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新生儿黄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溶血性黄疸

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且逐渐加重。

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严重者早期可进行换血治疗。

ABO溶血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

黄疸是常见症状和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均可产生溶血性黄疸,包括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和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而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

有报道表明,ABO溶血病占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85.3%,主要发生在母亲O型而胎儿A型,第一胎即可发病。这样一来,有些O型血的准妈妈就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而且一般情况下ABO血型溶血症状很轻,通过光疗、药物治疗均可好转,且ABO溶血病随着抗体的消减不会复发,预后良好。光疗以蓝光为最好光源,其次绿光、日光灯或太阳光也有一定的疗效。重症黄疸可考虑用白蛋白或血浆,以增加其与未结合胆红素的联结,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或者采用换血治疗,以换出部分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只要及时治疗溶血性黄疸,宝宝就很容易恢复健康的。

除了ABO溶血性黄疸外,其他可引起溶血性黄疸的病因有:1、红细胞本身的内在缺陷或红细胞受外源性因素损伤,使红细胞遭到大量破坏,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致使血浆中非脂型胆红素含量增多,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所以出现黄疸。2、脾脏机能亢进时破坏了红细胞,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性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黄疸。

补充阅读:如何确诊宝宝的黄疸是溶血性黄疸

若刚出生的宝宝黄疸出现得比较早或者程度比较重,那么就要警惕是不是溶血性黄疸了。当然要确诊,临床上还需要做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首先检查母子ABO和Rh血型,然后进行溶血检查。此外“溶血宝宝”的确诊还需进行致敏红细胞和血型抗体测定。其中有三个试验必须做:1、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即改良Coombs试验,测定患儿红细胞上结合的血型抗体。2、抗体释放试验:测定患儿红细胞上结合的血型抗体。3、游离抗体试验:测定患儿血清中来自母体的血型抗体。

新生儿黄疸常见的类型

1、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2、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3、母乳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也是新生儿黄疸常见的类型之一。

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4、新生儿黄疸常见的类型还有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

黄疸是什么意思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型不同,新生儿黄疸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生理性新生儿黄疸症状表现为: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白眼球和口腔黏膜发黄,有轻有重。一般在脸部和前胸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第4~6天最明显,足月儿在出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持续到第3周。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表现。

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家长也要注意密切观察。一般来说,生理性黄疸黄疸比较轻,血中胆红素浓度较低,不会影响小儿智力。

病理性黄疸症状表现为:

小儿黄疸可能发生在生后24小时以内,或持久不退,或消退后又出现黄疸,或黄疸进行性加重。

病理性新生儿黄疸还会引起其他疾病的表现,比如核黄疸。发生时,小儿黄疸明显加重,开始表现为嗜睡,吸奶无力或呛奶,肌张力减退。如治疗不及时随后可出现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部分患儿死于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儿常有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等后遗症。

以上就是新生儿黄疸症状的介绍,要注意的是在新生儿出现黄疸时,家长可以喂葡萄糖水帮助退黄。黄疸较重时,应及时将患儿送往医院治疗,防止核黄疸的发生,避免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在第2―3天开始,这时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黄,足月儿在第10―14天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也持续较久,可延迟致3周―4周消退。虽有黄疸,但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情况好。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需治疗。

2、母乳性黄疸

因吃母乳新生儿发生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出现母乳性黄疸后,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对于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伤害。对于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养。

3、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早期可进行换血疗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

4、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5、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这种黄疸一般B超检查即可确诊。

此外,还有药物性黄疸。如由维生素K3、K4、新生霉素等药物引起者。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也可引起黄疸。

导致小儿黄疸的五个原因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比较常见的症状,新生儿的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的2-3天出现,7-10就会消失,如发现宝宝的黄疸很长时间都没有消退,还引起了宝宝的其他症状,考虑宝宝是不是患了病理性黄疸。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以下五种: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在第2—3天开始,这时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黄,足月儿在第 10—14天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也持续较久,可延迟致3周—4周消退。虽有黄疸,但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情况好。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需治疗。

