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养生根本在于平衡

养生根本在于平衡

其一.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爱动的,爱静的,都有长寿的。那么,究竟是爱动好,还是爱静好?怎么样对健康更有利呢?其实,中医历来不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因素的,而是强调动静结合,阴阳平衡。

其二.《吕氏春秋》中说:“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就是说凡是要追求养生延寿的人,都必须熟知养生的根本措施和方法,那么疾病就不会侵犯身体了。中医认为,养生就是要平衡人体阴阳,保持人体精、气、神的协调。

其三《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古人认为,人的生活、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人体随着大自然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变化,也进行着不断的调整。天地的气化是人所无法取代的,四时寒热的更替和运行,任何人也不能违背。养生就是要力求做到保持经络的通畅运行、气血的从容和顺、脏腑功能的协调统一;使虚损不足者恢复正常,最后变得和正常人的体质功能一样。

综上所诉养生的最高境界为动静结合,谨慎守护人体阴阳的平衡,如此形体才充实。

宝宝科学膳食关键在平衡

婴幼儿与成人不同,因内脏器官发育不成熟,给予的各种营养素比例更应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绝不是成人食物做得细腻、软烂一些就可以解决的。当宝宝的身体出现问题,家长们一定不能焦虑,首先要稳下心来(焦虑也会造成宝宝的身体反应),闭上眼睛,想想看,天平的一边是宝宝的体质,一边是宝宝吃进去的食物。是否吃进去的食物软硬、大小、数量和宝宝身体发育需要、吸收能力相平衡?今天摄入的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比例是否适合宝宝呢?家庭生活的环境、节气是否对宝宝的情绪和发育有影响呢?宝宝餐绝不等同于成人餐,并非细一点儿、煮得时间长一点儿就可以的。要想宝宝吃得好、长得壮,首先要掌握膳食平衡原则。

原则一:食物酸碱性要平衡

酸碱平衡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平衡状态之一。健康人体,包括小宝宝,身体的酸碱度总是维持在7.35~7.45,呈现一种弱酸性的内稳态。超出这个范围后,不管是偏酸还是偏碱,都会导致亚健康,比如厌食、乏力、精神委靡等,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智力发育和体格的生长。

健康人体液的pH值在7.35~7.45,呈弱酸性,刚出生的小婴儿就是这个值。当pH值到7.2左右的时候最容易成为病毒的培养基,就是说最适合病毒生长。所以,家长会发现,幼儿园整体环境相同的情况下,爱生病的都是体质偏酸的宝宝。他们还容易出现易哭闹、烦躁、吃睡都不好、易感冒、皮肤脆弱、抵抗力差、模仿能力和反应能力都比较差等情况;而体质偏碱性的宝宝吃、睡、玩相对规律,模仿能力、学习能力较强。

营养学将食物分成两大类:呈酸性食物和呈碱性食物。食物的酸碱性与本身的pH值无关,是指吃到肚子里代谢出来的产物到底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

不必太过留意吃的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从营养平衡的角度来说,宝宝在吃鱼肉、主食的时候也要适当吃蔬菜、水果(0~3岁的宝宝辅食的酸碱比例应该是1∶3)。酸性体质可以通过日常饮食调整成碱性体质。酸性食物包括:鱼、肉、谷物等。在果蔬中,草莓、番茄、马铃薯、菠菜中含有草酸,和钙结合容易形成草酸钙(容易形成结石而且影响钙吸收),不要一起吃。碱性食物包括:大多数蔬菜、水果。茶就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呈碱性饮料(食疗满月以后适用,可以用婴儿专用大麦茶)。

