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粥:泻下通便、清热解毒
大黄粥:泻下通便、清热解毒
粥方组成:大黄10克,大米100克。
煮制方法:将大黄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 ̄10分钟后,水煎取汁备用。将大米淘净,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大黄药汁,再煮一、二沸即成,或将大黄2 ̄3克研为细末,调入粥中服食亦可,每日1剂。
功 效:泻下通便,清热解毒,活血化淤,清泄湿热。
适 应 症:适用于热毒炽盛,热结便秘,跌打损伤,症瘕积聚,湿热黄疸,小便淋涩等。
粥义解说:大黄,又名将军、锦纹、川军、酒军等,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或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或根茎。
中医认为,大黄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肠、心、肝经,有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化淤,清泄湿热之功,本品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积滞便秘要药,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泻热,故以治疗热结便秘最为适宜。《本草纲目》言其"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药品化义》言"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气,走而不守,有斩关夺将之力,故号为将军。专攻心腹胀满,胸胃蓄热,积聚痰实,便结淤血,女人经闭。盖热淫内结,用此开导阳邪,宣通涩滞,奏功独胜"。药理研究表明,大黄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类衍生物,总量约为3% ̄5%,大部分为结合状态,是泻下的有效成分,致泻的作用部位主要在肠,能使中、远段结肠张力增加,蠕动加快,并不妨碍小肠对营养物的吸收。因其含有鞣质,具收敛作用,故泻下后常可产生继发性便秘。本品又可清泄湿热,可使湿热从大便而出,故又常用于湿热黄疸,小便淋沥不净等。煮粥服食,可制约大黄峻猛之性,缓和药性,又有健脾养胃作用。
注意事项:
1.本品攻下作用峻猛,易伤正气,若非实证,不宜选用;
2.一般生大黄泻下力强,欲攻下者宜生用,或后下,或开水泡饮;酒大黄,取酒上行之性,长于清上部火热,多见于邪热见上部之症;制大黄,泻下力较缓,活血作用较好,多用于血淤症及不宜攻下者;大黄炭,以止血见长,多用于出血症;
3.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哺乳期,均当慎用或忌用。
中药治便秘的药有哪些 芦荟泄下通便
芦荟是一味苦寒的缓泻药,有泄下通便,清肝火,除烦热,杀肠道寄生虫的功效,常用于热结便秘,烦躁失眠,热毒痈肿,小儿虫积腹痛,疳积等症。
常用搭配:芦荟一般单用,也常搭配牛奶,酸奶,蜂蜜,海带等,清热泻火,净化肠道,泄下通便的效果更好。
适宜人群:热结便秘,兼有心肝火旺,烦躁失眠,易怒,头晕头痛,小便短赤者。
不宜人群:脾胃虚寒,腹泻,便溏,食少者禁用。
通便用法:
1.取新鲜芦荟50克,去皮取肉,放入榨汁机中,加适量水搅打成汁,加适量白糖饮用,每日1次。可泻下通便,清肝火,除烦热,杀虫,是防治热性便秘的良药。
2.取芦荟50克去皮取肉,切成条,与绿茶一起放入茶壶,冲入沸水,浸泡15分钟,倒入杯中,待温凉后调入蜂蜜饮用。可清肠通便,润燥除烦,排毒养颜。
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生大黄
即原生药材的饮片。主要功能为攻积导滞、泻下通便,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
生大黄能够够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用于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血热吐衄,实热便秘,积滞腹痛,肠痈腹痛,泻痢不爽,目赤,咽肿,痈肿疔疮,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大黄的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1、具有泻热通便功效,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痢,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2、解毒消痈功效,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热毒疮疖等。配黄连、黄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行瘀通经功效,用于产后瘀滞腹痛,瘀血凝滞、月经不通,以及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等。在使用时须配合活血行瘀的药物,如桃仁、赤芍、红花等同用。此外,大黄又可清化湿热而用于黄疸,临床多与茵陈、栀子等药配伍应用;如将本品研末,还可作为烫伤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4、亦可凉血止血,用于热伤血络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赤白带下。
新鲜芦荟的营养价值有哪些
一、稳定化芦荟凝胶成份:木质素、芦荟酸、皂素、蒽醌、芦荟素、肉桂酸醌、芦荟苷大、芦荟大黄素、异芦荟苷、大黄素、蒽、酚、大黄根酸、 蒽Resistannol;