2、母乳性黄疸

因吃母乳新生儿发生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出现母乳性黄疸后,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对于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伤害。对于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养。

3、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 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早期可进行换血疗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

4、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5、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这种黄疸一般B超检查即可确诊。

此外,还有药物性黄疸。如由维生素K3、K4、新生霉素等药物引起者。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也可引起黄疸。

不论是何种原因,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较差,除了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平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一旦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马上及时送医院诊治。面对宝宝的黄疸不要紧张也不要着急,是生理性的自然会消除,是病理性的就抓紧时间治疗,平时注意仔细观察,精心护理。

以上就是对“引起新生儿黄疸原因”的阐述,希望对父母们有所帮助。如发现宝宝有黄疸,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黄疸的发生。

新生儿黄疸有没有后遗症

新生儿黄疸的后遗症,如果治好后一般是没有后遗症,新生儿黄疸的后遗症一般是没有及时治疗或者没有治好的情况下才会有。

新生儿黄疸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可以自行消退的,大约是一周左右,如果一周还没消退,那就要去医院接受治疗,病理性黄疸是由许多原因组成的一组疾病,必须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常见的几种黄疸原因是: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等,有严重黄疸的新生儿应警惕核黄疸的发生,特别是未成熟儿,月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一般可于重黄疸发生后12-48小时之内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吮奶无力、肌张力减低、呕吐、不吃奶等症状,此时如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恢复。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新生儿黄疸是什么

新生儿黄疸(别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胎黄)是指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的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新生儿黄疸是种正常现象,60%-80%的新生宝宝在出生后2到5天内会出现黄疸。

尽管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很多,但临床上常见的有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新生儿溶血病三种。生理性黄疸是指因胆红素代谢尚不完善而引起的暂时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则易发于用母乳喂养的顺产足月新生儿。而新生儿溶血病,是指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造成的一种溶血病。

前面两种黄疸并不会影响小北鼻的健康,但新生儿溶血病则需接受治疗。所以,小北鼻发生黄疸时,家长们可根据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发展速度作一个初步判断。对于生理性黄疸,不必过于担心;如果黄疸程度严重、发展速度快,则有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应及时送院诊治。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是什么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在第2—3天开始,这时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黄,足月儿在第10—14天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也持续较久,可延迟致3周—4周消退。虽有黄疸,但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情况好。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需治疗。

2、母乳性黄疸

因吃母乳新生儿发生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出现母乳性黄疸后,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对于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伤害。对于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养。

3、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早期可进行换血疗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

出现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是很多的,可以通过上面内容的介绍大家知道其实发生了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还好四很多的,而且这样的黄疸种类也有几种的,如果能够出现这样的黄疸的时候就需要好好的诊断治疗。

小儿眼睛黄是什么病

1、幼儿黄疸,是指皮肤发黄,眼睛发黄的一类疾病:小儿出生后周身皮肤、双眼、小便都发黄为特征的疾病,中医称之为胎黄。新生儿黄疸,有真有假,真黄疸是指病理性黄疸。而假黄疸特指小儿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治疗的。生理性黄疸,大都在生后第3天出现。

2、小儿出生24小时以后发现黄疸,并能够在14天以内自然消失,有50%正常出生的小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对于早产儿来言,生理性黄疽的发生率要更高,一般先见于面部、颈部、然后遍及胸腹及四肢,生理性黄疸产生的原因,是与小儿山生后体内胆红素的代谢有关。

3、病理性黄疸则不然,它是因各种病因引起。严重者可危及到小儿的生命。新生儿溶血是最常见的黄疸性疾病,引起贫血、水肿、肝脾肿大、高胆红素血症,它是由于新生儿与母亲的血型不合而导致胎儿红细胞凝集破坏出现溶血。最常见的治疗办法是换血。

总之,新生儿黄疸多有不同,家长应密切观察。对于肤黄过早出现或逾期不退者和黄疸逐渐加重者,应特别注意并及时就诊。当婴儿出现黄疸时,还要注意观察小儿精神、呼吸、吃奶、大便颜色等情况,以便及早发现病理性黄疸,及早治疗。

