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穴位除湿热,如何判断身体是否有湿热呢
一个穴位除湿热,如何判断身体是否有湿热呢
如果体内湿热过盛,面部就常会出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由于湿热郁蒸,胆气上溢,则会经常感觉口苦口干。湿热内阻,阳气被遏,则总觉得身重困倦。热灼血络,则眼筋红赤。湿热内蕴,则舌质偏红,苔黄腻。大便太干燥或者太湿,都是体内湿热的表现。体内热重于湿,则大便燥结;湿重于热,则大便黏滞,小便短赤。湿热是如何产生的呢?除了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外,产生湿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个人的饮食习惯。湿热最容易出现在脾胃,饮食不节是最容易酿成湿热的原因之一。嗜酒,吃得太饱,或者吃得过于油腻,或者无规律的饮食,都容易伤到脾胃。脾胃受伤,无力去运化食物,肥甘厚味有生湿还有助热的特性,我们吃下去的不能消化的食物和水分,就会瘀滞、湿阻,时间长了,就化成了热。对于体内的湿热,只要平时注意调理,其实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拔火罐是一个祛除湿热的好方法,也是最安全、最简便的一种方法。火罐的温热效应能使人体内的湿和热很快地由皮肤透发出来。在背上脊柱两边的穴位叫做背腧穴,背腧穴每一个穴位和我们体内的五脏六腑都是相对应的,因此作用于背腧穴可以治疗相应的脏腑疾病。在这些背腧穴拔罐可以把体内的湿热给吸出来,达到祛风除湿,清热泻火,行气通络的功效。
还有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小方法可以作为日常调理来使用,那就是对手肘部的曲池穴每天做做按摩,用拇指或者是中指指端来按揉,每次1~3分钟,每日按摩1~2次。这样做可以起到疏风解表、清热利湿的作用。平常饮食要注意少食油腻的食物或者甜食,控制胃纳入过多不好消化的食物,减轻胃的负担,帮助脾运化,这样湿热就可以祛除了。
让人大吃一惊,老中医为什么劝人少吃水果?
《阴符经》有一句话,叫“食其时,百骸理”。
仅仅六个字,就将饮食讲的很清楚了,大道至简啊。这六个字可以理解为:食这个地方、在这个时令、本身具有的东西,绝对是最好的。一切遥远的山珍海味,都没有这个本地的‘它’好。
我们再看看目前市面上卖的水果,具备了上面的条件吗?
第一:必须是当地产的
目前物流发达,很多水果都是外地的水果,不是本地的水果,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外地的水果,最适合产地的人食用,
因为当地的气温、土质、环境,造就出来的东西,就是养当地人的,吃异地的水果,就很容易伤身体。
比如海南冬天产西瓜,湖北冬天不产西瓜,如果将冬天海南的西瓜运到湖北来,在大冷的冬天食用,与食毒药无异。
第二:必须符合时令
秋天天气干燥,大自然赐给我们雪梨,滋阴润燥;
夏天天气炎热,大自然赐给我们西瓜,清凉解暑。
如果将雪梨保存到第二年夏天来食用,就算是当地产的,也是害人不浅,因为夏天潮湿,食用雪梨会加重体内的湿邪啊。
目前市面上的很多水果都不是当令的,苹果一年四季都在卖,圣女果一年四季都在卖,香蕉也是……
这些水果吃起来自然对身体是不利的,因为首先他们不符合时令,其次在保养这些水果的过程中,人为地使用了一些防腐剂,两者的毒害,身体受不了啊
另外,很多水果为了卖个好价钱,提前上市,常常使用一些激素,加速水果的成熟,比如市面上卖的“桃”,外表看起来很漂亮,好像是熟了,其实吃的时候发现,其核还是嫩,这说明桃没有熟,只是打了催熟剂,让他的表面看起来像是熟的。这样的水果目前很多啊!
他们也不符合“时令”。
第三:是否符合身体的需求
水果中有很多是寒凉的,久食、大量吃损伤脾阳。
目前我们大多数人,心浮气躁,心气沉不下来,形成上热下寒的状态,上面热燥,下焦却寒凉,吃用寒凉的水果虽然当时心中舒服,但牺牲的是自己的肾阳,
时间久后最终会导致脾肾阳虚,女的会月经不调、子宫长肌瘤、脸上长斑;男的会腰痛、腿沉、腰椎间盘突出..….