二、维生素:维生素B1、叶酸、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酰胺、维生素E、维生素B6、维生素A、胆碱、(B-胡萝卜素);
三、无机元素:Ca ;
四、单糖和粘多糖:纤维素、aoldonentose、葡萄糖、L-鼠李糖、苷露糖、术糖 ;
五、酶:氧化酶、脂酶、淀粉酶、Aliinase、过氧化氢酶;
六、必需氨基酸:赖氨酸、亮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饮片: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肝、胃、大肠经。功能与主治:泻下通便、清肝泻火,杀虫疗疳。用于热结便秘,惊痫抽搐,小儿疳积;外治癣疮。
2《本草纲目》如是说性味:苦,寒,无毒。主治:热风烦闷,胸隔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瘘,解巴豆毒。
3《中华本草》如是说集中草药之大成的《中华本草》将芦荟的保健功能概括为:⑴泄下,即润肠通便;⑵调节人体免疫力;⑶抗肿廇;⑷保护肝脏;⑸抗胃损伤;⑹抗菌;⑺修复组织损伤;⑻对皮肤的保护作用。
据科学研究,发现芦荟中有不少成分对人体皮肤有良好的营养滋润作用,且刺激性少,用后舒适,对皮肤粗糙、面部皱纹、疤痕、雀斑、痤疮等均有一定疗效。因此,其提取物可作为化妆品添加剂,配制成防晒霜、沐浴液等。
至于轻度的撞伤、挫伤、香港脚、冻伤、皮肤龟裂、疣子等,都可以使用芦荟来治疗,效果不错。现代研究显示,其叶含芦荟大黄素、异芦荟大黄素及芦荟苦味素等,药理实验有泻下、抗癌作用。芦荟花性寒,味苦涩,有清热、止咳、止血功效,可治疗咳嗽、吐血。
除湿吃什么中成药 大黄解湿热滞腑
大黄性寒,味苦,归胃,大肠,肝,脾经,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实热便秘,湿热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咽喉肿痛,胃热呕吐等症,都可以用大黄治疗。
除湿药膳方:
材料:大黄10克,粳米100克。
方法:将大黄泽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汁备用;粳米淘洗干净,加清水适量煮粥,待熟时,调入大黄药汁,再煮一,二沸即成,也可将大黄2-3克研为细末,调入粥中服食,每日1剂。
功效:泻下通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清泄湿热,适用于热毒炽盛,热结便秘,跌打损伤,湿热黄疸,小便淋涩等症。
注意:应用大黄时,多用大黄的炮制品,在发挥清泄脏腑湿热的功效时,通常用熟大黄,还有一种就是酒大黄,是用来通利血脉的,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大黄炭火焦大黄则主要用于治疗出血证,可以增强止血的作用,所以在应用大黄时要根据自身症状选择;再者,大黄不宜长期应用,身体虚弱,气血不足或有慢性腹泻者,不能用大黄;怀孕女性及月经期间勿食;感冒发热者勿食。
盘点可以消除脂肪肝的中药
山楂:其性微温味酸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其“化饮食,消肉积……消滞血胀痛。”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山楂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扩张冠状血管,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可食用山楂果、山楂糕,每次10克左右,每日2次,饭后服。大黄:是一味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的良药,一般都用于急性热病之大便秘结。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除有泻下通便作用外,还有降血压、降胆固醇作用。小量常服,对肥 胖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均有良好的作用。选上好大黄,研成细末,装入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饭后服。服后若见便稀量多时,应停服或减少用 量。枸杞子:味甘,性平。中医学认为其能补肝阴、养肝血、益精明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枸杞子能降血糖,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促进肝细胞新生,并有降压功效。每次10~15克,可用以煮粥、制作菜肴,亦可冲泡代茶常饮。制首乌:即加工制熟的何首乌。制首乌性温,味甘苦。中医认为制首乌是一味补益强身、延年益寿的良药。现代实验证实,首乌具有降血脂、降血糖、软化血管和降血压的功效。用法:每次10~15克煎汤服,每日1~2次。决明子:又名草决明,其性微寒,味甘苦。炒熟用,具有清肝明目、养阴清热、润肠通便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决明子水浸剂和乙醇浸剂有降血压、降血脂和通便的作用。用法:每次10克,泡水代茶饮。可常年饮用,尤以夏季为宜。
中药喝冷的有效果吗 什么病服中药可以冷服
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胆囊炎,尿路感染,高热的患者,往往出现口干喜饮,舌红苔薄黄,便秘尿黄等表现,中医常常使用清热解毒,泻下通便类的寒凉性药物,这类药物的煎煮时间比治感冒的药物时间长一些,而且必须冷一冷再服。
野大黄与虎杖的区别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退黄,泻下通便,皆可治痈肿疮毒、毒蛇咬伤、水火烫伤、血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热结便秘。
同中之异:
虎杖清利湿热力强,大黄泻下通便力胜。
不同点:
虎杖能化痰止咳,又可治肺热咳嗽;大黄能凉血止血,又可治血热吐衄。
大黄的临床应用