原则二:食物寒热温凉要平衡

根据天(节气)、地(地域环境、食物品性)、人(体质)的反应不同,妈妈们可以自己调整宝宝身体的平衡。比如,成年人夏天喝绿豆汤,冬天吃羊肉,就是根据不同季节对食物四性平衡的考虑。春夏热的时候要喝绿茶,到了秋冬冷的时候应该喝红茶,因为红茶是暖胃的。吃螃蟹的时候一定要吃生姜,因为海鲜属于寒凉的食物,特别是螃蟹,吃的时候搭配生姜就形成了一种平衡。如果没有生姜,只吃螃蟹,保证吃过一会儿就得上厕所。根据这个原理,宝宝受寒、感冒、流清鼻涕或者风凉肚痛就一定要用暖胃升火的生姜驱除寒气。反之,如果宝宝因内热而流鼻涕,应该用清热去火的食物搭配来平衡体质。这样一种辩证的思想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小宝宝的饮食更有指导性意义。

原则三:摄取种类和方式要平衡

妈妈给宝宝准备辅食,一定要做到杂食和广食。慷慨的大自然提供给我们人类很多食物,可食用的植物性食物共有7大类,分别是谷类、豆类、薯类、真菌类、藻类、水果类、蔬菜类;可食用的动物性食物有6大类,分别是肉类、蛋类、奶类、禽类、鱼类和甲壳类。选择食物时不偏不废、广泛摄取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膳食。

我国德州地区的某个地方发现了一片小麦,严重缺锌。麦秆、麦叶上全是斑块儿,但收割时测量结果却发现麦粒里并不缺锌。这件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为后代,这是大自然永远的法则。怀孕时如果胎儿严重缺钙,母体会自动脱钙来补充胎儿的营养需求,这并非母亲的行动,而是生物进化的一种法则,一切要为了后代。麦秆本身缺乏营养,那是因为营养全部都补充到麦粒中去了,所以,成熟的麦粒不会缺锌。也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了吃种子来维持健康,这是非常智慧的选择。

坎贝尔在《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写了这样一段话:“美国人摄入的碳水化合物都来自垃圾食品,把美式快餐,或是精致的谷类加工到如此细致的程度,以至于不得不人工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先把那东西去掉,再往里添,这个做法本身是很荒唐的。”所以,给宝宝吃经过精细加工的食物,不如直接吃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食物。

原则四:食物的五味要平衡

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五味调和相得益彰,过多过少都会使某一味的作用过偏,带来弊端,影响健康。关于食物五味的知识将在本书“PART B了解一些知识”中作详细的介绍。

很多中国人口味比较重,加上过早给宝宝食用成人饭菜,导致宝宝肾脏负担过重,埋下健康隐患。世界范围内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血压与盐的摄入量成正比。以一个人平均每天的摄盐量统计:爱斯基摩人每天吃4克,高血压患病率为4%;美国人每天吃10克,患病率为10%;中国人大约吃14克,患病率约为13%;北京人每天吃18克,高血压患病率在全国名列前茅;日本北海道农民每天吃27克,高血压患病率高达40%,为世界之最。一般规律是摄盐量越少,高血压患病率越低。

原则五:粗细粮要平衡

中华民族从生活实践中认识到五谷杂粮是重要的主食,大米、小麦等因为口感比较好,被称为细粮;粗粮包括谷类、豆类和薯类。粗粮中的很多营养物质是细粮中不具备的。现代人吃惯了精米白面,不妨让粗粮重返餐桌。五谷杂粮中富含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B族维生素是其他食物无法比拟的,因此要保证宝宝每天吃五谷杂粮,这不仅对宝宝的日常活动、生长发育和健康至关重要,也可以为宝宝成年后的饮食习惯和身体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原则六:食速快慢要平衡

经常看见父母追在宝宝屁股后面喂饭,或者在饭桌旁催着宝宝快吃,过后又说宝宝吸收得不好、偏食、挑食、不爱吃饭……问题多多。对于进餐速度,医书中是这样记述的:“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不论粥饭点心,都应该嚼得细细的再咽下去。

咀嚼是帮助消化的重要环节,宝宝的脾胃功能还不够完善,咀嚼能力差,狼吞虎咽是娇嫩的消化道难以适应的,于是就容易出现问题。建议父母养成好习惯,经常提醒宝宝:“多嚼嚼!多嚼嚼!”吃饭时细嚼慢咽的宝宝肠胃功能都不错,生病少。即便生病,也会因为营养吸收得好、抵抗力强而快速恢复。