很多患者长期大便稀塘、冬天双脚冰冷、下肢静脉曲张等,无不与进食寒凉的食物有关。
民间有句俗语:病号不忌嘴,大夫跑断腿。
寒凉的水果天天吃,服用再多的药物也是枉然啊!
病人会说:水果加热了能吃吗,加热了就不寒了嘛!
寒性水果加热了改变不了水果的寒性,就好比我们喝菊花茶,虽然是用开水泡茶的,喝起来烫嘴,但它还是下火的,寒性的,因为它的药性是寒凉的
寒性水果加热了改变不了水果的凉性,除非你放一些生姜、黑胡椒、肉桂、八角之类的温性调料,与水果一起加热,但这样的水果还好吃吗?
第四:建议病人少吃水果、戒掉水果的原因
少吃水果、戒掉水果的出发点是希望如今“把水果当饭吃”的饮食习惯回归到以“五谷为养”的饮食基础。
首先来看,宣传吃水果对身体好的多为西方人,他们的祖宗也是吃肉长大的,他们的膳食中以各种肉类、奶制品为主,而且喜饮酒、咖啡之类,蔬菜很少,所以卫生舆论呼吁多吃水果蔬菜来减少肥胖问题、使身体更健康。
而中国人的祖先是吃素为主长大的。现代中国人父辈中,有谁听说是吃肉长大的?那时候有菜里有点肉星都是奢望。
中国人的体型相对于西方人而言多为偏瘦小,既不适合大量吃肉,也不适合把水果当饭吃。尤其是现代女性,为了苗条、美丽,使劲地吃水果,结果把皮肤吃得发黄、无光泽,还长着雀斑。
《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四句话是饮食养生的关键。
“五谷”指的是:稷(小米)、小麦(面)、稻(大米)、黍(粘黄米)和菽(豆类),都是“种子”。
什么是种子?种子是植物特有的繁殖体,种子都有生发之力、繁殖之性,人类就是依靠这种具有生长之性的谷物才能存活、繁衍。
粮食作物五谷才是人体必需的培养“后天之本”的基础,五果、五畜、五菜都是调剂之品。
现在生活富裕了,物质丰富了。而人们总是在不能得到之后变得变本加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物质都算匮乏,吃不到肉、喝不到奶,也没几个水果零食可吃,那现在条件好了,大家都希望能把以前没吃到的加倍吃回来。疾病从没得吃“饿出来”变成了“吃出来”的。
如果想追求生命更长一点、那在吃的问题上就要多“悠着点”。
为什么气虚的人胖
一个气虚之人,身体内气的运动不充分,进餐之后,该吸收的营养物质没吸收,该排泄的没排泄,该气化的没气化掉,结果,这些没有被气化掉的物质就被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气虚才是肥胖真正的原因,而肥胖则是判断一个人气虚最明显的指征。
胖人气虚,为什么会气虚呢?原因不外乎四种:一是气虚,二是阳虚,三是痰湿,四是湿热。
气虚,就是说,这个人身体内的气本来就不足,气化功能弱,不能气化掉身体内的脂肪,古人给这类胖子取了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叫“脂人”。
阳虚,指人的阳气虚弱,从而引起气化功能变弱,古人称这类胖子为“肥人”。
痰湿,指人体内的气本来不虚,可是由于身体内有痰和湿,这两样东西一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引起了身体气虚。古人称这类胖子为“膏人”,
湿热,指身体内的湿和热相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从而造成了气虚。古人称这类人为“肉人”。
人有四胖:胆小的胖子气虚;怕冷的胖子阳虚;肿眼泡的胖子有痰湿;急躁易怒的胖子有湿热。
气是人体的动力,动力不足,人就会变得心虚胆小,不爱说话,不爱运动,不爱冒险,整天没精打采,气喘吁吁,说起话来,总是怯声怯气。判断是不是气虚型胖子,还要看他的精神状态,一般气虚型胖子气短懒言,容易疲乏,还经常头晕健忘。气虚,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就弱,血行迟缓,人就会气短懒言,容易疲乏。气虚推动无力,血液无法充分到达脸上,所以这类人总是白白胖胖的。正如古人所说“其人肥白,多属气虚”。
有一类胖子特别怕冷,大热天还要穿上秋衣秋裤,这一类胖子多为阳虚。其次,看一个胖子是不是阳虚,还要看大小便。阳虚的胖子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另外,阳虚型胖子有的还会出现阳痿。经常按摩后背督脉上的长强、命门和百会三个穴位。督脉总督一身阳气,经常按摩这几个穴位能使阳气生发。
有一类胖子的气本来很足,但因为身体内有痰湿,阻碍了气的升降出入,于是,气渐渐弱了下去,人则渐渐胖了起来。