1、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痢,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症。
大黄泻下通便、清除积滞,故可用于大便不通及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溏而不爽等症;又因它能苦寒泄热,荡涤肠胃积滞,对于热结便秘、高热神昏等属于实热壅滞的症候,用之可以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在临床应用时,本品常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2、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热毒疮疖等症。
大黄泻下泄热,有泻血分实热的功效,故又能用治血热妄行而上溢,如吐血、衄血;对目赤肿痛、热毒疮疖等症属于血分实热壅滞的症候,可配黄连、黄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用于产后瘀滞腹痛,瘀血凝滞、月经不通,以及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等症。
大黄入血分,又能破血行瘀,故可用于上述瘀血留滞的实症,在使用时须配合活血行瘀的药物,如桃仁、赤芍、红花等同用。
此外,大黄又可清化湿热而用于黄疸,临床多与茵陈、山栀等药配伍应用;如将本品研末,还可作为烫伤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4、大黄是一味泻火、破积、行瘀的要药,使用少量,又有健胃作用,可随配伍的不同而发挥它的特长。如配以芒硝,可攻下破积;配以附子,可温阳降浊;配以茵陈,可清化湿热;配黄芩、黄连,可泻火凉血;配黄连、槟榔,可清热导滞,用于湿热下痢、里急后重;配丹皮、赤芍、桃仁等,可活血祛瘀,用于血瘀经闭、损伤瘀血或肠痈初起等症;又如用本品少量,配合乌贼骨,可清热而制酸,治胃痛泛酸、脘部灼热等症。
5、 大黄除内服外,又可外敷治热毒痈肿、水火烫伤,也是取它泻火解毒的功效。
大黄的药用价值
积滞便秘。本品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热,故实热便秘尤为适宜。常与芒硝、厚朴、枳实配伍,以增强泻下攻积之力,为急下之剂,用治阳明腑实证,如大承气汤(《伤寒论》);若大黄用量较轻,与麻仁、杏仁、蜂蜜等润肠药同用,则泻下力缓和,方如麻子仁丸(《伤寒论》)。若里实热结而正气虚者,当与补虚药配伍,以攻补兼施,标本并顾。如热结而气血不足者,配人参、当归等药,方如黄龙汤(《伤寒六书》);如热结津伤者,配麦冬、生地、玄参等,方如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若脾阳不足,冷积便秘,须与附子、干姜等配伍,如温脾汤(《千金方》)。
血热吐衄,目赤咽肿。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常与黄连、黄芩同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泻心汤(《金匮要略》)。现代临床单用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若与黄芩、栀子等药同用,还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证,如凉膈散(《和剂局方》)。
热毒疮疡,烧烫伤。本品内服外用均可。内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治热毒痈肿疔疮,常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同用;治疗肠痈腹痛,可与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本品外用能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治热毒痈肿疔疖,如用治乳痈,可与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黄散(《妇人大全良方》);用治口疮糜烂,多与枯矾等份为末擦患处(《圣惠方》)。治烧烫伤,可单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调敷患处。
瘀血证。本品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热,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者,常与桃仁、土鳖虫等同用,如下瘀血汤(《金匮要略》);治妇女瘀血经闭,可与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气汤(《伤寒论》);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当归、红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湿热痢疾、黄疸、淋证。本品具有泻下通便,导湿热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湿热蕴结之证。如治肠道湿热积滞的痢疾,单用一味大黄即可见效(《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或与黄连、黄芩、白芍等同用;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治湿热淋证者,常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此外,大黄可“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便秘结者,如礞石滚痰丸(《养生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