新生儿黄胆高怎么办

01新生儿黄疸一般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

生理性黄疸是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约60%的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在出生后3–5天都有可能会出现黄疸,但一般情况下是没问题的,足月儿在14天内黄疸会自动消退,早产儿延迟到3–4周后黄疸也会全部消退。

02反之,病理性黄疸则属于异常,一般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①细菌感染和新生儿败血症以及病毒感染等;②新生儿溶血病;③先天性胆道闭锁和胆总管囊肿;④母乳性黄疸;⑤其他因素。

出现了病理性的黄疸,就要把宝宝带到医院测量黄疸的指数,如果比较高,医生会开一些控制黄疸的药,如果不管用,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让新生儿在保温箱里照蓝光进行治疗。

03任何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都应找出原因进行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04新生儿黄疸高可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也分为中药和西药。西药以酶诱导素或糖皮质激素为主,中药治疗方法则主要以茵陈蒿汤为主。

生理性黄疸多久退

新生儿黄疸包括母乳喂养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母乳喂养性黄疸是因为早期喂养不足,排便少,致胆红素积与体内,造成皮肤黄疸。多于生后5-7天开始逐渐消退。母乳性黄疸从生后几天开始,可持续2-3个月。个别严重者,可暂停母乳。只要黄疸不严重,不需要治疗,既不影响生长,也不影响疫苗接种。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缺乏一种酶有关,致使体内黄疸代谢减慢。只要黄疸水平低于14ng/dl,就不必给予暂停母乳、服用退黄药物、照光等治疗。虽然对于严重母乳性黄疸,可暂停几天母乳喂养,但真正需要暂停母乳喂养的机会很少。只要黄疸不重,持续时间长对孩子没有伤害。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型不同,新生儿黄疸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生理性新生儿黄疸症状表现为: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白眼球和口腔黏膜发黄,有轻有重。一般在脸部和前胸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第4~6天最明显,足月儿在出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持续到第3周。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表现。

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家长也要注意密切观察。一般来说,生理性黄疸黄疸比较轻,血中胆红素浓度较低,不会影响小儿智力。

病理性黄疸症状表现为:

小儿黄疸可能发生在生后24小时以内,或持久不退,或消退后又出现黄疸,或黄疸进行性加重。

病理性新生儿黄疸还会引起其他疾病的表现,比如核黄疸。发生时,小儿黄疸明显加重,开始表现为嗜睡,吸奶无力或呛奶,肌张力减退。如治疗不及时随后可出现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部分患儿死于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儿常有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等后遗症。

以上就是新生儿黄疸症状的介绍,要注意的是在新生儿出现黄疸时,家长可以喂葡萄糖水帮助退黄。黄疸较重时,应及时将患儿送往医院治疗,防止核黄疸的发生,避免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在第2—3天开始,这时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黄,足月儿在第 10—14天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也持续较久,可延迟致3周—4周消退。虽有黄疸,但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情况好。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需治疗。

2、母乳性黄疸

因吃母乳新生儿发生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出现母乳性黄疸后,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对于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伤害。对于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养。

3、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 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早期可进行换血疗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

4、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5、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这种黄疸一般B超检查即可确诊。

此外,还有药物性黄疸。如由维生素K3、K4、新生霉素等药物引起者。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也可引起黄疸。

不论是何种原因,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较差,除了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平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一旦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马上及时送医院诊治。面对宝宝的黄疸不要紧张也不要着急,是生理性的自然会消除,是病理性的就抓紧时间治疗,平时注意仔细观察,精心护理。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严重吗

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情况,很多的宝宝都是有的,而且尤其是对于早产儿而言,更是容易出现黄疸的情况,而且病理性的新生儿黄疸会在宝宝出生后的两到三天后出现。

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或反复发作则为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中最为常见的原因就有新生儿溶血引起的黄疸,爸爸妈妈们都会问医生有溶血性黄疸这种病严重吗?其实溶血性黄疸不可怕,可怕的是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宝宝的健康哦。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