首先,应该看他是不是肿眼泡。体内有痰湿的胖子额头油光可鉴,眼睛下挂着两个大大的肿眼泡。“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如果一个人的体内痰湿堆积,脾的运化失调,脾气就会不升,脾气不升,人的眼睑就会浮肿。看一个胖子体内有没有痰湿,还应看他的腰和腹。气虚的胖子虽被称为“脂人”,却属于“均一性肥胖”,人胖腹不大,形体匀称。阳虚的胖子虽被称为“肥人”,却是上下皆肥。有一类胖子,他们身小腹大,脂肪都集中在了腹部,一圈又一圈,被人戏称为“游泳圈”。如果一个胖子戴上了游泳圈,腰腹肉肥下垂,那么他多半体内有痰湿。看一个胖子有没有痰湿,还要看他是不是经常胸闷痰多。“肺为贮痰之器”,一个人体内有痰湿,肺失宣降,人就会胸闷痰多。三分调,七分养;三分靠医生,七分靠自己。
有一类胖子,古人称为“肉人”,我们称为结实型的肥胖,与虚胖相反。他们性格急躁,动不动就发火。其实,这类胖子的急躁易怒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他们的体内有湿热。湿就是身体内的死水,死水与痰结合,就成了痰湿,死水与热结合,就成了湿热。
首先可以观察一下脸色,如果体内湿热过盛,面部就会出现油垢,一眼望去,脸就像一张油光纸,又油又亮,用手一摸,感觉有一层油似的。除此之外,脸上还经常会长出一些痤疮、粉刺,痤疮很多情况是因为体内湿热郁积,排不出去,最后在脸上激发出来,这也是我们平时说的痘痘。看一个胖子有没有湿热,还应看他的饭量。湿热型的人都食欲旺盛,很能吃,但能吃并不表示脾胃功能正常,相反是处于“胃强脾弱”的病理状态。体内有湿热会影响到胃,胃有湿热,中医称为“胃热湿阻”,胃受热之后,其功能就会亢进,这时人的饭量就会大增,动不动就会感到饥饿。然而,胃纳过旺,就势必加重脾运化的负担,脾有“运化水湿”的作用,脾的负担过重容易造成“水湿内停”。所以,中医又将这类胖子称为“胃热湿阻型肥胖”。
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大小便来判断自己是否有湿热,大便太干燥或者太湿,都是体内湿热的表现。如果身体里热重于湿,则大便燥结;湿重于热,则大便黏滞,小便短赤。湿热体质的人,怕湿怕热,对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是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难以适应。看一个胖子体内是否有湿热,还应看他的眼睛,湿热内蕴,热灼血络,这时人的两眼内就会有红赤的血丝,不痛不痒,西医说这是免疫系统的反应。其实,这就是体内有湿热的表现。总的来说,舌质偏红、舌苔黄腻,为湿热内蕴之象。面垢油光、长痘、舌苔黄腻、脾气急躁、眼睛红赤、大便太干燥或者太湿都是湿热型胖子的表现。
中医针灸调理湿热体质疗效快
八髎穴
在骶椎上,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八髎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5分钟,对于湿热体质偏于湿热下注的人比较适合。
中脘、足三里、阴陵泉
可以和胃健脾,促进脾胃运化水湿,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可以健脾除湿。这三个穴位也都比较适合湿热体质的人进行按摩。
拔罐颜色深浅代表什么 拔罐颜色深浅反应身体状况
颜色紫黑且发暗:代表身体有血瘀或受寒等问题,如果罐像面积较大,则说明有外感风寒;如果罐印数日不退,则说明病程已久,需要多治疗一段时间。
颜色呈散在紫癜,深浅不一,为气滞血瘀之症。
颜色淡紫发青伴斑块,说明气虚血瘀。
颜色为鲜红色,表明身体有阴虚之证。
颜色较淡,表明身体有气虚,阳虚之证。
颜色为深红或发质,局部并有发热症状,表明身体有热度或阴虚火旺之证。
颜色为红色小点,且集中于穴位周围,表明该穴位所对应的脏腑出现异常。
拔罐后水泡明显,颜色发白,表明身体有寒湿之证。
拔罐后水泡不太明显,数量较少,颜色微黄或浑浊,混有血水,表明身体有湿热之证。
湿热可以泡脚吗 身体有湿热的人应该吃什么食物
偏嗜肥甘厚腻易酿湿生热,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继而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
因此身体有湿热的人要少吃肥甘厚腻的食物,不宜暴饮暴食、酗酒,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同时适当多吃祛湿的食物如鸭肉、绿豆、冬瓜、丝瓜、赤小豆、薏米、茯苓等,另外身体有湿热的人也要少吃甜食、甘甜饮料、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喝酒(湿热之性最大)。
湿热体质怎么穴位按摩
适合湿热体质者的穴位按摩法
