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陵在天枢下几寸 外陵穴穴位解剖
外陵在天枢下几寸 外陵穴穴位解剖
在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
外陵位置图和作用
外陵穴的位置: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1、缓解治疗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痛经、疝气等。
2、按摩外陵穴的功效:沉降胃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
刮痧可以刮小肚子吗
刮痧是可以刮小肚子的。
小肚子部位有关元、气海、神阙、天枢、外陵、带脉、大横、大巨、盲俞等多处穴位,一般人群只要是对症的情况下,都是可以选择在小肚子的穴位刮痧的。
注意事项:
1.虽然一般人群可以在小肚子刮痧,但是如果是孕妇或妇女经期,是要禁止刮小肚子的,疫苗造成流产或月经异常。
2.小肚子部位非常的柔软脆弱,刮痧注意利导不要太大,以腹部皮肤红润为度,还要避免着凉。
推拿如何治疗痛经
痛经是一种困扰广大女性朋友的症状。有时候,我们要想对痛经进行有效治疗,就必须要寻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其实,中医上的很多方法对于痛经还是有帮助的,比如推拿。那么,推拿如何治疗痛经呢?
(一)取穴
(1)脊中、悬枢、命门、夹脊、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志室
(2)神阙、气海、关元、天枢、外陵、大巨。
(二)治法
先是按摩背腰部,再按摩腹部,后按摩下肢。先涂擦活血药液(如药油、药酒),后再进行按摩:
1、用手指或掌根揉按背腰部胸椎第11节至腰椎第2节,并揉按两侧的肌肉和相关的脊中、悬枢、命门、夹脊、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志室等穴;
2、用拳头轻捶背腰部压痛处;
3、用手指揉按腹部疼痛的肌肉和神阙、气海、关元、天枢、外陵、大巨等穴;
4、用手指捏按下肢的阴包、血海、三阴交、太冲等穴。
(三)温通经络,治疗痛经
用扶阳罐温灸关元
这些就是我们治疗痛经的一些好的按摩方法了。有时候,治疗痛经的方法如果能够到位,治疗过程相对就会很简单了。治疗中也就能够避免很多的问题。希望这些都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好的帮助。
如何医治痛经呢
按摩疗法
(一)取穴
(1)脊中、悬枢、命门、夹脊、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志室
(2)神阙、气海、关元、天枢、外陵、大巨。
(二)治法
先是按摩背腰部,再按摩腹部,后按摩下肢。先涂擦活血药液(如药油、药酒),铁灵芝泡酒喝,后再进行按摩:
1、用手指或掌根揉按背腰部胸椎第11节至腰椎第2节,并揉按两侧的肌肉和相关的脊中、悬枢、命门、夹脊、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志室等穴;
2、用拳头轻捶背腰部压痛处;
3、用手指揉按腹部疼痛的肌肉和神阙、气海、关元、天枢、外陵、大巨等穴;
4、用手指捏按下肢的阴包、血海、三阴交、太冲等穴。
不过此法操作起来比较的麻烦,不是所有人都懂得穴位之说的。
运动法
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月经过少的女性来说,可促进子宫内膜脱落,有利于经期保健;对于有痛经的人来说,可减轻心理上的压力,驱除精神上的紧张,缓解子宫痉挛的程度,有利于痛经的康复。当然,月经期的体育锻炼要讲究科学方法。通常以乒乓球、体操、打拳、骑车、慢跑等项目为主,同时要注意缩短锻炼的时间,放慢速度,减少运动量,一般以不感到特别劳累为宜。
外陵穴的作用有哪些
外陵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天枢)1寸,距离前正中线2寸处。该穴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两点:
1.外陵穴属胃经,位于下腹部,内应肠腑,故可调理肠胃气机,具有行气止痛,利湿止泻之效,治疗各种肠胃疾患;2.阳明经多气多血,循经小腹,与胞脉之气血相通,内应胞宫,本穴又位于下腹部,故可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以治疗妇科疾患。
春季多雨祛湿常刮6个养生穴位
血海穴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两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后,会在膝盖内侧看到一个凹陷的地方,凹陷上方隆起的肌肉顶端就是血海穴。作用:可辅助缓解月经不调、闭经、气逆腹胀、湿疹、皮肤瘙痒、贫血等状况。
丰隆穴 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拇指)。作用:中医认为湿必生痰,此穴位可以化痰湿、清神志,尤其适合初秋里湿邪较盛的人群,可辅助缓解痰湿诱发的胸腹痛、呕吐、便秘、眩晕、烦心、面浮肿、四肢肿等状况。
阴陵泉穴 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处于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作用:体内有湿就容易感受外湿,别让体内湿邪太大,除了外散还要内化一部分。在阴陵泉穴的位置刮痧,可以起到内化湿邪的作用,还可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辅助缓解腹胀、泄泻、水肿、膝痛等。
中脘穴 位于上腹部,在肚脐上4寸的腹中线上,可仰卧取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作用:这个穴位对于缓解伏天暑湿造成的腹胀、反胃、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等都有很好的作用,此外,对于秋燥失眠等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地机穴 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在阴陵泉穴直下3寸,即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胫骨内侧面后缘处。 作用:地机穴具有较强的解痉镇痛、行气活血功效,可用于辅助缓解腹痛、腹泻、水肿、月经不调、痛经等状况。
天枢穴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两侧两寸处。 作用:在祛淤邪的同时要给邪出路,在此穴位刮痧可加速促使湿邪、毒邪从粪便排出,起到缓解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睡觉打鼾不要不当回事
中医认为打呼噜,是肺气不宣、痰堵气道造成的,止鼾当从宣肺祛痰入手。每天坚持按摩中脘、阴陵泉、天枢、丰隆这4个养生穴位,可有效缓解打鼾症状。由于睡眠时咽部软腭、悬雍垂(即小舌头)、舌根等处的软组织在呼吸气流的推动下,发生颤动而产生的一种有规律的声音。想有效止鼾,按揉穴位效果很好。每天早晚各1次,每个养生穴位按摩5分钟,可以按照阴陵泉—丰隆—中脘—天枢的顺序来做。
阴陵泉穴
此养生穴位是脾经的五输穴里的合穴,善于调节脾脏的功能。脾主运化,利水渗湿,湿生痰,所以阴陵泉也具有很好的强身、祛痰作用。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丰隆穴
此养生穴位更是一个祛痰、止咳的著名穴位,说它是穴位里的祛痰、止咳明星并不为过。为什么呢?丰隆属于足阳明胃经,是胃经的络穴,属于胃经,又联络脾经。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不化,易聚集而成痰,丰隆调胃和脾两大脏腑,除湿祛痰效果尤为明显。中医常用它来治疗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玻丰隆很好找,它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
中脘穴
此养生穴位是腑的会穴,凡是脾胃失调、运化失常导致的各类脏腑相关疾病都可以用中脘治疗。肺脏病变的咳嗽、哮喘等以及脾虚引起的痰多等问题,用中脘都有极好的效果。中脘既能宣肺,又能祛痰,是治疗打鼾的理想穴位。中脘在上腹部,肚脐上4寸。