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超级懒妈妈 孩子不勤劳才怪
家有超级懒妈妈 孩子不勤劳才怪
中国父母的付出是100分,养出的孩子只有40分
自从儿子出世后,我便和中国绝大多数母亲一样,开始了新的“工作”:阅读各种各样的育儿书籍,在某些地方用红笔画上记号;每天严格按照育儿食谱,为儿子精心准备既科学又美味的食物;准时收看天气预报,为其添加或减少衣服;孩子稍大一点的时候,每晚给他讲一个又一个故事,直到他安然入眠;再大一点的时候,负责接送他去幼儿园……
如果满分是100分,那么中国的家长肯定会朝着满分努力、前进,甚至还希望创造101分的纪录。可家长100分的付出,在孩子身上能收到100分的效果吗?显然没有。观察周围的家长,他们给孩子盛饭、喂饭,全然没想到养成了小家伙懒得动手甚至懒得咀嚼的习惯;因为家长过于细心,孩子也因此稍不如意就撇起嘴来哭;因为事事替孩子考虑好了,他一遇事就会指望家长;因为家长从小就是孩子最亲密的玩伴,他慢慢变得自私、胆小、霸道,也不合群……
难道这就是100分父母教育出来的儿童吗?直到有一天,我注意上了小区里一个从澳大利亚回来的小男孩,他和儿子同龄,总是一个人在院子里玩,玩腻了和父母打声招呼就跑出去找小伙伴,玩饿了跑回来大口大口地吃饭,每天晚上自己唱着歌儿睡觉,从来不要人陪。
看看自己的儿子,最多只能打40分,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尽心尽力难道是个错误?与其做一个100分的父母,不如做一个70分的“懒父母”!
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病痛与喜怒哀乐
看着餐厅理所当然、独自大吃特吃的孩子,我就会想,他知道父母的一片苦心吗?看着舒舒服服坐在出租车里的孩子,我也会想,他知道父母每天挤公交车上下班的辛苦吗?我要让我的儿子知道父母的喜怒哀乐,知道家长的辛苦和病痛,知道父母也需要关心。
我一有头疼脑热就嚷嚷,还会让儿子端茶送水、拿吃的;如果腰酸背痛,我更会儿子帮我按摩几下;即便是他什么都不做,眼巴巴地守在我身边,最起码也能让我感受到他细小的担忧和关怀,这比那些药物更有效!
我也不做默默奉献的妈妈,时常还会“偷懒”什么的。周末的早上,我一定是会睡懒觉,如果儿已起得早,那对不起,早饭自理。偶尔,儿子要在周末参加活动,需要我早起去送,我会拍拍他的小脑袋,发点儿“牢骚”:“哎呀,为了你,妈妈又少睡了一个懒觉。”儿子呢,也会搂着我懂事地回答:“那我把最好吃的糖果分几颗给你,谢谢老妈。”没有哪一位父母在乎孩子的回报,但是要让孩子明白,不能把父母的付出看成理所当然。
今年过生日,儿子悄悄告诉我要送给我一份大礼。大礼呈上来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原来他用自己的零花钱,让爸爸带他去商场,给我挑选了一支高级护手霜!那支护手霜我每次只使用一点点,每用一次,心里就暖融融的……
让孩子自己找玩伴、解决问题
让儿子自己寻找玩伴。小区里有很多小朋友,我向儿子描述外面美好的景象,譬如绿绿的草地、欢快的小朋友、各种各样的游戏……这些,都能勾起儿子的兴趣和打消他对陌生孩子的警惕。当儿子和其他孩子见面后,我通常坐在一边,不会陪着他玩,我告诉他:“妈妈很累,想休息了,你自己玩吧。”儿子只能自己找小朋友玩了,很快就融入其间。
如果跟小朋友有了什么矛盾,我也不管,让他自己去解决,不然游戏就不能进行了,小小的人儿慢慢也学会想办法了,比如跟小朋友谈条件,你把布娃娃贡献出来,那我就把小沙包拿出来,两个小朋友皆大欢喜——无形之中,原本自私的孩子学会了分享。
后来,我懒得下楼了,干脆让儿子自己去和小朋友玩,教他必要的安全守则就行了。而我刚好腾出时间,做一顿全家人享用的美味佳肴或做做美容,先生夸我“育儿、理家两不误”!