原则七:饥与饱要平衡

古语云:“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宝宝胃容量小,一次吃不了多少;但活动量大,一会儿就饿。很多父母怕麻烦,希望宝宝一次多吃点儿,就不停地催促,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宝宝积食,甚至几天不愿意吃东西。建议家长多准备些小零食:几颗枣,一块儿南瓜,一片面包抹点芝麻酱、鹅肝酱、乳酪什么的……做到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饥不可太饥,饱不可太饱。这就是饥与饱的平衡原则。

20世纪30年代曾经有一个实验叫“麦卡效应”,发现饿着的耗子寿命都特别长。其他动物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果,大白鼠,如果饿着它,它很精神,吃饱了便昏昏欲睡。所以,小孩一定不要吃太饱,吃太饱了脑子里就会产生纤维亚细胞生长因子,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同时这项实验数据显示:当体重超标10%的时候,肢体协调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下降14.7%。

原则八:膳食冷热要平衡

要注意宝宝膳食的冷热平衡。很多小宝宝一到夏季就咳嗽,因为吃了一肚子冰激凌,胃里温度比外边低了30℃。胃的温度一下降,旁边肺的温度也随着下降了,造成毛细血管不扩张,自然就会咳嗽。到了秋天换季时,冷空气一刺激也会咳嗽,都是同一个道理。所以,古代有一句话叫“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就是说热别烫着嘴,冷别凉着牙,要控制好了,这才是健康饮食之道。

原则九:进食前后动静要平衡

食前忌动,食后忌静。小宝宝也一样。饭前动来动去的,一定不专心吃饭;吃得多了,血液跑到胃里帮助消化,接着睡觉,身体休息,胃也休息,吸收得当然不好了。因此,建议父母,要给宝宝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固定进餐位置,将所有玩具拿走,不要打开电视,以免分散宝宝的注意力。告诉宝宝吃饭时要专心,饭后可以带宝宝适当活动。

原则十:就餐时身心要平衡

最后一个平衡叫胃好恬愉,就是吃饭前后需要的心理环境平衡。有些高级饭店都播放轻音乐,就是为了让人神经松弛。除了大脑,我们人类还有一个腹脑,就是腹部的神经系统。腹脑细胞的量不比大脑少,大概有一千亿个神经细胞。一旦毒素进入胃肠道,腹脑会最先察觉,然后产生保护性反应,同时向大脑发出警告。所以,吃了有毒的东西会呕吐,生气了会胃疼……这些都是腹脑的保护性作用。俗话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就是说在进食过程中要避免一切不良情绪,要把饭吃好。小宝宝尤其要注意。要帮助宝宝避免进餐过程中的情绪起伏,平静愉快的心情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运行。进餐前后保持良好情绪对维护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捏耳垂能补肾养生在于细节

勤梳头睡眠好。人到老年,阳气日趋衰弱,尤其是头部,和外界环境接触最多,因而不少疾病都是从“头”发生的。建议老年人经常梳发,有益于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增加头发的营养,对防治白发、脱发、斑秃均有一定效果。梳发还是治疗失眠、眩晕、心悸、中风后遗症的辅助手段。方法是:晨起后,先搓手掌至掌心发热,再以手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梳时手指要紧贴头皮,每次5~8分钟不等,以舒适为度,当头皮有热、胀、麻的感觉时即可停止。

揉面部皱纹少。经常用双手按摩面部,可促进血液循环,还可锻炼面部肌肉,减少面部皱纹的产生。搓热双手后,手掌轻轻地按揉面部的额头、面颊、下颌等,再用手指的指纹面轻轻地按压眼窝、鼻翼两侧、耳廓、耳垂等部位,做20~40次。

常眨眼防眼病。不仅闭目可以养神,眨眼更能养生,经常眨眼可减少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避免泪液蒸发。还可以经常转动眼球,方法是: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转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转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这套动作可提高视力,对防治近视和老年眼病有很好效果。