如果妈妈的血型是b型,可是宝宝的血型却是A或者是AB型的话就是比较少见的情况的,这个时候的黄疸症状是比较轻的,而且不是所有的ABO型血都会出现新生儿溶血的情况的。

婴儿黄疸多久能退

1婴儿黄疸是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婴儿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至80%的早产儿于生后两至三天内出现黄疸,四至五天达高峰;一般足月儿会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四周内。

2婴儿出现黄疸是一种生理性现象,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和智力,但家长也要注意密切观察有没有异常情况发生,可是适当喂葡糖水帮助退黄。

3如果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可能是病理性黄疸;需要做进一步检查,病理性黄疸持续时间长而且容易退而复现;如果病理性黄疸克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会产生胆红素脑病,所以应加强对婴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

4引起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 ,感染性又包括新生儿肝炎和新生儿败血症,非感染性包括新生儿溶血症、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以及遗传性疾病和药物性黄疸。

注意事项:

点此输入注意事项婴儿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下不必治疗,针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提前早开奶,加速胎便的排出。②饥饿、缺氧、便秘、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等可加重生理性黄疸,应给予治疗。

1婴儿黄疸是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婴儿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至80%的早产儿于生后两至三天内出现黄疸,四至五天达高峰;一般足月儿会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四周内。

2婴儿出现黄疸是一种生理性现象,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和智力,但家长也要注意密切观察有没有异常情况发生,可是适当喂葡糖水帮助退黄。

3如果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可能是病理性黄疸;需要做进一步检查,病理性黄疸持续时间长而且容易退而复现;如果病理性黄疸克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会产生胆红素脑病,所以应加强对婴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

4引起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 ,感染性又包括新生儿肝炎和新生儿败血症,非感染性包括新生儿溶血症、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以及遗传性疾病和药物性黄疸。

注意事项:

点此输入注意事项婴儿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下不必治疗,针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提前早开奶,加速胎便的排出。②饥饿、缺氧、便秘、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等可加重生理性黄疸,应给予治疗。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能治愈吗

01先天性的红细胞遗传缺陷,免疫因素等而引起的我们体内胆红素原料过剩,贫血,溶血等都可以引发肝前性黄疸.而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肝细胞内胆红素出现结合的障碍的话就可能会引发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0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可以治愈的,我们在治疗的时候首先要明确黄疸的病因,进行针对性的去除.可以通过苯巴比妥酶诱导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来进行治疗.但是这些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用量要根据黄疸的病情进行控制.

03如果新生儿黄疸不是特别严重的话可以多给孩子喝水进行排泄治疗也可以减轻黄疸的症状.而由于很多原因引起的间接的胆红素升高的话就可以通过光照疗法进行治疗.在治疗的时候要把婴儿的眼睛和会阴部位进行遮盖.

新生儿黄疸常见的类型有哪五种

新生儿黄疸常见的类型

1、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2、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3、母乳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也是新生儿黄疸常见的类型之一。

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4、新生儿黄疸常见的类型还有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

以上介绍,是关于新生儿黄疸常见的有哪几种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您有帮助。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母乳性黄疸来说,是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的,其病症会在一旦时间之后自行消退。最后,我们衷心的祝您家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

相关推荐

几种常见的新生儿黄疸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危害

新生儿在刚出生的第一个星期,很多方面都还不稳定,也很容易出现皮肤黄染,也就患上新生儿黄疸。家长们对此也很担心会影响宝宝健康,那么,新生儿黄疸高有什么危害?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产生过多、肝脏功能不成熟、肠肝循环而导致胆红素浓度增高,出现的黄疸,临床上称为生理性黄疸。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第2~3天出现,这时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小便稍黄,一般情况好,第4~5天到达高峰,在第1~2星期消失,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也持续较久,但多于生

什么新生儿黄疸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新生儿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新生儿黄疸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指单纯因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