湿热体质的人,需要化痰祛湿。具有化痰祛湿作用的穴位中,最常用的是肺俞、八修、中脘、足三里、阴陵泉。
湿热体质偏于湿热内蕴,表现为痤疮、口臭的可以选用肺俞穴。肺俞穴中的肺就是指的肺脏,俞也就是输的意思。所以,肺俞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指肺脏的湿热水汽由此外输膀胱经。
肺俞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背部,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肺俞这个穴位对于清肺经的湿热疗效显著。操作时,用食、中二指端在穴上按揉,约揉15-30次,用两手大拇指腹自肺俞穴沿肩胛骨后缘向下分推,约分推30~50次。
八谬穴在骶椎上,分上谬、次谬、中醪和下醪,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八醪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5分钟,对于湿热体质偏于湿热下注的人比较适合。
中脘、足三里可以和胃健脾,促进脾胃运化水湿,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可以健脾除湿。这三个穴位也都比较适合湿热体质的人进行按摩。
艾灸能去湿气吗
艾灸就在我们国家大约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被无数的临床实践证实,艾灸的确具有治疗遗精养生保健的作用。艾灸可以对我们身体产生局部刺激,而且是一种温热的刺激,能够使得我们的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让皮肤局部充血,能够促进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从而起到去湿气的作用。
如何判断自己身体是否有湿:头发爱出油,面部油亮,睡觉留口水 (湿气饱和自行流出),排便粘稠(不易冲掉)且多便,小肚子大 ,耳内湿(耳禅湿),阴部潮湿。湿气可谓是对人体危害很大的一种邪气。中医认为,人体有6种致病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其中,湿邪可以跟其它5种组合,如风湿、寒湿、暑湿、燥湿、湿热等。所以,一旦体内湿重,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穴位艾灸除湿:中医里最独特的治疗方法可谓穴位疗法,对付湿,按按穴位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平时点按承山穴、俞府穴、三阴交穴,有健脾胃的作用,还有助于运化体内水湿。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中医特色治疗室副主任梁永秀则建议,除了点按穴位,还可以用艾灸。进行艾灸操作时,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皮肤上2~3厘米处熏烤,以使穴位局部出现温热感、红晕,一次最好施灸20分钟以上。
其实艾灸的作用还很多,除了能够去湿气之外,还能够调节我们的经络。经络学是中医学里面的重要理论,认为我们的整个身体都是由经络湘湖运行连接,并且调节各个脏腑之间的功能。进行艾灸能够疏通经络,让身体顺畅运行,从而起到保健养生的效果。
早泄按摩哪个部位呢
肾俞穴
肾俞穴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个。按摩时可取坐位,两手掌贴于肾俞穴,中指正对命门穴(第2腰椎棘突下),双掌从上向下摩擦50~100次,直到局部有温热感为止。肾俞穴是肾经的主要穴位,经常按压可以强壮肾气,对肾虚引起的性冷淡、早泄、阳痿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曲泉穴
早泄还有部分原因是情绪问题。如果情绪不佳,还伴有湿热证,可以常按摩曲泉穴。中医认为,曲泉穴不难找,屈膝取穴,在膝盖内侧,膝横纹头内侧之上的凹陷中。
这个穴位属足厥肝经之合穴,能理气活血、清热除湿、疏筋利节,常点按此穴可防治湿热下注导致的阴痒、小腹胀痛、遗精、阳痿、早泄、阴茎痛、小便不利、尿闭等。
怎么判断是否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症状:肢沉体重,尤其午后发热明显,出汗也不能减轻。表现在皮肉为湿疹或疱疮,在关节筋络则局部肿痛。