捏耳垂能补肾。中医认为,耳与脏腑、经络、腺体的关系密切。经常按摩双耳,拉引刺激,可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和组织间的代谢,调理脏腑机能。具体做法是,用双手掌把耳朵由后面带动耳廊向前扫,紧接着再回过来时带动耳廊向后扫,此法可醒脑、补肾、调和阴阳。

搓鼻子肺脏通。肺气通于鼻,给鼻子按摩,能够使鼻腔的血流通畅,可以增强局部气血通畅,具有润肺的功效;能够使我们的肺脏部免受空气的刺激,免除咳嗽,还有预防感冒的效果,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方法是,用两手的食指或者右手拇指、食指分别放在鼻子两侧搓擦,从睛明穴、鼻根、鼻梁、鼻翼至鼻下孔旁即迎香穴。用力均匀擦拭,且上下搓擦100次。

叩牙齿免疫强。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又主骨生髓,所以叩齿能够激发和固护肾气,提高机体免疫力。方法是:有节奏地叩击上下牙齿,一般先叩两侧槽牙40次左右,然后再叩门牙30~40次,每日三次。

伸舌头助消化。舌神经是从大脑出发,与舌头相连接,经常运动舌头,可加强内脏各部位的功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强身健体。方法是:每天早晨洗漱后对着镜子,舌头伸出与缩进,各做10次,然后舌头在嘴巴外面向左右各摆动5次。

养生注意五大平衡

万物都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身体也是如此,如过失衡,那么身体的健康就会受到影响。中医养生也是非常讲究“平衡”的,养生要注意哪些平衡呢?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养生的常识,大家在养生的时候要注意五大平衡哦。

1、环境平衡

一切健康长寿的生命,必须与环境保持平衡。要保护适宜人类生活的大环境,创造适宜人们生活的小环境。人与环境失衡,便会生病,甚至不能生存。

2、营养平衡

要调和五味,不偏食。营养平衡,才能使人均衡发育生长。

3、动静平衡

《内经》上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要保持健康,必须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动静平衡。

4、心理平衡

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棒,精神崩溃会导致身体崩溃。生气和忧郁可以使人生病。

5、阴阳平衡

万物均有阴阳属性,一旦阴阳失调,人就生病。《黄帝内经》说:阴性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

可以说:“生命在于平衡”,如果身体失衡,健康就会受损,也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出现,以上为大家介绍了冬季养生要注意的五个平衡,希望大家要多多注意。

何为中医养生重在平衡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养生法则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平衡营养多吃花生

在对全球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的问题中,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人类营养学家Jeya Henry教授认为花生可以为其提供机遇与挑战。他认为,花生既能提供足够能量,又不会引起体重的增长,在应对超重和肥胖以及营养不良中具有重要作用。

能量平衡=能量摄入—能量消耗,当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时,能量为正平衡,能量正平衡将导致肥胖的发生。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率、体育锻炼、食物热效应和生长。维持体重的理想措施是摄入能够限制能量摄入或增加能量消耗的食物。花生能增加食物热效应和静息代谢率,延长饱腹感的时间,因此可以防止食物的过度摄入,是维持体重的理想食物。虽然花生的能量非常高,但是花生能显著影响食物热效应和静息代谢率,因而能增加能量消耗而调节能量平衡。

目前全球有四大营养缺陷:

