候,青光眼的症状很轻,可能只有轻微的眼胀不适。还有很多时候,青光眼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多是通过体检或看其他眼病的时候偶然发现的。所以如果您已经超过40岁,年轻时有远视眼或高度近视,或有糖尿病,我们建议您每年进行一次眼科检查,包括常规的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和眼底检查。
青光眼患者一定要定期复查
青光眼一旦确诊,就是终身疾病,需要终身随诊。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诊断时已经有的视神经损害,通过随诊和治疗保持不变,不出现更进一步的视神经损害。青光眼的治疗中,稳定就是最大的胜利。这里所讲的稳定并不是单纯指眼压,而是包括视神经和视野在内的眼结构和视功能的稳定。
青光眼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根据眼压高的时间
对一些继发青光眼可以根据眼压高的时间择期用药。例如: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眼压高时可以用药控制,待炎症控制,眼压恢复正常后便可以停止用药。激素性青光眼也是一样,有些患者停用激素后眼压便恢复正常,我们可以随着眼压正常而逐渐调整用药或停药。
青光眼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1、家族史及相关病史:明显家族史,及全身、局部疾病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如近视、外伤、眼部炎症、白内障、高血压、糖尿病史等易于合并,继发青光眼。
2、视野、电生理:对低眼压,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有的患者直到失明无症状,眼压不高,眼底看不出损害,但电生理及视野却已反映出病情变化。
3、临床症状:青光眼患者在眼压升高、眼底改变前即有明显的全身表现,开始并不表现在眼睛上,只是出现顽固性失眠、偏头痛、习惯性便秘或劳累,情绪波动变化后暂时性眼胀痛、干涩、疲劳、视物朦胧,休息后即缓解,一年仅出现一、两次、随着病情发展,发作时间愈频繁,每次发作时间却愈长,如此反复发作,随时导致急性大发作。
4、眼底:早期可正常,一旦眼底改变,说明病情已较重,病程很长,已造成明显的青光眼损害。
5、眼压:它是青光眼的重要依据,但却不是唯一依据,临床90%以上的青光眼误诊的患者都是错误的以眼压为标准,眼压高不一定就不是青光眼。眼压高并非都是青光眼。
青光眼患者对青光眼的三大理解误区
误区一:眼压正常就没风险
众所周知,眼压高是青光眼的危险因素。95%的中国人正常眼压数值范围为8—20毫米汞柱。有些人觉得眼压没超过21毫米汞柱,就可高枕无忧。这是错误的。眼压不是唯一诊断标准。有很多病人,有的眼压数值只有10毫米汞柱,眼底已出现病变,有的眼压超过21毫米汞柱,但眼底正常。如今眼科学界提倡“个体化眼压”概念,由于每个人的视神经对眼压的耐受能力不同,发生青光眼的风险也不同,因此要以适合个人情况的眼压值作为预警“高压线”。
其实,影响眼压的因素有很多。早上和晚上的眼压不同,坐卧姿态不同,眼压也不同。在测量眼压上,也存在着人为和机器误差。最理想的情况是像做24小时心电图那样,对眼压进行连续测量,才能得到准确数值。
误区二:青光眼都必须手术治疗
青光眼治疗的原则是降低眼压、保存视力。目前,比较有效的控制眼压的方法有3种,即药物治疗法、激光治疗法、手术治疗法。一般情况下,青光眼早期使用药物治疗法或激光治疗法;如果这两种方法无法将眼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必须及时进行手术治疗。青光眼患者一旦确诊有可能终生都要用药控制自己的眼压,必要时还需再做手术或者多次手术来控制,只有眼压控制好了,才能尽量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误区三:通过手术可以治愈
“很大部分患者一听到即使手术也不能提升视力,干脆就不想做手术了。”专家说。因为青光眼对视力的损害是不可逆的,所以即使通过手术,也只能是保护原有的视力,而不能把患者的视力恢复,所以很多患者都不以为然。但当视野越来越小,病情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即使做手术也挽救不了视力。
青光眼应该做哪些检查
青光眼应该做哪些检查
1、检测有无视神经损害
检测有无视野缺损,判断有无视神经损害。青光眼的诊断不完全决定于眼压,单纯眼压高而没有视盘损害及相应视野缺损,只能诊断为高眼压症。相反,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眼压正常,仅有视盘改变和视野缺损。因此视野缺损是诊断青光眼的主要指标之一,这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尤为重要。临床上高眼压症患者可不治疗,定期随访眼底及视野,一旦出现早期视盘损害及视野改变,即予治疗。
2、监测病情进展情况
通过视野检查,监测病情进展。抗青光眼治疗是否有效,不能仅凭眼压,而应检查视盘损害及视野缺损是否继续进展。眼压一日之内有波动,一次测量眼压正常不等于眼压控制满意,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尤其是那些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视盘对眼压的耐受性低,即使眼压在正常范围,视功能损害可能继续,如不定期检查眼底和视野,可能给患者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如今,视野检查技术已有了很大进展,特别是计算机辅助的视野检查,准确性、可靠性显著提高,并能准确记录、保存检查结果,便于对比。在接受抗青光眼治疗的患者,连续视野检查结果的比较是病情有无进展的敏感指标,视野缺损稳定无变化意味着治疗有效,而缺损进行性加重,是需要加强治疗力度的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