脾胃的湿热,可见腹满厌食,便溏粘稀,尿黄短赤。肝胆湿热则表现为肝区胀痛、食欲差,眼睛或身体发黄,发热与惧冷交替出现。膀胱湿热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色黄浊。肠道湿热表现为口渴腹泻,甚至脓血样便,肛门口灼热。
2
下面详细描述湿热体质在身体各部位的的具体症状:
1、主要特征:湿热体质多半具有油光满面、长痘、口苦口臭、舌苔黄腻、大便粘稠、睡眠不好、没有胃口等表现。
3
2、身体形态:偏胖或消瘦。
4
3、脸部:面黄发暗、油腻。
5
4、嘴唇:唇干发红,牙齿黄、牙龈红肿。
6
5、皮肤:易生疮疖,湿疹、容易生脓肿疮疡、容易得癣症:皮癣、脚癣、体癣、黄疸。
6、口苦、口干、口臭、喝水也难缓解,出汗味较大、体味较大。
7、排泄:大便干燥、结节或粘滞不成形状,味臭难闻。小便短赤、颜色很黄。
8、外生殖系统:男性多阴囊潮湿或湿疹;女性常外阴瘙痒,容易感染霉菌,连绵不愈。
9、舌头:舌潮红,舌苔黄厚。
10、心理:性情容易急燥、经常发怒,难以控制情绪。
11、病理倾向:易患疮疖、湿疹、糖尿病、脂溢性脱发、痤疮、体味、泌尿道感染,带下病、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等疾病。
12、适应力:不耐受低气压、潮湿闷热的环境,对夏秋之交的气候、气温偏高的环境较难适应。
13、对肝胆有感染性疾患。
14、这种体质的人特别容易出现筋骨肌肉的疲劳,易腰酸背痛、浑身疼的难受。
15、如果符合以上这些症状,必须引起警觉,高度重视,积极就医治疗。如果听之任之,很容易发展成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老年妇科病之类的疾病,非常痛苦。
薏米红豆汤可以去湿。
参苓白术制成的散或丸剂或冲泡的中药制剂长期调理会对湿热体质有不错的效果。
还要清淡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如何判断湿热体质呢
明确湿热体质的概念和特征:
湿热体质是一种过渡性体质,青壮年居多。到了老年,这种体质还可向阴虚、阳虚、气虚和痰湿体质转化。
湿
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外湿可能导致内湿,内湿则往往影响不到外湿。
热
即是一种热象。天气热,太阳晒就导致我们人体能感受到的外热,而过辛辣或者热气的食物,则让我们体内滋生内热。此外,补益东西吃多了,可能导致热气滋生。同样,外热可以导致内热,内热不会影响外热。
湿热
体内湿气郁结过多,也可能会转化为内热。而有湿气伴随的热,单独清热效果往往不好,而需要清热化湿双管齐下,方能见效。这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往往让两者一起“危害”人体,尤其在夏天,湿热由于外环境催生变得尤其多。所以,年轻时保证良好的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维护健康的体魄,显得尤为重要。
三伏贴祛湿贴哪里
因人而异。
采用三伏贴祛湿的话,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祛湿穴位,其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穴位来进行祛湿。
三伏贴本身是通过中药穴位敷贴,由中药对穴位产生热性和药性的刺激,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只要是贴在穴位上,其就可以起到一定的药效作用。
但是每个三伏贴的药效作用是不一样的,贴的穴位位置不一样,并且穴位组合的位置不一样,其祛湿的效果也不一样,个人其实并不好判断穴位,建议是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三伏贴祛湿。
早泄刺激什么穴位
1、肾俞穴
肾俞穴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个。按摩时可取坐位,两手掌贴于肾俞穴,中指正对命门穴(第2腰椎棘突下),双掌从上向下摩擦50~100次,直到局部有温热感为止。肾俞穴是肾经的主要穴位,经常按压可以强壮肾气,对肾虚引起的性冷淡、早泄、阳痿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2、曲泉穴
早泄还有部分原因是情绪问题。如果情绪不佳,还伴有湿热证,可以常按摩曲泉穴。中医认为,曲泉穴不难找,屈膝取穴,在膝盖内侧,膝横纹头内侧之上的凹陷中。
这个穴位属足厥肝经之合穴,能理气活血、清热除湿、疏筋利节,常点按此穴可防治湿热下注导致的阴痒、小腹胀痛、遗精、阳痿、早泄、阴茎痛、小便不利、尿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