a)蛋白质—能量营养失衡(PEM),全球4个儿童中有一个蛋白质—能量营养失衡。

b)维生素A缺乏(VAD),全球大约有1亿—1.4亿儿童有维生素A缺乏。

c)铁缺乏,全球大约有40—50亿人铁缺乏。

d)碘缺乏,全球大约有22亿人碘缺乏。

营养充足并且营养平衡的膳食对营养失衡具有重要作用。花生富含优质蛋白和脂肪。含微量营养素,包括叶酸10%、维生素E25%、烟酸19%、维生素 B18%、维生素B64%、维生素B22%、镁12%、铜10%、磷10%、钾10%、锌6%、铁4%、钙2%。花生在治疗儿童营养失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微生物与生物医学院科学会理事Peter Howe教授,经过对基督教徒健康研究(31200人)和护士健康研究(86000人)发现,肥胖和坚果(包括花生)的消费量呈负相关,对自由膳食人群,食用花生坚果人群后,体重呈现下降趋势。坚果能增加多余能量的消耗,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堆积。在15个受试者膳食补充花生,19周后,多余的能量消耗增加 11%。坚果同样能增加饱腹感,是纤维和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在讲到花生营养结构对人体的作用时,专家们特别谈到:花生本身是高能、高蛋白和高脂类的植物性食物,不含胆固醇和反式脂肪酸,而且富含微量营养素,植物固醇、白藜芦醇、异黄酮、抗氧化剂等物质,有重要的保健作用,更是乳、肉食物的优秀替代品,对平衡膳食、改善中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花生中的优质蛋白质对人体的营养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花生的蛋白质属于优质蛋白质,由90%的球蛋白和10%的清蛋白组成,可消化率很高,达到90%,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在蛋白质中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其中最重要的赖氨酸含量比小米、小麦面粉、玉米高3—8倍,有效利用率高达98.94%,比大豆的利用率还高21.05%。据近年来科学研究证明,赖氨酸对儿童生长发育、智力的提高很有功效,对防止人的过早衰老也有作用。

另外,花生蛋白还有一定量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和儿茶素,有补脑、促进脑细胞发育和增强记忆力等功效。因此,专家建议人们:每日食用一定量的花生、花生油或花生制品,不仅能提供大量蛋白、脂肪和能量而且可降低膳食饱和脂肪酸和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大大促进植物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E、叶酸、钾、镁、锌、钙等这些对健康有益的营养素的摄入,从而改善膳食的结构和品质。

营养专家对花生油、花生及其制品的特殊营养保健功能的新发现,给花生食品增添了新的活力。我们相信,随着各国对花生的进一步研究开发,花生油势将成为健康食用油的未来,花生油的营养价值也将更充分的被挖掘出来。花生油,这种平衡膳食的新方法在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同时,也将日益走进更多百姓的厨房。

怎样维持养生平衡

我国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饮食适量,在节制饮食方面有许多精辟论述和具体方法。被后世称为“医书始祖”的《内经素问》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饮食过度的危害。又具体论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则腆满闭塞(腹部胀满堵塞),下为飧泄(腹泻),久为肠澼(痢疾)”。此后,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家在节制饮食方面,继续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不暴饮暴食。一次饮食量过大,使胃的负担骤然加重,于是引起胃痛、呕吐、腹胀、嗳气等症状,严重者导致急性胃炎、肠炎、胰腺炎、胃穿孔等。一日暴、十日寒,给健康和生命造成的危害是难以弥补的。为此,宋代张果在《医说》中告诫道:“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也就是现代科学主张的“少量多餐制”。

大饥勿饱食,大渴勿过饮。人在大饥大渴之时,最易一次吃得过饱或饮水太多,从而使胃难以适应,造成不良后果。古人主张“先饥而食,先渴而饮”,这是防止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的科学办法。唐代药王,长寿老人孙思邈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诫道。“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如果一旦出现饥渴难耐的情况,重温这些节食训诲或以此劝导孩子缓缓进食,渐渐饮水,就可避免身体受到伤害。

1.饮食不可勉强

出现厌食的原因,一是由于人体暂不需要继续进食或饮水,这属于生理性的厌食;二是由于疾病影响了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这是病理性厌食;种种心理因素也可引起厌食。不论哪种情况,只要没有食欲,就不应当“努力加餐饭”。积极的办法应当是:调整饮食制度,加强体力活动,参加娱乐活动,保持精神愉快,创造轻松的进食环境,烹制色香味形俱能诱人食欲的饭菜等等。关于勉强进食的危害,梁代陶弘景《养生廷命录》曾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总之还是伤脾胃,而脾胃被中医视为人体健康长寿的“后天之本”。所以注意节食,保护脾胃,实在是健康长寿的关键环节。