妈妈别做全职保姆
一个70分的家长,一定是个“懒”家长。实际上,“懒”妈妈比“勤”妈妈更加费心劳神,更加辛苦受累。让孩子自己做事,在许多情况下,不但不能省力,反而更加麻烦,因为孩子往往会“帮倒忙”。在实施“懒妈妈”计划前,要事先计划好。譬如,要让孩子跟大人分床,夜里就要多起来给他盖被子;孩子自己吃饭,开始会撒得到处都是,就得多洗衣、擦桌、拖地板;孩子自己洗澡肯定会搞得“水漫金山”,那我就得“大禹治水”……
1.先从吃饭上改造儿子。只是简单地通知儿子吃饭,然后自顾自地扒起饭菜。儿子见我们没有像过去那样帮他盛好饭,闹起了“罢食”。我对他说:“你已经4岁了,应该自己盛饭、吃饭。来,妈妈给你盛饭,你看妈妈是怎么做的,下次自己做。”在我的示范下,儿子学会了盛饭,没多久,我们再也不用为他的就餐问题烦心了——吃饭是自己的事,爸爸妈妈不会管她。
2.早餐问题
周末的早晨,我不想早早起床,对儿子说:“妈妈想睡一会儿,你自己到冰箱里拿酸奶和面包吃吧。”儿子不但吃完了,还拿了一份给我。看来,不一定你对孩子付出越多,孩子就回报越多,有时候“懒”一点,孩子反而成长更快!
3.穿衣问题
我咨询了当儿科医生的朋友,然后决定开始培养儿子的穿衣问题:我将自己坚持收看天气预报的工作转交给他了,让他根据天气变化自行添加或减少衣服。
4.睡觉问题
儿子睡觉也是我们最头痛的问题之一。4岁的他一直和我们同床睡觉,每天晚上还要讲故事。现在,我布置了一个温馨的、令他喜欢的小卧室,他自己看着故事书或是听着磁带就可以入睡了。
儿子成了幼儿园里的小明星,老师的评价是自理能力强。我应邀到幼儿园传授教育心得,总结儿子的“成绩”:
1岁4个月,自己吃饭;2岁,进幼儿园日托班,中午不接回家;2岁半,自己刷牙、洗脸、洗脚;3岁,自己穿衣、脱衣、系鞋带、洗手绢;4岁,单独睡一个房间,早上自己叠被子;再大一点的时候,跌倒了我就不扶他,让他自己站起来,收拾家务时还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
在场的家长惊讶不已,一些妈妈甚至认为我是个不太称职的“懒”妈妈。我微笑着说:“我不能用100分的标准来给自己打分,衣食住行是孩子自己的事,妈妈不是全职保姆!”
70分的家长是成功的
美国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说,依赖本身滋生懒惰、精神松懈,不屑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为孩子包办代替,是个获满分的家长,但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他们的“爱”就像一面双刃刀,疼了孩子也害了孩子!
做个成功的70分的家长,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1.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身懒心不懒”。通过谈话、讲故事等方式,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
2.善于创造和把握机会。创造让孩子独立做事的环境,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有信心和耐心。不要担心孩子做不好,或怕孩子添麻烦帮倒忙;对孩子多表扬、多鼓励,少埋怨、少指责,循循善诱,促其进步。
4.不要让孩子带着情绪生活。从100%的爱到70%的爱,这部分缺失的爱会让孩子不适应,产生情绪。要想办法让孩子扭转“父母不爱我了”的稚嫩想法。
5.和孩子一起改变。父母的一切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说话的方式、饮食习惯、待人接物的模式都会影响到孩子。千万不能要求孩子少吃零食,而自己却抱着饼干、瓜子吃个不停。
家长溺爱孩子的10种行为
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 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 谈话。
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 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 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 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 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 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 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 家庭不睦。
孩子做不做家对他今后的人生影响巨大
9-24个月:
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让宝宝自己把脏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
2-3岁:
可以在家长的指示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使用马桶;刷牙;浇花(父母给孩子适量的水);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岁:
更好地使用马桶;洗手;更仔细地刷牙;认真地浇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宠物;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睡前帮妈妈铺床,如拿枕头、被子等;饭后自己把盘碗放到厨房水池里;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4-5岁: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独立到信箱里取回信件;自己铺床;准备餐桌(从帮家长拿刀叉开始,慢慢让孩子帮忙摆盘子);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把洗好烘干的衣服叠好放回衣柜(教给孩子如何正确叠不同的衣服);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岁: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帮忙擦桌子;铺床/换床单(从帮妈妈把脏床单拿走,并拿来干净的床单开始);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用的书包和要穿的鞋(以及各种第二天上学用的东西);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原处)。
6-7岁: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
7-12岁: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间、厕所;扫树叶,扫雪;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把垃圾箱搬到门口街上(有垃圾车来收)。
13岁以上: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换灯泡;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擦玻璃(里外两面);清理冰箱;清理炉台和烤箱;做饭;列出要买的东西的清单;洗衣服(全过程,包括洗衣、烘干衣物、叠衣以及放回衣柜);修理草坪。
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多不能吃苦,独立自谋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因此,望子成龙的父母从孩提起就应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生成一双勤劳手,使其终身受益。
肚里有“货准妈生活大变样
1.妊娠反应
准妈希望可以知道除了反胃恶心和脚踝肿胀以外,还有哪些奇怪的征兆。一般现实了解早晨的虚弱,再是脚的肿胀,之后鞋码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而且视力也会改变,甚至会患上好几个月的鼻窦炎。有些征兆很奇怪,很可怕,但这些都很值得,尤其当准妈看医生时听到的孩子的心跳声或者通过超声波看到孩子的脸庞的时候。
2.预算
有的夫妻会重新安排开销以保证他们的预算中留有一部分用于孩子的照顾,所以有的母亲辞去全天性的工作但在生完孩子后仍会每周继续工作几天来挣些钱。母亲们还会借助网上社交群体组织去寻找合适的保姆,保姆会帮忙照顾小孩,这样年轻父母们每周还可以继续出去约会几天。
3.育儿计划
有的父母会制定一个顶级计划关于将来的大学学费和开销。个人存款和这些将来的大学费用一部分来自于生日节日费用,这些是准妈生孩子之前经常会庆祝的费用,然而有了孩子之后这些都停止了。可以把自己的收入分成三类:开销、存款和分享。最好在孩子到来之前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个时候手头上还有很多空余时间,不然这就会被一直推迟生。
4.纪念
不少准妈希望在孩子到来之前做一些值得纪念的事。在怀孕期间有很多特殊的时刻,其中一个就是跟自己的妈妈说她就要当外婆了,让她选一个合适的披肩和帽子来迎接当外婆的时刻。
5.社交圈
有的准妈希望可以继续自己的社交圈,需要认识更多的朋友。很多家长会聚在一起讨论一些事情,这也是很多父母决定每周仍然留给自己约会时间的原因,这几天的单独约会对于增进感情依然很重要。有的准妈还会参加当地的母亲社交团体这样很多问题会得到其他母亲的解答,这样她会得到帮助不用自己纠结该怎么办。
小孩闹觉时该不该抱呢
不要让孩子一直哭
当孩子闹觉大哭的时候,有的父母就觉得要任由孩子哭,等孩子哭类了就不哭了。如果孩子一哭就抱起会惯坏孩子的,将来孩子很难独立。但其实这样做是不好的,宝宝在哭的时候是非常需要父母的关怀,没有哪个宝宝不喜欢躺在妈妈温暖的怀里。
如果宝宝哭得厉害,父母要想想是不是宝宝需要帮助,如果父母不能积极回应的话,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使孩子失去安全感,长大了对人缺乏信任,感到孤独,抑郁寡欢。
给宝宝自己的空间
有的父母一味地迁就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哭,但有时候宝宝也需要再父母面前自然的感情流露。再小的孩子有自己是空间。
如果宝宝在睡觉中伸个懒腰、打个哈欠、皱一下眉头、做一个怪相,妈妈就马上去抱或去拍,这就是过多地干预了孩子。如果妈妈不去马上碰孩子,孩子有自己的自由空间,就不会这样烦躁易醒了。可能孩子本来就没有醒,妈妈一碰反倒醒了。妈妈恰恰就认为没有及时把孩子抱起来或拍一拍,孩子才醒了。这就是认识上的问题。
孩子的哪些细节容易被父母误解
◎其实我不笨——
妈妈一直希望芹芹成长为一个斯文乖巧的小淑女,但芹芹偏偏像个男孩子一样大大咧咧,喜欢跑跳攀爬。为了熏陶芹芹的性情气质,妈妈把芹芹送去学习钢琴。面对枯燥晦涩的五线谱和单调重复练习,芹芹常常心不在焉,一学期下来没弹好几首曲子,视唱水平也在班里排名倒数,愁得妈妈逢人便说:“我家闺女怎么总不如人呢?”