对于新生儿脸发黄什么原因

病情分析: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出现皮肤,白眼球和口腔黏膜发黄,有轻有重.一般在脸部和前胸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出黄疸时,孩子没有什么不舒适的感觉,大便不发白,小便亦不太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治疗,一般在一周左右消退.虽然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一种正常现象,但家长也要注意密切观察。如果孩子黄疸出现得较早,黄疸较重,不能很快消退,可能病理性黄疸。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很多,需要及时请医生检查治疗。 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可以自行消退的,但病理性黄疸由许多原因组成的一组疾病,必须尽早发现,

新生儿总胆红素异常值多少 新生儿出现黄疸的原因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ABO溶血,它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它类型的溶血性黄疸相对较轻。 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感染性黄疸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的,主要肝细胞功能受损害后而发生的黄疸。 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 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生理

新生儿黄胆指数多少

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周内可以出现皮肤黄染。 这主要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决定的。如果黄疸的程度较轻,属于生理性黄疸。家长不必过分紧张。生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出生后4-6天最黄的时候,7-10天以后逐渐消退。 家长在家里如何判断新生儿黄疸的程度呢?我们可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如果仅仅面部黄染为轻度黄染;躯干部用手指将皮肤按压后抬起,观察皮肤黄染的情况,躯干部皮肤黄染为中度黄染;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四肢和手足心,如果也出现黄染,即为重度黄染,应该及时到医院

新生儿黄疸怎么办

不要担心,新生儿大多数都有,喂点葡萄糖水,很快就下去了多晒晒太阳,不过可别感冒了小儿黄疸 黄疸,指皮肤发黄,眼睛发黄、小便色黄的一类疾病:新生儿黄疸则指小儿出生后周身皮肤、双眼、小便都发黄为特征的疾病,中医称之为胎黄。 新生儿黄疸,有真有假,真黄疸指病理性黄疸,如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管闭锁等等。而假黄疸特指小儿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治疗的。 小儿出生24小时以后发现黄疸,并能够在14天以内自然消失,没有其它症状,称之为生理性黄疸,有50%正常出生的小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对于早

新生儿黄疸指数正常值

一、新生儿黄疸指数正常值: 新生儿黄疸的正常值以血清胆红素为参考指标的。足月新生儿黄疸正常值12.9mg/dl(毫克/100毫 升),就代表100毫升的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低于12 毫克为正常。早产儿的黄疸正常值为胆红素低于 15mg/dl(毫克/100毫升)。 足月出生宝宝的黄疸正常值与早产儿又有所不同。通常,足月新生儿黄疸正常值12.9毫克/100毫升, 也就100毫升的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低于12.9毫克。早产儿的黄疸正常值15毫克/100毫升血液,也就 100毫升的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低于1

黄疸指数高什么病

01黄疸指数17.1,小儿黄疸指数一般不超过15mg/dL属于正常范围。所以高黄疸指数什么病?新生儿黄疸指数很高,有两个原因: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包括生理黄疸的新生儿在两周后可以褪色。 02病理性黄疸由于母亲和孩子血型并不多,新生儿败血症,胆管梗阻黄疸指数自然引起的异常。原因:成人高等黄疸指数输血错误,溶血病、胆结石,胆囊炎,胆管梗阻。肝炎、肝硬化。 03肝癌的主要问题也成人高等黄疸指数,因此,成人高等出现黄疸指数必须找出原因。通过更高的黄疸指数的理解,我们想知道肝炎引起的黄疸指数更高,所以

新生儿黄疸300有危险吗

一、新生儿黄疸300的介绍: 1、新生儿黄疸值300,宝宝可能黄疸不正常,宝宝病理性黄疸由许多原因组成的一组疾病,常见的几种黄疸原因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等。建议宝宝去医院看医生,一般采用照蓝光或茵栀黄药物治疗。 2、足月出生宝宝的黄疸正常值与早产儿又有所不同。通常,足月新生儿黄疸正常值12.9毫克/100毫升,也就100毫升的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低于12.9毫克。早产儿的黄疸正常值15毫克/100毫升血液,也就100毫升的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低于15毫克。 3、当宝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