2.进食要定时定量

孙思邈《千金要方》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重用”,讲的就是吃饭要定时定量,并且不要过量。这对维持胃肠正常功能,保持其工作的规律性是十分重要的。陶弘景亦说:“饮以养阳,食以养阴,食宜常少,亦勿令虚。”明代《修真秘要》更说得明确:“食欲少而不欲顿,常如饥中饱,饱中饥。”这种饮食适可而止、常处不饥不饱状态的节食理论,与现代科学所主张的观点非常一致,因此实在应当成为每一个人的养生座右铭。

3.胖人更应缩食

古代养生家有道:“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求,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语出《太平御览》)。这句话中的科学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肥胖者必须通过削减主食(谷气)来加强元气(脏腑功能),这样才可避免由肥胖而带来的一系列胃肠道和心血管疾患,有希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节制饮食的问题,目前已引起全世界的极大重视。意大利学者考纳娄,于1958年所著《延身健身的可靠秘法》中提出“节食廷寿”说。他自己严格遵守节食原则,每天只吃固体食物360克,喝液体饮料400克,结果他活到100多岁,而在83岁高龄时,据说还能骑马、爬山和写作。美国科学家谢尔登,从1928年开办“健身学校”达40年之久,通过节食调节生活制度,使数万名各种病弱患者恢复健康。苏联皮茨赫拉乌里教授,在他1975年所著《高加索人的长寿》一书中,为百岁老人制定的饮食原则是:食量适度。

纵观古今中外养生家的经验,都十分强调节食对健康长寿的作用。所以在饮食养生方面,第一是要全面摄食,使营养平衡,第二是要饥饱得中,保持肠胃的正常功能。

​科学养生才能健康长寿

老年人是人生历程的最后阶段,对于科学养生所选择的途径有较大的复杂性,人与人所处的区域、地位、环境,甚至年龄、性别、体质、爱好有很大差异,因此,每个人在养生之道上应该因人而异。但人生历程中的三大原则是统一的。

(一)自主性养生原则。俗话说:生命有限,养生奥秘无穷。人能否健康长寿,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注定,而是靠自己主观努力创造条件获得的。广西有个长寿县——巴马,80岁以上寿星有几万人,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积极劳动,注重身心锻炼,从而形成少病、长寿的老年群体。

(二)平衡性养生原则。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康寿在于平衡。”大多数老年人注意到体育锻炼,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锻炼积极、运动量大、休息不好、营养不足、失去动静平衡,阴阳失措,结果反而搞垮了身体。一些老人争强好斗、怒气横抽,导致疾病丛生。这些现象说明:追求健康长寿的老人,如不按科学养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坏,好事则变成坏事。

(三)特殊性养生原则。世间事物有两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学养生过程中,应强调个人内在因素,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制订和实施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则,事与愿违。

相关推荐

什么是调神养生法 要保持心理平衡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如果人长期处于紧张、高节奏的竞争环境中,容易产生焦虑、心力疲劳、神经质等心理现象,如不能适应,就会患有心理疾病。因此,平时要注意培养竞争的意识和小理素质,学会坦然地迎接挑战,及时消除

养生之道在于预防疾病

在这20年里,病患发生了很多变化,从中医院的体检结果中发现,现在有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就得了颈椎病、腰椎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从发病率来说,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发病率倒没有明显上升,而中青年的发病率在上升,最小的心梗患者居然只有19岁。 胃炎、胃溃疡的患者显著增多。以前,司机得这种病的比较多,因为总是坐着开车、饮食不规律,所以比较容易患胃下垂等胃病。今后,私家车越来越多,空气污染也越来越重,再加上工作紧张,很多人不能按时吃饭,又总是坐着不活动,结果因消化不良导致的疾病就多了起来。 另外,没有具