其实芹芹并不笨,只是妈妈没有根据她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有时并不合理正确,芹芹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应该多安排运动、舞蹈等动态内容以消耗其多余精力,而妈妈却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种抑制孩子天性的做法必然导致芹芹无法适应、表现失常,造成妈妈误以为孩子“很笨”的结果。
家教提示:当孩子的表现与我们的期望不符时,切勿急着埋怨、愤怒、伤心,更不要轻率地给孩子下定论,细心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有助于避免误解的发生。
◎其实我不坏——
明明和表妹在一起玩得正欢,在跑跳追逐中,明明不小心把表妹撞倒在地,正想上前扶起她时,被奶奶看到了,奶奶不由分说责备明明说:“你怎么能欺负妹妹!快点向人家道歉!”明明连忙解释: “我是不小心的!”奶奶扬手作势要打:“还顶嘴?这孩子现在越变越坏了!”明明“哇”地一声哭了:“奶奶就是偏心……”
这是家庭中典型常见的误解案例,明明虽然确有失误,但这种犯错并非出于本意,而且也主动补救了,奶奶不但没有问清情况,还不听解释,仅凭主观判断就给明明贴上了负面标签,给孩子心灵造成了伤害。家教中,最忌缺乏耐心和分析,一见孩子失误就凭经验给他定性,误解也就由此产生了。
家教提示:孩子闯祸后先别急着斥责,多考虑几种可能性:是不是孩子能力有限所以弄砸了事情?是不是孩子渴望探索才不小心造成破坏?是不是我没有分析和倾听就妄下定论呢?三思而后行,有助于避免误解。
◎其实我不懒——
妮妮刚上幼儿园,妈妈觉得是时候培养一下女儿的自理能力了,便开始着手进行训练。让妮妮自己整理玩具,她一股脑塞进箱子里就完了;让她自己叠被子,她总是把被子抱起来往床脚一堆;让她洗自己的小衣服,没揉两下就喊累不肯再洗……急得妈妈一天到晚数落妮妮:“大懒虫,什么事儿都不认真做!”
许多家长都会埋怨孩子懒,因为孩子总是对家务或学习表现出敷衍态度,不求精细,但其实,孩子“貌似懒散”的背后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家长们却没有去深究。比如情景中妮妮妈给孩子安排的自理训练就远远超出了一个3、4岁孩子的能力范围,妮妮笼统、粗糙的做法和逃避的态度都是因为自己力所不及,而非妈妈口中的“懒”和“不认真”。
家教提示:在评判孩子做事前先考量一下:孩子是否有能力将其圆满完成?我们是否传授过正确的方法?孩子是否已经具备一定的专注力或耐性?结果的不尽如人意究竟是出于态度懒散还是经验不足?
◎其实我能做——
妈妈在厨房做饭,莹莹想帮忙,便拿着自己的玩具小刀跑到厨房切胡萝卜,妈妈连忙把莹莹赶出厨房:“别碍手碍脚的,自己玩去。”早上出门前,莹莹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自己穿鞋,急性子的妈妈忍不住说:“瞧你这笨手笨脚的样子,妈妈帮你穿,省得又迟到了!”结果在和别人聊天时,妈妈却总抱怨说:“莹莹可没用了,在家里一点忙都帮不上,连个鞋子都不懂自己穿!”
这个案例也许家长们一看就明白问题所在:莹莹妈根本没有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又怎能要求她动手能力强呢?这是很多家长常犯的错误。其实孩子并非做不到,早早给孩子贴上“不行”的标签是一种误解,虽然她可能暂时还做得不够好、不够快,但只要家长给予足够的耐心和指导,孩子一定会熟练和能干起来。
家教提示:避免这种误解最好的方法就是暂时放下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放心,有时候过度关爱也会阻碍孩子能力的发展。适时放手,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其实孩子比我们想像中更能干、更优秀。
宝宝不愿意走路怎么办
每次出门的时候,宝宝总是喜欢让爸爸或者妈妈抱着走,可能是想和爸爸妈妈多亲近,得到爸爸妈妈更多的爱。在爸爸妈妈的怀里,孩子会有一种安全感,心理上会得到安慰。但如果孩子总缠着爸爸妈妈,可能是独立性发展欠佳,对父母过分依赖。另外,孩子这种行为,可能是懒惰、娇气的表现。现在各种交通工具都很多,一些家庭还有私家汽车,孩子出门时用不着多走路,锻炼的机会少。时间长了,极易诱发孩子懒惰、娇气的不良习惯家长在遇到孩子撒娇、任性时,家长要坚持原则,不能心软。否则,就会助长这种不良行为。外出时,孩子能自己走,就坚持让他自己走;能走路,就不坐车。如果孩子坚持让家长抱或坐车走,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不予理睬。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作用,就会逐渐克制自己。
十种错误爱子方式很影响孩子的性格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3.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5.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6.包办代替
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
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7.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
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
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9.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10.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