身体青春常驻的四种习惯

习惯一:早睡早起 睡眠无疑是最好的眼神方法了,同时也是最好的补充血气的方式。很多美女都是睡出来的。人在睡眠中,使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功能都处于平衡状态,充分的修养,有助于延缓衰老的到来。而相对地,熬夜就是衰老的催化剂,所以想要保持青春的美丽姿态,甩掉烦人的黑眼圈,就要保持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 习惯二:低温养生 低温养生,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或者室温的适宜。目的在于让人体保持一个相对低温的状态,这样可以降低细胞代谢速度,进而延缓衰老的目的。其实,很多养生的书籍都倡导女性要保持体表的高温温度,以确保健康,但

不同年龄的养生要求

①胎儿期。依于母体,长于子宫,亦能感受外界及母体的影响,此期养生主要依赖胎教,故各种养生要求均针对母体,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诸如行动稳重、食饮丰富平和、精神安定愉快、耳不闻恶声、目不睹恶事、睡眠充足、节制房事等。 ②婴儿期。已离母体,哺乳赖母。此期为稚嫩之时,形气未充,神气未定,易饱易饥易惊易为邪袭,病则传变迅速,故此期养生在于母子同养,养母以防止母病及子,养子以保证其各种生理需求,适其寒温、多见风日、合理饮食,待之以慈祥、安和、愉快,使婴儿发育结实、稳定。 ③幼儿及青春期。此期已完全脱离母体,养生主要

站平衡板的好处 平衡板减肥效果好吗

比较普通,平衡性的训练更多的倾向于力量方面的提升,着重提升肌肉的含量,虽然这也能增加能耗,但是相对有氧运动那种直接消耗脂肪的方式还是稍逊一筹。

菠菜的营养价值 平衡血压

菠菜中含钾量高,对于控制血压有很大的帮助,钾可以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钠,有平衡血压,平衡酸碱及细胞渗透压的功效,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吃菠菜来降低血压。

阴道生态平衡很重要

大千世界,盘根错节。不论是自然界、生物界,还是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人的身体也是如此,不仅身体表面存在着一层微生物,就连口腔、胃肠道、泌尿道或呼吸系统,也都是一个很大的贮藏微生物的仓库。据研究,肠道内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有100-500种。在生态平衡时,它们不但无害,反而有益;但在生态平衡失调时,则有害,有时竟能致病. 阴道当然也不例外。阴道经上端与子宫、输卵管相连直通腹腔,下端则与外界直接相通;它的开口处前方是尿道口,后方是肛门,很容易遭受污染。其中,既有常驻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病

孕期营养要讲究平衡二字

现在到门诊检查的孕妇已经很少会有营养不良的问题存在,不过营养问题却一点也没有少,因为,取而代之的是营养过剩问题增加了。 阿英上周产下一不到5斤重的BB,从老家来帮忙的婆婆埋怨她怀孕时怎么不多吃点,让宝宝在肚子里长大点。阿英满腹委屈,怀孕时她拼命往肚子里塞东西,别人说什么有营养就吃什么,她足足胖了50多斤,是典型的“肥妈不肥仔”。 别看关于孕期保健的信息随处可见,但吃什么、吃多少合适,很多准妈妈都是凭感觉或道听途说来做,由于“不会吃”,除了阿英这种“肥妈不肥仔”的情况,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大城市也居高不下

练瑜伽的好处

瑜伽六大好处。雕塑形体。瑜伽动作讲究姿态的平衡。坚持练习瑜伽,你会明显感觉自己的胸部线条更好了;臀部更翘了;手臂变细了;大腿、小腿多余肉肉也不见了;小蛮腰出来了…这些都不会只是想想的事,只是需要你能够坚持、动作尽量规范。 缓解压力。坚持进行瑜伽练习的人身、心、灵都会更加趋于平静。这样能够促进身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也更能帮助身体排出以为压力产生在身体内的毒素。这样就能很好地帮助练习者释放压力了。 消除紧张、疲劳。瑜伽练习过程中需要练习者能够摒弃一切杂念,放松全身心,并且通过不少伸展全身的动作,能够有效帮助消除

站平衡板的好处 平衡板的注意事项

在不稳定表面上进行训练,在动作平衡稳定慢速的情况下,你需要专注于肌肉的控制及身体的平衡,在运动中要注意平衡的保持,以防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